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條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醫案】
(胡希恕醫案)
何某,女性,30 歲.病歷號 74177。
1965 年 10 月 22 日初診。自 1954 年患支氣管哮喘合併支氣管擴張。常咳逆倚息不得臥,近鼻塞流清涕,咳吐黃白痰,怕冷,口乾不思飲,苔自浮黃,脈細略數。證屬外邪內飲之咳喘,治以溫化寒飲兼以解表,與小青龍湯:
麻黃 10克 桂枝 10克 白芍 10克 半夏 12克 乾薑 6克細辛 6克 五味子 10克 炙甘草 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已能平臥而睡,咳喘顯減而痰仍多。以原方服 9 劑,喘已,流清涕已。改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加減,服一月而安。
夏某,女,32 歲,病案號 106421。
初診日期 1966 年 1 月 7 日:近 3 年來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發作兩月。前醫曾與三拗湯、杏蘇散加減無效,後又以止嗽散加減二十餘劑亦無效,再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效也不明顯。近來症狀: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惡寒,四肢涼,口乾不思飲,胸悶,胃脘痞滿,納差,便溏,苔白滑,舌質暗,脈沉弦細。胡老處方:
麻黃三錢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細辛三錢 乾薑三錢 炙甘草三錢 五味子四錢 半夏五錢 茯苓四錢
結果:上藥服三劑,胸悶、吐痰減少,繼服六劑,咳嗽明顯減輕,再繼服兩周咳平,他症也隨消。
(易巨蓀醫案)
甲午十月,從堂弟慶銅,患傷寒,往來寒熱,頭痛腰痛,口苦渴。其意以為房癆傷寒,生食草藥二服,觸發平日痰喘咳,氣逆不得臥,寒熱仍在,予擬小青龍湯,以能驅外邪而治內飲也。喘咳已平,惟午後微有寒熱,汗出即退,無頭痛口渴諸症,予曰:"此乃假熱,宜導之歸源。"二加龍骨湯,一服即退。越數日,又復見寒熱,再投二加龍骨湯,不瘥,熱益甚。諦思良久,乃悟曰:"此症初起往來寒熱,病在少陽,今寒熱退而復發者,是少陽之樞欲出而不能出也,宜助其樞。"擬柴桂合湯去黃芩,重用防黨,加生北芪五(錢),一服寒熱退去,惟夜間仍有汗,再投二加龍骨湯二劑收功。
(劉渡舟醫案)
柴某某,男,53歲,1994年12月3日就診。患咳喘十餘年,冬重夏輕,經過許多大醫院均診為「慢性支氣管炎」,迭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就診時,患者氣喘憋悶,聳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則加重,不能平臥,晨起則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惡寒。視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脈弦.寸有滑象。斷為寒飲內伏,上射於肺之證,為疏小青龍湯,
麻黃9克,桂枝10克,乾薑9克,五味子9克,細辛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 甘草10克。
服7劑咳喘大減,吐痰減少,夜能臥寐,胸中覺暢,後以《金匱》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夏、姜,正邪並顧之法治療而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18—19)
按語: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寒飲內擾於肺,肺失宣降所致。與小青龍湯證機相符,服本方則使寒邪飲去,肺氣通暢而咳喘自平。
(陳玉銘醫案)
林某某,女,7歲。劇烈陣咳,數十聲連續不絕,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彎曲,涕淚俱下,須吐出粘痰方告平息。過一二小時,咳聲復起,如此反覆發作,一晝夜二三十次,綿延月餘,累服地黴素等無效。臉有浮腫,食欲不振,嚴重時咳嗽則吐,舌白喉幹,脈緊而滑。因擬小青龍揚與之:
麻黃1.5克,桂枝3.4克 細辛1.5克 半夏3克 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變,共服7劑痊癒
按語,痰飲內停之喘咳,其辨證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腫,舌白脈緊而滑等,故與小青龍湯溫化之,投之神效。
