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黃河故道行(一) 踏訪銅瓦廂

2021-02-20 商丘地方文獻館
2021年1月20日,應新鄉市封丘縣委之邀,我和同事劉萬華博士以及新鄉學院人文學院李景旺、聶好春等歷史學者一起,走進封丘縣銅瓦廂。那一天不是特別冷,但黃河大堤內的溫度分明有點低,時間不長便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嗖嗖的「黃河風」。站在「銅瓦廂決口處」紀念碑下,聽著封丘縣河務局副局長裴自勇的介紹,1855年黃河在此決口的場景又浮現在眼前,那應是濁浪洶洶,摧城拔寨,抱木望援者比比皆是,從而在我們的心中捲起層層波浪。

黃河九曲十八彎,銅瓦廂這個彎,成為一個標誌和分野,成為研究黃河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重要節點,它既是現行河道「大幾字」最後一彎的開始,也是明清黃河故道的起點和源頭。奔騰不息的黃河改變了自南宋以來朝東南奪淮河進入黃海的流向,奠定了現代黃河折向東北注入渤海的行河路徑。據嘉靖《蘭陽縣誌》記載,銅瓦廂原名銅牙城,為古代武將駐軍之城池,在黃河西北岸。明朝在這裡設置管河廳,嘉靖二十一年(1542)改建河道分司。「大門垣之偉麗,庭階之宏闊,廨宇嚴邃清幽,過者改觀而改容」。有清一代,銅瓦廂大堤的安危代表著黃河的汛情。決口前,黃色的琉璃瓦,貼護長長一段堤壩,遠遠望去如銅牆鐵壁,金光閃閃,故得俗名「銅瓦廂」。明清時期,這裡是相當繁華的黃河渡口和集鎮,也是一段險工地段。隨著1855年的決口,當時的銅瓦廂已不見了蹤影,完全湮沒於封丘與蘭考間的黃河河道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但是在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黃河的多次決口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黃河又是一條「害河」。我們常說,「黃河氣吞萬裡如虎」,實際上,黃河比老虎厲害,不親自到黃河或者黃河故道看看,可能體會不到黃河的厲害。

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黃河上遊多高山深谷,猶如銅鑄的堤防,很少泛濫,人們稱為「銅頭」;中遊地處平原,河床抬高,成了懸河,容易決堤泛濫,被人們稱為「豆腐腰」;下遊河道變窄,被稱為「鐵尾」。黃河到了河南的開封、原陽、封丘、蘭考段時,則盡顯了其「豆腐腰」的特點,「善淤、善決、善徙」的性格充分暴露。正由於此,銅瓦廂不僅僅是一處地名,更是一個帶著民族傷痛的記憶。封丘縣文廣旅局局長封立昌告訴我們,黃河在封丘境內的擺動很厲害,一年一個樣,前年北岸的幾千畝油菜地,現在完全淹沒在河水下,一點蹤跡都沒有。因此,黃河的河水在這一段,有時間距開封近,有時間距封丘近。而歷史上每次決口之後,逃難回來的農民重新開墾黃河灘地,封丘與蘭考的邊界便是犬牙交錯,很難釐清。因此,有時候銅瓦廂在封丘境內,有時候又跑到了蘭考。封丘歷史悠久,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封丘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夏啟有鈞臺之享。」「鈞臺」是指為上帝群神修建的臺壇。「鈞臺之享」是夏啟剿滅有扈氏後,為廢除傳統的部落首領禪讓制,確立王位世襲制,而在都城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召集各地方國首領,舉行的一場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同時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的地位,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父子相傳的「家天下」的統治局面。就在這次盟會上,姜鉅的後代姜封父被分封在這裡,稱為封父侯國。姜封父死後葬於此,這便是「封丘」之名的來歷。《封丘縣誌》記載,「封丘」建有封父亭,在縣治西北隅,為封丘八景之一。而封丘置縣,是在西漢初年,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楚漢戰爭時,有一次劉邦被項羽打敗,逃至延鄉(封丘古地名),飢餓難耐,恰遇去田中給丈夫送飯的翟母,劉邦乞食,翟母憐其落魄,贈飯解困,保住了劉邦性命。劉邦稱帝後,為感翟母之恩,封翟母為封丘侯,並置封丘縣。封丘縣城至今有翟母井和翟母進飯碑。

