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江口20億沉銀浮出水面,但李自成藏寶口訣至今無人能解

2020-12-23 青史千牛衛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在四川彭州,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這句口訣,據說誰能破譯,誰就能找到明末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留下來的巨額財富。

所以幾百年來,有不少人覬覦著岷江,並不斷地從彭州江口鎮附近江裡挖出金銀財寶。

因為據歷史記載,1646年,面對清軍咄咄逼人的攻勢,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南下,他率領數十萬親兵,帶著徵戰多年搜集來的金銀財寶,沿江南下。在成都的南大門彭州市,他遭到了地主武裝楊展的伏擊,大量金銀沉入江堤。之後楊展、乾隆年間總督孫士毅先後募集水手打撈上來金銀以萬兩計。之後幾經戰亂,江口尋寶沉寂下來,只剩下石龍石虎的口訣在傳唱。

2018年,江口沉銀古戰場遺址榮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20年,江口沉銀第三期考古成果發布,一方斷為四塊,重達16斤,含金量達95%的蜀世子金印出水,驚豔世人。隨著考古發掘範圍的不短擴大,想必有更多的珍寶浮出水面。

但是江口沉銀就是張獻忠的全部寶藏了嗎?據說張獻忠的養子曾率領300石匠在青城山支脈青峰山採石,但奇怪的是從未見有石頭運出山,300石匠也無一生還,有人分析,張獻忠此舉極有可能是為了修建地宮藏寶。時隔幾百年,開鑿的痕跡早已被歲月抹平,給青峰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不管怎麼說,張獻忠的億萬寶藏,總算是露出了一部分真容,讓我們知道茫茫岷江中落滿了金銀。但是我國歷史上,傳說埋藏寶藏的可不止張獻忠的江口沉銀。別的不說,近代以後就有太平天國聖庫寶藏和李自成莽山寶藏之說。

太平天國的聖庫寶藏沒有留下任何傳說或線索,太平天國失敗後,南京也曾爆出過發現金銀的消息,但是一直以來所發現的金銀數量不大(相對於張獻忠寶藏發現規模而言),或者有人出來闢謠等等,所以太平天國聖庫寶藏至今成謎。

但是李自成的莽山藏寶,是留下了口訣的,在湖南莽山腳下的村莊裡,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句藏寶的口訣:「石巖衝,三座橋;慢行百步走,三窯金。」

莽山

因為這句口訣,前往莽山尋寶的人絡繹不絕,可惜最終均無功而返,也許,這批寶藏在等待它的有緣人,相信總有一天,李自成莽山寶藏與張獻忠江口沉銀一樣,會重見天日,驚豔時光。

