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鴻聲裡四風閘凜凜猶生辛棄疾

2021-01-10 舜網

「四風閘」,南宋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故裡。村子不大,靜臥在平疇萬畝的平原上,一派肅穆。村子內外有幾條幹河道,河道上有閘口的影子;村北,小清河依舊緩緩不息地流著。據此,能隱約猜出村名的來歷。此外,一點看不出這個村莊的特別之處,村口路旁的路牌:辛棄疾故裡,提醒著人們,腳下的土地是曾經有過一段不尋常的經歷的。然而現在,「尋常」卻是它給我的最確實的感覺。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眼前這個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就是辛棄疾的故土家園了。《山東通志》載「辛棄疾故宅在四風閘。」宋高宗十年(公元1140年)辛棄疾就出生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那時的「四風閘」已經不是大宋的土地了。

生逢亂世山河碎

公元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僥倖逃脫,倉促在河南商丘登基,南宋正式「粉墨登場」。1128年,趙構任命劉豫為濟南知府,寄望他駐守黃河,阻擋金兵南下。誰知劉豫其人在學生時代就德行有虧,再說他對這個任命既不情又不願,還有臨陣脫逃的前科,用腳後跟去想這麼重要的任命也是所用非人。果然,在金人威逼利誘下,劉豫沒怎麼猶豫就顛兒顛兒投降了,並設計斬殺了名將關勝,當起了金人的「兒皇帝」。

事變驟起,居住在黃河岸邊的人家一時陷入慌亂。像歷史上所有的投降者一樣,劉豫在面對金兵時畏之如虎,對待自己的百姓、同僚卻是殘忍異常。史載,當時的辛家世代為官,在四風閘是赫赫大戶,舉家南遷,一時間絕非易事。看著全家大大小小數十口,祖父辛贊權衡再三,只好放棄逃跑,暫附偽逆,委曲求全,以待他日。

公元1140年(金熙宗天眷三年),陰雲籠罩下的辛家迎來了一件大喜事——一個男孩降生了,久在壓抑鬱悶中的祖父辛贊給孩子起名「棄疾」。從後來辛贊對這個嬰兒的用心撫養精心栽培來看,取這個名字時,他一定想起了漢朝那位「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抗擊匈奴的名將霍去病。「去病」「棄疾」,很顯然,其中飽含著這位被逼無奈屈身事賊的老人的殷切期望。歷史證明,他的期望沒有落空,並且全部化作了抗禦外侮救民水火的滔滔江水熊熊烈焰。

壯懷激烈顯身手

徜徉在辛棄疾在「四風閘」的故居,想像著辛棄疾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人生,不禁感慨萬分——人只要堅持不甘平庸的心,就會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人生。

3歲喪父,飽學多識的祖父親自撫養他。從小把他帶在身邊,啟蒙教讀,遊宦各地,使他孩提時就接受了濃鬱的傳統文化的薰陶,也逐漸培養起了強烈的民族意識。

14歲,在祖父的悉心教導下,辛棄疾鄉試高中,並在當地嶄露頭角。後又拜名師潛心苦讀,打下了堅實的學識基礎。

15歲、18歲,辛棄疾兩次赴京考試,雖然都沒有考中,但原本就沒有考試欲望的辛棄疾卻用心探聽到了北國虛實,了解到了金兵的詳情,為日後的起兵做好了準備。

22歲,辛棄疾趁著金主完顏亮發兵南侵,在家鄉變賣家產,安頓好族人,聚集2000餘人揭竿而起。從此,他由一個心懷天下的書生,蛻變成一個救民水火、保家衛國的戰士。同年,他審時度勢,率領子弟兵投奔義軍領袖耿京,並做出了隻身連夜追殺叛賊和尚義端的壯舉。

23歲,他又幹了一件大事,於「萬軍營中,只手擒叛逆,聲振寰宇」。這段家喻戶曉的英雄壯舉,充分展現出了辛棄疾的有勇有謀膽識過人,也為他贏取了生前身後名。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這是何等的壯烈、何等的英武,就連他本人晚年回想起來,也是意氣風發豪氣幹雲。可惜,南歸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往日的輝煌都成了酒後的回憶。

南歸後,辛棄疾歷任地方官,在險象叢生的官場上,輾轉騰挪,歷盡滄桑。從淳熙元年(1174年)到九年(1182年)官職變更11次之多。南渡40年,在家賦閒20年。

1207年,等到有機會真正執掌兵權全力抗敵時,他卻已是日薄西山了。

歷史上,縱橫疆場威震敵膽的戰將燦若繁星,可很少有人像他有如此傲嬌豐贍的文採;才高八鬥文採風流的名士更是多如牛毛,可沒人能擁有他那樣隻身闖敵營萬裡擒叛賊的英雄傳奇。

