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界苗族傳統婚戀趣談 【文化】

2021-02-08 三苗網X智慧苗族




日月向西走啊

江河朝東流

苗族的祖先呀在黃河流域······


這是一首流傳在滇東南苗族人民口中的山歌。山歌唱出了生活在中越邊界苗族的源流。據史書載,早在軒轅皇帝時,苗族就形成一個強大的部族,佔據黃河中下遊平原。後來由於軒轅等部落的入侵,爆發了歷史上黃帝與蚩尤的中原大戰,苗族首領蚩尤戰敗被殺,「三苗」南遷。根據服飾穿戴,現在居住滇東南中越邊界上的苗族便是歷史上「三苗」中由貴州進入雲南這一路的後裔,有「花苗」和「白苗」之分。無論「花苗」還是「白苗」就其在婚俗上均大同小異。





歷史上,由於深受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生活在中越邊境上的苗族無論境內境外,男尊女卑的意識特別濃厚,男女在社會、家庭中的政治、經濟地位差別很大,一切支配權屬於男人。自古就有「母雞不能敬神」的說法,可見苗族女人地位之低下。同樣,在社會向前發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趨於現代文明的今天,中越邊境地區苗族的婚戀至今仍沿襲古老原始的方式。其習俗有這幾種:






「嘎酒婚」。這是一種包辦婚姻,提親時,男方主動選準對象後,然後向女方放出消息,苗語叫「扎紗」,等待對方反映。若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家就選定吉日託媒前往女家提親,但女家第一次不允許,生怕被人議論,直到女方父母認為男方「般配」了,方才許婚。於是,按祖先的規矩,伯伯的姑娘叔叔「作主」,叔叔的姑娘伯伯「作主」。所謂「作主」,就是按女方父母意圖行事。許親後,男方要送酒、肉和兩隻雞到女方家看「雞卦」,若「雞卦」好,當即許親。這種看「雞卦」許親的習俗,實際上是女家向男家索取禮物的藉口。這頓許親酒,苗語稱之為「嘎酒」。女方家要多少禮金、酒肉,就在「嘎酒」上提出來,用刻木的方法,把數目刻在竹片上。例如禮金是一百二十元,就刻一個大缺口兩個小缺口,大缺口表示一百,小缺口表示十數,兩個小缺口就表示二十。除禮金外,男家還要給女家「客禮錢」「奶母錢」「福份錢」等禮。所謂的「客禮錢」,是由女家分別分送給姑媽、姨媽、舅母、嬸嬸、大媽等的禮錢。數目一般為十到二十。凡是接受了客禮的親戚,待新娘出嫁時,按所接客禮的多少,籌備相應的嫁妝給新娘。「福份錢」是專給女方祖母和外婆的禮錢,表示她們有福分,能夠看得到孫女出嫁。「奶母錢」是給新娘的母親,表示報答母親的養育恩情。


由於「嘎酒婚」屬父母包辦婚姻,帶有濃厚的封建婚姻色彩。因此,婚後夫妻間沒有感情基礎,導致離異較多。






除「嘎酒婚」外,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合的有「葉笛婚」「響篾婚」「對歌婚」「雞毛毽婚」。葉笛是苗族男女青年的愛物,笛聲婉轉動聽,鍾情的青年男女就是葉笛傳情的。吹奏葉笛時,就是隔山隔水也能把自己的愛情傳給對方,知音的男女一聽到葉笛聲,就知道是誰吹的,送情的是某人,姑娘只要聽到葉笛聲,便知道意中人約自己到某地約會,有時礙於啟齒的姑娘,就用葉笛將愛意傳遞給心愛的人,這便是葉笛婚。響篾,是苗族人喜歡吹奏的一種樂器,通過響篾傳情結合,形式與葉笛相同,這便是「響篾婚」。





對歌是苗族青年的愛好,也是表達愛情的媒介之一,男女雙方雖然人生面不熟,但互相對一次歌,就可知道對方的心思。中越邊界的苗族對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面對面唱,一種是竹筒對唱。所謂竹筒對唱,就是對歌男女手持一個用豬水泡繃緊筒底的竹筒,中間牽上長線,雙方把線伸長對唱,竹筒對唱多適合那些羞見男子的少女們。對歌之所以成為愛情的媒介,就是因為其歌詞是抬愛對方,貶低自己的含義,所以讓對方樂於接受,少男少女們常常因對歌而產生愛情,這便是對歌。





一年一度的春節,中越邊界苗族最大的娛樂莫過於打雞毛毽了。中年人打雞毛毽在於鍛鍊身心,青年人則是建立愛情,一對素不相識的少男少女,可以通過打雞毽來表達情感,如果雙方彼此懷有情感和相互吸引,那默默飛舞的雞毛毽就在一來一往中,顯得平穩。反之,就會一緩一急。許多鍾情的少男少女就是在這種不用語言交換,在相互默契的配合中建立起真摯的愛情,這便是雞毛毽婚。


