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使命的公眾號』
致力於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1246 期
作者 / 1吳垚 1姚少偉 2許正錦 1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 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腎內科
編輯 / 劉剛 ⊙ 校對 / 錢秀華
吾師許正錦系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廈門市郭宇英名老中醫工作室負責人。臨證善用經方,學驗俱豐,處方用藥靈活多變,臨床療效顯著。常言處方用藥應當方證相應——「有是證,用是方」,筆者跟師臨證之際,感悟頗多。現就老師獨具匠心地將小青龍湯運用於疑難雜症,治療水氣病之「背寒如掌大」的臨證經驗介紹並淺析於下,可見一斑。
1 理論依據
小青龍湯出自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一書,為治「外寒內飲證」的代表方。該方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化氣行水,散收有度,配伍嚴謹,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外感肺系諸病、痰飲水溼之邪所致疾病等。《傷寒論》有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微喘,小青龍湯主之。」條文中均點出了小青龍湯證的病因、病位為「心下」有「水氣」,且臨床表現多樣。然素有內飲之人,外感風寒之邪,衛外不固,寒邪入裡,引動內飲,正如柯琴所言「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
心之府在背,心之俞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即寒飲積留之處,陽氣被遏,不得展布,是以留於心下,症見背寒冷如掌大。而清代李珥臣著《金匱要略廣注》亦云:「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故心下留飲,則陰寒氣徹於背,而陽氣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故心下有留飲,寒飲流於經絡,注於腧穴,心之背俞處陽氣失於展布,溫煦失職,故背寒冷如掌大,尤以肺俞至心俞之間多見。
而風寒水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小青龍湯一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藥,散寒解表的同時,又能宣肺平喘利水,同時桂枝可溫陽化氣行水以利裡飲之化;乾薑、細辛為臣藥,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散寒;半夏味辛性溫,與乾薑配伍加強溫化水飲之效。然外寒內飲,若純用辛溫發散之品,恐傷氣陰,故佐芍藥以和營養血,佐五味子收斂肺氣,二藥與諸辛散之品相配伍,散收共用,即可增強散寒化氣行水之力,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能和中益氣,又能調和諸藥。藥雖八味,但配伍縝密,散收並用,開闔有度,相得益彰,使風寒解,水飲除,宣降復,而諸症自平。
老師認為小青龍湯專為表寒兼水飲而立,水飲之邪流竄於機體,隨三焦氣機升降出入,流竄潛伏之處不同,故臨床可見諸多症狀,且表現各有突出,若被症狀所惑,則萬象紛紜,難以辨識。但只要抓住疾病複雜多變的本質,辨證精細,四診合參,方證對應,執簡馭繁,則能知常達變,對證(症)下藥,即所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之理也。故凡水氣、痰飲、水溼之邪為患,均可通過對小青龍湯加減化裁或兼合他方而取效,正如張秉成所云:「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雲致雨,飛騰於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于波濤之內耳。」(《成方便讀》卷一)
2 驗案舉例
2.1 驗案1:蔡某,男,52歲,漁民,2016年7月30日就診。自訴背寒冷5年餘,以肺俞至膈俞間尤甚,如掌大,冷如置冰,得暖則減,晝輕夜重,偶有咳嗽、咳痰、胸悶,口不渴,大便偏稀,小便清長,納寐可。舌淡晦苔白滑,脈細滑。屬寒飲內伏之證,治以散寒蠲飲。方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6g,白芍9g,乾薑6g,細辛3g,姜半夏12g,醋五味子6g,桂枝12g,薤白9g。共7劑,水煎溫服。囑其避風寒,調飲食,暢情志。二診背寒減半,餘症減輕,守前方加枳實6 g,丹參18 g,續服7劑而愈。
按:患者常居溼地,外感風寒之邪,內有水溼留積,合而為病,發為背寒,屬外寒內飲之證。飲為陰邪,背為陽位,飲留心下,陽氣失於溫煦,而見背寒冷如掌大,得暖則減;晝屬陽,夜屬陰,陰陽消長,內外合邪,則見背寒晝輕夜重;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嗽咳痰、胸悶;水溼內停,陽氣被遏,蒸騰氣化失職,可見小便清長,大便偏稀。舌脈屬水溼蘊結之象,故以小青龍湯加薤白為方,以溫陽化飲,化氣行水,使飲消陽復,而背寒自祛。為仲景「當以溫藥和之」之法的具體運用。
2.2 驗案2:梅某某,女,36歲。2016年8月23日初診。狼瘡性腎炎患者,3天前始發背寒冷如掌大,汗出,口不渴,伴咳嗽咳痰,痰稀白量少,咽部不適感,稍氣促,偶有噁心欲吐,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水滑,脈細滑。斷為寒飲內伏於心下,上射於肺之證,處以小青龍湯加減:麻黃9 g,乾薑6 g,五味子6 g,細辛6 g,姜半夏12 g,白芍15 g,甘草3 g。共7劑,水煎溫服。
8月30日二診:服7劑背冷大減,咳白痰、汗出減少,咽幹痛,渴不欲飲,噁心欲吐,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白,脈細滑。患者初診不渴,此為水飲內聚,津液不虧。二診渴不欲飲,此因藥後水飲散而未盡,故以《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化氣行水,其咽幹痛乃津不上承故加桔梗載藥上行並利咽喉,處方:茯苓20 g,桂枝9 g,白朮20 g,甘草3 g,桔梗6 g。共7劑,水煎溫服。
9月6日三診:服7劑後背冷已消大半,晨起仍有咳嗽、咳痰,色白質稀,咽幹不痛,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此為餘邪犯肺,處以苓甘五味姜辛湯化裁,祛水飲散寒邪,處方:茯苓20 g,桂枝9 g,白朮20 g,甘草3 g,桔梗6 g,五味子9 g,姜半夏9 g,乾薑3 g。共7劑,水煎溫服。藥後諸症痊癒。
按: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水氣為病,寒邪、水飲內伏,飲邪犯肺,宣降失職,水液代謝失常所致。與小青龍湯證機相符,服方後背寒冷大減,咳嗽咳痰、咽痛、渴不欲飲,是以氣化失職,輸津障礙所致,續予苓桂術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化裁,加強化氣行水,溫化水飲之功,服諸方則使寒散飲除,肺氣通暢而背冷當愈,咳嗽自平。
3 小結
對於小青龍湯證所表現出的各種臨床症狀,表現雖殊而病機卻一,病雖異而證卻一,皆因風寒痰飲水溼為患,以張仲景「當以溫藥和之」為治則,使陰邪「得溫使運,得陽則開」,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許師強調不可拘泥於某種疾病或症狀,而是要分析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做到方證對應,方能臨床獲效。許師對小青龍湯證的深刻認識及靈活應用,啟迪我輩辨病遣方,當圓機活法,方能得心應手。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光明中醫》2017年第13期第1947-1948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I 諮詢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推薦閱讀
「國學髓」公眾號文章選摘:很多人都有太乙救苦天尊信仰,或許你就是其中一個
「漲知識漲學問」公眾號文章選摘:「九一三」後毛澤東借哪三首詩排遣心中鬱悶
更多內容請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