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2020-12-26 狐仙說歷史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雜劇,影響較廣的時期則在元朝時期,尤其是元曲的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他們分別代表了元代雜劇,不同時期的熱門人物,其四人的雜劇流派均各有春秋,雜劇的創作成就超出同領域人。

△元曲四大家

雜劇簡單地解釋為:是把某種歌曲、賓白、舞蹈三種融為一體,這就形成了漢族傳統藝術「雜劇」。元曲四大家,流派是各有春秋,關漢卿揭露社會黑暗;白樸寫唐朝愛情故事;鄭光祖寫男女的愛情生活;馬致遠則抨擊文臣武將;但歸結起來,他們都屬於雜劇流派,只是在思想上不同罷了。且看他們四人的思想內容領域:有批判、有讚揚、有美好等。

△元代雜劇中的創作者們

01元代戲劇大師,關漢卿揭露黑暗,推行人道主義

關漢卿屬於元曲四大家之一,出生於金代末年,史料中的記載則是這樣的:他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關漢卿之所以能夠成為戲劇大師,原因就在於他六七十部作品當中,可惜遺存至今的僅有十八部雜劇,戲劇大師關漢卿的雜劇,題材不僅廣闊,內容上也是相當出色的。

△戲劇大師關漢卿

大師之所以會被稱為大師,原因就在他的作品:《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等。這些作品主要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醜惡,自然也包括了社會的腐敗,同時也含有頌揚的一面,如:頌揚民眾、支持正義等,尤其是青年婦女的抗爭精神,同時還對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描繪,進而還在其中,滲透出了民主思想和人道主義。

△關漢卿的戲劇《竇娥冤》

02文學、雜劇家,白樸開啟先河,劇情才人韻事

白樸最出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則是《梧桐雨》,他對白居易的《長恨歌》進行了升華,將詩歌中的故事,演變進化成了雜劇。白樸的劇作,題材多出於歷史傳說,劇情自然呈現出一種才人韻事的味道,如今還保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就是白樸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文學、雜劇家白樸

白樸能夠成為元曲四大家之一,原因就在於他描寫的愛情故事,與同領域人相比,他人無白樸的語言雍雅華貴,絢麗多彩,然雜劇的先河是白樸開啟的,這難道還不能夠納入四大家之一?且再看《鴛鴦間牆頭馬上》雜劇作品,描寫了女性李千金衝破名教、自擇配偶的故事,前後表達出了跌宕起伏,由雄渾悲壯走向喜劇,感情色彩是極具奔放,富含愛情藝術的生命力。

△戲劇演義白樸李千金擇偶的故事

03著名雜劇、散曲家,鄭光祖描寫生活劇,出彩於民間

鄭光祖一生寫過十八種雜劇劇本,至今還能夠看到僅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虎牢關三戰呂布》等劇作。其代表作則是《迷青瑣倩女離魂》,劇本與小說素材有關,是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為題材,講述了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的情節。

△雜劇、散曲家鄭光祖

元曲四大家之一鄭光祖,他主要是描寫男女之間愛情生活劇為主,以文採見長,語言典雅,將倩女魂魄與身體合二為一,描寫了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美滿的結局,一生都沉醉於雜劇創作中。這就證明鄭光祖在從事雜劇的創作,是把全部才能獻給了民間的藝術,鄭光祖當時的貢獻是轟動了藝術界,並且還贏得了很高的稱讚,這樣一看,就知道鄭光祖的生活劇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

△戲劇中塑造出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形象

04田園題材,豪放、清逸馬致遠,古典悲劇出彩

馬致遠是效仿陶淵明,作品頗有退隱山林的風格,同時還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例如:《漢宮秋》描述王昭君的傳說以及《任風子》等,都具備了其風格。《漢宮秋》是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演的則是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具備陶淵明風格的馬致遠(石像)

其劇作是塑造出了人物的風採,同時也抒發出對時代的變遷,以及人生的感慨。馬致遠創作的《漢宮秋》是體現出了矛盾與苦悶的思想,具備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性。他大膽地改變史實,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形象,進而還抨擊皇帝左右文成武將的昏庸和無能。可見馬致遠的作品呈現飄逸、沉鬱見同通脫,將其雜劇的樸實錘鍊得精緻,富有表現力,將文曲抒發出感情與主觀性,這題材語句難道沒有重大的情感意義嗎?

△馬致遠雜劇中王昭君出塞和親的畫面

05總結:

結合以上,可見元曲四大家,他們的雜劇是具有代表性的,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感情色彩,以及劇本中的人物,都是呈現得淋漓盡致。其中還具備了抗爭精神以及嚮往美好的愛情故事,這足以說明了元曲四大家,在各方面上是與眾不同的,是同領域人不能相對比的。總之,元曲四大家他們都將自己的流派,表現出其中的主要思想色彩,這也就表達出他們在雜劇中的是富有人情色彩,符合了當代雜劇的情感,其影響力可想而知了。

大家是否贊同呢?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與探討!