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愁

傳統認知上,葉落,是要歸根的;人老,也是最最思念著回歸故土的。上中學時,很喜歡于右任先生的《望故鄉》——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那時,雖年少識淺,卻也常常為他感傷,因為多少明白,一個人離家越遠,時間越久,思鄉之情就會越是急切、濃重。這是人之常情。

而在辛棄疾現存的600多首詩詞裡,很難找到有關思念故鄉的詩句。除了慷慨激昂壯志豪情,除了英雄末路報國無門,辛公的詩詞裡面雖也有清風、明月、花前、月下,但絕少提到家鄉、故土、鄉親、父老。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凡英雄所見略同。辛棄疾一生也是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詡,他幾十年都在追求抗戰復國,畢生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能以勝利者的身份,將自己的枯骨埋葬在祖父的墳塋旁,墓碑之上,能刻有遒勁的「大宋」二字。英雄的使命就是要為家國民族奮鬥一生,而辛棄疾的這種英雄使命感更加強烈,即便是在失意落魄時,他也不曾有絲毫的動搖。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醉裡且貪歡笑」「萬事雲煙忽過。」那個一手把他撫養拉扯大的老人的墳塋還靜臥在北方的故土上。但是,南渡以來,幾十年宦海沉浮,如履薄冰,換來的卻是大計落空、連番失望。「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抗金復國光復家園,真好似一場春秋大夢!這應是他晚年最痛心最徹底的醒悟。

更吹落,星如雨。驀然回首,他在燈火闌珊處

走馬燈似的官職調動,忽冷忽熱的朝廷態度,「風聞言事」的言官淫威四布,很多時候,讓貼著「歸正人」標籤的辛棄疾,戰戰兢兢,無所適從。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當辛棄疾戴著鬥笠,行走在田間地頭,「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時,他終於發現內心深處自己是鍾情於那些普通人的純粹的快樂的。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帶湖」「瓢泉」,就像當年黃州郊外的東坡熱情四溢接納了蘇軾,它們一樣敞開溫暖的胸懷擁抱了辛棄疾。

於是,他自號「稼軒」。其實,這才是他對自己的一次最直接最徹底的認識。

從此,他鄉代替了夢裡的家園,做了他的「故鄉」,然而,我還是偏執認為此「故鄉」非彼「故鄉」。實際上,也真沒有太大的意思。最應該的,學學蘇軾,「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秋季,前樞密院都承旨辛棄疾病死,死前大呼「殺賊」數聲,時年68歲。

7年前,在好朋友宋朝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去世時,辛棄疾慨然寫道,「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此刻,站在「四風閘」辛棄疾故居裡的他的塑像前,感覺辛公雖去,亦是「凜凜猶生」。

