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元曲」是最接地氣的藝術?品味元曲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2020-12-23 騰訊網

元曲為何會興起?已有很多文章探討過此問題。

漢人地位低,讀書人地位更低,都不如娼,要吃飯養家沒錢不行,就只能寫文變現了,說些高雅的老百姓不愛聽,那就弄些接地氣的,如:《裴少俊牆頭馬上》、《竇娥冤》這些,老百姓在看「熱鬧」中,其實,也是在品味著自己的人生。

元曲是一門音樂藝術,靠旋律來鋪陳劇情。那它是不是就和唐詩、宋詞毫無關聯了?當然不會,先說一事,白居易在杭州為官時,曾為一名伎商玲瓏和好友元稹鬥詩,據說,商玲瓏定了限制,按一定的詞牌填詞。結果,在那個夜晚白居易詩興大發。

他看著西湖平靜的湖面,略一思索,便提筆寫下了: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商玲瓏擅長箜篌,她讀完了這首詞滿心歡喜,於是,立刻譜曲,用箜篌彈唱。白居易將商玲瓏定下的詩詞韻律命名為「玲瓏四犯」。一時之間,成了江南文人的最愛詞牌。

詞,相對於詩要晚一些,它始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形成於唐代,繁盛於宋代。南梁可是一個可以和唐、宋在文學上一較高下的時代,那時漢人南下,和「蠻族」融合,這些都會影響文學創作,後來的元代亦是這種情況。

元曲用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不同於宋詞的中原曲調。但是,它的體制,和詞很像,定律格式比宋詞還要嚴格一些,不過,在字數上相對自由,可以在定格外加襯字,而且,所用的語言大都為口語。

簡單來說,是時代造就了元曲。那時的元代社會流行什麼旋律,是和社會整體「喜好」有關的,而這種喜好並不是自發的,會樂府的人大都是名伎,她們要迎合的自然不是比她們還要沒地位的儒生,而是當時的蒙古人。

所以有人說,元曲實現了唐詩、宋詞從案頭到街頭的轉變,更加世俗化。事實上,應該說是更加「市井化」才對。它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其內容說的則是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喜怒哀樂,說的則是那個讓人無比厭惡的社會現狀。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元曲發展的幾個時期。

伴曲而唱很早就有,《舊唐書》記載,唐玄宗年間,一些優伶樂師們會「雜用胡夷裡巷之曲」。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北方的這些「胡樂」「蕃曲」已經在民間流傳了,那時給這些「樂曲」的界定是:街市的小令,或者又稱為「村坊小調」。

看這個稱呼就知道,當時的中原人都認為:這不過就是個「鄉野」調調,只是元代以後,這個流行於街市和村坊的曲調,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樂」。

其實,元代的文學主體就是雜劇和散曲。

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相對於元雜劇,元散曲的存在感似乎很弱。不過,有首小令,只要喜愛文學的都知道: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秋思》

只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原來小令也是元散曲的體制之一。除此之外,元散曲還有套數、帶過曲等體制。

首先、元散曲的發展階段。

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在大都(今北京)一帶,後期在杭州一帶。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元散曲也是經歷了從粗糙到精緻的過程。那時藝人創作較多,但是,題材偏窄。倒是有些同時也搞雜劇創作的作家,他們的成就推動了散曲的發展,如:關漢卿和馬致遠等人。

後期則出現了很多專職的散曲創作者,這時的散曲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了。從數量上看,這個時期的散曲創作是個高峰,但是,從創新上來說,卻是屈於精緻,反倒沒了那種「野蠻生長力」。並且,這一時期還出現不少研究散曲的學者。

其次、元雜劇的發展階段。

雜劇最早出現於金元之際,當然,雜劇體制的成熟並風靡一時,是在元朝建立之後。當時只流行於北方,這種北方腔調的雜劇,很快被全國老百姓接受了。從元人編撰的《青樓集》就可看出元雜劇是如何從北方到南方的。

