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的農村,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人養驢或者騾子,但是很少有人養馬,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馬比較嬌貴,因此在農村還是很少有人飼養。有句俗語叫:「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養馬不養驢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養馬的時候不能養驢,而是馬和驢不能同槽飼養。其實大家都知道,馬和驢還有騾子幾乎都差不多,彼此之間還有血緣關係,騾子就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照這樣看,這三樣動物也算是「一家」,為何不能同槽飼養呢?
俗話說「驢馬同槽,驢肥馬瘦」,意思是如果驢和馬同槽飼養,馬就會越來越瘦。自古以來,馬都是非常貴重的動物,人們甚至把馬與龍相提並論,比如白龍馬,龍馬精神等,而且馬匹在以前還是身份的象徵,特別是以前的戰馬,甚至比普通士兵的性命還要珍貴。
在以前,普通老百姓家裡是不允許養馬的,而且擁有馬匹的都是一些達官貴人,因此馬匹從小都是吃著精細飼料長大的,而且以前的馬匹主要的作用就是交通工具,很少有人捨得用馬去犁地,因此馬匹相比驢就嬌貴多了。
而驢就不同了,由於驢跑的沒有馬快,因此它也上不了戰場,只能走進普通老百姓家裡,除了充當運輸工具之外,還要拉犁耕地,就像牛一樣出苦力。因此驢的耐力就更強一些,並且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飼養,吃的飼料自然就沒有馬好,不過長此以往也就習慣了。
如果馬和驢同槽飼養的話,馬受不了驢身上的味道,而且驢吃過的草料粘上了驢的口水,馬也難以下咽,相反驢就不同了,驢不僅不會嫌棄馬身上的味道,而且馬吃剩的草料驢也會吃得很香。這就好比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在一起,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在土堆裡長大,自然不會嫌棄富人家的孩子,而富人家的孩子從小養尊處優,肯定會嫌棄窮人家的孩子髒。
如果驢馬同槽的話,時間長了,驢就會越來越肥,而馬就會越來越瘦,因此才有了「驢馬不能同槽」的說法。
搬磚不和泥
以前農村蓋房子用的最多的輔料就是泥巴,牆上要用泥巴,房頂上也要用泥巴粘瓦,就連表皮也要用泥巴抹一遍,但是以前根本沒有攪拌機,和泥主要靠人工。見過農村蓋房子和泥的都知道,泥巴裡還要放一些麥秸或者切碎的稻草,主要是來增加泥巴的粘力和拉力,要把這些麥秸和泥巴攪拌均勻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和泥是很費勁的事情,農村人總結出體力勞動中的「四大累」就是:和大泥、甩大坯、生孩子、打溜須。而和大泥排在第一,由此可見和泥有多累。當然搬磚也是很重的體力勞動,只不過與和泥相比,要輕鬆多了。
所以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時候,寧可選擇搬磚也不和泥,因為在工地搬磚與和泥都是小工幹的活,每天的工資都是一樣的,那和泥就肯定不如搬磚輕鬆了,因此才有了「搬磚不和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