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要講法度,不能亂來

2020-12-26 牛鳴霄漢

有人看見"醜書」「亂書」,提出能不能給書法制定一個標準,使之規範化。我看給五體書法制定一個統一標準,其非易事。但書法有"法",按照法度和規範去做,則是應該的也是可行的。

中國書法是世界上唯一的、有幾千年歷史傳統的偉大藝術瑰寶。玩書法應有敬畏之心,不能亂來。有一個術語叫「下筆有由」,就是點畫、結體必須有根據,每一筆都有來由。"規範"是書法的"底線"。落筆無法,也就無所謂"書法」了。

但現實中,卻屢見"醜書"「亂書""怪書"拿獎。當然啦,不排除有拉票、刷票等行為。但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呢?比如"醜書"抓人眼球和評委審美觀的問題。

中國漢字的創造是意象審美,中國書法藝術所以成為十大國粹之首,歷千年而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受儒家中庸之道和老莊哲學思維影響,體認二王等先賢創造的中正衝和、簡淡玄遠、剛用柔顯的美學之風。那麼,這一審美傳統應不應該堅守與傳承呢?我以為應該。

吳昌碩臨《石鼓文》
《曹全碑》局部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相關焦點

  •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唐書法賞析》第1講——法度森嚴的唐代書法
    而書法也是在繼承兩晉六朝文化遺產的同時,形成了氣勢磅礴、法度森嚴的藝術特色。繁花似錦,百家爭雄,唐代書法的鼎盛完全可以與晉代媲美。 據記載,李世民不惜重金搜羅王羲之的遺墨,每得書聖的字帖墨跡,必讓王子王孫們臨摹,而且每帖都要臨寫五百遍。太宗死後還將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真本作為陪葬物品埋入地下。武則天篡權之後,也是多方求索羲之遺墨。一時間,朝野上下俱崇右軍之法。虞世南是崇王的旗手,他師從右軍後裔智永,為王書的嫡系傳人。而屬北派的歐陽詢、褚遂良也為了迎合皇上的癖好,臨習王書。
  • 範字法度完善的書法教材更是一本理想的字帖
    【兩山堂說書】範字法度完善的書法教材更是一本理想的字帖——以《歷代經典行書要領》為例————————————「範字」是書法教材中用來講解書法要領、供學習者臨摹借鑑的書法字例。——「法度完善」的「範字」應該具備某種書體的藝術特點,符合書法審美標準,充分體現不同筆畫、結構的技法要領。——「範字法度完善」的書法教材更是一本理想、優秀的字帖!由於從某古代傑出書法家的一種或多種經典碑帖中選取了精華之字,摒棄了原碑帖的某些病字,所以,這種教材的字帖性質更優於原碑帖。
  • 民間老人自練書法50年,行草寫得太漂亮,字裡行間皆是法度
    而這中間,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劍走偏鋒」,忘記了傳統書法應該要擁有的法度,只為了練書法而存在,缺少一個對於書法真正理解的天賦性。民間老人自練書法50年,行草寫得太漂亮,字裡行間皆是法度!細看老人家寫的字,非常有個性,但又不失書法本該有的一種雅致!尤其是提筆收墨這之間,老人家書寫得非常漂亮。每一個字都是有其特別的寫法,瘦長卻又不失勁道,字裡行間真的很有法度。這一手好行草,就如遊走在老人家的毛筆尖上,而且放縱流動之間又有一種約束力。近於草書的行書寫法,完全是獨成一派。
  • 胡秋萍草書,隱藏了法度,顯示了無法勝有法的風範
    如果書法只寫無法,隨手而作,沒有規矩,就是草書不入格,神仙不認得的結果,這樣的書法就是江湖體。所以說,草書要想寫得好,一要講法度,但不能唯法度。二要寫自由,但是不有脫離法度。現在書壇,能把法度和自由處理的相當和諧的書法家是比較少的,但是,你只要看過書法家胡秋萍女士的草書作品,就會有種感覺,她的草書是把法度與自由處理得相當和諧的典範。
  • 溫潤秀勁 法度謹嚴 由偉光書法欣賞
    幾十年來堅持臨習名家書法並受到老一輩書法家的指導,逐漸形成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的書法風格。頗受書法界朋友的賞識。2O18年獲青島市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書法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其作品在青島市出版的作品集中作為首幅作品刊登。
  • 65歲劉曉慶書法欣賞:見字如見人,用墨講究,字裡行間有法度
    關于欣賞書法這一個文化性的知識點,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也沒有一個真正關於它的定義。大家喜歡書法也是因為書法是一種文字藝術的美,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喜歡練書法,也不一定是要帶著某一種功利性進行,喜歡就是喜歡,是一個簡單的興趣愛好罷了。
  • 文在寅書法:字字有法度,書風儒雅內斂,透露著深厚的文化素養
    文在寅書法:字字有法度,書風儒雅內斂,透露著深厚的文化素養書法不僅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尤其是韓國,書法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韓國總統書法一直很在線,開國總統李承晚書法,不輸當今名家。此後歷屆總統大多漢學淵博,書法都是相當厲害。韓國現任總統文在寅,書法造詣不俗,實力不輸國內所謂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字字有法度,書風儒雅內斂,透露著深厚的文化素養。那麼,他的書法究竟如何呢?文在寅生於寒門,他憑藉自己的努力,進入到了韓國一流學府慶熙大學法學院。
  • 第八講 書體——《書法十講》白蕉著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我在第一講的書法約言中,已約略談到了我國的書法史
  • 書法都有哪些法度?這些規矩能變還是不能變呢?
