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向西走啊
江河朝東流
苗族的祖先呀在黃河流域······
這是一首流傳在滇東南苗族人民口中的山歌。山歌唱出了生活在中越邊界苗族的源流。據史書載,早在軒轅皇帝時,苗族就形成一個強大的部族,佔據黃河中下遊平原。後來由於軒轅等部落的入侵,爆發了歷史上黃帝與蚩尤的中原大戰,苗族首領蚩尤戰敗被殺,「三苗」南遷。根據服飾穿戴,現在居住滇東南中越邊界上的苗族便是歷史上「三苗」中由貴州進入雲南這一路的後裔,有「花苗」和「白苗」之分。無論「花苗」還是「白苗」就其在婚俗上均大同小異。
歷史上,由於深受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生活在中越邊境上的苗族無論境內境外,男尊女卑的意識特別濃厚,男女在社會、家庭中的政治、經濟地位差別很大,一切支配權屬於男人。自古就有「母雞不能敬神」的說法,可見苗族女人地位之低下。同樣,在社會向前發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趨於現代文明的今天,中越邊境地區苗族的婚戀至今仍沿襲古老原始的方式。其習俗有這幾種:
「嘎酒婚」。這是一種包辦婚姻,提親時,男方主動選準對象後,然後向女方放出消息,苗語叫「扎紗」,等待對方反映。若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家就選定吉日託媒前往女家提親,但女家第一次不允許,生怕被人議論,直到女方父母認為男方「般配」了,方才許婚。於是,按祖先的規矩,伯伯的姑娘叔叔「作主」,叔叔的姑娘伯伯「作主」。所謂「作主」,就是按女方父母意圖行事。許親後,男方要送酒、肉和兩隻雞到女方家看「雞卦」,若「雞卦」好,當即許親。這種看「雞卦」許親的習俗,實際上是女家向男家索取禮物的藉口。這頓許親酒,苗語稱之為「嘎酒」。女方家要多少禮金、酒肉,就在「嘎酒」上提出來,用刻木的方法,把數目刻在竹片上。例如禮金是一百二十元,就刻一個大缺口兩個小缺口,大缺口表示一百,小缺口表示十數,兩個小缺口就表示二十。除禮金外,男家還要給女家「客禮錢」「奶母錢」「福份錢」等禮。所謂的「客禮錢」,是由女家分別分送給姑媽、姨媽、舅母、嬸嬸、大媽等的禮錢。數目一般為十到二十。凡是接受了客禮的親戚,待新娘出嫁時,按所接客禮的多少,籌備相應的嫁妝給新娘。「福份錢」是專給女方祖母和外婆的禮錢,表示她們有福分,能夠看得到孫女出嫁。「奶母錢」是給新娘的母親,表示報答母親的養育恩情。
由於「嘎酒婚」屬父母包辦婚姻,帶有濃厚的封建婚姻色彩。因此,婚後夫妻間沒有感情基礎,導致離異較多。
除「嘎酒婚」外,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合的有「葉笛婚」「響篾婚」「對歌婚」「雞毛毽婚」。葉笛是苗族男女青年的愛物,笛聲婉轉動聽,鍾情的青年男女就是葉笛傳情的。吹奏葉笛時,就是隔山隔水也能把自己的愛情傳給對方,知音的男女一聽到葉笛聲,就知道是誰吹的,送情的是某人,姑娘只要聽到葉笛聲,便知道意中人約自己到某地約會,有時礙於啟齒的姑娘,就用葉笛將愛意傳遞給心愛的人,這便是葉笛婚。響篾,是苗族人喜歡吹奏的一種樂器,通過響篾傳情結合,形式與葉笛相同,這便是「響篾婚」。
