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小康,不是一個遙遠的名詞,而是無數奮鬥者身邊看得見的點滴變化。人民群眾,既是小康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前幾天記者跟隨採訪小分隊走進伊和烏素蘇木巴音孟和嘎查,探訪鄉親們的小康生活。來到斯登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家300多平米寬敞而明亮的房子,一排排整潔標準的羊舍坐落在不遠處,肥壯的絨山羊悠閒踱步,咩咩的羊叫聲此起彼伏,屋後菜園裡的果實爭相亮相,田地裡的玉米葵花透著豐收的喜悅,冷庫裡的各式奶食品和肉製品令人垂涎欲滴,一幅幅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幸福小康畫卷展現在眼前,不禁讓記者感到驚嘆,同時也勾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視頻製作:孫小惠
「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現在城裡人有的我們都有,城裡人沒有的我們也有,我們生活得很幸福。如今,我養的1000多隻羊,計劃明年增加到2000-3000隻羊。比起30年前,年收入從兩三萬元增加到如今的八九十萬,翻了近50倍……」斯登信心滿滿地說。
斯登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牧民,他言談舉止間帶著牧民的憨厚與樸實,同時又透出一股敢闖敢做的衝勁兒。多年來,他專注於科學養殖,經過30多年的努力,摸索出屬於他的養羊「經」,走上「羊」財之路。
伊和烏素蘇木是杭錦旗唯一一個以牧業為主的蘇木,境內地廣人稀,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得天獨厚。立足於這個優勢,30多年前,斯登和嘎查牧民一樣,只追求數量,不提高質量,過著粗放的養牧生活。但對於愛探索、愛琢磨、願意嘗試新鮮事的斯登來說,僅僅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搞養殖,不僅繁殖慢、效益低,而且永遠達不到他想要的美好生活——「小康生活」。
改變生活,要從改變思維模式開始。1998年,斯登開始在養羊上動起了腦筋。怎樣念好「羊經」,走好「羊」財之路,成了斯登反覆思考的問題。於是他大膽走出第一步,決定實行絨山羊品種改良,走發展優質養殖之路。通過幾年的精挑細選、優中選優,他培育的杭錦白絨山羊品種具有體型大、產肉率高、絨密度高而細緻的優點,深受廣大養殖戶的喜愛。
提起斯登,十裡八村無人不知,兄弟旗區的顧客也都誇他是一流的養殖能手。記者在斯登家採訪時,來了好幾批買家過來看他的白絨山羊,其中從鄂託克旗棋盤井鎮來的吉日嘎拉圖對斯登的白絨山羊讚不絕口,一次性就購買了60隻。吉日嘎拉圖告訴記者:「之前去過很多地方看過白絨山羊,但通過全面的考慮,還是斯登家的白絨山羊好,絨密度好,又很細緻,而且人也很老實。」
新時代的農村牧區充滿希望,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斯登通過選良種、建良舍、用良料、優良法等新技術發展現代畜牧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近幾年,我們的基礎設施改善了,人畜飲水解決了,人居環境也變好了,交通通訊發達了,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了。」斯登在餵羊的時候笑著說。
記者感悟:每個人的眼中都有對「小康生活」的不同理解,有的是一個目標,有的是對生活的概化,甚至是一臺電腦、一輛車……但他們都堅信,「小康」源於奮鬥!只有用雙手踏踏實實創造出來的生活,才是屬於自己的「小康」和幸福!我們大家的「小康」,它與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呼應激蕩,激勵著我們披星戴月、共奔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阿拉騰其木格 倪倩 孫小惠 吳博 郭君)
原標題:《【看小康·走進蘇木鎮】斯登:收入翻了50倍 小康路上「喜洋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