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為何會興起?已有很多文章探討過此問題。
漢人地位低,讀書人地位更低,都不如娼,要吃飯養家沒錢不行,就只能寫文變現了,說些高雅的老百姓不愛聽,那就弄些接地氣的,如:《裴少俊牆頭馬上》、《竇娥冤》這些,老百姓在看「熱鬧」中,其實,也是在品味著自己的人生。
元曲是一門音樂藝術,靠旋律來鋪陳劇情。那它是不是就和唐詩、宋詞毫無關聯了?當然不會,先說一事,白居易在杭州為官時,曾為一名伎商玲瓏和好友元稹鬥詩,據說,商玲瓏定了限制,按一定的詞牌填詞。結果,在那個夜晚白居易詩興大發。
他看著西湖平靜的湖面,略一思索,便提筆寫下了: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商玲瓏擅長箜篌,她讀完了這首詞滿心歡喜,於是,立刻譜曲,用箜篌彈唱。白居易將商玲瓏定下的詩詞韻律命名為「玲瓏四犯」。一時之間,成了江南文人的最愛詞牌。
詞,相對於詩要晚一些,它始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形成於唐代,繁盛於宋代。南梁可是一個可以和唐、宋在文學上一較高下的時代,那時漢人南下,和「蠻族」融合,這些都會影響文學創作,後來的元代亦是這種情況。
元曲用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不同於宋詞的中原曲調。但是,它的體制,和詞很像,定律格式比宋詞還要嚴格一些,不過,在字數上相對自由,可以在定格外加襯字,而且,所用的語言大都為口語。
簡單來說,是時代造就了元曲。那時的元代社會流行什麼旋律,是和社會整體「喜好」有關的,而這種喜好並不是自發的,會樂府的人大都是名伎,她們要迎合的自然不是比她們還要沒地位的儒生,而是當時的蒙古人。
所以有人說,元曲實現了唐詩、宋詞從案頭到街頭的轉變,更加世俗化。事實上,應該說是更加「市井化」才對。它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其內容說的則是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喜怒哀樂,說的則是那個讓人無比厭惡的社會現狀。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元曲發展的幾個時期。
伴曲而唱很早就有,《舊唐書》記載,唐玄宗年間,一些優伶樂師們會「雜用胡夷裡巷之曲」。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北方的這些「胡樂」「蕃曲」已經在民間流傳了,那時給這些「樂曲」的界定是:街市的小令,或者又稱為「村坊小調」。
看這個稱呼就知道,當時的中原人都認為:這不過就是個「鄉野」調調,只是元代以後,這個流行於街市和村坊的曲調,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樂」。
其實,元代的文學主體就是雜劇和散曲。
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相對於元雜劇,元散曲的存在感似乎很弱。不過,有首小令,只要喜愛文學的都知道: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秋思》
只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原來小令也是元散曲的體制之一。除此之外,元散曲還有套數、帶過曲等體制。
首先、元散曲的發展階段。
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在大都(今北京)一帶,後期在杭州一帶。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元散曲也是經歷了從粗糙到精緻的過程。那時藝人創作較多,但是,題材偏窄。倒是有些同時也搞雜劇創作的作家,他們的成就推動了散曲的發展,如:關漢卿和馬致遠等人。
後期則出現了很多專職的散曲創作者,這時的散曲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了。從數量上看,這個時期的散曲創作是個高峰,但是,從創新上來說,卻是屈於精緻,反倒沒了那種「野蠻生長力」。並且,這一時期還出現不少研究散曲的學者。
其次、元雜劇的發展階段。
雜劇最早出現於金元之際,當然,雜劇體制的成熟並風靡一時,是在元朝建立之後。當時只流行於北方,這種北方腔調的雜劇,很快被全國老百姓接受了。從元人編撰的《青樓集》就可看出元雜劇是如何從北方到南方的。
雜劇題材的涉獵相當廣泛,成就了它在元代文學作品中的地位,很多社會底層的人成為了作品中的主角,這也是為何雜劇受眾群體多的原因。這就如同現今的勵志小說受很多人喜歡,同樣的道理,「小角色」最終成就了一番大業,這樣的情節更讓多數人滿足。
最後,我們再來看下元曲的特點。
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
另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並且,元曲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甚至,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
這些均足以使得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可以說,元雜劇和元散曲成就了元曲在中國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它獨有的藝術魅力讓這段有些暗淡的時代至少還能品味出對生活的思考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擔憂。
參考資料:
【《舊唐書》、《宋史》、《元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