相關焦點

  • 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
  • 辛棄疾詞作賞析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
  • 辛棄疾和他的朋友圈
    唯與朱晦翁、陳同甫二人交情最篤……」在辛棄疾的朋友圈中,朱熹和陳亮是最重要的兩個人。  辛棄疾南歸之前,勇擒張安國的壯舉朝中盡知,還受到宋高宗召見。朱熹年長辛棄疾10歲,當時就應聽說了辛棄疾的壯舉,並且後來還同他的門生談論過此事。兩人正式相識於辛棄疾壯年之時。在兩人的交往中,還發生過一樁朱熹截獲辛棄疾用商船販運牛皮的尷尬事。1181年春天,時任江西安撫使的辛棄疾用商船販運牛皮。
  • 詩詞丨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三國演義》裡,形容某位將軍英勇非常,會說「於萬人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辛棄疾也能做到。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北宋滅亡後,山東成了淪陷區。他出生時,「靖康之恥」已經過去十幾年。時間並沒有消解辛棄疾對故國的懷念,他拉起了一支隊伍,和金兵打起了遊擊。
  • 「詞中之龍」辛棄疾最經典的10首詞,驚豔千年!你最喜歡哪一首?
    辛棄疾的《稼軒詞》收六百二十餘首,無論數量之富,質量之優,皆冠兩宋。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下面這10首是辛棄疾筆下最經典的詞,每一首都堪稱造極之作,你最喜歡哪一首呢?1、《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
  • 文武雙全的辛棄疾為什麼壯志未酬,最後以一代詞宗聞名千古
    顯然不是,根據《宋史》記載,公元1161年,辛棄疾在耿京隊伍裡當掌書記。義端一夕竊印以逃,京大怒,欲殺棄疾。棄疾曰:「丐我三日期,不獲,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虛實奔告金帥,急追獲之。義端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棄疾斬其首歸報,京益壯之。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連王國維都曾說「南宋詞人,堪與北宋詞人頡頏者,唯一幼安(辛棄疾)耳」。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①:23歲離開濟南後,畢生未歸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沒有再回過故鄉濟南。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四風閘。由於北宋王朝抵抗不力,辛棄疾出生前十幾年,濟南地區已被金兵所佔而成為淪陷區。今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振振在首期稼軒故裡文化講堂舉辦的《稼軒故裡讀稼軒》講座中提到,不管辛棄疾主觀上願不願意,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不過從後來的人生歷程中後世都知道,辛棄疾始終是南宋一名致力於抗金復國的志士。
  • 失意英雄——辛棄疾
    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辛棄疾作為南宋朝臣而寫的《議練民兵守淮疏》,表達了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裡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江山 」。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雖生於長於金國,卻清楚地明白自己骨子裡流淌著的是宋人的血脈,他嚮往著建功立業,嚮往著回到南宋,收復失地,揮師北伐,嚮往著金戈鐵馬。辛棄疾乘機拉了二千多人的隊伍去投奔他。起義軍在耿京和辛棄疾的帶領下常常打勝仗,威風凜凜。南宋王朝想招安這支起義軍。於是耿京讓辛棄疾南下去與朝廷談判。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時,聽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怒不可恕,當即決定帶領自己手下的五十人前去捉拿叛徒。於是辛棄疾帶著五十人殺入五萬大軍駐紮的金營,電光火石之間,生擒了叛徒張安國,帶領軍隊千裡歸宋。
  • 傳世詞章600餘篇半數帶酒 辛棄疾的人間路窄酒杯寬
    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五十騎突入金營,於五萬人之中縛奸佞之首張安國,束馬銜枚,千裡而還,名動九州。其時,辛棄疾二十三歲。這一年,是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靖康之恥已有三十五年。這一年,辛棄疾押解著張安國南渡臨安。
  • 文能提筆震詞壇,武能上馬安天下,辛棄疾波瀾壯闊的一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可憐白髮生。01年少文武兼修公元1140年,此時靖康之變剛過去15年,一代名將嶽飛還在前線奮勇殺敵。同年5月28日,在山東省濟南市一個名為四風閘的地方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便是辛棄疾。由於家父早死,辛棄疾便是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棄疾最後成為一代英雄與詞宗也是和這位老人分不開的。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②:他的600多首詞為何沒有一首直接寫家鄉濟南?
    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在有些詞句中也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的「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 垂萬世名,凜凜猶生,古詩詞裡的氣骨!
    李白是很仰慕三國曹植的,曹植雖然是文人,但也有俠客夢,他在《白馬篇》裡就塑造了一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鮮衣怒馬的少年形象。這與李白《俠客行》裡「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尚俠情懷如出一轍。說道古詩詞裡的俠氣,不得不提辛棄疾。辛棄疾是詞中之龍,也是萬軍營中只手擒賊膽識過人的武林高手,卻也是生不得行其志,「男兒到死心如鐵」的稼軒居士。英雄劍在手,無用武之地,只「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壯志難酬的辛棄疾只有把一腔熱血付諸豪詞。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
    辛棄疾不僅是才氣磅礴的詞壇巨擘,也是文韜武略的英雄豪傑(頗有《天龍八部》裡喬峰的英雄氣概),這樣能文能武的英雄人物,想來想去似乎只有後來的王陽明可以與之一比。辛棄疾生於金國,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
  • 李大奎:率50騎突襲金兵大營,辛棄疾不僅是詞中之龍,還是一代名將
    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這首追憶自己徵戰沙場的宋詞,酣暢淋漓地描繪了自己披肝瀝膽的將軍形象,有力表達了自己殺敵報國的理想後來卻又壯志難酬的無奈情懷。 因為辛棄疾的這次作戰,竟成了他一生的唯一,此後,他再也沒有機會親臨一線抗敵。
  • 十首辛棄疾詞,讀懂「詞中之龍」
    他是辛棄疾。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不得不說的人物。今天,隱娘分享十首他的詩歌,體會他的壯志豪情。《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隱娘說:報國之志難酬,作者醉眼惺忪,挑燈看劍。
  • 《辛棄疾1162》——寫詞只是副業,打仗才是主業的辛棄疾
    和李白一樣,辛棄疾是一個被詩詞才華耽誤的武俠。我們在記住了南宋豪放派詩人辛棄疾,卻忘記了手持長劍的將軍辛棄疾。對於辛棄疾來說,打仗、抗擊金人才是主業,而寫詞僅是壯志難酬後獨飲孤寂酒的抒懷之作。1月2日,網絡電影《辛棄疾1162》正版視頻平臺上線播映。對於了解那個「不一樣」的辛棄疾有很大幫助。
  •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傳奇
    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他是誰,——他就是大宋詞人辛棄疾。辛棄疾是獨有的。就連同樣是豪放派、牛逼哄哄的蘇軾,文辭裡表現出的也只是曠達,而辛棄疾則是真正的豪放,他的詞風沉雄豪邁,文體粗細轉換相當自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