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隂陽虛脈微澀 下利而嘔灸百會

2021-02-12 筆華醫話

點擊上方《筆華醫話》可以訂閱!

少隂陽虛脈微澀  下利而嘔灸百會

 

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

 

王曉雷主任

 

【原文】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325)

【注】本條是少隂病,少隂陽虛血少下利的特徵與治法。

少隂病,少隂下利,脈見微澀,脈微,陽虛也。澀,血少也。陽虛而陰邪上逆則嘔;陽虛而衛外不固則汗出;陽虛而氣下陷,故數更衣;血少則無物可下,故量反少。本證不僅是陽氣陰血兩虛,而且,既有陽虛氣陷,又有隂盛氣逆,用溫陽有礙血少,用降逆有礙下利,用昇陽又有礙於嘔逆,所以,湯劑難施,然而,畢竟以陽虛氣陷為主,故宜用灸法以溫其上,庶可陽升利止,乃是補湯劑之不足的一種權宜之計的方法。

《金鑑》曰:陽虛氣陷,必數更衣者,下利勤也。反少者,欲下而反少也。即今之陽虛血少,裡急後重,下利病也。嘔而汗出者,陰盛於內,上逆而作嘔也。陽虛失護,故汗出也,當溫其上,宜灸之。

【集注】

1、程應旄曰:少陰病下利,陽微可知,乃其脈微而且澀,則不但陽微而陰且竭矣。陽微故陰邪逆上而嘔,陰竭故汗出而勤,努責一法之中,既欲助陽兼欲護陰,則四逆、附子輩,俱難用矣。惟灸頂上百會穴以溫之,既可代姜、附輩之助陽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輩之辛竄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於陰血無傷。可見病在少陰,不可以難用溫者,遂棄夫溫也。

2、汪琥曰:按此條論仲景不言當灸何穴。脈經云:灸厥陰俞。常器之曰:灸太衝。皆誤。郭壅曰:灸太溪雖系少陰經穴,亦誤。仲景曰:宜溫其上。方有執曰:上,謂頂,百會穴是也。『圖經』云: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原治小兒脫肛久不差,可灸七壯。此條亦灸之者,升舉其陽以調夫陰也。

3、喻嘉言說:「下利而脈見陽微隂澀,為真陰真陽兩傷之候矣。嘔者陰邪上逆也。汗出者,陽虛不能外固,隂弱不能內守也。數更衣,反少者,陽虛則氣下墜,陰虛則勤努責也。是證陽虛,本當用溫,然隂弱復不宜用溫,一藥之中,既欲救陽,又欲護隂,漫難區別。故於巔頂上百會穴灸之,以溫其上而昇陽,庶陽不至下陷以逼迫其隂,然後隂得安靜,而下利自止耳。」



【原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308)

【注】本條是少隂下利便膿血,亦可採用針刺的方法。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用針刺法治療。針刺有洩邪固攝的雙重作用。若服藥配合針刺,則療效更好。本條敘證不詳,又未說明刺哪些穴位。以致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一般認為,針與灸,各有側重,「刺法是瀉其溼熱,灸法是溫其虛寒。」本證曰可刺,應當屬熱屬實,但從臨床上來看,刺長強穴可治瀉利滑脫不禁,因此,究竟屬寒屬熱,屬虛屬實,還應綜合整個證候分析。總之,用刺法治療下利有較好的療效,是可以肯定的。

《金鑑》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用桃花湯不止者,熱瘀於陰分也,則可刺本經之穴,以洩其熱,熱去則膿血自止矣。

【集注】

1、張璐曰:先下利日久,而後便膿血,則用桃花湯。若不先下利,而下利,便膿血,則可刺經穴。若刺經穴不愈,則當從事白頭翁湯;設更咽幹心煩不得眠,則又須黃連阿膠湯為合法也。

