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021-02-23 精選成語故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鬥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必考名句】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譯文】

窗外是滿月,明鏡裡也是滿月,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亂割!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想要攀折月中桂枝,無奈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

看著那月宮中的兔兒,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閒地數著新生白毛。

圓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峽,猶自被白帝城銜掛著。

江上霧氣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車輪一樣傾斜的圓月依然把半座樓照得通明。

兵營裡士兵的刁鬥敲響了催曉的聲音,月宮的蟾蜍也自然傾斜。

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白的魂魄不僅僅照耀漢家營盤。

【賞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此組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第一首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說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裡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悽涼。「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徵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詩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第二首詩全詩寫景,景中見情。「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描寫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蒼茫的,悲涼的。「刁鬥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刁鬥聲起,讓詩人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裡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亂中背景離鄉的勞苦大眾。憂己更憂民,這正表現了杜甫的偉大之處。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相關焦點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小編 趙 建 林 (一)、 農曆八月十五,中 秋 節 顧名思義,秋天中間的節日,農曆七月 八月 九月是秋天,八月十五日正好是秋天的正中間,
  • 八月十五殺韃子
    說法來源相傳元朝時
  • 八月十五中秋節祝福語
    八月十五中秋節祝福語1.我在八月十五這一天,準備用幸福的雷電擊暈你,快樂的大雨淋溼你,的狂風吹飛你,甜蜜的月餅砸暈你
  • 七月十五送面人 八月十五殺韃子
    從此,每年七月十五家家都要捏麵人,並將面人用麻丕綁在穀草上做祭祀,以求保全自家孩兒平安無事。也由此,麻叔謀的名字,成了小孩的最怕。直到今天,老家民間仍有一句驚嘆語:呀,麻虎虎,怕死人了!或者,呀,麻鬍子,怕死人了!據說,「麻虎虎」或「麻鬍子」就是麻叔謀的演變稱呼。八月十五吃月餅,據說起源於唐朝,盛行於宋朝,且起初月餅都是宮廷中特有的吃食。流於民間大概已在宋朝末期了。
  • 【傳說】「八月十五殺韃子」是怎麼回事?
    >
  • 八月十五拜月下老人 -求姻緣
    中國的農曆八月十五,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日子,是我國其中一個重要的節日,月下老人的誕辰為農曆八月十五
  • 己亥年 農曆八月十五 恭賀太陰星君誕辰!
    己亥年 農曆八月十五 恭賀太陰星君誕辰!
  •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傳統習俗是「秋暮夕月」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 中秋八月十五拜月老求姻緣
  • 史上最全八月十五套路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 元宵節到,「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還準嗎?
    摘要:元宵節到了,俗語「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一晃眼,2020年的春節就要畫上句號了。今天已經是農曆正月十四了,在明天就要迎來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又到了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在農村裡也有一些和元宵節相關的俗語,比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句就流傳很廣,那麼它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還準嗎?在我國的民間流傳著很多的俗語,其中有些可以預測天氣,有些還能預測年景好壞等,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也是因為是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 「八月十五殺韃子」中的韃子,代指什麼人?不僅僅是蒙古!
    「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韃子代指蹂躪中國百姓的元朝蒙古人,那麼為啥韃子代指蒙古呢?
  • 2020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和國慶節同一天
    2020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和國慶節同一天:2020年中秋國慶都是10月1日  2020年是「閏年」,增加了一個
  • 關於八月的唯美句子 形容描寫八月美好的詩句含有八月的詩詞
    八月在我們的悄無聲息中走來,告別七月,依舊是那麼炎熱和躁動。心情是躁動的,不妨尋得一片安靜,執半卷詩詞,飲一杯涼茶,在詩詞沉靜心靈,尋找最真實的自我。讓心靈回歸寧靜,心靜自然涼,輕鬆愉快度過八月。》》》》七月再見八月你好圖片 八月勵志說說2019最新八月朋友圈句子
  • 農村俗話:「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什麼意思?
    初看到「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的時候,覺得毫無邏輯可言,但經過仔細推理分析以後,卻覺得非常有道理。文字上特別好理解,八月十五的時候烏雲遮住了月亮,就預示著正月十五的時候會有大雪。在古代,正月十五,人們一般都會有遊園觀燈的習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燈」的說法。
  • 2020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幾月幾號 是十月一日和國慶節同一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節日中秋節,在這天人們一定會吃的就是月餅了,那麼2020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幾月幾號呢
  • 中秋、仲秋之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始於何時,拜月故事的經典傳說
    也是在農曆的八月十五嗎?答案是否定的。據漢朝大學者鄭玄在給《周禮》做注的時候寫道「天子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也就是天子要在秋分這一天舉行祭祀月亮的夕月儀式。所以秋分,在古代又曾經被稱作是祭月節。所謂秋分,顧名思義就是將三個月份的秋天平均分成了兩部分,所以也叫做中秋。但是這一天卻並不一定是八月十五,因為所使用的曆法不同自然結果也就不同。
  • 農曆八月十五,恭迎月光菩薩聖誕
    2019年9月13日農曆八月十五恭迎月光菩薩聖誕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在漢傳佛教中,農曆八月十五日恭迎月光菩薩聖誕。月光菩薩形像月光菩薩為藥師如來二肋侍菩薩之一。藥師經曰:"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又,月光菩薩與秘密曼陀羅中表如來化他之德,表示遷變眾生苦厄,使為利益安樂者也。
  • 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哪一天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的農曆時間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學界一般認為是起源於上古時期先民的月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