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2020-12-10 舜網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23歲離濟,畢生未歸故鄉

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四風閘。由於北宋王朝抵抗不力,辛棄疾出生前十幾年,濟南地區已被金兵所佔而成為淪陷區。今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振振在首期稼軒故裡文化講堂舉辦的《稼軒故裡讀稼軒》講座中提到,不管辛棄疾主觀上願不願意,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不過從後來的人生歷程中,後世普遍認為,辛棄疾始終是一名致力於抗金復國的南宋志士。

這一時期的濟南,是在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之下而繼續其封建社會歷程的,當地人民發動的起義此起彼伏,接連不斷,辛棄疾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活和成長。辛棄疾父親早逝,他在祖父辛贊的撫育和教導下長大成人。據鄧廣銘《辛棄疾傳》載,因為辛家人口眾多,辛贊為這眾多家口的溫飽之計,需要去營取升鬥之祿,因而在山東和中原地區相繼淪陷後,辛贊還先後做過譙縣和開封等地的地方守令。

辛贊雖是一名封建官僚,卻有著愛國情懷和遠見卓識,他時時對辛棄疾述說宋代的正統與文明、濟南的經濟繁榮與社會開明。辛棄疾《美芹十論》中提及少年時在祖父辛贊身邊:「每退食,(祖父)輒引臣輩登高遠望,指畫山河。」激發他自小莫忘家國之事,牢記大好河山被侵佔之恨。也正是因為幼時處於如此環境的影響,他才逐漸由一介俠肝義膽的儒生而迅速成長為一名抗金愛國的志士。

青少年時期的辛棄疾也曾離開過濟南。辛贊在亳州做譙縣縣令時,辛棄疾已經到了讀書的年齡,曾跟隨祖父在譙縣任所。譙縣有一名叫劉瞻的人,由於長期寫作田園詩在當地頗有時名,辛贊便叫辛棄疾拜他為師。除了少年時期曾經在亳州求學過一段時間,青年時期辛棄疾還因金朝科考有過兩次燕京之行,這兩趟燕京之行分別在1157年和1160年。

鄧廣銘《辛稼軒年譜》云:「(辛棄疾)秉奉祖訓,志切國讎,嘗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事實上這兩趟燕京之行中,辛棄疾受祖父指教,有機會深入到金國政治中心窺察其軍事部署和政治局勢。所以從濟南前往燕京的路上,辛棄疾注意觀察山川形勢和官府倉庫等所在,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後舉兵徵戰打下了基礎。

勇擒張安國的壯舉之後不久,南歸後的辛棄疾被朝廷任命為江陰軍籤判,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一年是1162年,辛棄疾23歲。只是,這次離開濟南後,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歸故裡。

詩詞中懷念「吾家風月」

在現存辛棄疾的詩文中,有幾首詞比較明確地寫了思鄉之情。

《滿江紅·點火櫻桃》的寫作確切年代現在無法考證,從意境推測,應該是辛棄疾中年政治失意後的思歸之作。詞的下闋寫道:「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裡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雖然春和景明,詞人依然難掩思鄉之情,尤其是「家何在,煙波隔」,是辛詞中不太多見的直接寫到念家情愫的句子。詞人登高樓而遠望家鄉,無奈千重萬疊的春山遮斷了雙眼,茫茫無邊的煙波阻隔了歸路。當然,詞人思念的不只是家鄉,更是南宋王朝沒有收歸的故土。

另一首《滿江紅·題冷泉亭》中也有明顯的思歸之意。詞中寫道:「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月本吾家,今為客。」冷泉亭在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下,唐朝所建。它不但靠近靈隱寺和飛來峰,而且就近登山,還有三天竺、韜光寺、北高峰諸名勝。詞人大概是聯想到,在他的家鄉濟南,也有歷下亭、觀瀾亭等和冷泉亭一樣可觀的景致,那才是「風月本吾家」。而如今,在南方各地輾轉的詞人,只是「客」而已。此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也有類似的情愫,「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一句中,「落日」「斷鴻」「遊子」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濃烈的思鄉氛圍。尤其是「遊子」,將思鄉這種情懷毫不隱晦地明白道來。