(熊曼琪醫案)
張某某,女,26歲,1986年9月22日診。患者八天前郊遊歸來,當晚即發熱、頭痛,服感冒靈後症減。次日發熱38.5℃,伴咳嗽、氣促、頭痛,即到當地醫院診治。血常規;白細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現右下肺炎。肌注青、鏈黴素,口服四環素等藥一周末效。來診時發熱38.8℃,頭痛,神疲乏力,咳嗽轉頻,氣促、胸部憋悶,脹痛,痰多質稀,舌淡、苔心微黃,脈浮滑略數。予小青龍加石膏湯:
炙麻黃、甘草、乾薑、桂枝各6克,細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時)45克,五味子l0克,法半夏、杏仁、芍藥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劑,熱減,咳喘皆減,胸部仍覺悶痛,連服三劑,熱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痛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續進3劑,諸證若失,唯納食欠佳。胸透雙肺野清,右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細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陳夏六君丸調理善後,病去人安。(新中醫l989;(4>:
按語:本案感受外邪,胸悶咳喘,痰多質稀,脈浮滑數內飲,兼有鬱熱,故用小青龍加石膏法取效。
(劉景棋醫案)
馬某某,男,59歲,1979年5月18日初診。胸憋氣短,微咳,心前區經常疼痛,背部發涼疼痛巳四年。發作時,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後始能緩解,電圖檢查為心肌勞損。舌紅苔薄白,左脈沉弦,右沉。印象:胸痺。辨證:飲犯胸鷹,胸陽被遏。治則:解表散寒,溫化痰飲。處方:
麻黃9克,桂枝9克 白芍9克,甘草9克,乾薑9克,細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劑。
服藥後稍有煩躁,兩小時後緩解,心前區疼痛亦隨之消失。年後複查末加重。(《經方驗》1987;18)
按語:寒飲相搏,阻於胸府,胸陽痺阻,而病胸痺。用小青龍湯溫化寒飲,治本之措也。據報導,冠心病患者表現有痰飲證候者,本方有較好療效。
(熊曼琪醫案)
陳某某,女,59歲,美國華僑,1986年9月l7日診。咳喘痰多反覆發作四月餘,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國多方求治數家醫院,用多種抗菌素及止咳藥無效,咳嗽漸甚,痰多質稀,近一周伴右側胸脅疼痛,咳嗽氣促,病情加重,故專程從美國回祖國治療。診時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質稀色白,臥則氣短,右胸脅疼痛,咳唾轉側左側亦有引痛,口渴喜熱飲,舌淡偏暗、苔白略滑,脈細滑。體溫37.1--37.5℃,脈搏:96—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100/60毫米汞柱。右胸稍隆起,叩診過清音,左下肺呈濁音;右側語額強,左側語顫減弱,雙肺呼吸音減弱,以左側為甚;右下56聞及溼性羅音。痰培養:肺炎雙球菌;白細胞11,400/立方毫米衝性77%,淋巴22%。
胸透及x光片示:雙肺紋理增粗,左胸膜增厚粘連,左肋膈角變鈍,見有移動性液體,左膈活動受限,右肋膈角稍鈍,密度增高,左上肺陳舊性肺結核。
中醫診為懸飲。屬飲停胸脅,脈絡受阻,肺氣不利。治懸飲,常用十棗湯類方。患者病久體虛,恐不堪峻逐,故擬溫肺化飲,給予小青龍湯加減:
炙麻黃、五味子、桂枝各10克,乾薑、炙甘草各6克,細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白芍、桃仁、雲茯苓、絲瓜絡各15克煎服,每日1劑。
服藥3劑,咳嗽、胸痛等症明顯減輕,咯痰少,可平臥。以此方加減進服20餘劑,呼吸平順,臥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愈,出院時查各生理常數均正常。為鞏固療效,帶本方數劑,加用理中丸以調理善後。(新中醫19893<4):18)
按語:懸飲之證,多用十棗湯收功。然本案患者病久不愈,正氣不支,攻之必不堪任,因證屬寒飲內停,故徑用小青龍湯溫肺化飲,競收全功。
(張育清醫案)
吳某某,女,49歲,1986年9月18日初診。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動則汗出浸衣,甚以為苦,醫作表衛不固,迭進益氣固表藥,乏效。診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惡寒感,頭暈,乏力,口中和,胃納一般,二便自調,舌苔薄白滑,脈沉弦。證屬飲邪阻肺,治節失職,汗孔開合失司。治擬溫肺化飲,小青龍湯加味:
麻黃、細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乾薑、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黃根、法半夏各10克。
服2劑,汗出減少。再進2劑,自汗止。續服玉屏風散,以善其後。
按語:自汗以衛陽不固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氣固表之劑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時,乃腠理開闔不利之故。今肺有飲邪內阻,治節失職,不主宣發,致汗孔開合失常。予小青龍湯溫肺化飲,以絕病本,加麻黃根一味,不僅收斂止汗治標,而且與麻黃相配,一開一闔,以助腠理開闔復常。辨治得當,頑疾盡拔。
(王新昌醫案)
趙某某,男,48歲,1985年9月4日初診。半年來經常在飯後2—3小時發生嘔吐,吐物為涎沫夾雜食物殘渣,遇寒加重,時發時止,伴脘腹悶脹,吸氣納呆,消瘦乏力,頭暈心悸。舌質淡紅,苔白稍膩,脈沉細。鋇餐透視:胃蠕動增強.幽門鋇劑通過緩慢。西醫診為幽門不全性梗阻。病機為寒犯胃腑,水飲內結,宜溫陽化飲:
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乾薑8克,麻黃6克,細辛3克,半夏15克,五味子9克,枳殼12克,厚樸12克。兩煎合和約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
3劑後嘔吐基本消失,惟腹脹明顯,上方加炒萊服子30克,杏仁6克,連服6劑,諸症盡愈。半年後隨訪,未再發作。(河南中醫1987;(5):45)
按語:本案嘔吐雖無表證,但卻遇寒加重,伴脘悶納呆,苔白膩,脈沉細,本寒飲伏聚於胃脘之證,故每受外寒引動而發,以小青龍湯溫化內伏之寒飲,則嘔吐得止。
(黃道富醫案)
龔某,男,66歲,1991年4月26日初診。素有慢性氣管炎及習慣性便秘史。3個月前有口鼻氣臭,頭目昏眩,心下痞滿不舒,咳吐涎沫不止。4月3日始小便次數增多,夜間遺尿,有時達3—4次,經多處治療無效。近日又因外感風寒,咳嗽加重,不能平臥,遺尿一夜達8次,形體消瘦,面色咣白,喘息氣急,唇口發紺,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舌淡,苔白厚滑,脈浮弦。證屬外感風寒,寒飲犯肺。洽治宜解表蠲飲,擬小青龍湯。處方:
麻黃、桂枝、甘草各5克,姜半夏、白芍各10克,細辛、五味子、乾薑各3克,水煎分2次熱服。
3劑後,身微汗出,咳喘大減,夜間遺尿減至3次。原方連進7劑,諸症皆消。續服腎氣丸月餘善後,隨訪年餘未復發。(新中醫19935(9),46)
按語:素有寒飲內盛,復加風寒外引,外寒內飲,鬱遏於肺,肺失宣肅,不能通調水道,令膀胱開合失司,而致遺尿。用小青龍湯溫肺以固腎,化飲以制水,為下病上治之法也。
(朱瑩醫案)
王某,男,31歲。患肢體關節疼痛2年餘,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風溼性關節炎」,經中西藥治療,效不明顯,時輕時重,於1990年6月12日來我院就診。經詳細檢查:診斷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症見雙手腕、手第一指關節、右腳歷骨處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遇冷水後加重,二便調,舌淡紅,苔白潤,脈弦細。此乃痛痺之頑證,著力溫通除溼,以小青龍湯化裁:
麻黃6克,生薑15克,赤白芍各15克,細辛10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附子12克(先煎),木瓜15克,木防己10克,炙甘草12克,6劑,1日l劑。
服藥後,關節腫脹明顯減輕,繼服16劑,病癒,以後末再復發。(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2;<3),36—37)
按語:本案為寒氣勝之痛痺,從其舌脈之象,又知有飲邪內停,寒飲搏擊,侵於經絡關節而發痛痺。用小青龍湯在於溫寒化飲,寒去飲化則經脈自通。當然.本方雖溫散有餘,但祛風通經不足,故加二活、附子、木瓜、防己等以彌小青龍之不足也,終令病癒。可見,小青龍非只用於寒飲咳喘之疾,經過辨證加減,其用廣泛。
(張育清醫案)
李某某,男,50歲,1985年3月6日初診。自訴昨晚起腹瀉,至今晨已七次,瀉物如水下注,無臭穢,腹中雷鳴,臍中隱痛,微惡風,頭暈,泛惡,小便量少、色清,舌苔薄白,脈弦細。肺與大腸相表裡,此屆風寒犯肺,致大腸傳導失司之證。治擬溫肺散寒,以復大腸傳導之職,小青龍主之。處方:
麻黃、乾薑、五昧子各7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白芍12克,細辛、甘草各5克,1劑。