2、林瀾曰:刺者瀉其經氣而宣通之也。下利便膿血,既主桃花湯矣,此復雲可刺者,如痞證利不止,複利其小便,與五苓散,以救石脂禹餘糧之窮;故此一刺,亦以輔桃花湯之所不逮也。

【原文】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292)

【注】吐利暴作,陽雖虛而未甚,脈不至,可用灸法。



少陰虛寒證吐利,一般應伴有手足厥冷,今手足不逆冷,表明陽虛程度不甚,反發熱,標誌著陽能勝隂,而不是陽氣越脫,所以斷為不死。脈不至並非隂陽離決,而是由於吐利暴作,陽氣乍虛,脈一時不能接續,所以可用灸法以溫通陽氣,陽氣通則脈自至。本文只提出「灸少陰七壯」未出具體穴名,常器之主張灸太溪穴,柯韻伯主張兼灸復溜,章虛谷主張灸太溪穴,湧泉穴,均可以作為參考。

《金鑑》曰:「少陰吐利,法當逆冷,今不逆冷反發熱者,是陽未衰,故曰不死。若脈不至,雖有外熱,恐是假熱,須防陽脫,宜急灸少陰,速通其陽,則脈可復也。」



【集注】

1、程郊倩說:「少陰病吐而且利,裡隂勝也,以胃陽不衰,故手足不厥冷。夫手足厥冷之發熱,為腎陽外脫,手足不厥冷之發熱,為衛陽外持。前不發熱,今反發熱,自非死候。人多以其脈之不至而委棄之,失仁人之心於術矣。不知脈之不至,由吐利而陰陽不相接續,非脈絕之比。灸少隂七壯,治從急也。嗣是而用藥,自當從事於溫藥,苟不如此,而妄攻其熱,則必死。」

2、程知曰:前條通脈四逆湯是裡寒外熱,手足逆冷,而脈不至者也。此條用灸法是裡寒外熱,手足不逆冷,而脈不至者也。少陰動脈,在足內踝。

3、喻昌曰:前條背惡寒之證,灸後用附子湯,陰寒內凝,非一灸所能勝也。此條手足反熱,祗是陰內陽外,故但灸本經,引之內入,不必更用溫藥也。

4、汪琥曰:經雲,腎之原出於太溪,灸少陰七壯,當灸太溪。二穴在內踝後跟骨動脈陷中。

仲景辨證精神有以下四個方面:①辨識少陰陽氣暴傷證的基本脈證。②論述久病陽虛與新病陽虛的病證表現與預後不盡相同,臨證辨治應重視素體因素對疾病發展及轉歸的影響。③辨清少陰陽氣暴傷證的一些特殊表現,即「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脈不至」。④辨別少陰陽氣暴傷證之脈不至與素體陽氣大虛之脈不至有本質不同,強調審病新久對判斷疾病預後良否具有重要意義。

參加2015年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呼吸病學術年會(前排左二是筆者)

聯繫電話:18901516960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ngxiaoleiyisheng

