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國兩會
    天津北方網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醫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嚴格食品藥品監管。那麼,如何讓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怎麼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中西醫並重,打造中國特色醫療急救體系。
    張伯禮說,疫情蔓延猖獗,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但「中醫國家隊」早期介入、全程參與,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交上了合格答卷。
    「就拿以中醫藥綜合治療方式承建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來說,在運營的26天裡,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所有患者中沒有一例從輕症轉為重症,實現病人零死亡、零復陽、零轉重,醫護零感染。」張伯禮用數據說話:「取得經驗後,最後十幾所方艙醫院近萬名患者幾乎都在使用中藥了,覆蓋率達到95%。」
    鑑於中醫藥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張伯禮建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增加中醫藥內容,形成統一指揮、專長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面向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和物資保障需求,完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在相關應急預案中增加中醫藥內容。配備中醫常用藥物、器械等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保障。
    「重大傳染病是人類的大敵,一時難以針對新病毒研製疫苗和特效藥物,而中醫藥可在既有的理論指導下臨床診治。在這次疫情防控救治過程中,中西醫合作默契,共同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因此,張伯禮建議,在《傳染病防治法》中增加中醫藥防治,中西醫並重,優勢互補。同時,傳染病預防指揮部、防控醫療機構均應有中醫參與,應急工作方案應當包括中醫藥內容。此外,國家發布重大傳染病特殊中藥品種目錄,並據此建立國家指導、以企業為主體的防控傳染病中藥動態儲備庫。
    「中醫藥雖然是古老的傳統醫學,但是理念並不落後,相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不僅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治療慢性病、疑難雜症、治未病方面也有著天然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讓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為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張伯禮建議,應開展對《中醫藥法》執法檢查,加強監管,真正把優質優價的好藥給老百姓。
    「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藥,加強市場監管至關重要」,他說,監管不能僅靠人,也要靠科技,所以可以研究更多的儀器設備,成立專業的監管隊伍,在藥品集散地就地檢查評價。
    「數據顯示,中藥注射劑連續四年不良反應大幅度下滑,說明品質一直在提升,但仍然不能進醫保,這是我們需要補課的地方。」張伯禮說:「我認為,應儘快推動中藥注射劑上市後的再評價,質量高、效果好的,就進醫保,不安全、沒保證的,就要淘汰退市。」
    本著服務人民健康權利最大化的原則,張伯禮還建議,應對西醫師中藥處方權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對青年西醫師進行中醫培訓。同時,深化醫學高等教育改革,將中醫藥學的教學內容納入臨床醫學生教學的必修課,並安排一定時間的中醫醫院臨床實習。
    「我是中醫,但不保守。希望我們能將中醫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共同攀登祖國醫學高峰,為健康生活服務,造福中國百姓和世界人民。」最後,張伯禮篤定地說。(津雲新聞編輯李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