藥後,微汗出,風寒去,瀉止而愈。(新中醫1987;(U):46)
按語:本案辨證從肺與大腸相表裡考慮。風寒閉肺,肺氣不宣,則下走大腸,使其傳導失職;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滲於大腸,故見大便下注如水。治以小青龍湯溫肺散寒,待風寒去,肺治節有權,大腸傳導復職,則洩瀉自止。此下病上取之例也。
(祝味菊醫案)
小青龍湯治療痰喘案
小青龍湯治療太陽傷寒表實兼水飲內停的證治。臨床常用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風寒束表症,均可用本方。
茲錄民國中醫祝味菊治療痰喘一案,與同道共享。
杜達,伊朗人,有哮喘病史。因氣候突變,老病復發,連續咳嗽,氣急痰喘,以致不能平臥。平時由其醫藥顧問治療,注射、服藥,即可緩解。但此次卻毫無效果。
經友人介紹祝氏治療,祝氏按脈察舌,診斷為肺有痰飲,腎陽不足。乃以張仲景小青龍湯法加參、附為方:桂枝9克,麻黃6克,白芍9克,炙細辛3克,姜半夏9克,淡乾薑6克,五味子6克(二昧同搗),附片12克(先煎),人參9克(先煎),活磁石30克(先煎),白芥子9克,炙紫菀、炙蘇子各9克。服藥兩帖,杜感覺舒服。汗多,咳嗽大爽,氣急漸平。隔日即能平臥。二診祝在原方中將麻黃改為3克,另加黑錫丹9克(分吞),破故紙12克。囑服5帖而愈。
案語:祝氏善用附子而著稱,然而世人鮮知其亦為經方大家,所著《傷寒質難》一反溫病派輕清之法,而用大劑大劑溫陽藥取效。本案就是典型的一例,痰喘等證,西醫多以炎症論治,中醫很多也以清熱化痰治之,而祝氏辨為外寒內飲,用小青龍加參附,磁石,蘇子等治療,不僅加強了溫陽之功,更加強了化痰之力,俾太陽表開,而痰喘皆除。老年人腎陽不足,故二診,同時加入時方黑錫丹,溫補下焦之陽,可見祝氏經方時方俱無拘泥,臨證隨機應用之妙。可供後人借鑑應用。
(羅國良醫案)
戴某,女,30歲.1975年10月20日診。病惡寒發熱無汗,臥床2日。詢病史一年來常吐痰涎,咳引胸痛,且閉經—年。病者前額肌膚灼熱而軀體覆以棉被,脈緊而滑。餘以為當務之急,乃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為大法,投以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半夏、乾薑、白芍、五味子各10克,細辛4.5克,甘草5克。1劑。
次日到病人家中,迎見病人在廳堂打掃,與臥床就診時判若兩人。其述服藥後汗出熱退喘平,思食,服稀粥已兩次。當晚並見月經來潮,經量中等。(新中醫1987年;(1z>;17)
按語;本案閉經,以其病史及脈證,乃痰飲為思也。迫其病初,必有感寒,寒溼不化,聚而成痰成飲,阻塞衝任,使胞絡閉阻而月事不行。《金廈要略》云:「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經水斷絕。」《婦科大全》亦有「痰涎壅滯而經不行」者。小青龍湯發汗解表,溫化寒飲,辛開通閉,故在飲去表解之時,一穩閉經,亦隨之而愈。
[補述]
劉渡舟教授指出,臨床運用本方要抓住幾個關鍵環節:
(一)辨氣色:寒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胸中陽氣不溫,使榮衛行澀,不能上華於面,患者可見面色黧黑,稱為「水色」;或見兩目周圍有黑圈環繞,稱為「水環」;或見頭額、鼻柱、兩頰、下巴的皮裡肉外之處出現黑斑,稱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輕,或喘重而咳輕,或咳喘並重,甚則倚息不能平臥,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陽虛津凝,成痰為飲,其痰涎色白質稀;或形如泡沫,落地為水.或吐痰為蛋清狀,觸舌覺冷。
(四)辨舌象:肺寒氣冷,水飲凝滯不化,故舌苔多見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但若陽氣受損時,則可見舌質淡嫩,舌體胖大。
(五)辨脈象:寒飲之邪.其脈多見弦象,因弦主飲病;如果是表寒裡飲,則脈多為浮弦或見浮緊;若病久入深、寒飲內伏,其脈則多見沉。
(六)辨兼證;水飲內停,往往隨氣機運行而變動不居,出現許多兼證,如水寒阻氣,則兼噎;水寒犯胃,則兼嘔;水寒滯下,則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則兼腫;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鬱,則兼發熱、頭痛等症。
以上六個辨證環節,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標準,但六個環節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兩個主證者,即可使用小青龍湯。
