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康·走進蘇木鎮】斯登:收入翻了50倍 小康路上「喜洋洋」

2020-12-26 澎湃新聞

【看小康·走進蘇木鎮】斯登:收入翻了50倍 小康路上「喜洋洋」

2020-10-12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小康,不是一個遙遠的名詞,而是無數奮鬥者身邊看得見的點滴變化。人民群眾,既是小康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前幾天記者跟隨採訪小分隊走進伊和烏素蘇木巴音孟和嘎查,探訪鄉親們的小康生活。來到斯登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家300多平米寬敞而明亮的房子,一排排整潔標準的羊舍坐落在不遠處,肥壯的絨山羊悠閒踱步,咩咩的羊叫聲此起彼伏,屋後菜園裡的果實爭相亮相,田地裡的玉米葵花透著豐收的喜悅,冷庫裡的各式奶食品和肉製品令人垂涎欲滴,一幅幅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幸福小康畫卷展現在眼前,不禁讓記者感到驚嘆,同時也勾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視頻製作:孫小惠

「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現在城裡人有的我們都有,城裡人沒有的我們也有,我們生活得很幸福。如今,我養的1000多隻羊,計劃明年增加到2000-3000隻羊。比起30年前,年收入從兩三萬元增加到如今的八九十萬,翻了近50倍……」斯登信心滿滿地說。

斯登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牧民,他言談舉止間帶著牧民的憨厚與樸實,同時又透出一股敢闖敢做的衝勁兒。多年來,他專注於科學養殖,經過30多年的努力,摸索出屬於他的養羊「經」,走上「羊」財之路。

伊和烏素蘇木是杭錦旗唯一一個以牧業為主的蘇木,境內地廣人稀,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得天獨厚。立足於這個優勢,30多年前,斯登和嘎查牧民一樣,只追求數量,不提高質量,過著粗放的養牧生活。但對於愛探索、愛琢磨、願意嘗試新鮮事的斯登來說,僅僅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搞養殖,不僅繁殖慢、效益低,而且永遠達不到他想要的美好生活——「小康生活」。

改變生活,要從改變思維模式開始。1998年,斯登開始在養羊上動起了腦筋。怎樣念好「羊經」,走好「羊」財之路,成了斯登反覆思考的問題。於是他大膽走出第一步,決定實行絨山羊品種改良,走發展優質養殖之路。通過幾年的精挑細選、優中選優,他培育的杭錦白絨山羊品種具有體型大、產肉率高、絨密度高而細緻的優點,深受廣大養殖戶的喜愛。

提起斯登,十裡八村無人不知,兄弟旗區的顧客也都誇他是一流的養殖能手。記者在斯登家採訪時,來了好幾批買家過來看他的白絨山羊,其中從鄂託克旗棋盤井鎮來的吉日嘎拉圖對斯登的白絨山羊讚不絕口,一次性就購買了60隻。吉日嘎拉圖告訴記者:「之前去過很多地方看過白絨山羊,但通過全面的考慮,還是斯登家的白絨山羊好,絨密度好,又很細緻,而且人也很老實。」

新時代的農村牧區充滿希望,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斯登通過選良種、建良舍、用良料、優良法等新技術發展現代畜牧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近幾年,我們的基礎設施改善了,人畜飲水解決了,人居環境也變好了,交通通訊發達了,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了。」斯登在餵羊的時候笑著說。

記者感悟:每個人的眼中都有對「小康生活」的不同理解,有的是一個目標,有的是對生活的概化,甚至是一臺電腦、一輛車……但他們都堅信,「小康」源於奮鬥!只有用雙手踏踏實實創造出來的生活,才是屬於自己的「小康」和幸福!我們大家的「小康」,它與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呼應激蕩,激勵著我們披星戴月、共奔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阿拉騰其木格 倪倩 孫小惠 吳博 郭君)