通過自由戀愛結成終身伴侶的青年男女,婚後夫妻關係融洽,有的甚至形影不離,到老如故。「秤不離鉈,公不離婆」正是這些夫婦情感的真實寫照。



結婚是苗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越邊界上的苗族結婚,習慣上把日子選在「十」「冬」「臘」三個月。據說這是農閒季節,做客吃酒需要空閒。另外,這個季節不打雷,因為他們娶親最怕碰上打雷,若遇上打雷,就視為不吉利。迎親時,新郎迎親的人數必須是單數,去單回雙是一種規矩。迎親的人中有頭媒即媒人、新郎、陪郎、二媒即本家叔嬸和小幫忙(負責牽馬、背食物)等。迎親時,不管路途遠或近,都要在半路上吃一頓「晌午」(午飯)。迎親隊伍到新娘家後,住上一夜。然後,舉行拜禮儀式,基本程序,如到新娘家的當晚,新郎要首先由新娘家主持人當著親友的面把新娘的嫁妝點清,交給前來迎親的新郎叔嬸,然後再轉交給其公婆。與此同時,新娘主事叔伯當眾向新郎叔嬸提出保證和要求,如果婚後新娘不孝順公婆或喪失貞操由新娘家人負責管教;如果新娘到新郎家遇到丈夫或公婆的虐待或迫害,由新郎家人負責。事情交待完畢,緊接著便是新郎的認親拜堂,先拜祖宗三代,再拜父母叔伯嬸娘,後拜姑舅姨母。認親禮結束後,青年人對歌,中老年人敘舊拉家常,直到次日天亮。





迎親隊伍起程時,由頭媒領著新娘向女家親人逐個行告別禮,然後新郎的叔嬸就斟上雙杯酒遞給新娘父母,要求新娘作好起程準備。吃罷飯,新郎叔嬸再次斟酒給新娘父母請求牽出新娘。這時,新娘在閨房內放聲大哭,母女難捨難分。新郎叔嬸見狀,就會走上前去勸慰並牽拉新娘,如新娘母親纏手不放,新郎嬸嬸就會往新娘母親手裡塞上「釋手錢」,禮節完畢,就由新娘送親的表兄弟牽著新娘出門。





新娘接回新郎家的當天晚上,新郎不準與新娘同房,新娘由送親的女伴陪同。婚後第三天新郎新娘便由新郎父母帶著到新娘家「回門」,住上一夜後便返回家。


新婚第一年春節時,新郎帶著新娘帶著臘肉、粑粑等食物到嶽父母和親戚家拜年。













值班編輯 / 秋緣


三苗網(www.3miao.net)是中國開通最早、堅持最久、網友最眾的苗族主題網站,其影響力不僅輻射中國每一個苗族地區,而且美國、泰國、越南、日本、韓國等國許許多多的人從三苗網受益。「三苗網×智慧苗族」的微信公眾號新開通,你若感覺不錯,或者有所收穫,請別忘記關注、分享朋友圈哦

投稿郵箱:3150527516@qq.com

三苗網×智慧苗族微信公眾號發布日程(下周開始):
周一:苗歌
周二:文化
周三:海外苗族、鄉愁
周四:企業/經濟、經典
周五:旅遊、藝術
周六:人物、苗語
周日:美圖、苗語
每日機動:重大新聞
每周兩篇:新聞深度
個人專欄:日期待定
其他內容:機動安排