參考史料《百度百科—元曲四大家》#元朝那些事兒#

本文為狐仙說歷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作者推薦:

五大文明古國,如今為何只剩下中國了呢?秦始皇的三點防止了滅亡

王陽明一生輝煌經歷了哪些呢?遠謫貴州,遭人嫉妒,唯有回鄉教學

為何王陽明的出生有看點呢?和尚道破天機,靠奶奶迎接、爺爺拯救

王陽明的學說:源於孔孟,反對程朱理學探真理,秉承發展於陸九淵

相關焦點

  • 白樸: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194
    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
  • 別只看唐詩宋詞,元曲,也是被忽略的經典
    即使是明清小說,也幾乎耳熟能詳,四大名著,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那麼為什么元曲幾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呢,那麼現如今她的傳承又在何處呢? 百度百科: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 「元曲」的興盛與沒落,更是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黑暗統治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 為何說「元曲」是最接地氣的藝術?品味元曲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南梁可是一個可以和唐、宋在文學上一較高下的時代,那時漢人南下,和「蠻族」融合,這些都會影響文學創作,後來的元代亦是這種情況。 元曲用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不同於宋詞的中原曲調。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元雜劇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宋朝雜劇盛行,元雜劇則是在這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而成。它不僅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也有演唱曲牌調式和每個角色的道白、唱詞、動作,有時演出中的道具也都寫明。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何謂「自然」?可謂通俗易懂,又有意蘊。
  • 雜劇:一楔四折,主唱和賓白相結合表演藝術
    今天我們來進行雜劇簡說。雜劇是由非常複雜的諸多戲劇因素而形成的。因為知此,雜劇的體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一)結構方式多是「一楔四折「。楔即楔子,多在開頭,為全文之序幕,在各折之間者,則為過場戲。楔子的作用在於為觀眾介紹人物,或對主要的戲劇情節予以鋪墊或連貫。
  • 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的元曲!
    由此可見,代表元代文學成就的元曲在中華文學史上的非凡地位。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長河中一朵耀眼的浪花,作為一個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元曲在藝術形式和藝術成就以及思想內容上都體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中華文化史上三座重要的豐碑。元曲是一種文學形式,既可以是元雜劇,也可以是元代戲曲和散曲的合稱。
  • 《元曲選》大量增加賓白,是為了豐富和細膩情節還是為了營造氛圍
    本文系作者最遙遠的朋的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元刊本與明刊本元雜劇最大的差別是賓白部分。元刊本賓白較少,大多雜劇雖有賓白,也相當簡略,《楚昭王疏者下船》《關張雙赴西蜀夢》《趙氏孤兒》3本甚至完全不錄賓白;《改定元賢傳奇》《古名家雜劇》《元人雜劇選》及《古雜劇》大多賓白齊全,且各選本間一般性的文字出入也較少。在文字潤色、劇情處理等方面相較於元刊本有很大的進步《元曲選》對元雜劇賓白改編很多,這使得雜劇情節更加細膩,案頭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
  • 元曲:虛擬和現實在劇本緩緩打開時,又演繹了一遍人生的悲歡離合
    很多人認為元曲就是元雜劇,其實,元雜劇只是元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元代散曲。在元代,不叫散曲,名曰「樂府」。秦代設立了專管音樂的部門,漢代沿襲舊制,漢武帝時期,正式成立相關部門「樂府」,負責收集編撰民間音樂。
  • 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 南戲與北雜劇的經典冷知識,來源於民間傳說,現實生活是主要起源
    △《琵琶記》被稱之為南曲之宗北雜劇具備濃厚地域性,也是民間生活為主南北戲劇最大的區別在於地域不同,同時興起的方式也不同,民間體現的文化更是存在差異因為受到方言的影響,致使本是「同根生的北方腔調」演變成了許多不同的腔流派,所以,各小地區的北戲劇,各有各的特色,簡單地說就是「雜七雜八」的,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學派。
  • 來讀一首元曲小令,也可感受春風拂面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因為疫情而關了一冬的人們,隨著現在全國疫情的形勢逐漸好轉,是不是都有些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想出去踏踏青,擁抱一下春天呢?02美景落入誰的眼中原來也是名家手筆,作者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生於
  • 這首元曲以樂景襯哀情,巧妙抒發了懷人之情和亡國之痛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代表了元代最高的文學水平,與唐詩、宋詞並稱於世,千百年來,深受世人喜愛。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一首元曲,其作者雖然不如鄭光祖、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元曲四大家)等人著名,但他對後世的「元曲四大家」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他其實是金朝人,但按照習慣上的說法,我們把他的作品歸為元曲之列。他與元好問乃好友,其散曲作品內容多詠自然風光,曲辭華美,富於文採。明代朱權評其曲「如花柳芳妍」。他就是——楊果。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較於宋雜劇,元雜劇的分工是非常精細的,主次結構也更加清晰。一部戲劇中,有一個核心人物,是為「正色」。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則叫「正旦」。除了這兩個角色之外,尚有副末、貼旦、淨、孤、卜兒等角色。與其它戲劇不同,元雜劇中的獨唱是由主角完成的,這種風格亦被稱作「一人主唱」。
  • 元曲四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流傳千年,馬致遠十首佳作真經典
    這首小令的作者是元曲作家馬致遠,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馬致遠的十首代表作品,感受一下他作品的魅力。馬致遠從小接受儒家教育,可以說是飽讀詩書,在音樂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詣,所以後來他從事雜劇和散曲創作,也能表明他的一些音樂思想,不過後期,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 元代|關漢卿《大德歌·冬景》
    「再不見煙村四五家。」北風吹掃,揚起雪粉,煙霧籠罩,仍依稀可辨那擁有四五戶人家的村莊。此言久久平視之景。「四五家」,作者沒有確指,說明煙霧之大,難以辨認清楚,聯繫下句這是傍晚黃昏時的景色。在此,作者既寫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寫出了傍晚的特點。  「密灑堪圖畫。」「堪」,值得。雪花稠密地飄灑下來,是值得描形寫畫的。此句總結以上二句,遠望煙村雪景,銀裝素裹。下面三句寫近景。
  • 張亞林:張載思想對關中人影響深遠
    張亞林:張載思想對關中人影響深遠8月26日,記者就關學對陝西人的影響一題對西安聽雪軒關學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張亞林進行專訪,他侃侃而言,講了陝西人的重孝與尚德,也對「橫渠四句」的新時代意義發表看法。張亞林在關學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方面頗有成就,關於張載先生的著作,他目前就已收藏了五個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