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山西左權,有兩最,一是春日裡漫山遍野的山花,一朵朵、一簇簇,如霞似火,嬌豔芬芳;二是那一曲曲高亢、婉約的小調,上至耄耋之年的老翁,下至牙牙學語的孩童,年年月月向天而歌,緊緊揪心,上演了一曲曲催人淚下的民歌傳奇。
左權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熱情奔放的歌謠,左權人民既可以表達自己對秀麗山川的讚美和眷戀,也可以抒發自己對生活的嚮往。平日裡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自編自唱的歌謠來表達,但是大多數的歌謠都是老一輩人傳唱下來的,就是舊曲編新詞,所以很有傳統的文化特色。左權民歌由大腔、小調、雜曲三部分組成。大腔的唱詞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故事曲調較長,如果演唱者沒有足夠的功底是很難演唱的,所以它的流行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這部分的民歌元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亡,有句俗語:『唱得了遼州小調,喊不來遼州大腔』就是這個意思了。相對於大腔而言,小調就是左權民歌的主體部分了,它的題材、形式多種多樣,有抒情敘事的,有輕鬆歡快、凝重典雅的,還有詼諧幽默、尖刻諷刺的。小調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抗戰時期也廣為流傳,成為一種宣傳的手段,既通俗易懂,又雅俗共賞。開花調是小調中的一種,現在,很多左權民歌都是採用的這種形式,比如《苦相思》《想親親想在俺心坎上》《會哥哥》等歌曲用的都是開花調,這樣的歌曲都是以反映愛情生活為主,大部分歌詞分上下句,上句以啥啥開花為起興,下句點明主題,因此曲調短小精悍、明快活潑。
對於左權民歌來說,很多歌曲並沒有一定的出處,有些歌曲只是人們在務農或生活中自編自創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雜曲』,比如民間歌舞表演中的推小車、跑旱船、高蹺、小秧歌等均在雜曲的範圍之內,其形式繁多,唱詞自由,是左權民歌中別具一格的地方曲種。左權小花戲則集民歌、舞蹈和戲劇為一體,其舞步扇法一枝獨秀。唱民歌、扭花戲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子民們盡情表達喜悅和抒發愛憎的藝術形式。小花戲是隨著社火表演應運而生的一種藝術形式,產生於明初或宋、元年間,形成於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節目是《大娘呀》《二嬸嬸》《送小姨》《看覓漢》等,演出者分生、旦、丑三個不同的角色,掌握基本舞步和扇法各二三十種,主要道具是彩扇和彩綢。
《看覓漢》作為左權民歌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其歌詞簡潔,旋律朗朗上口,深得當地人民的喜愛。今天記者就將這首由左權民歌手劉偉東演唱的《看覓漢》推薦給大家,讓我們伴隨著劉偉東歡快嘹亮的歌聲,一起走進左權民歌的神奇世界。(記者 杜利勇)
覓漢:指舊時僱用佃農、農業長工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