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漢晉時期皮央東嘎一帶曾與「絲綢之路」沿線互通往來

2021-01-09 央廣網

這是皮央東嘎墓葬遺址出土的部分器物(資料照片)。

記者從阿里聯合考古隊獲悉,隨著今年聯合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皮央東嘎墓葬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我們在一個出土的陶罐和木盒裡分別發現了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同時還發現了一枚中亞風格的帶柄銅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霍巍教授說,這可能表明佛教時期以前,皮央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同時也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 皮央東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新華社發(霍巍 攝)

工作人員在皮央東嘎墓葬遺址發掘清理(7月18日攝)。

記者從阿里聯合考古隊獲悉,隨著今年聯合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皮央東嘎墓葬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我們在一個出土的陶罐和木盒裡分別發現了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同時還發現了一枚中亞風格的帶柄銅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霍巍教授說,這可能表明佛教時期以前,皮央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同時也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 皮央東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新華社發(霍巍 攝)

這是皮央東嘎墓葬遺址出土的銅釜和鐵三腳,銅釜中裝著食物殘塊(8月14日攝)。

記者從阿里聯合考古隊獲悉,隨著今年聯合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皮央東嘎墓葬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我們在一個出土的陶罐和木盒裡分別發現了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同時還發現了一枚中亞風格的帶柄銅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霍巍教授說,這可能表明佛教時期以前,皮央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同時也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 皮央東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新華社發(霍巍 攝)

這是皮央東嘎墓葬遺址出土的部分器物(資料照片)。

記者從阿里聯合考古隊獲悉,隨著今年聯合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皮央東嘎墓葬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我們在一個出土的陶罐和木盒裡分別發現了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同時還發現了一枚中亞風格的帶柄銅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霍巍教授說,這可能表明佛教時期以前,皮央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同時也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 皮央東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新華社發(霍巍 攝)

這是皮央東嘎墓葬遺址出土的陶器(8月14日攝)。

記者從阿里聯合考古隊獲悉,隨著今年聯合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皮央東嘎墓葬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我們在一個出土的陶罐和木盒裡分別發現了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同時還發現了一枚中亞風格的帶柄銅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霍巍教授說,這可能表明佛教時期以前,皮央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同時也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 皮央東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新華社發(霍巍 攝)

