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考慮到學習的朋友大多都是小白,都是自學者,對於站樁不理解,所以講解與針對的是初學者可以借鑑的做法,本文單獨深究站樁時,關於眼睛的做法,因為很多教學都是說的凌磨兩可,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先點讚,後觀看,養成好習慣!關注老廖不迷路,健康幸福身體棒!
我教的站樁,是要求雙目垂簾,微閉的作法。可能很多朋友去別的地方學的站樁是睜開眼睛的練法,甚至還去看電視,這個與我所講,我所教的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既然不是按照我教的來練的,那麼你所遇到的問題,就是不一樣的情況(所以大家會發現評論區總是有大師評價,卻不曾仔細看過我所教的)。這不僅僅是遇到的問題不一樣,也包括練習全程所經歷的感受都不一樣,所以這不一樣,那不一樣,老廖也沒法很好的解答!
關於眼睛這一塊的做法,老廖總結了一下武術,丹道,氣功等各種關於眼睛的做法,有四種類型,其中睜著眼睛兩種,閉著眼睛兩種。
詳細講解學習養生樁的朋友,都知道站樁裡面有一個步驟叫做雙目垂簾,這裡給大家深入講解。這是靜功中常用做法,主要是在重視「靜」的功法中運用,比如禪坐,睡功,靜樁等靜功中運用,包括大家所看到的一些寺院的僧人,或佛祖,菩薩的塑像,道場的道長,練功房的大師等等,他們靜坐禪修的時候,眼睛的姿勢大多都是這種姿態。
何為垂簾?即兩個眼皮好似窗簾,門帘一樣,自然的垂下來,呈現出一種似閉非閉的狀態,但是這必須是自然的,怎麼體會呢?就是眼睛輕輕地,慢慢地搭下來,快閉死的時候,微微留一線光,這個不易把控,因為這雙自然的,畢竟不可以太張開,也不可以完全閉死合攏,在這個基礎上,眼觀鼻,鼻觀心,有一點垂目觀鼻的感覺,但是並不是自己用力去看鼻尖,否則眼睛會不自然,容易引起疼痛。如此隨著練功時間的推移,功力的深入,這是因為我們神意內斂,精神高度集中,身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隨之內斂,達到古人所說的「五氣歸元」的境界,這個時候你的兩眼會自然的閉合向內收,順其自然即可,正常現象。
微閉的度可能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說法與講究,大家可以借鑑我這裡教的。微閉不可閉死,主要是因為閉死反而不利於真氣的運行流轉,並且閉死則無神,所以你會頭腦昏沉,但是站樁因為是站樁讓身體清氣上升濁氣下沉的過程,雖不會昏沉,但是我仍然是建議按照我說的來練,初期可以輕輕搭下來,但是儘量注意不要閉死,後面也要主動去調整回來。一定要記住,眼睛是放鬆的,舒適自然的,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可能部分朋友很難把控,所以剛開始不習慣,後面就好了。練功就是要用自己精神飽滿的狀態來練才是最佳的。如果你微閉的度能夠看到眼前的事物,那麼則會神光外馳,神散,甚至可能會被外在事物所影響。微閉是為了在防止「精,氣,神」流失的基礎上,讓真氣更好的流通,所以你的眼睛是溫熱。
其目的是為了輔助讓我們入靜,雖說睜眼會被外物所影響,但是閉眼則容易讓內心的雜念所影響,會滋生雜念,讓自己總想放棄。這本就是對內心的磨鍊,是正常的。微閉可以讓我們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誘惑,讓我們心神內斂,大腦思維會變得更加活躍,靜下來之後,就能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不為外物所擾,全身心的放鬆,用最本質的心態集中精力練功,如此以培養真氣,促進氣血運行,提高練功效果。記住「心不外用,神不外馳,精神內守為根本」的原則。閉目養神,本就是煉神調神的,所以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最好不要隨便睜開雙眼,避免「眼開神氣散」。這也是為了確保養生的功效,讓其符合眼部氣血的通暢,這樣保持心神內斂,可使其精魂不散。閉目養肝,練完後再睜眼,你會神清氣爽,並且看前方會感覺自己看得更清晰了!但是自己身體差,氣虛者不一定能有此體會。
如果你練習過程中,眼皮跳,那麼要一心內觀,順其自然,這是正常的。再就是一些朋友入靜後可能會遇到某些環境,這是平時的妄念意識長期薰染的積垢,雖然很能打動你的內心,但是你必須堅守,不可追求迷失其中,這可不是走火入魔,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壓根連走火入魔的門檻都沒有達到,最多讓你精神疲憊而已,就是因為這樣,你才要去磨鍊自己,不要把它們當回事,不管不顧,守住內心,守中即可!
為何雙目垂簾能煉神,養神,調神呢?這在《道言淺近說》可以找到答案:「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於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但是一定要記住,站樁前我說過要調身,調心,調息。調心就是要把自己的狀態,心境放平和來面對,如此來練功,將自己的清淨心收入氣穴(意守丹田),神息相依,順其清淨。自然守之。這就是雙目垂簾的魅力。還有古書云:「日月合併,金木和合,迴光返照,返觀內視。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不空,是乃真空;觀空乃空,是為頑空。」這是古人的所謂「長生久視之道」。當然,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取決於各自的經歷,這也是為什麼練功有主動禁忌,為何需要師傅輔導的緣故!