相關焦點

  • 張獻忠藏的寶貝找到了!「3D藏寶圖」 讓江口沉銀古河道重見天日
    在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東南岸30米,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古河道已經被科研人員確定。3月22日,正參與江口沉銀二期考古發掘的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地學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以下簡稱探測團隊)宣布: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該團隊已繪製出了一幅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3D藏寶圖」,為江口沉銀古河道的準確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 從「江口沉銀」文物談張獻忠大西國錢幣的前世今生
    今天上午,四川省文物局將就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再次舉辦新聞發布會,此前考古發掘工作已確認了明末張獻忠「江口沉銀」的發生地。「江口沉銀」的考古發掘活動也讓「西王賞功」這一聲名遠揚的古錢幣「五十名珍」,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出自明末義軍的「西王賞功」、「大順通寶」是對大西國那段短暫而激蕩的歷史的見證。
  • 楊展與「江口沉銀」
    銀錠形制大小又正好能重疊放在木鞘內,由此證明了這7枚銀錠確是張獻忠所有銀錠。「江口沉銀」當為信史。此役中,大敗張獻忠的楊展是嘉定州大佛鎮人。楊展為崇禎十二年(1639年)武進士,任職參將,於1644年在犍為起兵,後為明總兵。他率兵與張獻忠手下將領多次交戰,收復了嘉定、宜賓多處城邑,最終在江口阻擊張獻忠大西軍並獲大勝。對江口之戰,清代蜀人筆記多有記載。
  • 當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秘辛
    ,從2016年至今約有5萬件文物出土,這不僅是科學考古發掘的成果,也是多學科「黑科技」合作的結晶。新華社記者劉坤攝  地球物理探測繪製3D藏寶圖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能識破,買盡成都府。」一首關於江口沉銀的民謠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流傳了300多年。相傳,明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在彭山江口處戰敗船沉,有1000船金銀財寶沉於江底。
  • 江口沉銀,張獻忠到底有多富,河床堆滿金銀,傳說果然是真的
    在四川省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民間傳說,這個傳說名字叫做「江口沉銀」。是說明末的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在眉山市的江口鎮,也就是府河和岷江的交匯之處,往江中沉下了大批的金銀財物。2016年底開始,國家考古隊正式開始對江口遺址進行發掘。
  • 張獻忠沉船寶藏的未解之謎
    上江口即以江口街為主體的石龍村(社區),千百年來上江口的老百姓皆以經商、販茶為生;而被縣道串聯在一起的,即為被稱為下江口的雙江村,千百年來雙江村民則以在江口碼頭做苦力、或打漁為生。  從彭山城區出發,過岷江一橋即進入雙江村。村子裡至今保留著因張獻忠沉銀而得名的地標——存(沉)銀灣。
  • 四川「江口沉銀」再度取得重大發現!16斤重蜀王世子金印重見天日...
    郝飛/圖張獻忠「屠蜀」歷史可能另有真相?江口古鎮歷史悠久,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646年,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部從成都出發,沿岷江南下轉移。行至彭山江口河段,遭明將楊展襲擊,船隻被焚,大量財物沉於江底。此後,關於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長盛不衰。
  • 聽說這裡的河道能挖出金銀?快來看看江口沉銀地風雲
    江口古鎮——四川彭山一個偏遠的小鎮。提起這座古鎮,當地人更為熟悉的是此地沉銀的說法,尤其是撿銀子的故事,而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都來源於明末農民軍將領張獻忠在此沉銀的傳說。2017年4月,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出土文物3萬餘件。
  • 張獻忠沉銀髮掘現場:河床滿眼真金白銀,圖9珍寶曾以800萬元盜賣
    1647年7月,張獻忠率部與明朝殘將、川西地方將領楊展在彭山江口激戰,潰不成軍。慘敗後,張獻忠和部分官兵逃回成都,而滿載金銀的船隻多數被燒或因相互撞擊,沉入江中。 【發掘現場】2015年,經過考古專家的確認,最終認定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就是當年張獻忠沉銀的地方。消息傳開出,無數盜墓賊躍躍欲試。
  • 四川張獻忠「千船沉銀地」文物被盜 價值上億元
    當地文管所稱,一兩年前文管部門就發現有人在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附近盜掘,將此情況匯報給公安後,由於盜掘分子在水下作業,取證困難  涉案的文物據專家初步估計,一級以上珍貴文物有多件,其中有金獅、金印、金冊子等,其價值估計過億……  如果涉案的文物都是真的,可以和史書上記錄有關張獻忠在江口作戰、稀世珍寶沉落岷江等相互印證,也就是說,能最終證明張獻忠的寶藏就沉落在彭山的岷江中
  • 江口沉銀遺址三期考古出土文物10000餘件 「蜀世子寶」國內唯一
    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街道岷江河道內,北距成都市約60公裡,南距眉山市約20公裡,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起,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2020年1-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眉山市彭山區文物管理所開展了第三期水下考古發掘。
  •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這些文物中許多為首次面世,不但揭開了關於張獻忠和江口沉銀的面紗,也為大家展示出了一幅明末清初的一副「清明上河圖」。2017年4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江口沉銀遺址」成果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1月24日,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正式開始第二次考古發掘。
  • 江口的伏筆
    雖然武陽買茶者、武陽賣茶者、武陽吃茶者都隨鎮外岷江一去不回,「武陽買茶」的更多細節也難以再現,但那些文人雅士、引車賣漿者在茶餘擺龍門陣時定會引經據典,武陽遺韻就一次次穿越千年煙雲重現江口。在江口,還有另一道伏筆,這便是「沉銀」。近年,在江口古鎮外的岷江中挖掘出許多金冊、金印、金錠、金幣……據考證,這大多是明末張獻忠在南徵北戰中掠奪的戰利品。
  • 【解字】張獻忠的寶物已經出水,那麼李自成到底把寶藏在了哪裡?
    3月20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在彭山舉行「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
  • 網絡大v「考古君」:主持江口沉銀遺址發掘,「數錢到手軟」
    2017 年,劉志巖受命作為領隊,主持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考古君」誕生記「考古君」最初為人所熟知,還不只是因為戰鬥在考古第一線,更是因為他還戰鬥在網絡考古科普的第一線。反思的結果是劉志巖成為了今天的自己——文能做研究、做科普、舌戰網絡噴子,武能跑野外、潛深水,基建考古和打撈江口沉銀兩不誤。後來在負責江口沉銀考古項目時,劉志巖專門到網上徵集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考古過程中來,「當時在網上發布了一個招募啟示,問有沒有誰願意來參加我們的考古發掘。
  • 江口沉銀世子印含金95%重16斤!那皇帝的金印……不敢想像
    張獻忠兵敗江口沉銀的傳說代代相傳,後人們無數次的前往川西地區尋寶,卻始終不見寶藏蹤影,於是這段傳說的真實性成了迷。直到2005年4月,彭山縣在修建城市供水引水工程過程中挖出7枚銀錠(屬國家珍貴文物),在之後的挖掘工作中也陸續發現銀錠、金幣等價值連城的文物。陸續出土的文物證實了「江口沉銀」傳說的真實性。
  • 趕枯水期、包車接人……江口沉銀等重大考古項目復工
    目前,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第三次發掘、陝西西漢霸陵遺址等考古項目和上海博物館東館等建設項目陸續開工。國家文物局表示,各地復工復產取得了積極進展。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該局近日通過《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復工方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支持開展重點建設工程考古復工。
  • 張獻忠的藏寶之謎
    明末農民起義首領、號稱「大西王」的張獻忠(1606-1646),字秉吾,號敬軒,陝西延安人。1645年在四川成都稱帝,建元大順。據說,他在失敗前,為了東山再起,將數以億計的金銀珠寶藏於錦江內,至今還是個謎。
  • 央視紀錄片《沉銀追蹤》來了!
    #探尋未解之謎 解封沉銀歷史# ▼ 昨晚(11月16日)22:00  紀錄片《沉銀追蹤》 登陸央視紀錄頻道、四川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