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齡:臨證澀脈的再認知

2021-03-04 中醫夢想匯

2. 1. 2


「去速」的指感特徵 「去速」的澀脈則是脈搏收得特別快。其主要指感特徵是,剛感到患者脈搏最明顯或最有力時,其脈搏搏動幾乎完全消失,較正常脈搏或其他脈象收得快得多。

雖此種澀脈也屬臨床常見,但姚教授未分出等級。另外,姚教授還指出,澀脈雖常與細、結、遲、短等脈相兼出現,但絕非以之為前提,臨床上亦可見到大而澀、數而澀、澀而不短等的脈象。

2. 2


對澀脈診斷意義的認識根據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姚教授發現澀脈產生的機理較之現行教科書的描述不盡相同,他按照臨床發生的概率由高到低進行了排序: 溼滯氣機、飲鬱氣機、瘀血凝滯、陰血枯竭、氣結於內。

2. 2. 1溼滯氣機

 姚教授在臨證中發現溼邪所致的澀脈出現概率最高。究其機理乃是由於溼邪阻滯氣機,氣機鬱滯則血行不暢導致。即脈象可出現不流利或略澀之象。如風寒溼邪痺阻營分,導致營血運行不暢,就常出現澀脈。而在暑溼較重的南方,「太陰風溼表證」的患者也常表現出浮而不流利的脈象。

從臨床事實來看,凡屬溼滯經脈、溼鬱三焦焦膜氣機[2]、溼邪困阻脾氣等常可出現脈不流利或欠流利; 而溼邪困阻少陽「募原」過久,導致邪氣由少陽焦膜內陷厥陰肝經,同時溼邪由氣分陷入血分,形成溼邪與瘀血交結者,亦可脈澀。此類脈澀常不嚴重,多為不流利或欠流利之象。

2. 2. 2飲鬱氣機 

澀脈主飲,歷來論之較少,但臨床上卻是可見。如《傷寒論》[3]48條所述太陽風寒表證因發汗不徹而波及少陽三焦,導致「二陽並病」,出現「其人短氣、但坐」的水飲之症,脈象可澀。

其主要原因是寒邪鬱陽,陽鬱不蒸,津液內停為飲,停少陽三焦的外應組織———腠理,導致體表氣機阻滯而脈澀,進而飲邪內陷少陽之裡———三焦焦膜,在一定程度上響水道的通調、津液的輸布,進一步加重氣機的阻滯,最終形成少陽表裡氣機為飲邪所阻的病證。故澀脈可是診斷飲阻氣機的主脈之一。此類澀脈常兼弦象,多為弦澀脈。

2. 2. 3瘀血凝滯

 

此條診斷意義與傳統澀脈主病相同,是由於瘀血阻滯氣機,氣不行血,血行受阻則脈澀。其常見伴隨症狀可有痛有定處、刺痛拒按、夜間加重,或體內癥積,或出血紫暗、夾有血塊,或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等。因此類病證脈道受阻,且常兼血虛,故常見細澀脈。

2. 2. 4陰血枯竭 

由於陰血枯竭,不能充養經脈,脈中氣血往來不暢,故而脈澀。同時,澀脈對於疾病預後判斷十分重要。如《傷寒論》[3]215條所述「脈弦者生,澀者死。」即是在陽明燥熱內結、下傷肝腎之陰時,憑脈預後。脈弦說明真陰還未耗盡,急重而不危; 脈澀則提示真陰耗盡、陰血枯竭,預後不良。因病情危重,陰枯血少,尺脈長不應指而見短澀脈。


2. 2. 5氣結於內 

氣機鬱結於體內,阻閉頗重,也可以見到澀脈,但臨床上並不多見。此外,氣結可引起溼阻、血瘀,併兼而有之,而現澀脈。

 