本公眾平臺由王曉雷醫生管理,定期發表養生問題,健康知識。
王曉雷醫生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曾就任於
北京朝陽醫院、解放軍總政機關門診部長期從事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腫瘤科門診現任陝西省萬鎖中醫腫瘤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江蘇省糖尿病專業委員會會員,江蘇省乳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陽虛下利少隂病 蔥白姜附白通湯
    (314)【注】本是隂盛戴陽證的證治。少陰病下利,以白通湯主之。則知本證下利亦是少陰虛寒證,因脾腎陽衰,隂寒偏盛,下焦不得溫煦,水谷不別所致。既屬於少陰虛寒證,當具有但欲寐,手足厥逆,脈微細或沉微等證。從317條通脈四逆湯方後加減法:「面色赤者加蔥九莖」來看,白通湯證中必有面赤,根據315條「下利脈微」,本證也必然是脈微。下利脈微,隂盛陽虛,面赤為虛陽格於上,即戴陽證。
  • 少隂陽虛水泛証 四肢沉痛真武湯
    少隂陽虛水泛証  四肢沉痛真武湯 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 王曉雷主任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注】此條是少隂陽虛水泛的證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氣遞深,腎陽日衰,陽虛寒盛,水氣不化,泛溢為患。浸淫肢體則四肢沉重、疼痛。浸淫胃腸則腹痛下利。水氣停蓄於內,膀胱氣化不行,則為小便不利。水飲內停,隨氣機升降,無處不到。或上逆犯肺為咳;或衝逆於胃而嘔;或水寒下趨大腸則下利更甚;或下焦陽虛,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
  • 背寒身疼少隂病 骨節寒痛附子湯
    口中和乃少隂病陽虛寒溼證的審證要點。所謂「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表明裡無邪熱。背為督脈循行部位,陽虛而寒溼凝滯,督脈先受影響,故背惡寒。本條可作為305條「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疼,脈沉者」的補充。在服附子湯的同時,還可兼用灸法,一般認為可灸大椎、關元、氣海等穴位。灸法與湯藥並用,可以增強療效。
  • 陽不勝隂証候危 純隂無陽病難治
    【原文】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297)【注】本條是少隂病隂竭於下,陽脫於上的危候。少陰病利止,若胃和能食,神清氣爽,是為欲愈也。2、張錫駒曰:此條死證,全在頭眩、自冒上看出,若利止而頭不眩不冒,此中已和矣,安能死乎?3、張璐曰:人身陰陽相為根據附著也。陰亡於下,則諸陽之上聚於頭者,紛然而動,所以頭眩時時自冒,陽脫於上而主死也。可見陽回利止則生,陰盡利止則死矣。4、汪琥曰:下利止,則病當愈,今者反為死候,非陽回而利止,乃陽脫而利盡也。
  • 咳而嘔渴少隂病 心煩無眠者豬苓湯
    【原文】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少隂病下利,有寒熱之分。本條下利,伴有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為陰虛有熱兼水氣證。水氣偏滲於大腸則下利;水氣犯肺則咳,犯胃則嘔;水氣內停而津不上布則渴;陰虛有熱,上擾神明,則心煩不得眠。根據陽明病的豬苓湯證「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226)則本條必具有小便不利證。既然是陰虛有熱,水氣不利,小便必然短赤,而決不會清利。本條敘證與陽明豬苓湯證雖有不同,但其病機一樣,故都治以豬苓湯。
  • 少隂吐利手足厥 煩躁欲死吳萸湯
    少隂吐利手足厥  煩躁欲死吳萸湯 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 王曉雷主任 【原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注】本條是隂盛陽虛,正邪劇爭的證治。本條以少陰病冠首,吐利、四逆,亦酷似四逆湯證,何以不用四逆湯,而用吳茱萸湯?
  • 欲吐不吐心中煩 表邪傳裡少隂病
    虛陽與實邪相爭,故心煩,然而陽虛已甚,終不能盛邪,故心煩而仍但欲寐,至五六日,腎陽虛愈甚,不能溫養脾土,於是發生自利,這種自利於單純的脾虛氣陷不同,而是下焦陽虛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則必伴有口渴,所以說「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則是對口渴機理的補充說明。舒馳遠稱之為「火衰作渴證」。然而容易與熱盛傷津口渴想混,因之又提出「小便色白」作為少陰陽虛寒盛的辨證依據。
