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又稱川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安順、六盤水市三地、市所屬十多個縣,一九五四年普選登記有二十四萬八千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報填寫穿青人族稱的人數約六十七萬人,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織金、納雍兩縣,每縣均超過二十萬人。
簡介穿青人
穿青人他們的表面文化特徵--服飾在大部分地區雖然已近於消失,但在一些邊遠偏僻地區還明顯可見。他們的信仰——五顯壇至今還普遍牢固地保持著。節日、婚姻、喪葬等方面的習俗多數與周圍各民族不同。其民族意識與民族感情十分強烈。
從居住地域來說,穿青與各民族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區如織金、納雍等縣,他們居住的村寨連綿百餘裡。其餘各縣,「雜村不雜戶」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數處於邊遠的山區地帶,少數處於平壩地區,街場基本上沒有。
關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對於穿青人的身份認證,一直不明確,根據《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公安廳(黔族(政)發字第(1996)19號)文件》現定為「穿青人」。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種漢語方言「老輩子話」(這種方言現仍流行於貴州的黔南和黔東南地區)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數地區還保持著這種方言的痕跡。如「f」變「h」,「ian」變「ie」等,一說話就知道是穿青人。由於穿青先民較早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母語消失,他們的語言已分辯不清,這種「老輩子語」是否是獨立民族語言的痕跡,尚未查出確實證據。現在他們都普遍使用了貴州通行的官話。
從居住地域來說,穿青與各民族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區如織金、納雍等縣,他們居住的村寨連綿百餘裡。其餘各縣,「雜村不雜戶」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數處於邊遠的山區地帶,少數處於平壩地區,街場基本上沒有。
穿青人婦女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記,貴州省自報填寫「穿青人」自稱的人數約6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3755.72萬人的1.7%。畢節地區約54萬人,安順市約8萬人,六盤水市約2萬人,其它地區共約3萬人。織金、納雍、大方、黔西、金沙、畢節、赫章、威寧、六枝特區、盤縣、水城、清鎮、平壩、安順、普定、關嶺、鎮寧、紫雲、興義、興仁、晴隆、安龍、普安、長順、冊亨、望漠、貞豐、龍裡、貴定、福泉、施秉、鎮遠、黃平等三十多個縣(市、特區)均有穿青人居住,其中織金和納雍兩縣穿青人最多。織金縣有穿青人23萬,約佔全縣總人口的22%。全縣32個鄉(鎮)561個村28個居委會都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以那鎮達17650人。一萬人以上的有城關、桂果、牛場、化起、八步、珠藏、金龍、馬場、板橋等10個鄉(鎮);五千至一萬的有三塘、阿弓、三甲、茶店、中寨、綺陌、狗場、實興、白泥、少普、熊家場等11個鄉(鎮);五千人以下的有貓場、龍場、自強、大平、官寨、後寨、普翁、上坪寨、營合、納雍、黑土等11個鄉(鎮)。 納雍縣有穿青人約22.5萬,全縣25個鄉(鎮)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雍熙鎮有37000多人,一萬人以上的有雍熙、中嶺、陽長、王家寨、百興、張家灣、勺窩、新房、寨樂、老凹壩、沙包、曙光等12個鄉(鎮):五千人以上的有龍場、樂治、董地、化作、水東等5個鄉(鎮);五千人以下的有維新、庫東關、寨樂、姑開、羊場、鍋圈巖、昆寨、左雞戛、豬場等9個鄉(鎮)。(關於穿青人的人口分布情況,詳見織金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第七輯《穿青人歷史與文化》) 從居住地域來說,穿青與各民族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區如織金、納雍等縣,他們居住的村寨連綿百餘裡。其餘各縣,「雜村不雜戶」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數處於離中心城鎮較遠的山區地帶,少數處於平壩地區。對穿青人的研究重點,應當放在黔西北地區。
歷史穿青人服飾
相關材料記載清朝曾經出過一個穿青「秀才」,還因為睡夢中太高興了說出穿青語言「老闆腔」被舉報被費掉了。在清朝末期織金貓場鎮有一個穿青人叫王連科,參加科舉考試 考了個武狀元, 但是只獲得一頂紅帽子帶回家!據說,朝廷因他力氣太大武藝也很高、怕給他官當後管制不住!所以只給他一個名份和一點紀念品讓他回家教書。
他回家之後就廣結各方豪傑,並製造事端 通過衙門判給他大片大片的土地(用今天的話講 就是用法律手段搶奪大地豪們的財產),再把這些土地分給那些窮鄰居,對於給他做工的長工、傭人、丫鬟等都特別好,以至於 直到今天這些長工、傭人、丫鬟的後人還有很多那時王連科發給他們的金銀、首飾、銅錢等等。
王連科在70多歲時因突然得疾病去世,當事因要趕時辰所以匆忙下葬,打算事後再找個好時期從新修繕、可後來由於種種社會原因沒有為之修建(其墳墓簡直小得象一堆土),後來加上文革等等所以就沒法再修其墓了,以至於到2006年我們才從修之。
王連科那時用的弓重達280斤(開弓單臂拉力),後人在蓋房用做其椽梁!而他獲得的那頂紅帽子上有一顆寶珠現在.