對歌是苗族青年的愛好,也是表達愛情的媒介之一,男女雙方雖然人生面不熟,但互相對一次歌,就可知道對方的心思。中越邊界的苗族對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面對面唱,一種是竹筒對唱。所謂竹筒對唱,就是對歌男女手持一個用豬水泡繃緊筒底的竹筒,中間牽上長線,雙方把線伸長對唱,竹筒對唱多適合那些羞見男子的少女們。對歌之所以成為愛情的媒介,就是因為其歌詞是抬愛對方,貶低自己的含義,所以讓對方樂於接受,少男少女們常常因對歌而產生愛情,這便是對歌。
一年一度的春節,中越邊界苗族最大的娛樂莫過於打雞毛毽了。中年人打雞毛毽在於鍛鍊身心,青年人則是建立愛情,一對素不相識的少男少女,可以通過打雞毽來表達情感,如果雙方彼此懷有情感和相互吸引,那默默飛舞的雞毛毽就在一來一往中,顯得平穩。反之,就會一緩一急。許多鍾情的少男少女就是在這種不用語言交換,在相互默契的配合中建立起真摯的愛情,這便是雞毛毽婚。
通過自由戀愛結成終身伴侶的青年男女,婚後夫妻關係融洽,有的甚至形影不離,到老如故。「秤不離鉈,公不離婆」正是這些夫婦情感的真實寫照。
結婚是苗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越邊界上的苗族結婚,習慣上把日子選在「十」「冬」「臘」三個月。據說這是農閒季節,做客吃酒需要空閒。另外,這個季節不打雷,因為他們娶親最怕碰上打雷,若遇上打雷,就視為不吉利。迎親時,新郎迎親的人數必須是單數,去單回雙是一種規矩。迎親的人中有頭媒即媒人、新郎、陪郎、二媒即本家叔嬸和小幫忙(負責牽馬、背食物)等。迎親時,不管路途遠或近,都要在半路上吃一頓「晌午」(午飯)。迎親隊伍到新娘家後,住上一夜。然後,舉行拜禮儀式,基本程序,如到新娘家的當晚,新郎要首先由新娘家主持人當著親友的面把新娘的嫁妝點清,交給前來迎親的新郎叔嬸,然後再轉交給其公婆。與此同時,新娘主事叔伯當眾向新郎叔嬸提出保證和要求,如果婚後新娘不孝順公婆或喪失貞操由新娘家人負責管教;如果新娘到新郎家遇到丈夫或公婆的虐待或迫害,由新郎家人負責。事情交待完畢,緊接著便是新郎的認親拜堂,先拜祖宗三代,再拜父母叔伯嬸娘,後拜姑舅姨母。認親禮結束後,青年人對歌,中老年人敘舊拉家常,直到次日天亮。
迎親隊伍起程時,由頭媒領著新娘向女家親人逐個行告別禮,然後新郎的叔嬸就斟上雙杯酒遞給新娘父母,要求新娘作好起程準備。吃罷飯,新郎叔嬸再次斟酒給新娘父母請求牽出新娘。這時,新娘在閨房內放聲大哭,母女難捨難分。新郎叔嬸見狀,就會走上前去勸慰並牽拉新娘,如新娘母親纏手不放,新郎嬸嬸就會往新娘母親手裡塞上「釋手錢」,禮節完畢,就由新娘送親的表兄弟牽著新娘出門。
新娘接回新郎家的當天晚上,新郎不準與新娘同房,新娘由送親的女伴陪同。婚後第三天新郎新娘便由新郎父母帶著到新娘家「回門」,住上一夜後便返回家。
新婚第一年春節時,新郎帶著新娘帶著臘肉、粑粑等食物到嶽父母和親戚家拜年。
值班編輯 / 秋緣
三苗網(www.3miao.net)是中國開通最早、堅持最久、網友最眾的苗族主題網站,其影響力不僅輻射中國每一個苗族地區,而且美國、泰國、越南、日本、韓國等國許許多多的人從三苗網受益。「三苗網×智慧苗族」的微信公眾號新開通,你若感覺不錯,或者有所收穫,請別忘記關注、分享朋友圈哦
投稿郵箱:3150527516@qq.com
三苗網×智慧苗族微信公眾號發布日程(下周開始):
周一:苗歌
周二:文化
周三:海外苗族、鄉愁
周四:企業/經濟、經典
周五:旅遊、藝術
周六:人物、苗語
周日:美圖、苗語
每日機動:重大新聞
每周兩篇:新聞深度
個人專欄:日期待定
其他內容:機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