翟母井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而據考證,「比翼鳥、連理枝」的故事來源於戰國時期的宋國。據《封丘縣誌》記載,宋國的最後一位君主宋康王有一次駕車出遊,途中遇到一位非常漂亮的採桑女,於是心懷惡念。為能經常看到她,宋康王令人築高臺以望之。這個高臺人稱「青堆」或「青陵臺」。這位女子人稱「息氏」,其丈夫名韓憑,是宋康王的舍人。宋康王要韓憑將其妻獻給他,韓憑夫婦不從,雙雙自殺而死。宋康王非常惱怒,命將他們分葬於大路兩旁,不準合墓。後來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人稱「相思樹」,「青陵古樹」為封丘八景之一。息氏墓前現存石碑一通,為清康熙年間知縣王賜魁所立。考古發掘證明,青堆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為河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商丘市梁園區水池鋪鄉龔莊村附近也有「青陵臺」,是商丘的「七臺八景」之一。故事傳說與封丘如出一轍,只是韓憑的妻子不是「息氏」,是「何氏」。《太平御覽》卷一七八引《郡國志》:「鄆州須昌縣有犀丘城青陵臺,宋王令韓憑築者。」須昌縣犀丘城在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北,這是關於「青陵臺」及韓憑事跡的另一記載。可見,由「青陵臺」引出的「連理枝」這樣堅貞的愛情故事,是人世間都喜歡的文學寓言。只不過,封丘把這個愛情故事做得風生水起,不僅地面建築遺址保存得好,每年元宵節前後還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並且向中國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申報獲批了「中國相思文化之鄉」稱號。

陳橋驛趙匡胤黃袍加身處

朱紹侯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是我讀大學時的教材,在「北宋的建立」一節中寫道:「960年春,後周的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開封東北45裡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回師都城,奪取了後周政權,定國號為『宋』,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在我讀過的歷史教科書裡,陳橋驛在「開封東北」的印象根深蒂固,從沒有與封丘扯上關係。查《辭源》,對「陳橋驛」的解釋亦是「地名,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北」。說陳橋驛在開封東北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如此,後周時封丘屬於開封府。宋朝建立後,從開封向北,有兩條重要道路到達遼國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東路和西路。這兩條道路都要經過陳橋驛,可知陳橋驛是宋遼政治、軍事頻繁交往的必由之路,擔負著北宋朝廷大量的政令、軍事情報傳遞任務及負責迎送和安排過往官員的住宿。隨著往來客人日益增多,促進了陳橋商業貿易的發展,到金元明清四代,不論開封的地位如何變化,陳橋驛始終是開封北邊的一個商貿基地,商號、店鋪、手工作坊處處皆是,商賈雲集,通宵達旦。這次封丘之行的實際組織者是新鄉學院聶好春教授。他在向我推介封丘時說,銅瓦廂之外,我們再去看看陳橋驛,看能否顛覆你的慣性思維。我當時就很驚訝:「陳橋驛在封丘?不是在開封嗎?」帶著好奇,踏上了前往封丘的路。
封立昌局長帶我們看陳橋鎮,了解那裡的風土人情、歷史滄桑。來到「宋太祖黃袍加身處」,這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建築群,山門上「陳橋驛」三個字赫然醒目。令我感興趣的不僅有元代的石雕石像生,還有趙匡胤兵變時的「系馬槐」,這棵槐樹已經一千多年,樹幹中空,了無生機,見證了歷史的年輪和滄桑,但從根部新長出的幾枝小槐樹則枝繁葉茂,說明這棵老槐樹還活著,旁有石碑「系馬槐」。

系馬槐

今商丘古城歸德府文廟東側有一棵胸圍4米多、高近20米的千年皂角樹,樹旁有一塊石碑,上刻「趙匡胤拴馬樹」。據傳是趙匡胤在後周時做歸德軍節度使時,曾在此拴馬,因馬將樹皮啃傷,隨著歲月的流逝,樹幹上留下了可容納數人的樹洞。
趙匡胤發跡於商丘,在後周時做歸德軍節度使,駐紮在商丘。因商丘曾是東周時期宋國的都城所在地,所以,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的朝代名「宋朝」。不僅如此,北宋各帝對商丘都特別重視,先後名為「應天府」和「南京」,實際上商丘在北宋居於陪都的地位。
清朝鹹豐五年(1855),對黃河而言,是一個很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立春前後,黃河冰化,水位上漲,凌汛來臨,其中封丘、蘭陽境內漲「三尺餘寸」;至清明桃汛時,又漲「二尺餘」;迨五六月伏汛期,水勢上漲更為迅猛,兩岸險情迭現。面對來勢洶洶的黃河水,常年守護大堤的軍人官兵,倍感驚詫,望水浩嘆。農曆六月十八日,黃河水位仍在迅速上漲,加上一晝夜的大雨,其他上遊各河水的匯注,第二天,六月十九日,公曆1855年8月1日,銅瓦廂決口,黃河「登時塌寬三四丈」,黃水流向西北,復轉東北,奪大清河而注入渤海。決堤後,黃河迅速將口門刷寬七八十丈,河南蘭陽、儀封、祥符、陳留、杞縣,直隸開州(今濮陽)、長垣,山東東明等州縣遂成為黃泛區。

