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的中日的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徹底擊碎了中國的天朝上國的美夢。曾經藩屬小國卻騎在自己千年之久的宗主國身上上百般欺凌,更是殘酷的告訴大家所謂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所謂的同治中興,所謂的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統統都是虛假的泡沫,一朝戰敗統統破滅。
戰後,中國不僅賠償日本兩億兩的白銀,給日本的經濟騰飛準備充足的資金,還將我們海上明珠臺灣,全部割讓給日本。
聽到這個消息全國人民都是悲憤難耐,最傷心的難過的莫過於在安徽肥西隱居的一位老人。
他就是臺灣的近現代之父,清政府委任的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既是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在聽到自己傾注滿腔心血的臺灣被割讓後,劉銘傳不久也吐血鬱鬱而終。據說,劉銘傳死前還面朝東方高呼:「蒼天啊,還我的臺灣!「
那麼劉銘傳究竟在臺灣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譽為臺灣的近現代之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劉銘傳的生平。
劉銘傳是安徽人合肥人,像這樣的英雄人物從小就表現的與常人不一樣,當他才十幾歲時候就因為太平天國軍隊進攻安徽,而號召眾人組建鄉團建築堡壘自衛,十八歲得時候因為父親被其他堡壘裡面的豪強侮辱,劉銘傳追殺數裡最終將其斬殺,小小年紀就聲名大振。
要是是在生平亂世,劉銘傳這樣的不安定分子必定是進監獄的料,但是對劉銘傳來說很幸運的是此時正是一個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向他這樣的不安定分子反而如魚得水,有了一展抱負的機會。
此時正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高潮期,於是劉銘傳率領鄉團投身李鴻章的淮軍,在與各路起義軍的一路廝殺,劉銘傳的的銘字營越來越壯大,其官職也是越做越大,年僅28歲就做到了從一品的提督,成為一方封疆大吏,統管一省軍政要務。
想想我28歲的時候,還是一個整日混生活為房貸發愁的屌絲,人家就已經白手起家做到從一品的高官了。此時的劉銘傳可謂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再加銘字營所部戰力被譽為淮軍之冠,劉銘傳也深得李鴻章的信任和重用。
年少氣盛的劉銘傳自然眼高於頂,不將任何人放在眼裡,為人處世格外的招搖跋扈,其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特別是同治六年(1867年),鮑超會同淮軍劉銘傳在湖北尹隆河(尹隆河戰役)夾攻東捻軍,劉銘傳與鮑超約期會擊捻軍。劉銘傳為了搶功提前到了,結果卻被打的的大敗,心腹愛將唐殿魁戰死,劉銘傳及其部屬坐以待斃。
這時幸虧鮑超的霆軍如期而至,猛攻東捻軍之背,東捻軍損失萬餘人,劉銘傳得以逃走。後李鴻章袒護劉銘傳,反而誣告鮑超以失機冒功罪請斬,清廷改為嚴旨斥責。鮑超見有功反被嚴飭,一怒之下,堅決稱病辭職引退,霆軍30營遂被李鴻章遣散。
李鴻章為了一己自私一味偏袒自己的心腹愛將,為此不惜誣陷有功之人,此舉在軍中影響非常惡劣,尤其鮑超還是李鴻章老師曾國藩的心腹愛將,李鴻章此舉可謂是將曾國藩的湘軍將領得罪殆盡。
李鴻章位高權重自然動不了,於是劉銘傳就成了湘軍眾人的靶子,在湘軍出身的官員的努力下,銘傳被彈劾去職,賦閒在家待了十八年,在人生的黃金年齡段,劉銘傳卻困守家中無所事事,也是挺可悲的。這也算是廢掉了李鴻章的左膀右臂,為鮑超出了這口惡氣。
直到中法戰爭爆發,47歲的劉銘傳重新被啟用。臨危受命被任命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
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臺,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臺、護營,加強臺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但是劉銘傳率部下奮勇抵抗,以少勝多,先後取得基隆和淡水保衛戰的勝利。直到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
