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臺北車站大廳有意在疫情解封後「永久禁坐」,圖為去年北車大廳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應防疫之需,臺鐵二月底宣布禁止民眾在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如今疫情即將鬆綁,臺鐵卻趁勢宣布不再開放民眾席地而坐。此舉,明顯是針對外籍移工的聚集而來,引發強烈爭議。臺鐵的官僚氣味令人反感,但追根究柢,移工十年來利用臺北車站大廳進行假日聚會的場景不變,不也正顯示政府照顧移工政策僅止於口惠嗎?
臺鐵說得好聽,車站大廳是提供旅客運輸服務之用,並非民眾社交聯誼的場所,「席地而坐」本來就不是車站的服務項目。如此詭辯,其實是自打嘴巴。試問,在北車空蕩蕩的大廳中,臺鐵提供了什麼可供旅客歇腳的「座椅服務」嗎?沒有!十年前,新落成的臺北車站為了避免遊民在此盤踞過夜,故意不設任何座椅。此舉雖有效驅逐了遊民,卻迫使所有旅客只能「席地而坐」,包括臺灣和外籍旅客在內。移工之所以成為箭靶,主要是因為他們假日在此聚集的規模更大、時間更長,讓一些往來旅客感到不便或因嘈雜而不滿。
儘管不少人對移工聚集車站大廳不以為然,但這些年來,對這些外來勞動者感到同情和理解的人卻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臺灣從初期「工廠外勞」的引進,到後來大量外籍「家庭看護工」的進入,許多民眾和移工有了第一類接觸,也對他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有了更多同理心。因此,對於移工利用假日在北車大廳聯誼聚會,許多民眾認為是他們尋求鄉情慰藉及生活抒發的必要活動,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臺北車站「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正因如此,這次臺鐵要對車站大廳設防,才會引起強烈的公憤。
試想,臺鐵為了驅趕遊民撤除了大廳座椅,結果反造成大量的移工在此席地聚集;如今臺鐵以為只要下達禁令,即能順利維持大廳的淨空,而不會有後遺症嗎?事實上,臺鐵勢必要派出大批警力來驅趕人群,而一旦警方和移工或聲援的社運團體發生衝突,臺灣的人權形象將恐付諸一炬。交通部長林佳龍原支持臺鐵採取「確保安全及動線順暢」之計,但在網友發起周末「坐爆臺北車站」的抗議活動後,隨即改口說希望找到「兩全其美」之計。
說穿了,這項爭議的根本源頭,在於政府對於逐年激增的移工,始終沒有做好各種有效的支持系統規畫,迫使移工只能循著交通路網在車站聚集,並因陋就簡地在大廳席地而坐。換言之,這個問題雖發生在臺鐵的地盤,但必須負起責任的卻是中央政府,包括勞動、衛福、內政及交通等部門都必須通力解決。方法其實不難,只要打造出其他更友善而便利的公共空間,這些移工不必全都擠在北車大廳;若能經常舉辦更有趣的活動,也自然能吸引他們向他處移動。這是大禹治水的疏導思維,而不是臺鐵僵硬的圍堵驅逐法。
事實上,有些地方政府在這方面陸續有過不少創意發想。例如,九月二日是越南國慶,北高兩市都曾舉辦慶祝會邀請越南移工參演;印尼穆斯林的開齋節,臺北市也曾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活動;新北市則自二○一三年開始,連年舉辦「移工多元文化戲劇校園巡演」,臺中和桃園則有慶祝泰國潑水節的活動,還有寫詩的創作活動。這類活動,如果能配合在臺移工最多的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國節慶定期舉辦,並邀請移工團體參與規畫宣導,甚至派遣遊覽車免費接送他們參與。如此一來,必能有助紓解北車移工群聚的現象,紓解他們離鄉背井的苦悶,也增加他們對臺灣的認識。
目前在臺工作的東南亞移工有七十萬人,較十年前增加了廿萬人,加上東南亞外配十六萬人,很快就會逼近百萬大關。這麼龐大的族群,絕對不是臺鐵一紙禁令,就能讓他們消失在北車大廳。蔡政府認真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