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加上中秋,長達8天的「超級黃金周」落下帷幕。今年,中國人把國慶長假過成了年,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各大景區「人從眾」景象引發各國媒體關注。外媒普遍認為,經過「超級黃金周」這場考驗,中國不僅顯示出對抗疫成功的信心,也顯示出經濟復甦的強勁韌性。
外媒羨慕:景區人潮湧動
對於「超級黃金周」的旅遊熱潮,最讓外媒驚訝甚至「羨慕」的是各大景點人頭攢動的景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日發布了上海外灘、杭州火車站、北京長城等熱門景點的假期出遊情況和照片。7日,CNN還發布了題為《什麼流行病?假期遊客激增,長城人潮湧動》的文章,全方位報導長城的旅遊情況。
對於旅遊景點的「人從眾」,CNN稱,這樣的景象在幾個月前是不可想像的,「這些慶祝照片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世界其他地方,各國還在與不斷上升的新冠感染率和低迷的經濟活動作鬥爭。」
「人們擠進火車車廂,湧入古老的寺廟,做著許多其他國家仍然夢寐以求的事。」《紐約時報》日前撰文稱,這是「中國從疫情中恢復的最明確衡量標準」。這些跡象顯示,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接近恢復常態。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6日也報導了這場「旅遊盛宴」。文章稱,外灘和長城上人潮洶湧的畫面讓澳大利亞人震驚,因為澳大利亞仍禁止大規模集會。在年初的經濟停滯後,旅遊支出在假日激增,正為中國艱難的服務業提供了急需的喘息機會。
英國《每日郵報》6日關注到,「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國的旅遊景點擠滿了遊客。文章稱,節日期間,成千上萬人湧入機場和火車站。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則特別關注了武漢的旅遊情況,報導稱武漢黃鶴樓已成為黃金周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武漢居民甚至舉辦了大規模聚會。
顯示中國抗疫成果
外媒普遍認為,黃金周出遊熱潮顯示出中國的抗疫成果。
彭博社6日發表名為《5億多人出遊顯示中國經濟已度過疫情時期》的報導。文章稱,「酒店價格飆升,打車軟體崩潰,長城門票售罄」,疫情在中國基本得到控制,黃金周假期是一場考驗,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復甦和公共衛生措施的信心。
目前,世界其他國家都不願恢復過去的旅遊方式。韓國9月下旬已開始收緊防疫措施,歐洲部分城市則開始第二次「封城」,應對由夏季旅遊引發的新一波疫情。但彭博社指出,中國遊客則看起來很有信心。
《金融時報》稱,中國從疫情中恢復得益於廣泛的檢測和追蹤機制,武漢和北京等地的大規模檢測已開始恢復消費者的信心。不過,疫情也改變了部分中國遊客的出遊方式,比如更多遊客選擇短途旅行,減少出遊時間,儘量避免和他人在飛機和火車上接觸等。
香港城市大學衛生安全學副教授尼古拉斯·託馬斯(Nicholas Thomas)說:「毫無疑問,允許大規模旅遊業復甦存在風險,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場早期演習,明年全球旅行重啟後,各國都需要經歷。」
再次煥發光彩
這個假期,全國各地文化和旅遊市場復甦明顯,有效拉動消費,助力經濟復甦。
彭博社稱,中國出行人數激增顯現出中國經濟復甦的相對實力。9月,經合組織曾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1.8%,中國預計將成為二十國集團中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
新加坡《海峽時報》6日也撰文稱,黃金周期間,中國旅遊業再次煥發光彩。此前受疫情打擊的中國旅遊業已得到提振。
《華爾街日報》7日報導稱,中國旅遊業的復甦「令人印象深刻、讓人鼓舞」,然而,「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將需要更長的過程,即使在中國也是如此」。部分原因是因為一些地區仍在實行防疫措施。不過,遊客平均支出也有所下降,這表明消費者仍然很謹慎。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9日發布的消息,國慶中秋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這一數據也引發外媒關注。《金融時報》9日發表題為《黃金周國內旅遊助推中國經濟復甦》的文章。文章援引花旗集團經濟學家稱,儘管中國假期消費「尚未完全恢復正常」,但與之前的假期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中國控制疫情「為假期活動提供了基本的公共衛生條件」。
路透社9日同樣關注了中國黃金周的旅遊數據。路透社表示,中國旅遊業在剛剛過去的黃金周強勁反彈,這得益於中國在消滅新冠病毒方面取得的成功。路透社援引樂信金融科技執行長肖文杰稱,節假日期間的消費熱潮只是中國疫情後長期經濟復甦的開始,未來幾個月經濟復甦將進一步加速,推動中國經濟反彈。
美國景順投資管理集團(Invesco)亞太地區市場策略師David Chao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認為,中國經濟從疫情中復甦,將有助於提振亞洲鄰國經濟。他表示,景順投資觀察到中國黃金周期間,中國餐廳預訂量和旅遊出行量的「創紀錄數字」,中國經濟將持續呈現「V型」復甦,預計中國股市的表現將優於發達市場。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