相關焦點

  • 名老中醫姚梅齡對臨證澀脈的再認知
    2. 1. 2「去速」的指感特徵 「去速」的澀脈則是脈搏收得特別快。其主要指感特徵是,剛感到患者脈搏最明顯或最有力時,其脈搏搏動幾乎完全消失,較正常脈搏或其他脈象收得快得多。雖此種澀脈也屬臨床常見,但姚教授未分出等級。
  • 癌症的診治與澀脈的關係
    對腫瘤類疾病,也有著古老的認知與診治不斷提高的歷史。中華民族在現代人囗也越來越多,位居世界第一,癌症病人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中醫在診斷疾病方靣施行的望、聞、問、切。尤切脈的部位、三部九候的統一,是從王叔和總結的`脈經'開始,一直持續應用到如今。而七部多候(包括中醫祖先的三部九候)也只是不材近些年才研究,發現與應用。在學經典著作方面,我是不及很多同仁的。但研究脈診在某些方靣已不比儀器差!
  • 少隂陽虛脈微澀 下利而嘔灸百會
    少隂陽虛脈微澀  下利而嘔灸百會 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 王曉雷主任 【原文】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少隂病,少隂下利,脈見微澀,脈微,陽虛也。澀,血少也。陽虛而陰邪上逆則嘔;陽虛而衛外不固則汗出;陽虛而氣下陷,故數更衣;血少則無物可下,故量反少。本證不僅是陽氣陰血兩虛,而且,既有陽虛氣陷,又有隂盛氣逆,用溫陽有礙血少,用降逆有礙下利,用昇陽又有礙於嘔逆,所以,湯劑難施,然而,畢竟以陽虛氣陷為主,故宜用灸法以溫其上,庶可陽升利止,乃是補湯劑之不足的一種權宜之計的方法。
  • 金匱方淺論·痙溼暍病脈證並治一
    【方證】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柔痙,汗出拘攣)【方解】瓜蔞桂枝湯證由表邪未解,而津液內傷所致。沉遲脈,體現津液大傷,血氣不能充盈脈道。方用瓜蔞桂枝湯,養陰清熱,調和營衛。天花粉苦寒,養陰清熱生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發表。
  • 經方精闢脈證:經方脈證綱要!
    經方脈證綱要
  • 《廖厚澤經方臨證傳心錄》連載 (二十四)
    再加麻黃於桂枝湯中即可。人迎脈亦應看。內經之「人迎」指右手脈。若按人迎致暈倒者,速取絳宮穴,按之則蘇。絳宮在劍突骨(古稱骭)下一寸半,旁開一寸處,當胃上口。此處腫瘤可見噎膈。噎者,用力可下;膈者,不能下。反胃者,食後吐。若食道鬆弛彎曲,則食下不利,亦見噎,或打呃逆,今稱膈肌痙攣,實則是食道痙攣,物不下故。噫氣者,胃內自出氣;噯氣者,先吸氣而後打出;噦者,冷吐。此乃訓詁之學也。
  •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11)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上)
    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11)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上)王東海【原文】問曰:血痺病從何而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注釋】血痺者,血分麻痺而凝滯也。血痺虛勞為一門者,因虛勞之證往往氣滯而血瘀也。尊榮人勞心而不勞力,好食肥甘,則肌膚盛;不勞力,則骨弱,骨弱而不耐勞,偶或過於疲勞而汗出,或者不時搖動其體,則腠理鬆弛,身被微風襲之,遂成血痺。
  • 診脈達變|說說「神奇」的脈法
    臨證實踐,革脈形狀如按鼓皮,外雖硬而中空,即弦大浮虛,雖大而不洪,有力而不滑。 凡見此脈,其面色多蒼白,按其腹必軟,行動則氣促,是外浮內空。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多見此脈,極難治癒。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經方臨證心法
    15.三陽之脈:太陽脈浮,其位淺;少陽脈弦,其形長;陽明脈大,其體寬。16.脈時一止就來為結,脈中止良久再來為代。17.脈浮細乃體表氣血不足的脈應,身倦臥為病傳少陽的確證。18.中取定臟腑,沉取定虛實。病屬裡,則脈沉;病屬虛,則脈細。
  • 人迎脈積病因病機與證治釋要(二)
    症狀:人迎脈積(軟斑),頭暈目眩,頭痛少寐,健忘心煩,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少,脈細弦數。治法:益陰柔肝,軟堅化斑。方藥:養陰消積湯加減。常用玄參、麥冬、生地黃、女貞子、制何首烏、龜甲、生牡蠣、莪朮、夏枯草、懷牛膝、桔梗等。