四川大學考古隊隊員在皮央東嘎墓葬遺址進行發掘清理工作(7月21日攝)。

記者從阿里聯合考古隊獲悉,隨著今年聯合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皮央東嘎墓葬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我們在一個出土的陶罐和木盒裡分別發現了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同時還發現了一枚中亞風格的帶柄銅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霍巍教授說,這可能表明佛教時期以前,皮央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同時也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 皮央東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新華社發(霍巍 攝)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上的古代貨幣
    、文化、精神的交融互通。這一時期,隨著絲路貿易流入我國的東羅馬帝國金幣,則見證了絲綢之路連接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東羅馬帝國始於公元395年的羅馬分治,建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公元1453年亡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歷時一千餘年,是陸上絲綢之路在歐洲的重要終端。東羅馬帝國的貨幣由金、銀、銅三種材質打制而成,較為粗糙。
  • 陝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在西北大學揭牌
    央廣網西安6月10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6月9日在西北大學揭牌。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方光華等出席活動。陝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將統籌全省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考古相關工作,促進絲綢之路考古深入實施。
  • 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
    中西方人民在這條商路上進行貿易往來,不斷促進著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著中西方的友好往來,在古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就是本文的主角「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在我國文明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仍對我國影響深遠。
  • 《古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全景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
    《古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全景地圖》主要內容包括:一、粗線條的勾畫出古代不同朝代的沙漠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所經之處;二、重點標明現代絲綢之路--西伯利亞亞歐大陸橋、新亞歐大陸橋、南亞歐大陸橋;三、將古今絲綢之路的線路融入一圖,將國際貿易城市、國際物流線路、文化開發淵源融入一圖。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北庭故城北庭是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曾是天山以北軍政、經濟、交通、宗教與文化的中心,處於絲綢之路北道的交通要道,久負盛名。北庭故城先後為宋遼(西遼)時期的高昌回鶻王國、蒙元所沿用。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研究員王建新以《試論絲綢之路天山廊道路網遺產的構成》為題,從文化遺產的角度,論述了絲綢之路天山廊道路網遺產的緣由、發展、歷史沿革及構成,對絲路沿線文化遺產提出科學、合理的申遺和申遺後的可持續發展及管理方式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 以世界視野洞察人類文明交流的海洋紐帶——讀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
    「在世界不同地方保持這種不間斷的貿易往來,正如人的身體吸收營養一樣,是十分有益的!」這是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名著《自然史》對國際貿易的作用與影響的形容與稱讚。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海洋為紐帶,聯結沿線的海域與陸地,使得世界各地種類繁多的不同物產轉輸往來、周流天下、互通互補、各取所需,不同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也交流其中,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和精神養分。
  • 傳承夢想,揚帆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在秦漢的嶺南考古特別是廣州的漢墓考古中,發現了陶船模型。可見水上行舟早就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許多交通是用船來實現的。我們來到廣州博物館搜尋古船的考古實證,副館長羅興連向我們介紹了這件獨特的藏品複製品——東漢陶船。1954年在廣州的沙河頂出土的東漢陶船模型,是一艘在內河兼淺海航行的客貨兩用的船。這個陶船模型長50多公分,高16公分左右。從外觀上看,它的結構複雜完備,船前系錨,船尾有舵。
  • 東航:鼎力擔起「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重任
    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互聯互通是關鍵,作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東航將企業發展自覺放在國家層面來謀劃,以實際行動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倡議,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積極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加快構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多維空中走廊」。
  • 用文物和遺蹟還原絲綢之路真實歷史——探秘西北大學考古專業
    西大考古人在撒馬爾罕考科特佩遺址 西北大學宣傳部提供絲路考古標誌性成果不斷 1938年,西北大學前身——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委員會對位於陝西省城固縣的絲綢之路開創者張騫的墓葬進行了發掘和修繕,自此,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就與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後的80餘年間,幾代西大考古學人圍繞絲綢之路進行了大量工作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
  • 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內涵是什麼?一帶一路戰略內涵的理解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一帶一路」確定為優化經濟發展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
  • 觀察者網 | 上外學子「明眼觀路」:絲綢之路為什麼從這裡開始?
    「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古代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一座又一座城市重新開始貿易往來,連點成線,宛若幾百年前的駝鈴悠揚,一步步走出的萬裡商途。「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兩千多年來,商品、技術、人才和思想通過絲綢之路互通互鑑實現了充分的交流,沿途各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由此得到了極大的推動。
  •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成立 首批17個國家54家單位
    央廣網西安12月11日消息(記者雷愷)「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12月11日在西安舉辦,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首批「聯盟」。
  • 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論壇 促進沿線國家電影文化互聯互通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一帶一路」政策在各個領域開展得如火如荼,自然,也少不了電影。 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發展戰略,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設立「一帶一路」系列主題活動。 6月20日,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一帶一路電影文化圓桌論壇」,來自匈牙利、希臘、拉脫維亞、埃及、立陶宛、印度、哈薩克斯坦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人代表列席會議,共同圍繞各國電影產業發展現狀、電影文化交流及未來合作方式等話題展開了深度探討。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館員 甄強:這個墓室主要都是磚木混合結構,然後都是石砌的基礎,石砌的四壁,然后里面然後都是用祁連圓柏搭建的木結構。就是說我們這個墓葬,大概可能處於中唐時期,然後它這個木結構跟中原地區就是那種鬥拱結構比較相似。
  • 巫達丨西南絲綢之路沿線的族群互動與融合
    當然,在今天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範圍裡,還有「普米」(也有人記作「培米」)、「年米」、「嘎米」、「諾」(摩梭人)等族群,冕寧縣「多續」、「納木依」、「裡汝」,石棉縣的「木雅」等等。雖然離古西南絲綢之路還有一些距離,但也與上述司馬遷所記錄的族群名稱有一定的關係。本文主要聚焦於彝(諾蘇)、漢、藏(爾蘇)與古西南絲綢之路「靈關古道」沿線各族群之間的關係。
  • 重走絲綢之路 徐工「一帶一路」服務行哈薩克站啟動
    徐工XR220DII旋挖鑽機在卡拉幹達施工現場中新網9月15日電 絲綢之路既古老又現代。歷史上,哈南部城市阿拉木圖、西姆肯特、塔拉茲等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連接歐洲和亞洲經貿往來的重要紐帶。在今天,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這條古老的陸上商道正在煥發出蓬勃生機,作為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看到了自己的獨特優勢,基礎設施雖不發達,但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中資企業涉足哈基礎設施領域帶來了機遇。借「新絲路」之東風,徐工強抓服務備件體系建設,著力提升海外服務質量和體系化水平。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一帶一路」基本情況及意義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的倡議,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向西開放的重大舉措。
  • 山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勢、問題與路徑
    其次,山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多認為起源於長安或洛陽,但這裡並非絲綢產地,陸上絲綢之路實際上與陝、豫鄰省的山西有很大關係。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近百年,平城成為該時期唯一的絲綢之路東端。北魏時期,政府制定了「不設科禁、買賣任情」的政策鼓勵民間往來,整個西域及遠自波斯、粟特、天竺的使臣商人,紛紛來到平城。
  • 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是第十一屆海峽論壇配套活動之一,吸引海峽兩岸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100餘人參加。  中共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海滄區委書記林文生表示,海滄地處閩南金三角突出部、九龍江口南岸,三面臨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條海路在過去千百年間連通著東西方,既促進著商貿往來、互惠合作,更促進著文明對話、實現人文融合。
  • 陳武:廣西有底氣有能力有責任寫好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而今,一批批中國製造的產品在廣西北部灣港碼頭裝箱,從這裡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運往「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廣西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再次擔起絲綢之路新使命。  陳武說,2015年中央賦予廣西構建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三大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