    在書法中呢,這些規矩就化成了這個字怎麼寫了,由那些偏旁部首組成的,怎麼寫這些一筆一畫,一筆一畫應該是在那個部位等。如果不這麼寫那這個字就不是所要求的字。這就是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聽著挺「死」的,沒有書法的靈性。確實,但這是所有一切的前提要求,就如同你要做飯你必須得先有各自所需要的食材,不然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把這些「規矩」做到了之後才是下面的「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 學習書法必須臨帖嗎?為什麼不能隨意揮灑?
    凡事沒有絕對,我是從來不講絕對的話的,我認為學習書法不一定臨帖,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寫好書法,那麼,對不起,你還真就得臨帖,除了這條路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有人問我,學習書法必須臨帖嗎?為什麼不能隨意揮灑?學習方法的過程,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唐僧西天取經的歷程。
  • 藝術人物|趙樸初:無意之處見法度,不經意處傳情性
    從技法上講,幼年對蘇軾的學習讓其書法吸收了其行書的勁健筆力;從審美取向上講,蘇軾與趙樸初,這古今兩居士的審美追求驚人相似。趙樸初曾在論書詩中寫道:「門前流水尚能西,東坡所羨差堪及」。如此的閒適心境與蘇東坡「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的審美取向可謂異曲同工。1988年,鄧小平會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
  • 李玉剛書法欣賞:字裡行間有書法氣,悟性極高,不輸名家大師
    他是真的喜歡書法,早年就跟著書協理事會的成員一起學習,他練書法不是為了名與利,更不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表現,這一點其實從他寫的字裡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李玉剛書法欣賞:字裡行間有書法氣,悟性極高,不輸名家大師!
  • 有人說所謂書法,就是書中有法,這個法字怎麼理解?
    之後漢字藝術書寫技法,規則法度不斷發展完善,至唐代時期已經極為成熟,「書法」這一稱謂也在那時固定下來,並延續至今。至此可以明確定義:書法的「法」字即為書寫方法、技法、規則法度之意。「法」是建立在「書」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書」當然就沒有「法」。但只有「書」沒有「法」,也不能叫書法。
  • 「隨心所欲不逾矩」,書法要有法有度,這是儒家思想對書法的滲透
    可見儒家對書法極為重視的,把它列為「六藝」之一,儒家不但重視怎麼寫,而且重視寫什麼,前者為書,後者為道,書以載道。在書法發展史中,趙壹《非草書》的出現,標誌著儒學對書法進行全面滲透,趙壹《非草書》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將書法納入儒學體系,強化了書法的文化品格,從而「明確地樹立了一個儒家文化形象——書家對儒家文化的遵循將是最根本的宗旨」 。
  • 草書難在書寫狀態的法度自然
    我們認為草書難在法度、難在筆力、難在速度、難在章法,都有道理。其實,草書最難的是書寫狀態下的法度自然,這種融法度、性情、技巧於一體的自然天成,應是草書的最高境界。
  • 學習書法之淺見
    可是我當時不那麼認為,只認為書法就是寫寫毛筆字,根本分不出篆、隸、楷、行、草,更甭說分哪家字體了。學後逐漸了解了書法。書法書法,它主要講「法」。法有三要素:筆法、筆勢和筆意。無論幹什麼都講法,而且要有度,就是「法度」。篆書有篆法,隸書有隸法,楷書有楷法。楷書又分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行書有行法,草書有草法。它們都有各自的法。
  • 他硬筆書法取法於《靈飛經》,實在太美了,從藝術上講,遠超田楷
    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在視覺區別在於筆畫的粗壯或纖細,有如去其肉筋存其骨質,一樣講究傳統的法度。硬筆書法又分為硬筆書法藝術和實用硬筆書法,前者強調的美觀,追求的是美感、情感、趣味、意境,而後者強調的實用,能做到易寫、易認即可!
  • 歐陽詢楷書不適合初學,真正原因不是它的法度森嚴
    很多書法學習者都喜歡歐陽詢的楷書,因為這種書體平穩工整中透著險峻勁挺,疏朗闊綽又疏而不散。用筆圓正,筆力凝聚,筆法嚴謹。然而有人說歐陽詢的楷書不適合初學者學習,說是法度太森嚴,初學者不好把控。歐陽詢 九成宮 局部其實不獨楷書,書法,本也是依法度而立。沒有森嚴的法度也就沒有了書法之說,只能叫寫字的藝術。學習書法,學的就是法度。
  • 是不是醜書,誰說了也不算,如不合乎法度,雖美亦醜
    每到說到楷書要靈動、要飄揚,評論區總有人對號入座地懟一句,「田楷如果不是書法,醜書是書法啊?」不知他們的初衷是什麼,但把田楷和醜書放到一起比較,還是很耐人尋味的,確實屬於兩個對立的極端。醜書是現代人對書法作品的一種看法,一般人會認為那些造型奇異的作品為醜書。
  • 走進書法 | 蘇軾書法的境界
    一、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眾所周知,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東坡的信筆處,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書意造」,是「無意於佳。」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書法尚意,蘇軾滋味猶濃。然韻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學。「意」是書者當時的情思勃發,是真性情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