銅瓦廂決口,黃河復歸原來的河道,流向渤海,結束了727年奪淮河入海的歷史。而銅瓦廂以東位於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數千裡的河道遂為遺蹟(黃河故道)。
習總書記說,「黃河寧,天下平。」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一天的踏訪,收穫滿滿。封丘縣委李暉書記很是熱情,陪我們參觀古黃池會盟處和翟母進飯處,並挽留我們再多走走,多看看,看看如今治河的新舉措、新成就,看看封丘的黃河溼地和新時期的新變化。我們也是意猶未盡,但限於時間,只能戀戀不捨地離開封丘。

歡迎關注商丘地方文獻館公眾號,如果您有關於商丘地方文獻的資料,歡迎留言或投稿,投稿郵箱:ssyw2010@sina.com




相關焦點

  • 清代黃河「改道」與「復道」之爭
    兩日後,黃河在此處決口並由此改道山東入海,這便是數千年黃河史中的最後一次改道——銅瓦廂改道。黃河改道之後,山東成為受災最嚴重的新黃泛區,而原河道流經的安徽和江蘇則自此擺脫黃患影響。如果堵築銅瓦廂決口,使黃河重回故道,黃患會再次危及安徽和江蘇。對於清廷而言,這是一個二選一的重要抉擇。所以,圍繞黃河「改道」與「復道」問題,清廷進行了長達30餘年的爭論,歷經鹹豐、同治、光緒三朝。
  • 故道齊萬物 天地任逍遙——訪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
    在記者的印象中,商丘黃河故道曾是明清統治者千防萬防的「黃泛區」,黃河的肆虐使當地百姓經常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而1855年黃河由銅瓦廂改道之後,這裡又變成了風沙肆虐的地區。在這片充滿災難的土地上,又能開出怎樣美麗的花朵呢?  李傑向我們簡要介紹了溼地公園內黃河故道的變化過程。
  • 躲在深閨無人識:黃河故道對商丘旅遊的價值思辨
    此次改道後,遺留在蘇魯豫皖地區的古黃河河道,史稱黃河故道,亦是明清黃河故道。如今,黃河故道西起蘭考縣三河寨鄉夾河灘村,東至江蘇省濱河縣海濱港鎮入海口,流經開封、商丘、菏澤、淮北、徐州、宿遷、淮安、鹽城,河流總長度為775公裡。
  • 民權黃河故道溼地—白天鵝
    「河南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河南省民權縣境內。2013年2月經國家林業局正式批覆,民權黃河故道溼地公園升至「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民權黃河故道是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遺留下來的舊河槽,今屬淮河水系,長52.4公裡,水面平均寬約1000米,平均水深3米。這裡的溼地總面積達4000餘公頃,生物多樣,自然條件優越。
  • 黃河改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衝進漯川故道,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穀、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此後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
  • 黃河故道:流泉飛歌「桃花源」
    金秋時節,阜寧黃河故道「桃花源」已進入收穫季節。  「這批果子不醜,沒什麼斑點。」仔細看了看手中的黃桃,阜寧縣羊寨鎮流泉村63歲的徐福花對同伴說。9月10日上午,老闆江勇的千畝桃園內,累累碩果壓枝頭,村民徐福花和十多個老姐妹正忙著分揀包裝。  綠浪翻滾的黃河故道,果園深處的農家小院,正在收穫幸福與喜悅。
  • 尋訪黃河故道文化守傳承者張顯禎
    導語: 2018年4月19日,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緊接著,為了呈現豐富的故道文化,夏津政府人員找到後屯村村民張顯禎。他接受任務後,幾年時間走遍夏津,搜集整理並創作黃河故道民間小調。
  • 逐夢黃河故道,奏響華章飛揚
    整條賽道取經典馬術比賽線路沿碭山黃河故道婉轉而行各路騎士們將在叢林盡染的初秋氤氳中疾馳穿越滾滾黃河 源遠流長故道兩岸 春華秋實流經碭山 精彩沉澱嗩吶聲起 岸邊梨黃駿馬馳騁華章飛揚初秋的黃河故道兩岸 蘆花飛白成片的紅草也矮下身形
  • 廢黃河與黃河改道
    一、先秦時黃河單一固定河道的形成先秦時期,因無堤防束縛,古黃河下遊在平原沃野間自由的遷徙漫流,遂形成多股河道,即「北播為九河」。《山海經·山經》和《尚書·禹貢》可謂最早記載黃河古河道的古代文獻,其記載的河道分別稱《山經》河和《禹貢》河。兩者在今衡水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貢》河折向東,經今滄州市青縣後入海。
  • 「故道杯」徵稿第22號||汪汪:虞城,黃河故道永遠的魚 (組詩)
