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接觸到的教育是······
「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然而······
在中國真的就只有五十六個民族嗎?
當然不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並且很多隱藏的文化沒有被發掘,於是我們當然不能認定中國就只有五十六個民族!
而在貴州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當然不可避免成為隱藏文化的區域,比如這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民族——穿青人。
不要說外省人不知道穿衣人這個民族,就連很多貴州本地人也未必知道這個民族。
穿青人又叫穿青族,或者青族,川青族。這是一個主要分布在貴州黔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已識別待定民族」。
現如今,穿青人分布於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地區,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黔南五個地區,州,市所在的二十多個縣,人口約六十七萬人。
下面我們通過地圖來看看他們的主要分布↓
穿青人主要分布區域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區域
穿青人是一個還沒有經過廣泛調查研究的民族,歷史延留下來的資料也很少。關於穿青人的來源,很多人是主張土著的,百度百科也這樣對其解釋: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裡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 ,後期叫「穿青」。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明朝漢族徵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
但是另有學者認為他們其實是漢族分流過去的,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徵討雲南時從江西,江蘇等地遷徙到貴州,他們很多留在當地,和當地人通婚,融入當地的文化習俗,久而久之形成穿青人。
這樣的歷史來源於朱元璋為一統天下發動的「平滇戰爭」,想要將據守雲南的刺瓦爾密一舉殲滅。
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洪武年十四年,調動三十萬大軍發動「調北徵南」討伐滇南。
就是這次戰爭,大軍進入貴州,並且持續兩年。其中的將士其實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抽丁方式,於是很多將士還帶著妻兒。
這就是貴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他們到了貴州以後被分為幾個移民集團,安排在不同的民族地區。「湖廣人,南京人,穿青人,屯堡人」就是那時候不同集團後裔的稱謂。
目前穿青人大多已經被貴州的漢族文化同化,說的語言也大都是貴州當地的漢語,僅有少數人會當年流傳下來的「老輩子話」。但是經研究表明,「老輩子話」其實也是漢語的一種,這也說明穿青人有可能是漢族的一個分支。
但是因為是當年的文化遷徙和碰撞,到現在也和漢族文化有著明顯區別。
比如他們的信仰——猴。他們認為猴是神聖的動物,是值得敬奉的。在當地不能隨便提到猴,更不能表達不敬的意思,否則會被認為是辱罵先人。而作為猴的一種——山魈,則作為圖騰保護他們。
穿青人的通婚習俗也是很特別的。他們和漢族一樣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他們決不允許同宗或者同姓通婚。但現在男女青年自由戀愛。他們從相親到結婚的規矩不是一般的多啊,民間常有十八禮數的說法。
在寨子裡,結婚絕對是最隆重的事,提親到結婚一般要幾年時間,十分冗長繁瑣,不過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這個民族的傳統和謹慎,對婚姻的重視也讓當地的年輕人有了一種婚姻的神聖感。
除此之外是喪葬。包括穿青人的老人過世,有草鞋薦亡、竹棍報喪、買水浴屍、墊雞鳴枕、火把送葬、鵲窩掩井、拔牙等七種習俗。
而每一個步驟都異常繁瑣,比如買水浴屍。老人逝世後孝子要去井邊或者河邊買水,到時邊燒香、紙邊哭死者,然後將金屬幣投於井中或河中,再從井裡或河裡取一桶水帶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龕上,餘用給死者洗身,孝子還要喝一點洗屍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條蘸神龕上的水灑放死者,邊灑邊哭囑死者:「要喝陽間清涼水,不喝陰間迷魂湯」。
除了這些,穿青人還有很多其他的民間習俗等待發掘。但是幸運的是,現在穿青人已經可以在身份證的民族欄中光明正大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