廣納全球人才,南京市再出實策——構建「類海外」環境 提供「一站...

2020-12-12 龍虎網

「海智灣」雙創服務中心。 南報融媒體記者 毛慶攝

龍虎網訊 城市,因人而興、因才而盛,匯聚天下英才,南京再出實策。

昨天,「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發布會舉行,發布國內首創的服務海外人才「海智灣」街區品牌和《南京市支持海外人才創新創業行動計劃》,將打造「類海外」環境、提供「一站式」服務,從承接載體、雙創支撐、完善機制方面,為海外人才來寧提供全方位、全鏈條支持。

近年來,南京堅持以人才驅動引領創新驅動、以人才高度提升創新高度,匯聚了以諾獎圖靈獎得主、國內外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高層次人才。這些優秀人才在寧施展才華抱負,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形成了城市與人才相互成就的雙贏局面。昨天發布的行動計劃、揭牌的「海智灣」街區,再次體現了南京禮遇人才、廣聚人才、成就人才的滿滿誠意。

國內首創,南京布局建設「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

布局建設「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是南京圍繞海外人才來寧「首站」需求的考量,為人才度身打造、在國內首創的品牌項目。

河西新城南部高廟路與青蓮街交叉口西南側的定康街41號,是正式揭牌落成的全市首家「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街區由河西集團奧體建設公司打造,一期總建築面積38210平方米,計劃打造為集生活、零售、休閒於一體的國際化品質商業街區。

今年,建鄴重點人才工程入選數和海外人才引進數均居全市前列,憑藉海內外紛至沓來的「人才紅利」,建鄴夯實了以金融資本總部集群和數字經濟頭部矩陣為主陣地的現代化產業基礎,全市首個「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也由此在建鄴拉開大幕。

開闢海外人才專屬接待大廳,500套人才公寓配套齊全

全市首家「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有何特別?

據介紹,街區著力打造從「來寧第一站」到政務辦理、安居落戶、雙創扶持、社交聯誼、生活配套的全景式服務體系。沿街的商業載體騰出「黃金旺鋪」,開闢海外人才專屬接待大廳,推行「海智」政務集成化改革,20款事項清單「一表通曉」「一窗通領」,中英文微信客戶端「一網通辦」「一碼通行」。在河西南部成熟片區,首期推出500套人才公寓,設有「兩房」「三房」多種戶型,家具家電一應俱全,社交商務、健身休閒等功能場所配套齊全,由全球最大國際街區運營商——新加坡雅詩閣提供高品質、國際範的物業管理服務,初來乍到的海外人才可按市級政策免費入住,在3個月過渡期內安心擇業。

記者發現,街區附近交通便捷:緊鄰地鐵S3號線高廟站(已通車)、地鐵二號西延線青蓮站(即將通車);周邊小區均為高端住宅小區,如朗詩熙華府、正榮潤峰等;周邊配套成熟,車程15分鐘可達3個國際社區(青奧社區、奧體社區、中城社區)、3所國際學校(伊頓、金中河西、南外河西國際班)和1家國際醫院。

釋放「禮遇人才、廣聚人才、成就人才」強烈信號

南京自古就是人才薈萃之城,也是成才立業之地。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次發布的行動計劃、揭牌的「海智灣」街區,彰顯了南京禮遇人才的超常力度,展示了南京廣聚人才的超常舉措,表達了南京成就人才的超常信心。

禮遇人才的超常力度——

在政策標準上力求更優。堅持「沒有最優、只有更優」,為各類人才提供升級版定製政策。對科技領軍人才,幫助組建各類科創平臺,先行提供500平方米以上免費辦公場所,符合條件的給予500萬—1000萬元科研成果產業化配套資金、最高500萬元績效獎勵;推行高校和科創平臺「雙聘制」,讓人才能夠落戶在高校、創業在園區。對高層次雙創人才,幫助創辦科技型企業,擇優給予50萬—350萬元項目資助、100平方米以上免費辦公場所;青年留學人才,擇優給予10萬—50萬元創業扶持、30平方米左右免費辦公場所。對產業技術人才,推薦入職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加盟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主體,符合條件的給予50萬—150萬元綜合扶持。

在政策內容上力求更準。圍繞人才安居、健康醫療、子女入學、出入境管理等方面,提供菜單式配套服務。致力打造智慧財產權保護最嚴格城市,讓人才的智力成果進入「保險箱」。

在政策執行上力求更實。堅持以真金白銀的投入,滿足人才創新創業需求。美國回來的姚期智教授首次創業選擇南京,組建人工智慧研究院,南京為這一頂尖團隊提供了1億元綜合資助。

廣聚人才的超常舉措——

注重延伸觸角搭臺引才。率先推出「生根出訪」和「百校對接」計劃,建設一批海外協同創新中心、海外人才驛站,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海外創新中心相繼落地,南京創新周、南京留交會的品牌效應不斷彰顯。

