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通訊員 王文斐 劉豔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口腔科頜面外科收治1例甲狀舌管囊腫的患兒。經術前充分準備,齊魯醫院口腔科頜面外科主任醫師王勇、副主任醫師石亮團隊完成了院內首例在內鏡輔助下經口內前庭溝入路甲狀舌管囊腫切除手術,標誌著口腔頜面外科進入了內鏡微創新時代。
患兒男性,3歲,因「甲狀舌管囊腫"入院,經檢查腫物位於頦下頸部正中,約2*1.5*1.2cm大小,MRI示:頦下佔位性病變,考慮為囊腫。考慮患者年齡較小,對美觀要求極高,經團隊討論後,一致認為可進行微創手術,該手術的難點在於頸部沒有足夠的腔隙,且囊腫常與舌骨相連,切除囊腫的同時需切除部分舌骨。
經過充分細緻的術前準備和術前討論,結合內鏡甲狀腺手術部分經驗,創造性地設計了內鏡輔助下口內前庭溝入路的方案:全麻後,採取下頜3-3前庭溝的切口,在內鏡及自主研發的「頜面外科內鏡懸吊系統」輔助下順利摘除囊腫及部分舌骨,頸部僅留有一個因與皮膚粘連破潰的引流口。患者術後恢復滿意,順利出院。
與傳統的甲舌手術相比,該術式有效避免了常規的頸部正中的切口,僅在頸部留有一個引流口,充分利用了口內前庭溝自然腔隙。切口較傳統切口,隱蔽性及美觀性大大增加,不僅術後瘢痕減少,並且術後腫脹、滲出減輕,降低了手術創傷,縮短了患者的恢復時間,同時達到美觀與減少創傷效果。
近年來為了達到美觀以及微創的效果,內鏡手術發展迅速,已廣泛應用於婦科、肝膽外科等有著自然腔隙的手術科室。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範圍小,血運豐富,術區涉及較多神經血管等重要解剖結構,操作精細,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天然腔隙,沒有專科內鏡器械,內鏡手術開展極為緩慢。
王勇、石亮團隊在屍體解剖等研究基礎上,自2018年進行技術攻關,利用自己發明的腔鏡手術「輔助懸吊系統」成功創造腔隙,將外科常用腔鏡器械結合頜面外科技術特點與廠家合作改進位作了一系列器械,克服了該難題。近日完成的該例內鏡輔助下前庭溝入路的囊腫及部分舌骨切除手術,便是對該技術系統的成功應用。目前,口腔頜面外科已將內鏡技術應用於口腔科骨折、囊腫、涎腺腫瘤、頸部腫物等手術,部分成果已在《中華口腔醫學雜誌》及國外期刊發表,提高了我院口腔頜面外科的微創治療水平。
文獻查閱顯示腔鏡輔助下口內前庭溝入路切除甲狀舌管囊腫的手術國際上僅有韓國學者進行過報導,美國也僅有個例報導。王勇、石亮醫師團隊採用的多種操作技術在國內外頜面外科處於較先進水平,為口腔頜面外科輔助使用內鏡手術降低面部創傷,達到微創、美觀的治療技術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王勇教授認為,綜合醫院內鏡輔助下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治療較口腔專科醫院具有明顯優勢,「希望這次手術能在山東開一個好頭,今後儘量用內鏡來進行頜面部更多的手術,可以選擇耳內、耳後、鼻腔、口腔、髮際線內等處切口,避免在患者面部留下瘢痕,儘量滿足患者越來越高的美觀及微創要求」。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