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治癒「背寒如掌大」醫案2則

2021-02-12 岐黃民間傳承


『一個有使命的公眾號』

致力於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1246 期

作者 / 1吳垚 1姚少偉 2許正錦 1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 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腎內科

編輯 / 劉剛 ⊙ 校對 / 錢秀華

吾師許正錦系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廈門市郭宇英名老中醫工作室負責人。臨證善用經方,學驗俱豐,處方用藥靈活多變,臨床療效顯著。常言處方用藥應當方證相應——「有是證,用是方」,筆者跟師臨證之際,感悟頗多。現就老師獨具匠心地將小青龍湯運用於疑難雜症,治療水氣病之「背寒如掌大」的臨證經驗介紹並淺析於下,可見一斑。

1 理論依據

小青龍湯出自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一書,為治「外寒內飲證」的代表方。該方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化氣行水,散收有度,配伍嚴謹,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外感肺系諸病、痰飲水溼之邪所致疾病等。《傷寒論》有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微喘,小青龍湯主之。」條文中均點出了小青龍湯證的病因、病位為「心下」有「水氣」,且臨床表現多樣。然素有內飲之人,外感風寒之邪,衛外不固,寒邪入裡,引動內飲,正如柯琴所言「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

心之府在背,心之俞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即寒飲積留之處,陽氣被遏,不得展布,是以留於心下,症見背寒冷如掌大。而清代李珥臣著《金匱要略廣注》亦云:「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故心下留飲,則陰寒氣徹於背,而陽氣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故心下有留飲,寒飲流於經絡,注於腧穴,心之背俞處陽氣失於展布,溫煦失職,故背寒冷如掌大,尤以肺俞至心俞之間多見。

而風寒水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小青龍湯一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藥,散寒解表的同時,又能宣肺平喘利水,同時桂枝可溫陽化氣行水以利裡飲之化;乾薑、細辛為臣藥,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散寒;半夏味辛性溫,與乾薑配伍加強溫化水飲之效。然外寒內飲,若純用辛溫發散之品,恐傷氣陰,故佐芍藥以和營養血,佐五味子收斂肺氣,二藥與諸辛散之品相配伍,散收共用,即可增強散寒化氣行水之力,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能和中益氣,又能調和諸藥。藥雖八味,但配伍縝密,散收並用,開闔有度,相得益彰,使風寒解,水飲除,宣降復,而諸症自平。

老師認為小青龍湯專為表寒兼水飲而立,水飲之邪流竄於機體,隨三焦氣機升降出入,流竄潛伏之處不同,故臨床可見諸多症狀,且表現各有突出,若被症狀所惑,則萬象紛紜,難以辨識。但只要抓住疾病複雜多變的本質,辨證精細,四診合參,方證對應,執簡馭繁,則能知常達變,對證(症)下藥,即所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之理也。故凡水氣、痰飲、水溼之邪為患,均可通過對小青龍湯加減化裁或兼合他方而取效,正如張秉成所云:「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雲致雨,飛騰於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于波濤之內耳。」(《成方便讀》卷一)

2 驗案舉例

2.1 驗案1:蔡某,男,52歲,漁民,2016年7月30日就診。自訴背寒冷5年餘,以肺俞至膈俞間尤甚,如掌大,冷如置冰,得暖則減,晝輕夜重,偶有咳嗽、咳痰、胸悶,口不渴,大便偏稀,小便清長,納寐可。舌淡晦苔白滑,脈細滑。屬寒飲內伏之證,治以散寒蠲飲。方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6g,白芍9g,乾薑6g,細辛3g,姜半夏12g,醋五味子6g,桂枝12g,薤白9g。共7劑,水煎溫服。囑其避風寒,調飲食,暢情志。二診背寒減半,餘症減輕,守前方加枳實6 g,丹參18 g,續服7劑而愈。