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籤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
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臺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臺灣民眾在這場戰役裡始終與清守軍同仇敵愾,共御外敵,這場勝利其實也是臺灣全體軍民的勝利。
通過這場戰爭清政府也認識到了臺灣的重要性,此前臺灣一直被視為化外之地,偌大的一個臺灣島在行政上只是一個府的等級,隸屬於福建省管轄。中法戰爭過後,臺灣府升級為臺灣省。劉銘傳也被任命為首任臺灣巡撫。
劉銘傳到臺灣後,經過巡視查勘,於1887年10月正式向朝廷提出新的臺灣行政區劃方案,全臺行政建置定為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從而基本奠定了臺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並且劉銘傳根據臺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特點,大力修築新式炮臺,配置新式火炮,以澎湖作為海防建設的重點,派水師駐紮澎湖,購買新式戰船,改變了臺灣「水師無船」的狀況。
此外還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以製造槍彈為主,兼務修理軍械,對全臺防軍進行了整編。在籌備防務過程中,劉銘傳重點在面對日本的臺灣北部地區設防,這些舉措促進了臺灣軍工企業的發展。
並且在臺灣建設新式軍隊,學習西方軍事技術,部隊一律更新裝備,練洋操,習洋槍,學習軍事理論。所有這些,極大地提高了臺灣的防禦能力。
針對臺灣高山族人經常下山劫掠的情況,劉銘傳設立撫墾總局,兼任撫墾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對於番民「教之耕耘,使饒衣食」,發展番地生產。設置「番學堂」,招收番童入學,提高番人知識水平。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少數民族的發展。
劉銘傳在任臺灣巡撫期間興辦和整頓各種實業,臺灣地區盛產樟腦、硫磺,煤礦資源豐富。劉銘傳在臺北設立樟腦總局、總局,礦務總局實行官督商辦制度。進行出口外貿,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其還大力發展臺灣的通信事業,他在臺北設立了電報總局,先後在省內架設陸地電報線,貫通各個主要城市。同時籌辦鋪設了兩條從滬尾到福州和安平到澎湖海底電報線。
不僅促進了省內信息的暢通無阻,而且加深了臺灣和大陸的聯繫。1887年底,劉銘傳還撤除了舊式驛站,在臺北創設郵政總局,並自行設計臺灣郵票,根據郵件輕重及遠近收取郵費,促進臺灣郵政事業的發展。
劉銘傳於1886年在臺北特設商務局,同年又在新加坡設分支機構招商局(通商局),招募華僑商股,並將所募股金定購l0艘輪船,成立了輪船公司,與外國商輪展開競爭。
劉銘傳指出修鐵路不僅對加強海防有重大意義,而且可以「繁興商務,鼓舞新機」,提議修建臺灣鐵路。1886年10月,他委令派駐新加坡招商局的官員招股集資。
1887年,劉銘傳在臺北設立鐵路總局,聘用外國技術人員擔任設計、測量工作。經過將近四年的艱苦施工,臺北至基隆段鐵路於1891年竣工通車。
臺灣鐵路是中國自行集資、自行興建、自行控制的第一條鐵路。
經過劉銘傳的種種舉措,臺灣的經濟取得快速的發展。臺灣剛建省時,經費不能自給,需要中央每年撥款80萬兩白銀進行財政輔助,經過劉銘傳的整頓,五年後臺灣就實現了財政自主。
劉銘傳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在全臺各地開辦了幾十所書院、義學、官塾。於l887年3月興辦了一座「西學堂」,開設英文、法文、地理、歷史、測繪、算術、理化等課程。
這一系列措施為臺灣近代化建設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臺灣來說,劉銘傳是當之無愧的臺灣近代化之父。直到現在臺灣島上還有許多劉銘傳的紀念設施。
可悲的是,劉銘傳在臺灣的一系列改革也招來一些頑固人士的非議。再加上其病情加重,此時的劉銘傳已經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輪椅上。
1891年,他被迫辭官還鄉。甲午戰爭後,臺灣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劉銘傳聞訊悲憤至極。1896年1月12日凌晨,在安徽老家鬱鬱而終,享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