穿青人在清朝(尤其是清朝末期)被限制永不能參政。穿青人被清政府壓制在社會最底層、主要是因以下三件歷史大事:
第一件,穿青人是明朝入駐貴州的軍隊!
第二件、在清康熙三年,水西穿青人密謀起義反清,首先吳三桂損失慘重。後來,由於叉嘎那密通清軍,致使水西起義失敗了。清軍得勝後,對當地各少數民族(主要是穿青人)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和殘酷的鎮壓:
貴州民間《水西傳》裡記載:
「黑種白兒難記數,蠻頭仡佬多少人,
羅兒蔡家仲家子,穿青苗子數不清,
大家披掛帶軍器,阿呼連天就起身。
……
白倮兒黑倮兒幾面紮下,儂家子蔡家子把守屯門,
大方人沙漠狗照應前後,砍箐苗花仡佬守護箐林,
仲家子和穿青四面望哨,阿戶官沙領兵守夜暮濯。
……
……..
放火燒死儂家子,倮羅仡佬多少人,
加彎燒了八十戶,以那燒了幾十家,
穿青燒了無其數,苗子仲家總滅門。
……
你看漢人心腸毒,儂仲倮女遭他瘟,
蔡仡穿青都搶去,苗家也搶好些人。
……
倮兒女蔡家女並行搶來,仡佬女仲家女一掃煙塵,
黑種女穿青女拿來做伴,償你們一個兵一個婦人。
……」
第三件、清朝後期,清廷統治日趨腐敗,加上席捲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水西地區再次爆發了大規模的少數民族起義。穿青人成立了自己的軍事組織,舉起了起義大旗。穿青人領導的「龍槓起義」聲勢浩大,湧現了一批穿青人的民族領袖,而起義最後以穿青人起義領袖的大量被殺而告終。
光緒《平遠州志》載:
「壬戊同治元年,穿青民及龍槓作亂。先是道光二十八年,歸集界土目安廷佐與安廷倫爭產械鬥,名曰打龍,號矛杆長者曰龍槓,短衣大辮,褲寬三尺者曰龍槓客。……時平遠(今織金)有穿青夷民,尚巫教,喜爭鬥,自龍槓名起,皆翕然從之。……聚眾愈多,殺掠四起,遂與兔場(今納雍)老凹車等處槓匪約為亂,漢民受害甚多。」
此次起義也以失敗而告終,但卻沉重打擊了清廷在黔西北的腐朽統治,同時也使統清朝治者認識到了「穿青」這個族群的存在,並對穿青人十分畏懼。
故此,在解放前穿青人沒有「舉人」,更不要說「進士」、「狀元」了! 在此情況下穿青人為了生存發展只有放棄自己的穿青人語言、甚至有部分穿青人改成了其他民族。
這就是大量的穿青文章上面都說到的穿青人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無文化,生活苦難,野蠻,並且沒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等等的歷史情況。
穿青人少女
據史志記載,穿青人的族稱早期叫「土人」,又叫「裡民子」,後期叫「穿青」。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貴州的土著民族,這是以居住的歷史狀況來稱呼的;所以稱為「裡民子」,是因為他們先民與早期「裡人」(亦泛稱「僚」)有關,這是就其歷史源流來稱呼的;所以稱為「穿青」,是從「衣尚青」而得名,這是以其服色特點來稱呼的。這幾種稱呼先是他稱,進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們;的自-稱。這個名稱最早見於乾隆《威寧州志》,繼後是光緒《平選州續志)和民國《大定縣誌》、《鎮寧縣誌》、《平壩縣誌》。《平遠州續志)和《大定縣誌》是在記述同治初年農民起義時提到的,《鎮寧縣誌》則把「穿青」作為該縣的第四種民族載入史冊。此外,清康熙三年吳三桂平水西之後流傳於民間的木刻唱本《水西傳》也記有「穿青」,把他與水西境內的彝、苗、仡佬、龍、蔡、羿、白、仲家等八個民族並列,統稱「九種夷蠻」。由此可知「穿青」這個名稱,明代就有了。