按:患者常居溼地,外感風寒之邪,內有水溼留積,合而為病,發為背寒,屬外寒內飲之證。飲為陰邪,背為陽位,飲留心下,陽氣失於溫煦,而見背寒冷如掌大,得暖則減;晝屬陽,夜屬陰,陰陽消長,內外合邪,則見背寒晝輕夜重;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嗽咳痰、胸悶;水溼內停,陽氣被遏,蒸騰氣化失職,可見小便清長,大便偏稀。舌脈屬水溼蘊結之象,故以小青龍湯加薤白為方,以溫陽化飲,化氣行水,使飲消陽復,而背寒自祛。為仲景「當以溫藥和之」之法的具體運用。

2.2 驗案2:梅某某,女,36歲。2016年8月23日初診。狼瘡性腎炎患者,3天前始發背寒冷如掌大,汗出,口不渴,伴咳嗽咳痰,痰稀白量少,咽部不適感,稍氣促,偶有噁心欲吐,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水滑,脈細滑。斷為寒飲內伏於心下,上射於肺之證,處以小青龍湯加減:麻黃9 g,乾薑6 g,五味子6 g,細辛6 g,姜半夏12 g,白芍15 g,甘草3 g。共7劑,水煎溫服。

8月30日二診:服7劑背冷大減,咳白痰、汗出減少,咽幹痛,渴不欲飲,噁心欲吐,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白,脈細滑。患者初診不渴,此為水飲內聚,津液不虧。二診渴不欲飲,此因藥後水飲散而未盡,故以《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化氣行水,其咽幹痛乃津不上承故加桔梗載藥上行並利咽喉,處方:茯苓20 g,桂枝9 g,白朮20 g,甘草3 g,桔梗6 g。共7劑,水煎溫服。

9月6日三診:服7劑後背冷已消大半,晨起仍有咳嗽、咳痰,色白質稀,咽幹不痛,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此為餘邪犯肺,處以苓甘五味姜辛湯化裁,祛水飲散寒邪,處方:茯苓20 g,桂枝9 g,白朮20 g,甘草3 g,桔梗6 g,五味子9 g,姜半夏9 g,乾薑3 g。共7劑,水煎溫服。藥後諸症痊癒。

按: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水氣為病,寒邪、水飲內伏,飲邪犯肺,宣降失職,水液代謝失常所致。與小青龍湯證機相符,服方後背寒冷大減,咳嗽咳痰、咽痛、渴不欲飲,是以氣化失職,輸津障礙所致,續予苓桂術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化裁,加強化氣行水,溫化水飲之功,服諸方則使寒散飲除,肺氣通暢而背冷當愈,咳嗽自平。

3 小結

對於小青龍湯證所表現出的各種臨床症狀,表現雖殊而病機卻一,病雖異而證卻一,皆因風寒痰飲水溼為患,以張仲景「當以溫藥和之」為治則,使陰邪「得溫使運,得陽則開」,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許師強調不可拘泥於某種疾病或症狀,而是要分析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做到方證對應,方能臨床獲效。許師對小青龍湯證的深刻認識及靈活應用,啟迪我輩辨病遣方,當圓機活法,方能得心應手。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光明中醫》2017年第13期第1947-1948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諮詢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推薦閱讀