  • 少隂傷津動血証 下厥上竭為難治
    > 【原文】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284)【注】本條是少隂火劫傷津的變証。少陰病,咳而下利,屬於隂盛陽虛兼水氣證,治宜真武湯;屬於陰虛有熱兼水氣證,治宜豬苓湯。無論屬寒屬熱,都禁發汗。今反用火法,強發其寒,火熱傷津,胃中乾燥,上擾心神,則發譫語,膀胱液耗,排便不暢,故小便難。這皆是強發少陰汗的結果。「以強責少隂汗也」就是對譫語、小便難成因的分析判斷。
  • 少隂脈微但欲寐 回陽救急四逆湯
    少隂脈微但欲寐   回陽救急四逆湯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王曉雷主任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由於致病因素和體質的不同,少陰病不但有從陰化寒的寒化證,而且有從陽化熱的熱化證。少陰寒化證,為心腎陽虛,隂寒內盛,因而有脈微細,但欲寐及無熱惡寒、身踡、嘔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小便清白,舌淡苔白等脈證。
  • 小宣帶你學中醫——傷寒論.平脈法(三十)
    【原文】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①,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注釋】①鬱冒不仁:昏迷失去知覺。【譯文】寸口部凡是脈微的為陽虛,凡是脈濡的為血虛,凡是脈弱的多伴有發熱,凡是脈緊的為寒邪;大凡陽虛血少的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生厥逆,突然昏迷而失去知覺,這是因為胃陽素虛,缺乏谷氣,脾的運化功能滯澀不暢,因而口緊急不能言語,怕冷而戰慄。
  • 金匱誦讀116丨嘔而胸滿,吳茱萸湯
    是因癰膿而嘔,膿盡癰已,則嘔自愈,不可概以止吐之藥治之也。(二)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復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
  • 少隂心煩不得眠 黃連阿膠顯神通
    少隂心煩不得眠  黃連阿膠顯神通 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 王曉雷主任 【原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303)【注】本條是少隂病,陰虛陽亢的證治。本條為少隂病熱化證。真陰已虛,邪火復熾。腎水虧於下,心火亢於上,心腎不得相交,故心中煩不得臥。它與單純的邪熱或單純的腎陰虧虛不同,所以治療必須兼顧,滋陰與清火同用,黃連阿膠湯為代表方劑。
  • 【共享教·太乙門《太微脈法-34脈》】
    左寸停凝心痛,右寸肺寒病(病頭水上火下)積。筋攣癥結左關,胃積冷物右看。男子腎虛便濁,女子寒滯不月,左尺為憑。臟寒瀉利小腹冷痛,四肢寒彊,右尺為筌。有力為冷為痛,無力為虛為寒。浮遲者,為表冷。沉遲者,為裡寒。
  • 姚梅齡:臨證澀脈的再認知
    2. 2. 1溼滯氣機 姚教授在臨證中發現溼邪所致的澀脈出現概率最高。究其機理乃是由於溼邪阻滯氣機,氣機鬱滯則血行不暢導致。即脈象可出現不流利或略澀之象。如風寒溼邪痺阻營分,導致營血運行不暢,就常出現澀脈。而在暑溼較重的南方,「太陰風溼表證」的患者也常表現出浮而不流利的脈象。
  • 讀懂「寒厥」自見分曉 |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系列(五)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這些表現屬於少陰病,如果出現厥,就屬於厥陰病的寒厥了,主之以四逆湯。354條之大汗、大下利,乃脾腎陽虛,陽不固陰;厥冷,乃陰竭陽脫,陰陽氣不相順接而致厥。大汗、大下利屬於少陰病,而厥則屬於厥陰病了,而且是從少陰的陽氣虛衰發展成厥陰的寒厥。
  • 名老中醫姚梅齡對臨證澀脈的再認知
    2. 1. 2「去速」的指感特徵 「去速」的澀脈則是脈搏收得特別快。其主要指感特徵是,剛感到患者脈搏最明顯或最有力時,其脈搏搏動幾乎完全消失,較正常脈搏或其他脈象收得快得多。雖此種澀脈也屬臨床常見,但姚教授未分出等級。
  • 脈經·平痓(痙)溼脈證第二
    (一雲惡寒)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痓。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論云:發其汗太多,因致痓)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者,為痓(論云: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葛根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