雜劇題材的涉獵相當廣泛,成就了它在元代文學作品中的地位,很多社會底層的人成為了作品中的主角,這也是為何雜劇受眾群體多的原因。這就如同現今的勵志小說受很多人喜歡,同樣的道理,「小角色」最終成就了一番大業,這樣的情節更讓多數人滿足。

最後,我們再來看下元曲的特點。

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

另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並且,元曲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甚至,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

這些均足以使得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可以說,元雜劇和元散曲成就了元曲在中國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它獨有的藝術魅力讓這段有些暗淡的時代至少還能品味出對生活的思考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擔憂。

參考資料:

【《舊唐書》、《宋史》、《元曲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元曲:虛擬和現實在劇本緩緩打開時,又演繹了一遍人生的悲歡離合
    從唐詩到宋詞,風格轉變並沒有那麼撕裂,為何到了元代,「文風」如此潑辣了,讀來更多的則是暢快淋漓。有元一代,可以說是讀書人的黑暗時期,漢人的地位一下子被踩到了塵埃,讀了書沒活幹,那就寫文唄。這時候,寫文已經不再是取悅自己的心情,而是要「迎合」這個時代了,筆端直接指向社會的種種不是,如:《竇娥冤》就是其中之一。
  • 別只看唐詩宋詞,元曲,也是被忽略的經典
    這是每個時代留下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已不必說,那都是我們語文教材裡邊的常客。即使是明清小說,也幾乎耳熟能詳,四大名著,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那麼為什么元曲幾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呢,那麼現如今她的傳承又在何處呢? 百度百科: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 「元曲」的興盛與沒落,更是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黑暗統治
    若是將元曲視為一種「商品」,再分析它為何會走向沒落,也許更為客觀。任何一門藝術,在它形成、發展中,都會或多或少借鑑「同行」的優點,在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傳播中,又會「入鄉隨俗」,獲得更為廣泛的支持。就如南戲的發展,它形成的四個聲腔,讓它的生命力更強,也更為持久。
  • 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的元曲!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代沒能繼焉者也」。由此可見,代表元代文學成就的元曲在中華文學史上的非凡地位。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長河中一朵耀眼的浪花,作為一個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元曲在藝術形式和藝術成就以及思想內容上都體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中華文化史上三座重要的豐碑。元曲是一種文學形式,既可以是元雜劇,也可以是元代戲曲和散曲的合稱。我們平時讀到的類似於宋詞那樣篇幅的元曲就是散曲。
  • 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元曲四大家雜劇簡單地解釋為:是把某種歌曲、賓白、舞蹈三種融為一體,這就形成了漢族傳統藝術「雜劇」。關漢卿之所以能夠成為戲劇大師,原因就在於他六七十部作品當中,可惜遺存至今的僅有十八部雜劇,戲劇大師關漢卿的雜劇,題材不僅廣闊,內容上也是相當出色的。
  • 十首絕美元曲!
    元曲是文學中的一朵豔麗的花,無數的曲作家們給大家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今天,介紹十首優美的元曲,意境美,語言美,詞句美,讀了一遍就會愛上。
  • 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6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嶽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
  • 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唯獨清代小說與眾不同
    每個朝代都有特定的藝術特色,我國文學界素有「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清小說」的說法。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王安石曾說:「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故名「宋詞」。
  • 元曲冬景
    元曲中的冬日風光,絲毫不遜唐詩宋詞天淨沙·冬白樸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裡山前水濱