與穿青鄰近的少數民族對穿青人也有專門的稱呼。剪髮仡佬稱之為「褒撒」,披袍仡佬稱之為「沙越」,苗族稱之為「撒格婁」,彝族稱之為「撒婁米」,布衣族稱之為「戛敖」。這些民族稱「穿青」與稱漢族都有一個共同的詞「蓑」、「沙」撒「、」戛「,含意是」客人「或」另一種人「、」後來的人「,並非專指漢人』,也不認為」穿青「是漢人,如彝族稱漢族為」撒普「,稱布依族為」撒土「、稱回族為」撒拉「、稱穿青為」撒婁米「,這」撒*『即帶有「客人」、「另一種人」的意思,並非認為布依族是「白漢人」,回族是「黑漢人」。又如有些地方的侗族稱徭族為「(k016州 )」稱壯族為「(kojsul)」,這個「ka」字也是帶有「客人」或「另一種人」的意思。總之他們認為「穿青」不是漢人。
此外,漢族還辱稱穿膏為「通背猴」。這種辱稱是從穿青人的信仰而起。穿青先民居於南方,古時崇拜山魈為神,以猴為自己民族的圖騰,自稱是「山魈人馬」,歲首要「迎山魈」,故被辱稱為「通背猴」。
至於穿青人的族源由來,學術界向來有好多種說法:有主張土著說的,認為穿青人和歷史上的僚人一樣,是發源於貴州的原生民族,這種觀點以貴州部分民族研究專家為代表,現在穿青人內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該觀點;還有以著名民族識別專家宋蜀華先生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穿青人是漢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徵討雲南時從江西,江蘇等省隨軍遷移到貴州的。戰爭結束後,大軍就地墾戍,這部分隨軍漢人(包括軍人和他們的家屬)留居當地,和當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長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
50年代的穿青人
多年來,貴州數十萬穿青人民十分關心自己的民族族稱,全民族團結一致,長期奮鬥,竭盡努力,力爭合理地把民族族稱確認下來,以實現民族穩定生存發展的願望。黨和政府對穿青人的族稱給予極大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在民族識別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許多關心穿青人民生存命運的社會賢達,也作了許多的支持、幫助工作。儘管如此,穿青人的族稱還是長期處在困擾中而難以解決。
而對於穿青人的族源由來,學術界向來有好多種說法:例如,有的說是貴州土著:認為穿青人和歷史上的僚人一樣,是發源於貴州的原生民族;還有以著名民族識別專家宋蜀華先生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穿青人屬於漢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徵討雲南時從江西,江蘇等省隨軍遷移到貴州的隨軍漢人;貴州民族學院教授陳英的穿青人來源於「青彝」; 以及中央民族大學博士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提出的穿青人源於「土家族」論以及穿青人源於「布依族」論等等。眾說紛紜各有一種說法。
今天,在中國56個民族框架難以打破的前提下,為解決穿青人身份證等等問題,國家有政策可掛靠相近似民族,因「穿青」早期和「土家族」均被當作「土人看」,所以要求穿青人掛靠(合併)到土家族。
對於這一做法有部分穿青人同意,但大部分穿青人反對,其主要反對理由可形容為「讓張三改為李三」搞得穿青人連祖宗都不認了,換句話說、就是大部分穿青人不同意從此拋棄千百年以來祖宗世代創立並形成的這種傳統文化!