實際上,身為濟南人的辛棄疾後來南渡,在當時是身份特殊的「歸正人」。宋代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一種輕蔑的稱謂。在這種情況之下,包括辛棄疾在內的歸正人實際上不太適宜過多或過於直白地表達思鄉之情——畢竟昔日的家鄉已經淪為金人統治之地。

而這種情況也確實引起過後世學者的質疑和嘲諷。比如辛棄疾的《瑞鷓鴣》中有兩句:「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清人顧炎武對這兩句詞頗有微詞,他在《日知錄》中評價說:「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淪落之感,亦廉頗思用趙人之意爾。觀其與陳同甫酒後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他的意思是,辛棄疾在宋朝不得重用便萌生了北歸投金人之意。顧炎武之說只是一家之辭,後來也有很多學者反駁,因為畢竟沒有證據認定辛棄疾詞中的「故人」就是金人。

即便如此,這仍然說明辛棄疾這樣的歸正人在身份和思想上的尷尬處境。

喜見瓢泉,晚年鄰泉而居

儘管辛棄疾沒有太多詞作直接抒發對家鄉濟南的懷念之情,而從他中晚年的居所選擇和園林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家鄉濟南的風物他始終不曾忘懷。

淳熙八年(1181年)冬末,剛過不惑之年、正是年富力強的辛棄疾卻被南宋朝廷罷官,於是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次年,辛棄疾作詞《水調歌頭·盟鷗》下闕寫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末句提到,河東岸的綠陰太少,不如多種植些依依楊柳。柳樹荷花自古以來就是濟南大明湖畔的秀美風物,想必離開家鄉20年,辛棄疾仍

難忘懷家鄉那柔美而多情的楊柳。

在帶湖閒居4年後,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辛棄疾於帶湖百裡之外的鉛山縣境內「訪泉於奇獅村,得周氏泉」。後據《鉛山縣誌》載:「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渟可鑑。」這眼甘洌的泉水令辛棄疾想起了遍布名泉、「水向百城流」的家鄉泉城濟南,因而愛屋及烏,對周氏泉愛賞不已,很快就買下了這眼泉和周邊的一大塊土地,並且先後作詞數闕以歌之。後來,辛棄疾改周氏泉為瓢泉,在帶湖別業毀於火患之後,瓢泉就成了辛棄疾唯一的寄身之所。而閒居瓢泉時期,也是辛棄疾另一個創作高峰期。

初見瓢泉時,辛棄疾有詞《洞仙歌·飛流萬壑》:「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孤負平生弄泉手。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人生行樂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辛棄疾先是描摹了瓢泉的優美景致,進而由此發出了對人生的種種喟嘆。最後一句雖然是疑問句,其實毋庸置疑,從第一眼看到瓢泉時,他就決定要來這裡並且在這裡定居。

有學者認為,辛棄疾將周氏泉更名為瓢泉,則是因「簞食瓢飲」的典故。該典故最早出自《論語·雍也》,用來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因此瓢泉之名很可能是寓意著辛棄疾歸隱之後的淡泊心境。或許在周氏看來,這處泉水不過是一處甘芳清洌的泉眼而已,而在辛棄疾眼中,不僅寄寓著他濃濃不可言說的思鄉之情,也隱喻著他甘於一蔬一飯的高潔人格。