「國學髓」公眾號文章選摘:很多人都有太乙救苦天尊信仰,或許你就是其中一個

「漲知識漲學問」公眾號文章選摘:「九一三」後毛澤東借哪三首詩排遣心中鬱悶

更多內容請在歷史文章裡查看

相關焦點

  • 經方名家薈萃之小青龍湯
    斷為寒飲內伏,上射於肺之證,為疏小青龍湯,麻黃9克,桂枝10克,乾薑9克,五味子9克,細辛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 甘草10克。服7劑咳喘大減,吐痰減少,夜能臥寐,胸中覺暢,後以《金匱》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夏、姜,正邪並顧之法治療而愈。
  • 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
    作者按: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也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的極具代表性的方劑。
  • 醫案四十三:玉女煎治癒反覆牙周炎10餘年,加重2月,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癒反覆胸悶半年案
    本周與您分享的醫案是:玉女煎治癒反覆牙周炎10餘年,加重2月,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癒反覆胸悶半年案關鍵詞:玉女煎證;玉女煎的臨床使用技巧;瓜蔞薤白半夏湯方證;當歸貝母苦參湯方證張某,男,57歲。《景嶽全書·德集·卷五十一·新方八陣·寒陣》中說「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如神如神。」筆者臨床體會到玉女煎的方證為:牙周紅腫疼痛潰瘍,煩熱乾渴,頭痛,舌紅,苔黃而幹。本案中患者牙周腫脹疼痛,持續不能癒合,多處牙周潰瘍,甚至不能飲食,口中有異味,大便偏幹,舌淡暗,苔薄黃,脈弦滑。符合玉女煎方證,故方證辨證為玉女煎證。
  • 少林傷科醫案特色探析
    二、治癒病患的數量龐大以下是從少林寺傷科醫案中挑選出的具有明確數字記錄的20首醫案統計表。從表中可知,所選20首醫案中,治癒3000人以上的,有2首;治癒1000人(含1000人)以上的有6首;治癒500人(含500人)以上的2首;治癒300人(含300人)以上的3首;治癒30人(含30人)以上、100人(含100人)以下的7首。
  • 學習經方的體會——小青龍湯在什麼情況下加生石膏?其與越婢加半夏湯證、射幹麻黃湯加生石膏證有什麼區別?
    小青龍家石膏湯與越婢加半夏湯、射幹麻黃加石膏湯差不多,都是治療咳而上氣,肺脹,喘的,三個方都有石膏,那麼,小青龍湯在什麼情況下加生石膏呢?有什麼症狀的時候加生石膏呢?       小青龍湯治太陽太陰合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在這個基礎上有熱,出現不汗出而煩躁的時候加生石膏。
  • 明清名醫治療肺脹醫案賞析
    【醫案1】乙巳二月,季姓婦,咳喘倚息不得臥,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胸悶不舒,心痛徹痛,脈沉而滑,舌苔白膩。
  • JT-麻杏甘石湯及麻黃湯醫案研討
    ,就是一個人經過汗法,或是下法之後,如果那個人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就不要再給桂枝湯了。 「…而喘」「喘而…」的這些條文,要稍為做一個連屬,比如說「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悶」,是用麻黃湯,而小青龍湯、桂枝加厚樸杏仁湯都有喘證,好幾種以喘為主證的方子,跟麻杏甘石湯要如何分辨?臨床上要花心思。 2.
  • 中醫故事(一)青龍湯、白虎湯、朱雀丸、玄武湯的由來
    他們也被稱之為四象,古語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青龍統領東方七宿,同樣白虎統領西方七宿、朱雀統領南方七宿、玄武統領北方七宿,共計二十八星宿。四象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在那裡它們被稱之為四聖獸。
  • 醫案三十四: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癒心中發堵半年,心前區脹痛1個月案
    本周與您分享的醫案是: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癒心中發堵半年,心前區脹痛1個月案。
  • 古今醫案研讀:今天講的是李介鳴治克羅恩病的醫案,我有點小疑問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今天講的這一個醫案是李介鳴李老治療克羅恩病的。之前三篇是趙冠英先生的,不同的人的用藥習慣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碰撞的火花。下面我們具體來看。反覆腹瀉腹痛2年。患者近2年來,無明確誘因時腹痛洩瀉,腹脹腸鳴,飲食無味,身體瘦弱,面色黃,屢屢服用中西藥均無效,後經北大醫院做胃腸鋇餐造影及鋇灌腸、乙狀結腸鏡檢查,診為「克隆病」。外科建議手術治療,但患者有顧慮,想試用中藥調治,如經治療無效,再考慮行手術療法,即請李老診治。