微信ID:sanmiao-miaozu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西南研究】跨境流動視閾下的節慶文化與民族認同研究——中越邊境苗族花山節案例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縣橋頭鄉老街子、老卡兩個村委會與越南老街省孟康縣花龍鄉山水相連, 是中越邊境苗族集中分布區之一。越南稱苗族為赫蒙族, 其語言和風俗習慣與中國苗族基本相同, 系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花山節是中國—越南邊界兩側的苗族共同的最隆重的節日, 引發著頻繁的跨境流動, 國界一側的苗族前往另一側與本民族同胞進行慶祝活動, 是中越邊界日常生活常見的文化活動。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製作技術
    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
  • 王毅:借鑑陸地邊界成功實踐,中越完全有能力進一步解決好海上面臨...
    據外交部網站,8月23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廣西東興兩國邊界跨界處同越南副總理兼外長範平明共同出席中越陸地邊界劃界二十周年暨勘界立碑十周年紀念活動。王毅在致辭中表示,中越是山水相連的社會主義鄰邦,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
  • 王毅:我們願同越方把中越陸地邊界維護好、管理好、利用好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政府,歡迎兩國各部門以及邊境省區代表出席此次活動,感謝你們多年來為推進中越陸地邊界合作和兩國關係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中越是山水相連的社會主義鄰邦,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在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的艱苦鬥爭中,雙方並肩戰鬥、生死與共,結下「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誼。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跨境民族】中越邊境苗族「難民」的跨國流動及其社會關係重構 ——以雲南馬關縣金廠村為例
    一、金廠苗族難民跨國流動的四個歷史階段    苗族被視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中均有諸多記載。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苗族由主要分布於荊楚地區的人群逐漸向貴州、廣西、雲南遷徙。正如民國《馬關縣誌》所云:「苗族本三苗後裔,其先自湘竄黔,由黔入滇,其來久矣,」滇越邊地的苗族幾乎均從貴州一路遷徙而來。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傳統文化線上公益講座公告|《紅樓人物趣談》(一、二)
    已故著名作家、貴州省知名紅學專家秦家倫教授生前曾在孔學堂主講了《紅樓人物趣談》系列講座,生動有趣地講解了曹雪芹筆下的紅樓人物形象,深入解析了作者獨到的藝術表現手法。秦先生總結說,《紅樓夢》達到了我國古典小說藝術的頂峰,它不是孤立地描寫愛情悲劇,而是以戀愛婚姻悲劇為中心,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寫出那個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腰帶等文化工藝品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也是苗族婦女的扎腰用品。流行於廣西南丹等地。雲南開遠等縣市苗族婦女的腰帶是用來洗衣服的。因為她們的衣服為大襟衣,穿時用腰帶將下擺系在裙內,腰帶用藍布或黑布做成。腰帶的中段和兩端多以十字紋、菱形紋以及井字紋、「[一]」形紋組成各種傳統的幾何圖案,喜用桔紅為主色,繡工精細,色彩和諧,構圖勻稱豐滿,有莊重古雅的風格。
  • 傳統文化探索 | 黔東南苗族婚嫁女紅藝術特徵分析
    ,寓意豐富,是苗族文化傳承的最佳載體之一。通過廣泛地查閱資料和開展實地調查,著重分析了黔東南苗族婚嫁女紅服裝配飾的基本形制和審美特徵,進一步探尋了其中的文化內涵,即突現文化的獨特符號、表現生命的生機圓滿和體現濃厚的宗教意識。當代藝術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現苗族婚嫁女紅藝術的魅力。
  • 傳統苗族苗藥
    苗族醫藥源遠流長,苗族地區大多數居民都能識別若干味草藥,每座苗寨都有幾位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的相壤撾,(苗語:苗族草藥醫生)這些苗族醫生與別人治病基本是無償治療
  • 中越掃雷工作堪稱「玩命兒」
    此次掃雷仍用傳統手段  日前,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我國將在中越邊境雲南段展開新一輪掃雷。  此次掃雷任務將集中在文山州和紅河州的富寧、麻慄坡、馬關等6個市縣邊境一線,用約1年時間,完成對68處、共60餘平方公裡雷場的掃除和封圍。  此次掃雷區域山勢陡峭、地形險峻、不便於機械排雷,只能採取傳統的排雷手段,工作危險性大、組織實施複雜。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從中越夫妻看中越文化的交融與衝突
    就以我和我太太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來粗淺分析一下,中越文化的異同。我太太是越南人,我和她一段時間生活在國內,一段時間生活在越南。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文化差異上造成的分歧,比如,在她看來中國的飯店裡做的食物都不安全,所以很多時候雖然很忙,她寧願選擇買菜自己回家做飯吃。但是一回到越南,常常是天天吃館子。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
  • 神奇的苗族文化
    苗族醫藥的起源 苗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於苗族早期遷徙頻繁,所到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癧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所以為了生存下去,苗族有了很多有名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紋飾的用色、對稱與均衡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在服飾用色方面很講究,例如貴州苗族蠟染的青、白主調,猶如一首清純素靜的牧歌;雲南苗族(花苗)織錦的紅、黃苗族姑娘以一種天生的色彩直覺,用變幻的「五斑衣」與自然環境的「天象」光色進行巧妙的對比、互補和反襯。例如,在貴州一些苗族地區,苗族姑娘因地換裝,因時改飾,就象在與大自然作無聲的對答。「群山環抱的雷山地區,圖案以綠色為主;碧水繞宅的清水江畔,又以紅色為基調。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至於那些隱藏在苗族服飾中的文化密碼更是打上了這個民族無法磨滅的鮮明印記: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祖先遷徙時跨過的河流、翻越的山嶺;背牌上的迴環式方形紋,是祖先曾經擁有卻最終失去的家園、城市;而那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則是先民舉族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情景……苗族服飾是一種無字的史書,記載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歷史和植根於血脈中的傳統文化。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苗族婦女的裝束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除強制性的因素外,一般來說,居住環境較好、交通要道、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雜散居區,其發展變化相對快些;居住環境惡劣、交通閉塞、長期在封閉的生活圈內從事傳統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