原標題:《【看小康·走進蘇木鎮】斯登:收入翻了50倍 小康路上「喜洋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彩雲之南:小康路上的最美笑臉
    今年59歲的錢富良在通海高原農產品有限公司做清潔工,每個月有2千多塊錢的收入,家裡兩個孩子都已經是大學生了。說到心目中的小康生活,老人的笑容樸實純粹,「不愁吃不愁喝,現在就是小康生活啦!」  徐梅英家裡拆遷分到了4套房,自住兩套,出租兩套,租金收入每年有3萬多。
  • 決勝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產業敲開致富門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憑藉激情昂揚的鬥志、萬眾一心加油幹的幹勁,日照市以決戰決勝的姿態,書寫著高質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彩答卷。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在日照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弱病殘「特困群體」佔比較高。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貧困難題。
  • 今日視點:小康路上,西寧城鄉「齊步走」
    那時候,由於缺少勞動力、缺少技術、缺少發展方向,他們一家辛苦勞作一年下來的收入還不到2000元,而整個村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有2400元。  直到2015年11月,奶牛的聲聲低吟打破了將軍溝村的寂靜,也打開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大門。
  • 「黃自量」,誠信路上奔小康
    他和村黨總支、村委會一班人合計又合計,決定將「誠信」打造成羅町村奔小康的文化內核,在村裡豎起「黃自量」的雕像,放大「黃自量」的能量,齊心奔小康!村裡由此處處亮出了「誠信羅町」四個大字。36個村民小組,3829名村民,全被「裹進」講誠信的氛圍——人人「宣」誠信、人人「說」誠信、人人「養」誠信、人人「亮」誠信。
  • 數說小康丨這些年,中國在建設小康之路上有哪些成績?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預計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以如期實現。明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後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麼,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建設小康之路上取得了哪些成績?在經濟上,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中國城鎮人口已超過總人口60%,而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4%。
  • 產業脫貧奔小康:班彥村集體收入從0.5萬增至25萬,3年翻50倍
    記者走進班彥村,看到這裡是齊整劃一的巷道、時尚的太陽能路燈,還有一座座黃色圍牆、紅色大門的庭院次第排開,硬化平整的鄉村路乾淨整潔,道路兩邊的木柵欄裡散發著野花香。或在房前屋後的角落處,或在文化廣場上,一些老人曬著太陽、聊著家常,孩童們在一旁嬉戲玩樂,其樂融融。「與昔日的窮山村相比,簡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小康路上的追趕者
    本文轉自【新華社】;新華社長沙12月18日電題:小康路上的追趕者新華社記者 丁錫國、周楠 最後52個國家級貧困縣近期陸續宣布脫貧,至此,全國所有貧困縣均已摘帽。翻過貧困大山,他們迎來新生,在小康路上加快追趕。 ↑湖南省平江縣虹橋鎮大青石村村民李存泉在放牛(10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楠 攝 靠保障網「兜」住的智力障礙者45歲的朱東明拉開冰櫃的門,笑嘻嘻地讓記者看。
  • ​扶貧路上無小事 齊心協力奔小康
    ​扶貧路上無小事 齊心協力奔小康 2020-11-23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圓夢小康·幸福模樣|珠暉區興湘村:魚鮮稻香檸檬酸 秋收興湘小康甜
    編者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從《詩經》開始,「小康」一直是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小康的時光,幸福的模樣。每一個小康故事的背後,都是一段感人的歷程,也是一個勵志的傳奇。
  • 奏響小康路上協奏曲
    原標題:奏響小康路上協奏曲 收穫季節,平涼市涇川縣王村鎮朱家澗村的蔬菜大棚裡,村民忙著摘菜。「種菜比打工收入要好呢。從3月到10月,一個人最不行也能掙三五萬元。」老支書朱存錄說起村民的收入一臉的自豪。 交通不便、貧困落後的朱家澗村,曾是國務院掛牌督戰的貧困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張廣平 循著藥香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張廣平 循著藥香奔小康 2020-08-11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確認了這個戰略並提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奔小康」目標更加豐富和具體。
  • 後浪看小康⑥|宜居宜業增福祉
    小康路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達來胡碩村:小康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達來胡碩村:小康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 2020-07-28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宿遷:小康路上最美的笑容
    有一種笑容是希望,有一種笑容是豐收,有一種笑容是幸福……2020年是宿遷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這些笑臉見證了他們的苦盡甘來,是小康路上最美的風景。腰包鼓起來,笑容掛上來,幸福溢出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庭。」8月28日,在宿豫區丁嘴鎮丁莊社區桃緣夢桃園務工的村民朱玉珍高興地說。該種植園吸納當地6名低收入戶加入,他們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園,每年除了土地流轉費用,還能在種植園務工,年收入近兩萬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別了,貧困!你好,小康! 清遠連樟村貧困人口...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要一代接著一代幹,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日前,「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清遠英德連江口鎮連樟村,花園般的幸福村莊景象,已經讓人很難想像幾年前這個省定貧困村還是沒一條好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得益於精準扶貧,連樟村已經面貌一新,這正是廣東「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 我國定義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
    具體體現為:城鄉居民的收入日益提高。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近7000元,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也已經接近2500元。今年上半年農民從非農產業中得到的現金收入平穩增長,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十幾年前,一家三代擠在一間房子裡並不罕見,如今,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超過10平方米,農村達到25平方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走進菏澤冠宇牡丹園
    菏澤牡丹產業       7月25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科技日報等中央及省級媒體記者聚焦菏澤,實地感受菏澤發展新貌,記錄小康路上的生動故事
  • 【小康路上】黃龍:消費扶貧助增收 鞏固成果防返貧
    【小康路上】黃龍:消費扶貧助增收 鞏固成果防返貧 2020-05-10 0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康路上】吉家河的致富組合
    【小康路上】吉家河的致富組合 2020-09-29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