這個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絕大多數動功,武術樁功等,均採用這種方法,練功時,兩眼平視前方,身形中正、安舒,呼吸自然,心神安寧。雖說是平視,但是自己的神意(眼神)卻有講究。
第一種是眼睛雖然是看前方,但是並不是認真的去看前方,而是有一種「淡淡」的看出去的感受,簡單來說,就是模式,無視,視而不見的感覺,這樣來輔助做到「神不外馳」。因為目瞬則視亂而心不寧,口動則氣粗而氣不調。
第二種是在眼睛平視前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看得越遠越好,這一般是技擊樁(武術樁)的練法。如果你去看真正的武術修煉者,你就會感到他們的眼睛好似能殺人。如此練習不僅可以練到下盤,還可以輔助一些改變身體本能的訓練,這麼說你就能理解了,就是別人的拳套往你的眼睛打過來,你是不是會本能的閉上眼睛?他們就要通過系統的練習來改變這種本能。而且他們練的走步之類從高盤逐步的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這種辛苦超乎你的想像,他們是為了餬口,吃飯,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修煉,都是為了讓自家功夫的那幾招核心發揮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如果對於武術感興趣,那麼自己可以去了解一下,咱這裡主要教的是養生樁,以養生為主,不難,很簡單輕鬆的練法。
就是你的眼睛是隨時隨地跟著身體的動作變化而動的練法。一般都是導引術,動功等裡面的練法。什麼是導引術?就是一種古老的養生術,指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吐納,屈伸俯仰,活動關節,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左往右、由右往左、由前往後,由後往前等各種運氣方式的練法。亦作「道引」,也有內導引與外導引的區別,就是肢體運動和內氣運行的區別。一般導引術都是與服氣,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進行,在這個過程中,眼睛隨著肢體運動而動的,但是自己目光同樣不能分神去想外物,這是藉助動功動中取靜的練法,比前者更難。目隨形動、心隨眼動、氣隨心動。看似簡單,實則也簡單,前提是你要糾正心態來練功。畢竟這種練法的動作都是緩慢、均勻、柔和的;眼睛、意念都是要相互配合的,所以在這種相互協調的氣氛下,輔助自己入靜,進入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自己的心,一雙悟性的眼睛去看自己的丹田,或者一些特定部位,存神其中。這個需要一些基礎才能掌握,這主要是與內氣習修行有較大關係。某些古籍裡稱之為天眼,當然各有各的說法。會的人很簡單,不會的人很難。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意守丹田是初學者三難之一的重要原因。也是站樁守中,獨立守神能做到的關鍵之一。
站樁我推薦閉目的養生樁,不是說其它的方法不好,而是我教的就是這種。重要的永遠是去練,而不是光想,至於練功過程中,實在是靜不下來的朋友,可以聽導引音樂輔助先堅持下來,但是後期一定要遠離音樂,戒掉。讓自己去磨鍊自己的心性,這才是修行,行走於鬧市之中,心無波瀾,普通人的生活,亦是修心,做到隨處可境!
很多人都只知道眼睛很重要,但是不清楚有多重要,這裡給大家強調一下重要性,大家平時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用眼睛看,你能做什麼?可能有的人說我不是有其它感官嗎?但是你自己閉上眼睛去試試,你就知道了,沒有眼睛你還真的什麼都做不了,所以眼睛可以說是佔據我們生活接收信息來源的一大半的重要工具。如果你不清楚它的重要性,那麼你又怎麼會重視練功時眼睛的運用呢?
《黃帝內經》: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黃帝內經》: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於目而形成為睛,晴的窩穴是眼,骨之精形成為瞳子,筋之精形成為黑睛,血之精形成為眼睛的赤絡,氣之精形成為白睛,肌肉之精形成為眼胞,包裡收攏筋、骨、血、氣的精氣而與眼的脈絡合併,形成為目系。
簡單來說,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說眼睛的表現了身體的各個方面,比如精氣,骨,筋,血,氣,肌肉等各個方面,看一個人的眼睛就能看出他的狀態,身體的精氣神。並且,在古文裡面,「心」就是「神」,「神」就是「心」,並且內經中曾說過:「目者,心之使也」,「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等經典語句。如果是生活中,那麼我們的心神都是可以通過眼睛表現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文學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精神之宅窟,就是因為我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歸心管,所以看一個人呢的眼睛可以看出:目光明亮——得神;目光晦滯——少神;目光黯淡——失神;迴光返照—假神。
總之,眼睛是我們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視覺器官,也是最複雜,最精密,最神奇的器官之一,不論是生活,中醫,練功,養生,健康,還是哪方面的角度,眼睛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諸脈者,皆屬於目」。眼睛之所以能夠看見萬物、辨別顏色,全賴五臟六腑精氣的滋養。所以,必須得正視眼睛的重要性!
凡事有因必有果,緣分一事,遇到即是有緣,份則看各位自己。有舍有得,這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師者,授業解惑也!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一個人的見地與智慧,是非常難以打開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時間也是成本,所以寧願花大量時間去找一些不確定的功法,而不願意跟著有經驗的師傅學習。因為他們的思維局限了自己的行為,不知道價值的所在,不知道有的東西必須要有人指導。欲知上山路,需問下山人!祝大家都能學有所成,都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