  • 醫案五十九:大黃附子湯治癒右側脅下疼痛1周,附子理中湯治癒胃脘部發涼1周案
    本周與您分享的醫案是:大黃附子湯治癒右側脅下疼痛1周,附子理中湯治癒胃脘部發涼1周案關鍵詞:大黃附子湯證;右脅下偏痛;附子理中湯證;胃寒;當歸補血湯證趙某,女,71歲。  7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二診:患者訴服用2劑湯藥後,第2天下午大便見大量黑毛狀物,諸症大減。5劑湯藥後大便成形,全身舒服,精神狀態明顯好轉,既往不能去超市買菜,現在可去超市買菜。7劑湯藥後患者右側脅下疼痛痊癒,深吸氣後無疼痛,頭暈、頭痛痊癒,大便1日2次,成形,胃中涼好轉80%。
  • 民國名醫劉蔚楚經典醫案之九:嬰兒慢脾風醫案
    面色以陽盛格陰,脈雖微,久按愈見,身雖冷,面色純赤,小便短,大便或秘或溏,為真熱假寒;例以陰盛格陽,身雖熱,脈雖大,重按則微,面色淡紅如桃花,便溺滑利清長,雖唇破舌黑,血流煩渴,茍舌底非甚幹焦,便是真寒假熱。再診以多水甘飲者,為熱多;少飲則止,或搖頭噯氣者為寒。更有舌光絳如剝皮者,陽回益兼顧陰,細辨自然明了。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方用四逆湯。 醫案舉例 01 直中少陰 蘇某妻,30餘歲。月經期中不慎衝水,夜間忽發寒戰,繼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脈微細欲絕,手足厥逆。當即針人中、刺十宣出血。血色紫黯難以擠出。針時呼痛,並一度甦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 每日六經解醫案--黃芩湯加柴胡桂枝湯治療寒熱腹痛下利
    ……每日六經解醫案……//1:惡寒發熱,下利嘔吐,有可能是葛根湯加半夏,葛根芩連湯
  • 經方應用之大承氣湯醫案
    大承氣湯適用於陽明腑實之重證,為峻下之劑,服藥後得大便通即停服,切不可過服而傷正。 臨證要點 主症:大便硬結難解,或熱結旁流,潮熱,煩躁,譫語,腹脹滿痛(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繞臍痛),手足汗出,脈沉實有力。重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喘冒直視。 病機:燥屎內結,陽明熱實。
  • 古今醫案研讀:祝諶予治萎縮性胃炎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調氣)
    1988年2月肝穿刺病理報告:不除外病毒性肝炎。當年11月19日胃鏡檢查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先後予肝泰樂、維酶素、三九胃泰治療,症狀時輕時重。因久治不效,就診於中醫。現症:進食油膩食物即感脘痞或疼痛,左肋不適,噁心欲吐,以致不能食雞蛋、牛奶、各種肉食,甚或炒菜飲食日衰,每日進主食僅100~150克。
  • 傷寒論——大青龍湯
    (傷寒論:38)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2](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3]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注釋:[1] 筋惕肉潤:指筋肉跳動。
  • 龍野一雄論經方證治(十):感冒的經驗(附醫案二十則)(2)
    使用麻黃劑、附子劑增多,3月初轉暖又回到1月份氣候類型,5號降雪後又出現麻黃劑,如此變化多端,應接不暇,被牽著鼻子走,但所幸多數病例在一、二日內治癒,從中得到種種經驗,現選出介紹如下。從症狀可明確為陽明病,但選擇調胃承氣湯還是白虎加人參湯,區別開來並非容易。考慮到如果是調胃承氣湯證的話,脈象應該表現為尺部大,所以給予白虎加人參湯二分之一劑量。白虎加人參湯:知母3.0g,石膏8.0g,甘草1.0g,糙米10.0g,  種植人參2.5g,為一日劑量。
  • 學習經方的體會—小青龍湯在什麼情況下加生石膏?其與越婢加半夏湯證、厚樸麻黃湯加生石膏證有什麼區別?
    厚樸麻黃湯方證       厚樸麻黃湯方: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黃大  杏仁半生  半夏半生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生。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是小青龍湯的變劑,主治也比較相似。
  • 醫案一三七:經方原方治驗——栝樓桂枝湯治癒全身酸痛僵硬半年,加重2周案
    《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言:「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