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衝咖啡是目前咖啡市場中較為流行的咖啡製作方式。其衝煮過程較為簡單,且能通過改變衝煮參數調整咖啡風味,製作出的咖啡口感純淨且風味複雜多變。
一杯完美且好喝的手衝咖啡:50%生豆質量,30%靠烘焙技術,20%靠衝煮技巧。
生豆質量
咖啡豆的風味特徵在種植階段基本就已經定型了,後續無論是使用多麼先進的處理方式、高超的烘焙技術以及精湛的衝煮技巧,都無法改變咖啡生豆的主體風味,頂多通過物理與化學反應對咖啡風味進行強弱調整,促使原來蘊藏在咖啡豆內的風味特性充分釋放。
目前市場上最為流行的咖啡品種有: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
阿拉比卡生長於高海拔地區,咖啡因含量低,擁有很好的酸度與甜度,風味層次感強,苦味較低;羅布斯塔生長於低海拔地區,咖啡因含量是阿拉比卡的1-2倍,苦味與澀味較高,風味層次較為單一。烘焙技術
咖啡生豆在處理加工後,需要烘焙成熟豆之後才可以進行衝煮。烘焙師會針對咖啡豆的特性,結合想要達成的風味對咖啡豆進行適合的烘焙程度。
常見的烘焙程度有三種:
淺度烘焙:酸度低、甜度高、苦味低。中度烘焙:酸度與苦味較為平衡,甜度較高。深度烘焙:酸度低、甜度較低,苦味高。咖啡豆是否好喝的除了合適的烘焙程度外,烘焙師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要想衝出一杯完美的手衝咖啡,選擇咖啡豆是關鍵因素。
衝煮技巧
1.手衝壺選擇
手衝壺的選擇上不應該注重材質,而是容量大小與壺嘴形狀。
容量大小:600-700ml最佳,水量即便裝滿,也很難出現手抖而影響水流,更容易掌控;
壺嘴形狀:細口壺與寬口壺。細口壺更適合初學者,出水時水流會偏小更加穩定,但對於大水流衝煮就不能實現;寬口壺出水能大能小,更加適合進階或者提升者使用。
2.濾杯選擇
濾杯在衝煮咖啡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濾杯的作用有三個:1.襯託濾紙;2.放置咖啡粉;3.排氣與排水。
例如:Hario與KONO的圓錐形濾杯,咖啡粉更加集中,粉層更厚,下水的速度也會變慢,所以更加適合淺中度烘焙的咖啡豆;Kalita的蛋糕濾杯會讓咖啡粉層更薄一些,下水的速度會稍快,更加適合深度烘焙的咖啡豆。
3.濾紙選擇
濾紙的材質目前有原漿濾紙與漂白濾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漂白。儘管兩種濾紙都無化學殘留,但無論使用哪種濾紙,都建議提前將濾紙打溼過濾下,同時也可以起到溫壺的作用。
手衝咖啡時還需要考慮濾紙的厚度: 濾紙越厚,下水速度也就越慢,同時也會過濾咖啡中更多地不可溶物質,整體口感會更加乾淨。
4.衝煮方式
咖啡粉:20g中度烘焙咖啡粉注水量:320ml水溫:92℃(以中度烘焙為例,淺度烘焙可以使用94℃水,深度烘焙可以使用88℃)研磨度:比家用白砂糖稍粗(最好是現磨現做,香氣上會更加濃鬱)(1)第一段注水:悶蒸
將咖啡粉倒入濾杯後,以咖啡粉最多2倍的熱水快速浸溼咖啡粉,並等待30秒。
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越淺,萃取速度越慢,悶蒸時間就要越長。(30-40秒)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越深,萃取速度越快,悶蒸時間就要越短。(20-30秒)(2)第二段注水:萃取
悶蒸之後,咖啡顆粒內壁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大半,此時的注水目的就是萃取出咖啡內壁中的可溶性物質。以1秒1圈的方式,從中心開始繞圈,緩慢注水至200ml。
(3)第三段注水:稀釋
對準濾杯中心,以直線大水流的方式注水至320ml。滴落完成後,就可以享用咖啡了。稀釋階段的目的主要在於降低咖啡的濃度,讓咖啡的風味不至於太濃。
製作一杯好喝的手衝咖啡,最重要的是選擇好咖啡豆,衝煮技巧是次要的。優質的咖啡豆,即便是一位初學者衝煮,也能衝出很好的風味。
喜歡酸度高的可以選擇巴拿馬瑰夏、衣索比亞的耶加雪啡,喜歡苦味高的可以選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咖啡,喜歡酸味與苦味較為平衡的,可以選擇哥倫比亞、瓜地馬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