    本次比賽尤其歡迎黃河故道沿岸的河南、安徽、山東和江蘇境內的8市27個縣(市區)的文藝方家參賽!請圍繞故道特色民俗文化,故道流域人民群眾在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此過程中湧現出的新人新事,展現出的新的方向與動態,並結合我黨在百年滄桑巨變中顯現出的偉大而獨特的力量,進行深度挖掘,為百年黨慶獻禮。
  • 「白天鵝飛回來了」民權黃河故道水暖天鵝棲
    2月19日,二百餘只白天鵝飛回河南民權黃河故道溼地公園,它們時而在水中結伴遊弋,時而振翅翱翔於天空,給早春的黃河故道溼地公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溼地是自然環境裡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被稱為「地球之肺」。據了解,2013年2月經國家林業局和草原局發文批准建立的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水面寬闊且水位常年穩定,水質清澈透明無汙染,良好的生態環境引得眾鳥棲息停駐。
  • 黃河故道,徐州城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一彎碧水穿城繞,
  • 河南民權黃河故道溼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日前,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國家林草局發布公告,我省民權黃河故道溼地被核准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我國64處國際重要溼地之一,也是全省第一個國際重要溼地。
  • 保護好黃河故道的珍稀「翡翠」!「國際重要溼地」落戶民權
    同時,該縣還進一步提高了保護的科技化水平,在民權黃河故道溼地安裝了高清監控攝像頭10臺套,實現了全域24小時監控,切實提高了監測保護的效果,做到了人工巡護和智能化監測監控的有機結合。眼下,他們正積極謀劃「十四五」時期民權黃河故道溼地的保護發展思路和方案。
  • 我省民權黃河故道正式升級
    民權黃河故道的面積有多大?溼地佔比有多少? 大河報記者從河南省林業局了解到,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試點)位於民權縣東北部,距縣城4公裡,屬黃河故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庫塘、水產養殖場及其相連其間的永久性河流等溼地組成,包括鯤鵬湖、秋水湖、龍澤湖,規劃總面積2305.5公頃,溼地率98.1%。
  • 民權黃河故道溼地成為「國際重要溼地」 河南省唯一
    記者9月8日從省林業局獲悉,國家林草局近日發布公告,我省民權黃河故道溼地與天津北大港、內蒙古畢拉河等7處溼地被核准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我國64處國際重要溼地之一,也是全省第一個國際重要溼地。
  • 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構築生態屏障 打造鳥類天堂
    在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裡,幾隻青頭潛鴨在水中嬉戲。作為我市水源地保護區,這裡一直保持著原生態,水質清澈,魚蝦成群,沉水挺水植物豐富,吸引了大量珍稀水鳥棲息,可謂是鳥類的天堂。
  • 2018碭山春季國際馬術耐力賽在黃河故道落幕
    人民網北京4月10日電 4月9日,2018碭山春季國際馬術耐力賽在黃河故道落幕。本次比賽由中國馬術協會、安徽省體育局、宿州市政府和碭山縣政府聯合舉辦,大賽包括FEI(40公裡)、FEI(80公裡)耐力賽初級達標,FEI一星級(80公裡)、FEI二星級(120公裡)耐力賽,是國際馬聯(FEI)二星級馬術耐力賽,也是中國目前最高級別和最高規格的國際耐力賽事。 本次比賽的賽道獨具特色,被譽為「中國十大黃金賽道」,是國內最好的馬術耐力賽賽道之一。
  • 寧陵:黃河故道冬桃甜
    「九曲黃河曾眷戀,留下四十五裡灘,脫貧攻堅號角響,黃河故道翻新天,十裡長堤纏玉帶,『映霜紅』滿桃園關,重陽賞秋覓佳處,孝敬父母『雪桃』甜」。一堤兩岸,全是桃林。桃花盛開的季節,香飄十裡。古時候寧陵十景"桃園春帆"就在這裡。通過會商縣商務局駐村工作隊、村支部和村民代表,2017年年初,全村決定重點發展冬桃種植業。
  • 我國64處溼地列為國際重要溼地,民權黃河故道是其中之一
    河南日報農村版訊(記者楊青 通訊員瞿瀟) 9月11日,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國家林草局日前發布公告,民權黃河故道溼地被核准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我國64處國際重要溼地之一,也是全省第一個國際重要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