支持企業主體以用引才。鼓勵企業結合實際引才用才,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支持企業在海外建立人才飛地,就地使用的全職高層次人才視同在寧工作,可按規定申報科技人才項目;對符合條件的產業鏈頭部企業、海外高層次人才賦予舉薦權。

鼓勵社會力量幫助引才。將引才績效獎勵拓展到社會機構,撬動市場和社會資源協力引才。

成就人才的超常信心——

這裡有一流的科研條件。在寧高等院校53所、兩院院士85位,聚集了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3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0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

這裡有一流的創業空間。「1+N」高新園區、100萬平方米城市矽巷、21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等載體,本身就是碰撞思想、激發靈感的互動空間,在這裡能夠找到優秀的創業夥伴。

這裡有一流的產業配套。重點打造軟體和信息服務、集成電路等8條產業鏈,金融、科技服務、文旅健康產業持續壯大,數字經濟、總部經濟、樞紐經濟蓬勃發展,產業層次不斷向中高端邁進。

這裡有一流的宜居環境。南京是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擁有連結四方、內暢外達的綜合交通網絡,連續多年獲評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匯四海之智發力雙循環,聚天下英才推動新發展——熱忱歡迎廣大海內外人才與南京攜手同行,當創新名城的「合伙人」、做美麗古都的「新主人」,共同開創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明天。  

