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筆華醫話》可以訂閱!
少隂陽虛脈微澀 下利而嘔灸百會
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
王曉雷主任
【原文】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325)
【注】本條是少隂病,少隂陽虛血少下利的特徵與治法。
少隂病,少隂下利,脈見微澀,脈微,陽虛也。澀,血少也。陽虛而陰邪上逆則嘔;陽虛而衛外不固則汗出;陽虛而氣下陷,故數更衣;血少則無物可下,故量反少。本證不僅是陽氣陰血兩虛,而且,既有陽虛氣陷,又有隂盛氣逆,用溫陽有礙血少,用降逆有礙下利,用昇陽又有礙於嘔逆,所以,湯劑難施,然而,畢竟以陽虛氣陷為主,故宜用灸法以溫其上,庶可陽升利止,乃是補湯劑之不足的一種權宜之計的方法。
《金鑑》曰:陽虛氣陷,必數更衣者,下利勤也。反少者,欲下而反少也。即今之陽虛血少,裡急後重,下利病也。嘔而汗出者,陰盛於內,上逆而作嘔也。陽虛失護,故汗出也,當溫其上,宜灸之。
【集注】
1、程應旄曰:少陰病下利,陽微可知,乃其脈微而且澀,則不但陽微而陰且竭矣。陽微故陰邪逆上而嘔,陰竭故汗出而勤,努責一法之中,既欲助陽兼欲護陰,則四逆、附子輩,俱難用矣。惟灸頂上百會穴以溫之,既可代姜、附輩之助陽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輩之辛竄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於陰血無傷。可見病在少陰,不可以難用溫者,遂棄夫溫也。
2、汪琥曰:按此條論仲景不言當灸何穴。脈經云:灸厥陰俞。常器之曰:灸太衝。皆誤。郭壅曰:灸太溪雖系少陰經穴,亦誤。仲景曰:宜溫其上。方有執曰:上,謂頂,百會穴是也。『圖經』云: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原治小兒脫肛久不差,可灸七壯。此條亦灸之者,升舉其陽以調夫陰也。
3、喻嘉言說:「下利而脈見陽微隂澀,為真陰真陽兩傷之候矣。嘔者陰邪上逆也。汗出者,陽虛不能外固,隂弱不能內守也。數更衣,反少者,陽虛則氣下墜,陰虛則勤努責也。是證陽虛,本當用溫,然隂弱復不宜用溫,一藥之中,既欲救陽,又欲護隂,漫難區別。故於巔頂上百會穴灸之,以溫其上而昇陽,庶陽不至下陷以逼迫其隂,然後隂得安靜,而下利自止耳。」
【原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308)
【注】本條是少隂下利便膿血,亦可採用針刺的方法。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用針刺法治療。針刺有洩邪固攝的雙重作用。若服藥配合針刺,則療效更好。本條敘證不詳,又未說明刺哪些穴位。以致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一般認為,針與灸,各有側重,「刺法是瀉其溼熱,灸法是溫其虛寒。」本證曰可刺,應當屬熱屬實,但從臨床上來看,刺長強穴可治瀉利滑脫不禁,因此,究竟屬寒屬熱,屬虛屬實,還應綜合整個證候分析。總之,用刺法治療下利有較好的療效,是可以肯定的。
《金鑑》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用桃花湯不止者,熱瘀於陰分也,則可刺本經之穴,以洩其熱,熱去則膿血自止矣。
【集注】
1、張璐曰:先下利日久,而後便膿血,則用桃花湯。若不先下利,而下利,便膿血,則可刺經穴。若刺經穴不愈,則當從事白頭翁湯;設更咽幹心煩不得眠,則又須黃連阿膠湯為合法也。
2、林瀾曰:刺者瀉其經氣而宣通之也。下利便膿血,既主桃花湯矣,此復雲可刺者,如痞證利不止,複利其小便,與五苓散,以救石脂禹餘糧之窮;故此一刺,亦以輔桃花湯之所不逮也。
【原文】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292)
【注】吐利暴作,陽雖虛而未甚,脈不至,可用灸法。
少陰虛寒證吐利,一般應伴有手足厥冷,今手足不逆冷,表明陽虛程度不甚,反發熱,標誌著陽能勝隂,而不是陽氣越脫,所以斷為不死。脈不至並非隂陽離決,而是由於吐利暴作,陽氣乍虛,脈一時不能接續,所以可用灸法以溫通陽氣,陽氣通則脈自至。本文只提出「灸少陰七壯」未出具體穴名,常器之主張灸太溪穴,柯韻伯主張兼灸復溜,章虛谷主張灸太溪穴,湧泉穴,均可以作為參考。
《金鑑》曰:「少陰吐利,法當逆冷,今不逆冷反發熱者,是陽未衰,故曰不死。若脈不至,雖有外熱,恐是假熱,須防陽脫,宜急灸少陰,速通其陽,則脈可復也。」
【集注】
1、程郊倩說:「少陰病吐而且利,裡隂勝也,以胃陽不衰,故手足不厥冷。夫手足厥冷之發熱,為腎陽外脫,手足不厥冷之發熱,為衛陽外持。前不發熱,今反發熱,自非死候。人多以其脈之不至而委棄之,失仁人之心於術矣。不知脈之不至,由吐利而陰陽不相接續,非脈絕之比。灸少隂七壯,治從急也。嗣是而用藥,自當從事於溫藥,苟不如此,而妄攻其熱,則必死。」
2、程知曰:前條通脈四逆湯是裡寒外熱,手足逆冷,而脈不至者也。此條用灸法是裡寒外熱,手足不逆冷,而脈不至者也。少陰動脈,在足內踝。
3、喻昌曰:前條背惡寒之證,灸後用附子湯,陰寒內凝,非一灸所能勝也。此條手足反熱,祗是陰內陽外,故但灸本經,引之內入,不必更用溫藥也。
4、汪琥曰:經雲,腎之原出於太溪,灸少陰七壯,當灸太溪。二穴在內踝後跟骨動脈陷中。
仲景辨證精神有以下四個方面:①辨識少陰陽氣暴傷證的基本脈證。②論述久病陽虛與新病陽虛的病證表現與預後不盡相同,臨證辨治應重視素體因素對疾病發展及轉歸的影響。③辨清少陰陽氣暴傷證的一些特殊表現,即「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脈不至」。④辨別少陰陽氣暴傷證之脈不至與素體陽氣大虛之脈不至有本質不同,強調審病新久對判斷疾病預後良否具有重要意義。
參加2015年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呼吸病學術年會(前排左二是筆者)
聯繫電話:18901516960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ngxiaoleiyisheng
本公眾平臺由王曉雷醫生管理,定期發表養生問題,健康知識。
王曉雷醫生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曾就任於北京朝陽醫院、解放軍總政機關門診部長期從事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腫瘤科門診,現任陝西省萬鎖中醫腫瘤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江蘇省糖尿病專業委員會會員,江蘇省乳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