【名家論述】
(黃煌論述)
小青龍湯是氣管與支氣管炎症的專方。是劇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鎮咳劑與化痰劑,具有明顯的近期療效。小青龍對於以咳,喘,嘔,腫,痰稀為主訴的呼吸系統疾病,確是名醫手中的一張王牌藥。小青龍湯證之喘滿,咳嗽,短氣,微腫,是屬寒飲,根據臨床經驗,本方多用於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相關條文共有5條,其中「咳」作主證的共3條,可見咳嗽是本方主治的目標所在。至於咳嗽的程度,《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咳逆倚息不得臥」則是直點龍睛之語。事實上,病人咳嗽越是嚴重,本方的效果也就越好。臨床加減很多,本人常用的有加石膏,加黃芪,去麻黃加人參、麥冬等。只要對證,取效神速。
張仲景雖然沒交代痰液的形狀,但從「婦人吐涎沫」條文的描述來思考,便不難觸類旁通了。臨床所見,病人咳嗽多伴隨大量的痰液,尤其是夜間更多。如果細心觀察該類病人,不難發現一大早其人床前的痰盂或紙簍裡總是裝得滿滿的。這種痰如果吐在地上,則呈雞蛋清狀或帶有泡沫,很快就滲入土中而不見。病人自己也會說痰清涼涼的滑溜溜的很好吐。過敏性鼻炎也流大量清稀的分泌物,伴有頻繁的噴嚏。從症狀的比類來看,其鼻涕類似於痰,噴嚏類似於咳,故也同樣適合運用本方。對此,我把它們形象地歸納為「水樣的鼻涕水樣的痰,治水的青龍把水蠲」。
如何看待本方條文的或然證也是臨床醫生所關心的問題。這些或然證的出現應當有它們共同的病理基礎,從臨床來看,這種病理基礎很可能是長期咳喘造成的肺原性心臟病,在繼發感染時出現的心功能衰竭。此時,體內的水分過多地停留在組織中而不能被人體有效地利用,所以出現「或渴」;同時可以並見消化道的水腫,胃及食管的水腫可以出現「或噎」;腸道的水腫加上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出現「或利」;經過腎臟排出的水分減少,因此「或小便不利」;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腹水可見「少腹滿」;心衰不能泵出足夠的血到肺進行氧交換,血氧濃度下降因此「或喘」。從一元論的角度來看,惟有這個病理基礎能將所有的或然證全部解答。較之古代醫家雲裡霧裡的注釋也更貼近臨床。再從用藥來看,加附子以強心,加茯苓以利尿,去麻黃是因為此時麻黃會無效地增加心跳次數,使病人感到心慌。提示我們在心衰時運用小青龍湯的注意事項。當然,張仲景不會想得這麼多。學經方為的是古為今用,為了能更實際地理解古方,為什麼非要排斥現代醫學呢?
本方用了大隊的溫熱藥物,也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精神。方雖八味,但核心藥物僅為「姜、辛、味」,此仲景治咳之利劍,這一點從張仲景加味方的條文中可得到證明。應當指出的是,本方不能作為老慢支的根治藥而久服,一旦病情緩解,即當改為苓甘類方繼後,否則溫熱藥會很容易引起諸多變證,《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很多。老慢支很難根治,「溫藥和之」的內涵就是見好就收。青龍既能治水,青龍也可傷人,切記!切記!只有正確地把握用方的度,你才能象哪吒那樣為所欲為地駕御這條青龍。
(李冠傑講述)
小青龍湯,它是典型的表實證,在有一系列表證的同時,比如說,有咳嗽、打噴嚏、流眼淚、發燒、惡寒,都有可能說到,但是他常常伴有咳嗽、或者喘,這是小青龍湯證的臨床當中表現比較明顯的一個特點。因為小青龍湯是個很常用的方子,他只要是滿足於方證的條件,用它的機會就很多,不管是上年紀的還是小孩子,小孩子用的也挺多,他得有水證,他得有裡虛寒,然後得有表實證,基本上就具有這麼幾個特點。那麼裡虛寒,比如說,平時不太喜歡吃涼東西,吃了涼東西不舒服,有這麼一項也就夠了。那麼水證呢,看看下肢是不是有點浮腫,舌頭是不是有點胖大,有沒有齒痕,但見一證便是。
小青龍湯證沒有裡寒的或裡寒不明顯的,人又多少有點偏於裡熱,比如喜歡吃點涼東西,或者說這個腸胃功能非常好,像這種情況,加上人又有點煩躁的話,你就得用小青龍加石膏湯,這也是常用的。相對地說呢,單獨用小青龍湯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順便說一下,小青龍湯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組合,就是小青龍湯合上葛根芩連湯。所有的小青龍湯證都在,但是在這個人也不願意吃涼東西,多少有點裡寒的情況,但是同時,有舌苔發黃、牙齦腫。在這種情況下你合用葛根芩連湯,黃連黃芩之類的,或黃連解毒湯,比單獨用那個要好。因為這裡邊葛根用的量很大,葛根也是解表的。只要是以解表為目的,這樣合起來會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