比如,穿青**博士認為:自己承認自己最重要。自己都不承認自己,還指望什麼別人來承認你。而一旦建立了民族的自信,別人信不信倒無所謂。我們這一代不承認,下一代不承認,但堅持下去總會出現一個偉大的穿青人,讓這個世界承認他的民族。現在我們是八個未定民族之一,政府還是給予一定的承認的。穿青人要堅持到底,堅持到世界末日。穿青人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不要懷疑。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穿青以外的民族看自己。我準備為我們的民族而奮鬥到死。沒有誰能改變我,也沒有誰能否定一個民族。我們穿青人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民族,我們穿青人首先要承認我們自己獨立的民族地位。對這一點,堅決不能讓步。
還有個穿青學子這樣說道:「我在安徽讀書四年,一直辦不了穿青人的身份,當地公安局自做主張把我該成漢族,我堅決拒絕接受,所以四年以來都是用的改戶籍證明。我一直認為把穿青改成其他民族是對我們最大的侮辱,我不能接受這樣的恥辱。接受了,你將恥辱的過一生,這樣還不如馬上去死。」
穿青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穿青人的婚俗從說親到結婚後的回門,規矩繁多,民間通常有十八禮數之說。如姑表聯親、背雞認親、以鵝押禮、打親鬧親、砍親路和照親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趕親、討奶母錢和送梳頭油、新娘站花、挑水試新娘、井邊回門等。筆者所在的村,結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從最初的提親到確定婚期,要歷時數年之久。到了婚禮舉行的時候,從籌備到成親,時間跨度需要月餘,這是一個冗繁複雜的過程:
1、接親中的「點禮」,即清點接新娘子時婆家送去的衣、帽、鞋襪等禮物。在男方家選定結婚吉日的頭天下午,要請數十位青年男女,抬著花轎,吹起嗩吶,扛起彩旗,敲鑼打鼓到親家去接新娘。在收禮前,要由主接親 ( 親客 ) 二人在親家焚起香案的堂屋內舉行「三拜見」禮節。即對著親家天地菩薩拜三拜,每一拜都要說些對親家祖宗、父母、族內兄弟姐妹的恭維話。 跨進大門一拜,「親家門中,祖德宗功,不才等舉手拜見」。再拜,「親家高堂,椿茂萱芳,不才等舉手拜見」。三拜:「親家棠棣,伯仲叔季,不才等舉手拜見」。
三拜已畢,請親家收禮。親家委託的收禮人打開禮物細看,少不了要提缺這缺那與接親客發生爭執。接親客持讓步態度,承認婚後補上,要求親家諒解。在爭執不休時,親家中德高望重的老輩從中說:「算了 ! 爭不爭反正都是他家的人。」這樣,點禮結束。
2、「圓房」。結婚吉日的當天上午,去接親的一幫人用花轎把新娘子抬到距新郎家 10 餘米處放在地上,圓房立即開始。圓房首先是回車馬。由新郎抱著一支大雄雞,對準內坐新娘的花轎,由陰陽先生指揮做法事後即宰殺雄雞,吩咐參與接親的東西南北中五路車馬大神各回原位;其次拜天地。女送親客扶著新娘子跨進新郎家的堂屋門坎後暗示雙腳跪在草蓆上,此時新郎按照陰陽先生的「一拜天長地二拜地久天長、三拜榮華富貴、四拜兒孫滿堂」進行四拜;再入洞房。
拜天地結束,仍由女送親客扶著新娘子,隨著新郎進入洞房,並在陰陽先生的指導下進行活動。進入洞房後,開始做「法事灑帳」。陰陽先生邊用淨水灑邊念:「一灑榮華富貴,二灑金玉滿堂,三灑子孫興旺,四灑五穀存倉。……灑帳已畢,萬事大吉。地久天長,新人坐床。旁人請出,加官進祿。婚姻合合,萬事其昌」。至此圓房結束。 婚禮一般為三天。即第一天敬親,第二天正酒,第三天打發客人回家。家境好的富戶還辦四天,即第三天留客,第四天才打發客人還家。
如果你有機會到穿青人聚居區,一定可以看見很多女孩子的左手留著長長的指甲,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穿青人的女孩子,都要把自己的指甲掐進喜歡的人的手心裡,讓他的鮮血留在自己的指甲上。如果你在穿青人聚居區被一個女孩子用指甲劃傷了手,那麼應該恭喜你了。
穿青人的喪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過世,有草鞋薦亡、竹棍報喪、買水浴屍、墊雞鳴枕、火把送葬、鵲窩掩井、拔牙等七種習俗。就拿其中的買水浴屍為例,即老人逝世後,由孝子帶上香、紙和金屬幣到井邊或河邊買水。到時邊燒香、紙邊哭死者,然後將金屬幣投於井中或河中,再從井裡或河裡取一桶水帶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龕上,餘用給死者洗身,孝子還要喝一點洗屍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條蘸神龕上的水灑放死者,邊灑邊哭囑死者:「要喝陽間清涼水,不喝陰間迷魂湯」。