南報融媒體記者 毛慶

相關焦點

  • 南京要讓海外人才「拎包入住」:「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亮相
    12月11日,南京「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在南京市建鄴區正式亮相。與普通的國際人才街區不同,「海智灣」被賦予了「類海外」環境、「來寧第一站」等屬性,讓人眼前一亮。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在發布會上說,這次建設的「海智灣」街區,就是要讓海外赴寧人才實現「拎包入住」。
  • 南京「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正式揭牌
    ■「海智灣」街區在建鄴、江北、江寧、紫東四大創新集聚區規劃建設,旨在為海外人才構建「類海外」環境、提供「一站式」服務■為符合條件的回國創業就業海外人才提供3個月過渡期的免租金人才公寓,其間每人每月發放3000元研習補貼
  • 落實首位戰略 廣納全球賢才
    「揭榜掛帥·全球引才」成果發布會暨「雙龍杯」第三屆「婺星回歸」創業大賽總決賽舉行|陳龍講話 邢志宏出席 落實首位戰略 廣納全球賢才
  • 南京市這所外國語中學,保送、高考、海外升學持續保持國內領先
    南京市有一所外國語中學,保送、高考、海外升學持續保持國內領先。它就是南京外國語學校,1963年創辦的全國首批7所外國語學校之一。南外為南京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全國16所具有推薦保送生資格的外國語中學之一。
  • 屏對屏,這場全球網絡互動人才招聘會「雲上開」
    ,6月21日,由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市人才服務中心和江蘇領航集團承辦的「2020南京創新周——全球網絡互動人才招聘會」舉辦。2019年創新周期間,市人社局和領航集團通過「南京人才驛站」海外站點,組織了5個國家9個城市的近200名海外人才參加首屆全球網絡互動人才招聘會。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招聘會進一步發揮「南京人才驛站」海外站點的作用,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愛爾蘭(新增)6個國家10座城市開展了為期一個半月的海外人才遴選,共收到簡歷645份,比去年增加24%,其中外籍人士佔75%。
  • 廣州:海外人才歸國第一站,靠什麼吸引人才
    剛閉幕的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十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建設人才強市,打造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面對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人才將成為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明天,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即將舉行。這場被稱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的盛會,22年來吸引了全球140多個國家(地區)5萬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 忻州忻府計量器具校準檢定公司-廣納人才
    忻州忻府計量器具校準檢定公司-廣納人才測量數據傳輸智能化,測量數據分析智能化,測量數據應用智能化,這4個環節形成了數據獲取,數據傳輸,數據分析,數據應用的整個鏈條,而智能儀器儀表是數據獲取中的重要一環。其中一些專家和用戶對國產儀器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正式啟動,海外博士點讚江蘇人才發展環境
    他作為已落地海外博士代表作了發言。秦天石於2015年參加了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看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看到了政府對海外人才引進工作的重視和投入。活動結束後,他就與相關地方政府交流洽談,最終選擇把創業項目落戶在南京江寧區高新技術產業園,並同時入職南京工業大學繼續從事專業領域方面的研究。
  • 中國回應:站不住腳!近20000日本人才來華
    畢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顯著。而且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內需空間潛力廣闊。同時,我國堅定不移對外開放,不斷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華日企業撤離的說法根本不符合市場規律,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 約九成企業有海外人才儲備計劃,研發和信息技術類崗位佔比最高 |...
    約九成企業有海外人才儲備計劃,研發和信息技術類崗位佔比最高 | 財見觀察 2020-12-19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代表點讚北京營商環境,這些新詞引熱議,營造「類海外」環境讓人期待
    市人大代表、富電集團董事長龐雷感慨,兩年前,當龐雷到順義紮根創業時,開辦公司就花了半個月時間,可前不久,當他再去註冊公司時,前前後後也就3天,開辦企業這些事兒全搞定了。對高精尖產業的真金白銀扶持、梧桐工程幫企業引人才……在北京創業這幾年,他感受到了政府對企業全方位的服務。順義區的營商環境「早餐會」,更讓龐雷覺得收穫滿滿。
  •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①對標最高標準的指標體系如何構建
    一、構建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的必要性當前上海要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等四大功能,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成為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城市,並加快向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標邁進。
  • 持續釋放人才引力波 廣州構建智力新高地
    特別是在吸引全球英才上,數量質量同優。從1998年開始,每年12月,一場被稱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的盛會都會在廣州舉行。22年來,從「留交會」升級的「海交會」吸引了全球140多個國家(地區)5萬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近5萬個科技項目落地生根,百度集團創始人李彥宏等一大批海歸精英,通過大會平臺回國創業,形成聲勢浩大的「海歸經濟」。
  • 北京協和醫學院向全球人才發出邀請函
    據最新統計,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已逼近八千萬,百年來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正在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和人類安全,醫學發展迎來巨大挑戰和重要機遇。12月22日上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通過廣泛途徑同步向全球發出邀約,首批開放100餘個職位,廣納學術水平與業務能力達到同學科國際一流的科研教學人員加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院校」)是我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和醫學教育機構,歷經百年深厚積澱,群星璀璨,名家輩出,為中國現代醫學創新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煙臺業達國際人才集團營造人才服務新生態
    身為外籍人員,進行個稅申報,需要到政務服務大廳現場列印授權碼,再登錄稅務部門的App進行申報。眼看著申報期限就要到了,徐永龍一個電話找來了煙臺開發區業達國際人才集團的服務專員曲麗源。「知道徐博士特別忙,接到電話後,我第一時間就向政務服務大廳詢問要準備的材料,然後帶著相關材料去個稅窗口辦理業務。用了一下午時間就辦好了。」曲麗源說。
  • 第二屆中原人才發展環境高峰論壇在許昌舉行
    河南日報農村版訊(記者宋廣軍)12月12日,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許昌專場暨第二屆中原人才發展環境高峰論壇在許昌航空大酒店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河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和中共許昌市委、許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會期一天,以「廣納英才、共許未來」為主題,共話中原人才發展大計。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偉,省委組織部、省直機關、高校科研院所90餘名專家和12個省轄市委組織部、許昌市124家企業等400餘人參加論壇。
  • 人到蘇州才無憂 蘇州以城為名邀約全球人才
    本屆創業周活動持續以「匯聚全球智慧,打造創業天堂」為主題,共徵集到創新創業項目2061個,其中海外項目977個,國內項目1084個。改革開放初期,數以萬計的「星期天工程師」來到蘇州,幫助鄉鎮企業發展,推動締造出「蘇南模式」,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濃重的一筆。今天的蘇州,每一小時,就可以創造2.1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4000萬美元的進出口,新增49家市場主體,吸引1.5萬遊客。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楊姝琴 -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穩外貿穩外資才能穩就業、穩收入,再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 由此,要想平穩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就需要穩外貿穩外資,防止跟國際主要發達經濟體脫鉤。現實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是我國穩外貿的最關鍵支撐者。
  • 廣納天下英才!南沙發布集聚國際英才20條措施
    記者從會上獲悉,南沙正式發布《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集聚國際英才20條措施》(以下簡稱「英才20條」),面向全球發布國際英才需求榜單,廣納天下英才。 其中,在創新創業支持方面,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精準引進計劃,對引進的人才及團隊給予全生命周期支持。在安居保障方面,建立「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住房補貼」的安居保障體系,滿足各類人才的個性化居住需求。在人才服務方面,設立人才保姆、人才管家,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和市場化服務。
  • 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工作機制,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二)完善管理制度,激發人才活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聚則事業興。學校高度重視如何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人才發展。  一是採用PI制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  二是給青年人才起步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學校在「一流大學建設」中設立專項經費用於支持青年拔尖人才,一方面根據學科大類的不同進行定額支持,另一方面根據研究屬性、現有研究平臺,由青年人才提出研究平臺需求,學校組織專家論證,予以專項支持,確保引進人才可以迅速開展一流研究工作。同時,對業績突出者予以科研經費獎勵,鼓勵其持續產出高水平成果,激發創新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