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8日電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臺灣雲林縣虎尾鎮曾姓一家4口貧病交迫,疑「說好一起走」男子曾建富執行膠帶封門及燒炭等,為父母及弟弟蓋被後,自己再上吊自殺。
孝子弒親上吊 全家合議
孝子曾建富一家4口貧病交迫,共赴黃泉的人倫悲劇震驚社會。檢警昨相驗,初判4人合議自殺,由曾建富執行膠帶封門及燒炭等動作,自己再上吊自殺。由於曾建富上半身另捆繩子,檢警為求慎重,將檢驗繩子有無他人指紋。
不可能悄悄封門
曾建富阿姨等人昨回租屋處招魂,一下車就哭紅雙眼,阿姨蔡鳳嬌哀慟說:「你們要跟緊不要走散了!」一度擲不到筊,蔡鳳嬌拿招魂幡再回門口說:「快出來一家團圓啦!」哀戚呼喚讓人動容。
檢警相驗後,蔡鳳嬌說,妹妹一家是自殺的沒錯,法醫也認為曾建富用膠帶封住全家門窗縫隙,需要很長時間,而且聲音勢必吵雜,其他人不同意狀況下,不可能悄悄完成。曾建富還幫爸媽、弟弟蓋好被子、關上燈,才上2樓上吊。
曾建富昔日同事昨到靈堂上香表示,曾建富工作認真當到領班,每天騎摩託車往返虎尾、鬥六,一直保持全勤,是大家心中的模範勞工。
曾建富曾向同事吐露要養全家人、壓力大,辭職後公司曾請他再回去上班,卻因他頭痛問題無法改善作罷,同事不舍說:「我們知道他壓力很大!」
接受幫助是勇敢的
雲林曾姓四口之家因不堪貧病,以燒炭及上吊集體自殺,悲絕情狀讓人不忍。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接受幫助是勇敢的》,親友說,這家人明明生活很苦,卻不願接受別人幫助,才會把自己逼上絕路。一語道出許多困頓家庭的心底糾結。
事實上,環顧曾家四周,身邊並不是沒有關心他們的人。一位莊姓鄰居不時為他們帶上食物,就是她數度造訪未果報警,才發現這起慘劇。一直辛勤工作補貼家用的大兒子一年多前因病辭職,其後公司也曾主動詢問他是否有意願回廠工作,可見同事對他不是不聞不問。包括車禍截肢的小兒子,也定期領取到政府每月九千多元的 殘障津貼。在不是求救無門的情況下,為何曾家仍選擇用決絕的方式告別人世?
曾家的心理難關,外人無從知曉其底蘊;但從親友的談話,可以看出曾家拒絕接受援助的傲氣。在傳統觀念的薰陶下,尤其是自尊較強的人,會認為接受他人濟助是羞恥的行為。但人生在世,誰可能靠自己走完全程?這條漫長的路上,有時是你扶別人一把,有時是別人攙你一下;有時需要的是精神鼓勵,有時需要的是物質援助。學習幫助別人,和學會接受幫助,其實是一樣重要的事。
曾家的慘劇告訴我們:在助人和受助的功課上,大家都還有學習的餘地。幫助別人是快樂的,更別忘了,接受幫助是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