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率領先鋒部隊日夜兼程終於趕到了山西高平,由於後軍還沒有趕到,所以當時的局勢是敵眾我寡。而且劉崇和契丹軍早就到了,佔盡了先機。這個時候只要劉崇和契丹軍一起圍上去,很容易就能擊垮柴榮。
劉崇見對面就來了這麼點人,頓時有點飄了,就跟契丹人說,你們在這呆著,看我們表演就行了。契丹人看後周軍隊陣列森嚴,就跟劉崇說,咱們還是一起上吧,穩妥點。劉崇就非常不屑,你當我的兵都是紙糊的嗎,你看我是如何過去弄死他們的。契丹軍將領隨即下令說沒他的命令不得擅自出擊。
後周軍隊和北漢軍隊剛一對上就幹了起來,但是沒幾回合,北漢軍隊就被打的節節敗退,不堪一擊。後周軍隊乘勝追擊,結果追到晉城東北方的時候,後周軍隊們全都傻眼了,只見對面漫山遍野的都是敵人,而後周這邊人數明顯處於下風。
北漢軍隊兵分三個方陣準備出戰,柴榮此時沒有選擇,大軍後退只會被對面追著屁股砍,於是命令大軍兵分三隊迎戰。隨後兩軍傾巢而出,兵對兵,將對將,殺得是昏天黑地,哭爹喊娘啊。就在這時,後周右軍被北漢的大將給擊潰了,右軍兩個將領拍屁股直接跑了,來不及跑路的士兵就坐地投降了。
這一系列操作直接影響了後周其他兩路軍隊,果不其然,後周左軍也開始處於下風,照這樣下去整個大軍就要呈現潰敗之勢了。柴榮見右軍臨陣倒戈,頓時怒髮衝冠,這時候他再也不能坐以待斃了,隨即拍馬而出,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奮力與敵軍展開拼死搏殺。
北漢劉崇見柴榮衝進戰場,就命令高處的弓箭手對著柴榮一頓輸出,這時候柴榮身邊的禁軍趕緊拿著盾牌將他護在中間,此時柴榮的處境非常危險,再這樣耗下去,可能他都要命喪於此。後周手下將領見老大這麼拼命,立馬腎上腺素上升,頓時紛紛紅了眼,禁軍將領趙匡胤更是大吼,"君辱臣死,現在陛下身臨險境,我們做臣子的豈能貪生怕死?"
隨後趙匡胤帶著一幫人一起拍馬衝向敵軍陣中,後周軍隊在柴榮帶頭衝鋒下,士氣高漲,發起決死衝鋒,後周將領更是以一當十,捨生忘死,整個後周就像大換血一樣,殺得北漢軍隊毫無還手之力,此時戰場形勢瞬間逆轉。
北漢軍隊見對面像瘋狗一樣殺過來,頓時全部丟兵卸甲,潰不成軍,高處的劉崇見狀也不裝逼了,趕緊帶著上萬人馬開始大逃亡。後周軍隊此時士氣高漲,在後面窮追不捨。劉崇頭都不回的拼命往老家跑,跑到太原城的時候,只剩下百十個騎兵了。
隨後柴榮便安營紮寨,開始攻打太原城,但是太原城自古以來都是易守難攻,即使後周軍隊士氣高漲,劉崇一直閉城堅守,柴榮也拿他沒辦法。柴榮見久攻不下,這樣僵持著也不是辦法,於是便下令撤兵回開封了。
高平之戰不僅將柴榮的威風打出來了,還鞏固了他的位置。劉崇經過這一戰終於知道什麼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這一戰的失利劉崇著實被嚇的不輕,加上年紀也大了,不到半年就去世了。這場大戰也造就一個冉冉升起的將帥新星,那就是極其勇猛的趙匡胤。
趙匡胤在戰場上的表現,柴榮可是盡收眼底,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正需要這種能人為他所用,所以一回來之後便將趙匡胤破格升為殿前都虞候,趙匡胤此時也躋身進了後周高級將領階層了。
經過這一戰之後,柴榮也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兵不在多而在精,必須整治一下軍隊才行,要不然一打就跑,縱使有百萬雄兵也白費。前面說的右軍將領打不過就跑了,關鍵跑了之後還散播謠言說前面打敗仗了,讓後軍別去支援了,更可惡的是還大肆搶劫物資。於是柴榮就砍了70多個逃將的腦袋,然後讓趙匡胤去整頓軍務。
整頓軍務這種事,看著是為國家做事,實際上無形之中這是在建立自己的小團隊,自古以來這都是掌權者的通病,兩個人能力相同時,肯定優先關照自己人啊。這段時間,趙匡胤也結識了一批忠實的朋友: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這夥人結拜為義社兄弟,也稱為"義社十兄弟"。這些人無一不是後周禁軍重要將領,也正是因此後來的黃袍加身才會如此順利。
而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在,作為曾經共患難的十位兄弟都有怎樣的結局呢?其實都還可以其中六位的結局都是很美好的,還有幾個和趙匡胤從兄弟變成了親家,而劉慶義、劉守忠、楊光義、王政忠這四位卻記載不詳,但是無論怎麼看,宋朝建立以後,曾經的十個人都逐漸邊緣化了,只留下曾經那個響噹噹的名字---「義杜十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