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

2020-12-17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

2020-08-0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PTM)在動態調控蛋白構象和功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PTM高度富集與蛋白質的固有無序區域intrinsic disordered region(IDR)。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質的IDR是驅動蛋白質相分離與相轉化的關鍵區域。因此,PTM對於蛋白質相分離的調控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相關的研究(特別是從分子原子層面闡釋PTM如何調控蛋白相分離)還相對比較匱乏。

近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與清華大學李豔梅課題組合作,發現在帕金森病患者富集的α-syn 39位Tyr磷酸化修飾 (pY39) 對於α-syn的液-固相轉化以及致病澱粉樣聚集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並進一步闡釋pY39磷酸化介導α-syn形成病理性聚集體的分子機制和結構基礎。相關的工作發表於PNAS上,題為: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phosphorylation at Tyr39 rearranges α-synuclein amyloid fibril structure revealed by cryo-EM。

在本工作中,研究者首先通過化學半合成的方法在體外獲得具有高純度和均一性的39位Tyr磷酸化α-syn蛋白樣品 (pY39 α-syn)。對比於未修飾的α-syn,pY39 單個位點的翻譯後修飾完全改變了α-syn液-固相轉變的動力學特徵以及澱粉樣聚體的形式。更為重要的是,細胞實驗表明pY39 α-syn形成的致病澱粉樣聚集體,對於神經元具有更強的細胞毒性,並能誘導神經元中更多的內源α-syn經歷液-固相轉化進而形成病理性蛋白聚集體。

進一步通過低溫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解析了pY39 α-syn形成的具有兩種不同堆疊模式的澱粉樣聚集體的高分辨結構(包括:twist-dimer fibril和twist-trimer fibril)(圖1)。有趣的是,pY39 α-syn形成了與未修飾的野生型α-syn完全不同的纖維結構。pY39的磷酸基團吸引α-syn 氨基端的多個Lys,形成一個包含有hydrophilic channel的澱粉樣纖維的核心結構單元(fibril core)(圖1)。Fibril core進一步通過疏水相互作用把α-syn前100個胺基酸殘基全部組裝形成目前已知的最大的α-syn原纖維結構(圖1)。結構上的穩定性使pY39 α-syn的澱粉樣纖維顯示出更強大的耐受不同蛋白水解酶降解的能力。

pY39 α-syn澱粉樣纖維的電鏡結構

綜上,本工作系統研究了一類重要的帕金森病致病相關的翻譯後修飾pY39在調控α-syn固-液相轉化以及其病理毒性的核心作用。首次在原子分子水平揭示單位點磷酸化就能夠介導全新的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結構的形成,拓展了翻譯後修飾對於蛋白相分離調空研究的維度和深度,為翻譯後修飾導致的蛋白相分離紊亂以及其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種的病理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劉聰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Bio-X的李丹課題組長期合作進行α-syn液-固相轉化的調控及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的研究。除了本工作報導的PTM調控α-syn聚集的研究之外,近期還與清華大學李雪明以及北京大學的蘇曉東課題組,合作系統研究了不同的帕金森病家族性遺傳突變(A53T及E46K)對於α-syn液-固相轉變以及致病澱粉樣聚集組裝結構與毒性的影響。相關工作闡釋了研究了不同的家族性遺傳單點突變直接影響α-syn澱粉樣纖維聚集的組裝模式以及動力學特徵,從而導致更強的細胞毒性。為α-syn家族性點突變引起早發性帕金森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工作分別與2020年3月,4月發表在Cell Research 以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綜上,劉聰課題組的系統研究為闡釋病理條件下遺傳以及環境因素對於蛋白質相分離以及致病性澱粉樣聚集體的調控及其在帕金森病中的致病作用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原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7/30/1922741117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Art」(BioGossip)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pY39 α-syn澱粉樣纖維的電鏡結構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PTM)在動態調控蛋白構象和功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學術前沿】突破!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修飾過程 2020-08-11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帕金森病致病基因之PRKN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和帕金森病相關的PRKN基因。PRKN基因研究概況Parkin是由PRKN基因編碼而來的,該基因長達138萬bp,是人類最大的基因之一,小鼠和大鼠的PRKN基因的長度也在120萬bp左右。
  • 世界帕金森病日 | 不要「帕」,科技終將帶來奇蹟!
    預測到2030年,中國帕金森病人數將超過400萬。1853年,51歲的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被診斷患帕金森病且近幾年也有很多青少年發病的患者,「老年病」也有可能會年輕化!但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公認的、毫無爭議的研究確切指出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 ...高璞/章新政合作揭示Type I R-M系統的組裝、催化和調控機制
    然而,雖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廣泛研究,人們對於Type I R-M 系統如何組裝、如何實現多酶活轉換、以及如何受到噬菌體蛋白的調控,卻仍知之甚少。另外,由於該系統自身存在複雜且頻繁的構象變化,獲得其多種狀態的高解析度結構信息,一直是領域內極具挑戰的問題。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1,方燕姍/劉聰團隊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來源:小柯生命TDP-43核體響應細胞應激和參與ALS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示意圖。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科研人員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被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結構學揭示Tau蛋白病的病因
    結構學揭示Tau蛋白病的病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7:05:04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Anthony W.P.
  • 【學術前沿】 王嘉東/王巍/申佔龍合作揭示PD-1蛋白水平穩態調控機制
    2018年,許琛琦課題組在Nature發表論文報導了在T細胞激活約兩天後,FBXO38可以降解從細胞膜內化後的PD-1蛋白,解釋了PD-1蛋白最終是如何降解的【5】。而在轉錄層面,人們已經發現超過10種轉錄因子複合物以及表觀遺傳學調節因子共同組成了複雜的PD-1轉錄調控網絡,說明在細胞內PD-1的表達確實受到了精確的調控【6】。
  • ...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脂肪細胞產...
    在白色脂肪細胞分化過程中,通過DFO螯合細胞中鐵離子或者敲降轉鐵蛋白(Tf)可以顯著抑制脂合成;添加鐵和Tf可以促進脂肪細胞脂解,抑制胰島素刺激的葡萄糖吸收。遺傳性低鐵模型Tmprss6敲除小鼠脂肪組織鐵含量減少,白色脂肪脂解增加,從而抵抗高脂膳食誘導的肥胖。然而鐵穩態代謝對棕色脂肪細胞分化產熱以及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尚待深入研究。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m6A(N6-methyladenosine)是mRNA和lncRNA上豐度最高的修飾,從酵母到人類的多個物種中高度保守。轉錄過程中,METTL3-METTL14複合物催化前體RNA上m6A的發生;同時,m6A可以被FTO和ALKBH5調控去甲基化,並能被YTH家族的蛋白所識別。
  • 中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癌症致病機理,獲國際關注!
    2020年12 月2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佔新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冷凍電鏡中心、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的Dinshaw Patel實驗室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Or Gozani實驗室合作完成的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 美國華人科學家的重磅研究,加深對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理解
    責編 | 酶美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多聚體(例如帕金森氏病相關的α-突觸核蛋白纖維)在細胞間擴散是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學標誌,而細胞內吞蛋白多聚體或者纖維樣蛋白則是這種細胞間蛋白傳遞的關鍵環節目前尚不清楚哺乳動物細胞如何內吞纖維樣蛋白並引發致病蛋白在細胞間的傳播。
  • 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7:55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Carsten Jank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微管蛋白糖基化調控軸絲動力蛋白活性、鞭毛遊動以及雄性生育能力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TP13A2 deficiency disrupts lysosomal polyamine ex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