喜見瓢泉且鄰泉而居,這大概是詞人辛棄疾對家鄉濟南最長情的惦念。

相關焦點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②:他的600多首詞為何沒有一首直接寫家鄉濟南?
    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在有些詞句中也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的「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 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祖上雖做了金國的官員,但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卻心念大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範。他將這種抱負傳遞給了下一代。辛棄疾常常隨著爺爺登高望遠,觀測北方山河形勢,思忖將來如何反攻燕趙。這一思國思戰的情結,讓辛棄疾產心中南下歸正,一雪靖康恥的想法,揮之不去。
  • 辛棄疾為何把這位泰順人當知己?兩人都為凝聚抗金力量而呼喊
    辛棄疾為何把這位泰順人當知己?兩人都為凝聚抗金力量而呼喊陳能雄/文在辛棄疾傳世的六百多首詞中,有五首是為泰順人王自中而寫,或即席唱和,或寄詩酬答,詩詞中洋溢著濃鬱的真摯情誼。辛棄疾之所以把王自中視為知己,不僅僅是因志趣相投,還因他勇於為辛棄疾這個歸正人群體講話,為張叔夜等抗金英烈立廟祭祀。
  • 古詩詞賞析 | 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 斷鴻聲裡四風閘凜凜猶生辛棄疾
    眼前這個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就是辛棄疾的故土家園了。《山東通志》載「辛棄疾故宅在四風閘。」宋高宗十年(公元1140年)辛棄疾就出生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那時的「四風閘」已經不是大宋的土地了。生逢亂世山河碎公元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僥倖逃脫,倉促在河南商丘登基,南宋正式「粉墨登場」。
  •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文韜武略的辛棄疾為何不受南宋重用?
    《宋史 · 辛棄疾傳》先於時代的北伐奇謀在義軍中的卓越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震一時 。宋高宗當即任命辛棄疾為江陰通判,辛棄疾由此步入仕途。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逕庭,這使他有宦遊吾倦矣的感嘆,但他還是努力去做的出色,這時他的心中誕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組建一支像嶽飛一樣強大的軍隊,一支可以直搗金國黃龍的軍事力量,於是他上書給皇帝請求組建飛虎軍,皇帝同意了。元朝右丞相脫脫在南宋滅亡之後六十多年編撰的《宋史·辛棄疾傳》有一段敘述辛棄疾創建飛虎軍的情況,讀了令人不忍掩卷。「詔委以規畫。
  • 十首思鄉詩,濃濃故鄉情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作者在欣賞風景、吟詠詩歌的時候,突然發現眼前村莊裡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木,與自己故鄉的十分相似,因而產生了思鄉的愁緒。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 歷史人物丨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上)
    揆諸辛棄疾生平事跡,「稼軒之詞豪」,乃其文武兼備角色、慷慨豪放性情所決定。真英雄,雖萬千人吾往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民族氣節、英雄氣概,乃是辛棄疾一生底色。時任「忠義軍」掌書記的辛棄疾,主動請求捉拿叛將,「疾追獲之」,義端百般求饒,依然「斬其首歸報」。奉耿京之命南下聯繫歸宋事宜期間,張安國受金國許以「濟州知府」誘惑,攛掇邵進等人作亂,殺害耿京而率眾降金。辛棄疾不顧眾寡懸殊,帶領五十名壯士,身先士卒衝入擁有五萬兵馬的金營,當眾綁縛叛徒張安國,星夜疾馳渡江,押解到臨安問斬。
  • 辛棄疾:人中之傑 詞中之龍
    南宋時期勢力範圍而就在十多年後,辛棄疾降世。辛棄疾的家鄉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早已淪陷,辛棄疾就是在淪陷區長大。時年21歲的辛棄疾,血氣方剛,與淪陷區兩千青壯男兒一呼百應,一起參加義軍領袖耿京領導的抗金鬥爭。辛棄疾從小苦練劍術、熟讀兵法,耿京對於這位年輕人極為看重,任命辛棄疾為掌書記,負責機要工作,掌管義軍的印信。當時有個叫義端的和尚,偷了義軍印信準備「偷渡」給敵人,負責看管印信的辛棄疾責無旁貸,愣是追了三天兩夜,將和尚義端一刀斬落馬下,奪回了印信。