穿青人所祭祀的「五顯神」兵馬是猴類山魈,即傳說中山裡的獨腳鬼怪。他們以猴為圖騰崇拜。過去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們的巫師披上熊皮裝扮成山魈模樣,各村各戶追逐驅趕瘟疫,裝扮的一對青年男女要隨行演唱。現在他們在每年的新春時節也還要以一村或數村為單位組織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戶演唱花燈,以祈求平安。
穿青人獨特的儺戲——慶賽「五顯神」 ( 又叫慶五顯壇 ) 是別於其他民族的。
穿青人慶「五顯壇」在明代中期以前,因多數居於貴陽,故採取廟祭。祭祀時間是每年農曆的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一年一祭。後因明軍近逼,穿青人大多遷往清鎮、平壩一帶,每年返回貴陽參加祭祀感到不便。在明代中期以後,才把廟祭改為家祭,即把「五顯壇」分到戶各自祭祀。祭祀方法是,請一幫稱道士的穿青人,他們戴上各種面具,裝扮成各種神仙和鬼怪,做一到三天的儺戲 ( 俗稱「跳菩薩」 ) 計 15 場。順序是:
「起壇」。分為「打掃壇場」、「起壇」、「陪神」三折。
「發功曹」。不分折,由主慶道士先生登壇燒一道文書請帖。
「交生」。即把祭祀「五顯神」的豬、羊牽到壇場宰殺,表演交生、領生、解穢。
「淌白」。即把刮洗破整乾淨的豬背放於一個長凳上。
「齊兵」。分為點兵、會兵、合兵、統兵、領兵、放兵、押兵、收兵等即放出和收回「五顯神」的五營兵馬。
「合會」。即請「五顯神」及其各位道友匯合,準備到各殿遊玩觀賞。
「太郎殿」。分「贊聖」、「先鋒」、「靈官」三折。「贊聖」是演述「五顯神」與聖公聖母的出世以及民間窮苦百姓讚頌「五顯神」的功德及賜福於有恩之人。
「雲霄殿」。分為「請仙娘」、「戲仙娘」數折。這場戲充滿著對祖先崇拜的色彩,稱為「俗壇」。
「二郎殿」。表演「五顯神」擒鷹、放鷂、捉龍鎖龍、打五猖、放火牙火鏢等為民除害的故事。
「四府殿」。演「五顯神」接受酬賽人家的祭祀。為人家消災還願,賜福於人。
「五嶽殿」。演「五顯神」遊三山五嶽。
「靈浮殿」。難以解釋。
「山魈殿」。表演「五顯神」的兵馬從事農耕活動,每折都有道白。
「南遊殿」。表演「五顯神」會見南方各少數民族的先民神聖,與眾神聖一起喝燒酒、吹蘆笙、跳場、開玩笑等,以示和睦相處。
「水魈殿」。分為姜太公釣魚、交錢、辭聖、收兵、鎖壇。儺戲結束。
在納雍,凡是供有「五顯神」 ( 五顯壇 ) 的基本上都是穿青人。穿青人把「五顯壇」作為互相聯繫的標誌。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素不相識之人,只要見其供有「五顯壇」便認為是本民族,於是就認親認友暢談心裡話。「五顯壇」在穿青人的心裡佔著神聖地位,起到維繫這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作用。
從前穿青人別於漢族的標誌是婦女不纏足,喜穿細耳草鞋或反雲勾鼻花鞋,腳扎青色綁帶,穿三節衣,兩節袖的滾花邊大袖衣,拴腰帶,戴大勾耳環,梳三把頭。所謂三節衣,兩節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藍二色的布接連拼湊而成,上節青色至腰。下節藍色至小腿。衣腳用寸許寬的白布鑲邊,衣襟鑲寸許寬的雲勾花邊;衣袖的主袖之外套兩層活動套袖,一層比一層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護肩甲。每一層袖口均繡有雲勾花邊,看去如三節連成;衣袖是活動的,有二三層,穿時釘上,翻二留一或全翻於肩上,故有反託肩或外託肩之稱。
穿青人姑娘的服飾與穿青婦女的服飾不同之處是:不用青藍二色連接,用全青色或全藍色,白布鑲邊,雲勾花邊鑲衣襟,白布或雲勾花邊鑲袖口,衣袖不上套袖。上述服飾,由於舊社會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強令改裝,是以解放後穿青人服飾在大部分地區與漢族已無大區別。
文章來源:中國百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