  • 十首絕美元曲,讀一遍就愛上了
    元曲是文學中的一朵豔麗的花,無數的曲作家們給大家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 父親與洞簫、元曲的故事
    他也愛和我逗樂,不但教我認字學詞,還會一時興起領著頭扎「朝天錐」的女兒到黃島路下酒館,我曾經是他感覺最展揚的作品。但不知是出於舊時的禮教?還是家傳遺風?從小到大我對父母一貫是恭恭敬敬,老老實實,言聽計從,不敢造次的。父親還有一樣與洞簫配套的寶物,那是一本用毛筆手抄的線裝宣紙本子,裡面的內容恰似天書。
  • 夕陽西下,戀上最美的元曲!
    王國維先生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與元曲。」 如果說,唐詩是「京東大鼓」,宋詞則是「江南絲竹」,而元曲則是以羌笛為伴音、觸動人們心靈深處的淺吟低唱。它融合了大俗和大雅,以一種自然之態,讓人慾聲又忍,一唱三嘆。
  • 關於唐詩宋詞元曲的英語六級翻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關於唐詩宋詞元曲的英語六級翻譯 2020-12-12 13:28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 《元曲選》大量增加賓白,是為了豐富和細膩情節還是為了營造氛圍
    本文系作者最遙遠的朋的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元刊本與明刊本元雜劇最大的差別是賓白部分。元刊本所省略的這段賓白,不僅可以幫助理解劇情,同時也是很好的戲劇化情節,如劉玉娘被要挾「官休」還是「私休」,與《竇娥冤》中竇娥的處境異曲同工,官司的誤斷也往往最能吸引人眼球,引發受眾或同情或憎恨之共鳴。如果只如元刊本將這一段話省略,不僅會錯失極富戲劇性的情節,而且會使劇情突兀,甚至無法理解。由於《元曲選》賓白的增加與劇情的細化,元刊本「令人費解」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二者,營造戲劇效果。
  • 竇唯再發新作:《千字文》《宋詞》《元曲》
    說到對中國精神的體現,竇唯自然是繞不開的名字。竇唯自從《雨籲》開始,即在摸索用搖滾樂的樂器去表達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意蘊,是一種更有層次的「國風歌曲」。後搖滾中,情緒意境是最核心價值。而竇唯的作品,意境情緒固然是重頭戲,但他喜歡草蛇灰線的布局,布置一些幹擾人注意力的其它內容於前,反而讓人覺得他的意圖遠不僅在那一點樂器聲音的追求上。
  • 這首元曲以樂景襯哀情,巧妙抒發了懷人之情和亡國之痛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代表了元代最高的文學水平,與唐詩、宋詞並稱於世,千百年來,深受世人喜愛。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一首元曲,其作者雖然不如鄭光祖、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元曲四大家)等人著名,但他對後世的「元曲四大家」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他其實是金朝人,但按照習慣上的說法,我們把他的作品歸為元曲之列。他與元好問乃好友,其散曲作品內容多詠自然風光,曲辭華美,富於文採。明代朱權評其曲「如花柳芳妍」。他就是——楊果。
  • 語言藝術家關漢卿: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歷史裡面,星星灑滿銀河,碩大的珠玉耐人琢磨,等待著他人的欣賞品味,等待百年千年。幾天來,很幸運也很湊巧的是,讀到了關漢卿的文字,突然間被吸引,細細思索,文字悠悠流過心頭,奇妙的共鳴成了催化劑,「著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隨手翻來,別具一番風味。
  • 一首不怎麼知名的元曲,寫西湖之美,最後提到了「上有天堂」
    今天我們分享的這首詩,是不太為人所知的元曲,其中也描寫了西湖的美麗,最後上面有天堂,下面有蘇杭,這首元曲雖然不是這個八字的來源,但卻是這個元曲最經典的點眼筆。西湖煙茫茫,百頃風潭,十裡荷花香,還是下雨好,你最好化淡妝,叼著尾巴畫著畫舫,歡呼著永遠不揚起笙之舌,春暖花開的香味,年富力強,上面有天堂,下面是蘇州?有杭州。
  • 元曲四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流傳千年,馬致遠十首佳作真經典
    這首小令的作者是元曲作家馬致遠,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馬致遠的十首代表作品,感受一下他作品的魅力。馬致遠從小接受儒家教育,可以說是飽讀詩書,在音樂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詣,所以後來他從事雜劇和散曲創作,也能表明他的一些音樂思想,不過後期,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 2020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唐詩宋詞元曲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20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唐詩宋詞元曲 2020-12-12 13:16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