  • 辛棄疾平生最喜歡的一首詞,景與情完美融合,婉約與豪放共譜樂章
    根據辛棄疾同時代人的筆記記載,辛棄疾每逢與朋友相聚,每到興致勃勃的時候,一定會讓歌女演唱他填寫的歌詞。其中歌唱次數最多的就是這首《賀新郎》,酒意闌珊的時候,辛棄疾也會對酒當歌,當著眾多好友打起拍子,吟唱起這首詞來。他尤其愛唱其中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這兩聯。
  • 十首思鄉詩,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鑑賞:作者在欣賞風景、吟詠詩歌的時候,突然發現眼前村莊裡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木,與自己故鄉的十分相似,因而產生了思鄉的愁緒。鑑賞: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 思鄉情濃、近鄉情怯!湯非動情演繹《思鄉情》,道出無數遊子的心聲!
    民歌中國 下期預告:王生寧 《思鄉情》是由福歌作詞,巫定定作曲,湯非演唱的一首歌曲。 《思鄉情》 作詞:福歌
  • 這十首思鄉詩,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鑑賞:作者在欣賞風景、吟詠詩歌的時候,突然發現眼前村莊裡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木,與自己故鄉的十分相似,因而產生了思鄉的愁緒。  鑑賞: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 辛棄疾很膽大的一首詞,一邊吹自己的牛逼,一邊大罵南宋官場腐敗
    辛棄疾曾在《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說: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意思是說,他只恨古人沒見識過他的狂。想他二十歲南歸時,文武全才,又帥又有錢。皇帝和許多朝廷重臣都很賞識他,因此他的確是有狂傲的資本。然而他在政治上失意後,到60歲火氣還是和年輕人一樣大,口氣還和年輕時一樣狂。慶元四年前後,辛棄疾在瓢湖閒居。
  • 「詩詞人物」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傳奇人生!
    投奔耿京隊伍不久,辛棄疾勸服另一批人馬加入到了耿京的隊伍中,為首的是僧人儀端。辛棄疾與儀端曾有過一面之緣,但令辛棄疾沒想到是,儀端不久之後竟偷了耿京的帥印投奔金國。辛棄疾聞訊飛身上馬,沿途追趕。三天之後,辛棄疾提著義端的人頭歸來。義軍及耿京見此,對辛棄疾更加的器重。
  • 人才選用還在看『學歷』,那你就錯了,讀辛棄疾一首詩的感悟
    但我們要知道,少並不代表沒有,辛棄疾是其中的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當年騎著的盧馬,手拿長弓在戰場上廝殺,那是多麼的豪爽,這種豪爽不是男人本有的血性,而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付出一切的勇氣。用『的盧馬』暗示作者當年急切收復失地的心情,用『霹靂弓』表現作者想要驅除金人的決心。可事與願違,他尷尬的身份以及政見和主派的不和,在仕途上,必然會遭遇坎坷。
  • 詞中之龍辛棄疾:欣賞孫權,並非沒有緣由
    要看一個詩人傳的到底是什麼情,就要結合他自身經歷去看。這就是我們說的「知人論世」。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經淪陷於金國的馬蹄之下。他身處敵境,卻心懷故國,21歲就參加義軍,企圖南下歸宋。然而,辛棄疾外出聯絡苟安一隅的南宋時,義軍首領卻為叛徒所害。辛棄疾歸來時,叛徒已遁逃到金境,自以為在金人的庇護下,可以高枕無憂。
  • 領略人物雕塑的風採;了解「稼軒居士」辛棄疾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發生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我們來看看辛棄疾老先生的一生都有些什麼難忘的事情。
  • 辛棄疾60歲還想報國?他那10萬平的稼軒莊園咋解釋?失意之作罷了
    陳亮帶著豪情壯志踏上了徵程,而辛棄疾則在上饒的這座稼軒莊園中,垂淚到天明。他似乎夢到了自己二十出頭的那個時候,夢到了自己獨闖賊營的那一天。千裡追兇,辛棄疾於萬軍從中俘獲叛將。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
  • 蘇軾《望江南》,寫於寒食之後,登高遠望思鄉愁緒,婉約又豪放
    又過了兩年,暮春時節,蘇軾登上了「超然臺」,瞭望男方純色煙雨,著實讓蘇軾有了思鄉之念,並寫下了這首詞。思念家鄉是愁,有壯志難酬也是愁,但在這首詞中,愁不是全部,那就要問了,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情感呢?春天還未曾過去,滿眼中還是春光,你看那不遠處,微風輕輕,柳枝飄飄。我登上了超然臺向遠處眺望,護城河內也只有半滿的春水,在微風下微微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