  • 3份經方臨證要訣
    經方臨證要訣(二)太陽病 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傷寒以麻黃湯主之(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經方臨證要訣(三) 1.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同為表證方,但前無汗、脈浮緊而後汗出、脈浮弱。  2.葛根湯證與桂枝加葛根湯證,同為表證方,皆有項背強證,但葛無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黃湯證與大青龍湯證,皆脈浮緊,不汗出而發熱,但麻發熱、惡寒、無汗,而大發熱、不惡寒、無汗、煩躁。
  • 薯蕷丸與炙甘草湯之條文,方證、脈證、疾病譜:
    (補肺湯丸證:動則加劇證:與參蛤散證:羅氏人參蛤蚧散證:蛤蚧定喘丸證:金水寶、百令:補金片證:參蘇丸+十全大補丸:醫宗金鑑茯苓補心湯證:2、氣血兩虛證的臨床表現及辯證要點:氣血兩虛證臨床常見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蒼白或萎黃
  • 華佗脈法,你需要知道的幾點
    從現存的文獻中可以看出,華佗主要是師承扁鵲脈法。如《脈經·扁鵲診緒反逆死脈要訣》篇末附有「華佗效此」四個小字,以及在《華佗神醫秘傳。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道順脈證之法》中大段引用扁鵲脈法等,都是明證。因此,其診法亦為獨取寸口法。
  • 兩方合一用於「氣分」證,張仲景就是高明
    《金匱要略》中有一段條文,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寸口脈,也就是橈骨動脈,遲而澀,遲是寒,澀是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趺陽脈又稱衝陽脈。位在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微而遲,微則為胃氣虛,遲則寒。綜合寸口脈和趺陽脈得知有寒、胃氣不足、血不足之證。血不達四末,所以手足逆冷。
  • 臨證指南醫案眾籌方案
    《臨證指南醫案》,簡稱《臨證指南》。十卷。清·葉天士原撰。葉氏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巖。
  • 訂正太素脈秘訣1
    故脈清則神清。神清則氣清。氣清則骨肉形稟之亦清矣。此則輕清重濁。故可知也。夫欲切此脈。須憶叔和脈中求之有疾。疾則變而難審其證。蓋五臟六腑。或為邪氣所襲故也。今明輕清重濁四脈於後。輕者如指摸玉。純粹溫潤。識性明敏。祿位權貴。清者平清而浮。狀如輕羽。不沉不濡。隱隱常動。重者緩而粗。以手按之。其脈濁。脈濁氣亦濁也。
  •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原文朗誦+解讀】
    第十篇: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大建中湯方蜀椒二合(炒,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 《金匱要略·痓溼暍病脈證第二》【原文朗誦+解讀】
    第二篇:痓溼暍病脈證第二《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溼痺。
  • 《金匱要略》方劑 九、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九、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129、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
  • 《素問》「六腑咳」臨證心悟
    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問及易患口腔潰瘍否,答曰「幾乎每月均患」。辨病為胃咳,證屬寒熱錯雜,胃失和降,肺氣不利。處方:半夏3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黨參10克,生甘草15克,款冬花15克,杏仁10克。3劑,水煎服。服後咳嗽明顯減輕,口腔潰瘍已愈。上方再服4劑,咳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