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做人】三公」廉吏——第五倫

2021-02-07 領導幹部學國學


【人物簡介】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戰國時期齊國田氏的後裔。西漢時,其祖父被徙之京兆長陵(今陝西鹹陽東北),遂以遷徙次序為姓氏。第五倫早年曾當過鄉嗇夫和京兆尹的主簿,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被光武帝劉秀先後任命為扶夷(今湖北武崗)縣令、會稽郡(今江蘇蘇州)太守、蜀都太守。章帝劉炟即位後,調入中央任司空,成為「三公」之一。元和末致仕。後數年卒,享年八十餘歲。

 

一、為民解憂

 

第五倫生性正直,同情百姓。無論在哪兒做官,都以為民解憂為己任。早在他擔任京兆尹主簿時,具體負責長安城內的市場交易。他認真校正秤、鬥、尺等度量衡器具,嚴格市場管理,很少發生缺斤短兩的事。即使買賣雙方有時出現爭執,只要他一出面,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

擔任會稽太守時,他發現當地素有迷信鬼神的風俗,濫設祀廟,喜歡佔卜。每逢過節,民間都大量殺牛祭神,從而影響了農業生產。百姓的財產也因此睏乏,那些自己食用牛肉而祭祀的人,發病將死時,先作出牛鳴。先後幾任郡長官都不敢禁止殺牛祭祀的作法。第五倫到任以後,他明令禁止,違者懲處。並給各屬縣發布文書,曉諭百姓,凡是有依託鬼神以詐術恐嚇愚昧百姓者,都要捉拿問罪。胡亂殺牛的人,官吏都必須給予處罰。民眾開始時都很恐懼,有些信巫的人胡言亂語地加以詛咒,第五倫卻追查得更緊。如此一來,流行多年的歪風很快杜絕,勞苦大眾無不由衷地感激。

在蜀郡太守職位上,他鑑於郡府中的屬吏從官皆多豪富,有的、錢財竟達上千萬。他們上下班都乘著華麗的車子,騎著高大肥壯的馬,耀武揚威,神氣十足。在他們的影響下,其他人也都競相擺闊氣,講排場,致使百姓叫苦連天。於是,他又毅然採取果斷措施,將富戶出身的官吏全部裁汰,另選清貧正直之士替代,並大張旗鼓地進行反腐倡廉。從此,當地不正之風漸漸消停,吏治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他還認真考核每一個屬吏,向上舉薦了很多德才兼備者。其中不少人,後來都受到重用。如鄉官雲賀,曾被朝廷摧升為九江郡、沛郡太守,位居九卿一級。

 

二、剛正不阿

 

第五倫一身正氣,凡事秉公而行,從不曲意逢迎。

建武二十七年,他被舉為孝廉,隨從淮陽王至京城,與其他官屬一同被接見,光武帝向他詢問政事,第五倫趁機對奏為政之道,光武帝非常高興。第二天,又特地召見他入宮,和他一直談到天黑。

漢章帝時,外戚當權。先是馬皇后之兄馬寥、馬防、馬光同時身居要職,手執大權,威震朝野;後是竇皇后之兄竇憲掌管禁軍,出人朝廷,紅極一時。不少仕宦之人猶如牆頭草,隨風搖來擺去,毫無個人主見。第五倫卻出汙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著一身清白。他認為:啟族過盛,應防止他們驕奢擅權,危及朝政。便屢屢上書,抨擊時弊,要求抑制外戚勢力。他還明確提出:「對外戚可封侯以富之」,但不能「職事以任之」。結果,得罪了不少有權勢的人。這些人同流合汙,常常在章帝面前進讒言,致使他一度受到皇帝的冷落。但他毫不氣餒,依舊剛正不阿,不入俗流。為此,時人將他同西漢時期的諍臣貢禹相媲美。

其間,第五倫的子孫們經常勸他說話辦事不要太峭直,不要得罪人太多,尤其不要得罪朝中顯貴。但是,他每次都「輒叱遣之」。他說:忠君愛民必須「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忠臣孝子。

 

三、嚴於律己

 

第五倫雖然身居高位,棒祿優厚,但他從來不驕不奢,不淫不逸,生活十分節儉。

在他擔任太守時,他雖然身為二千石一級的官員,仍然親自動手割草餵馬,妻子親自下廚房燒火做飯。每領到俸糧,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贈送或以最低價格賣給百姓中較為貧困的人。升為司空後,他依然「不修威儀」。除上朝時乘著一輛瘦馬拉的舊車外,平時穿布衣,吃糙米,徒步而行。比起一般人來,第五倫還有一個獨到之處,那就是勇於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評。有一次,有人問他:「你一向盡心公事,難道就沒有私情雜念了嗎?」他誠懇地回答道:「有。」並且舉例說:「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裡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逢三公選拔人才,我心裡總不能忘記那個人。儘管那人最終並沒有被錄用,卻說明我仍然有私心。再就是:我的侄子生病時,我一夜曾去看他10來次;我的兒子生病時,有一次沒能去看他,竟落得徹夜未眠。若是其他人的孩子生了病,我就不可能會這樣。這不說明我還有私心麼?」

第五倫十分注重家教。不但要求子孫們具有真才實學,更注重他們道德品質的修養。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其子孫全都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其中,小兒子第五頗後來歷任桔陽、廬江、南陽太守,處處政績斐然。曾孫第五不種,在漢恆帝劉志時官至徒掾、兗州刺史,也以清正廉潔而名冠當時。

第五倫於章帝元和三年(86年)告老還鄉,數年後去世,享年80多歲。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相關焦點

  • 守廉當如第五倫
    廉潔修身自古是為官之基,做人之本。古往今來,以廉立德,潔身自好的清官曆朝歷代都屢見不鮮,並為老百姓所世代銘記。看了《後漢書第五倫傳》之後,我對此體會尤深。    第五倫是東漢初有名的廉吏,他當會稽太守時,曾親自鍘草餵馬,妻子也煮飯燒湯,操持家務。有人問他:「像你這樣,可以算無私心了嗎?」他卻說:「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裡馬,我雖未接受,每次三公選拔舉薦官員時,我心裡都無法忘記此事,但始終沒有任用此人。
  • 《廉吏傳》:歷代官員修身之楷模,領導幹部廉政建設之上佳讀本
    宋朝費樞初編、明朝黃汝亨續編的《廉吏傳》就是這樣一部能使人培養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上佳讀本。編撰者為廉吏這一群體樹碑立傳,讓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第一次集體亮相,希望藉此弘揚正氣,喚起同道,激發其對於家國天下的責任感,肩負起天下的興亡。
  • 【讀通鑑】第五倫:位列三公,卻總是「怒懟」當權外戚,憑什麼還能善終?
    衣賜履按:這一回,我們講一位歷光武劉秀、明帝劉莊、章帝劉炟(讀如達)三朝的高官第五倫。這位爺挺有意思,位列三公,誰家的外戚當權,他就懟誰家,居然能夠善終,相當不可思議。第五倫做官逾半個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東漢初年的政治生態,讓我們略加管窺。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
  • 【傳統文化】勤儉愛民的清官第五倫
    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田氏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現今保留複姓的很少,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第五倫出身貧苦,少年勇武耿介,當過鄉嗇夫和京兆尹的主簿,後舉孝廉,被漢光武帝看中,歷任會稽太守、蜀都太守。漢宣帝時,第五倫任朝廷司空,成為「三公」之一。第五倫為官清廉、勤儉愛民、執政有方,深受百姓愛戴。
  • 【中國歷史感應故事(白話)】第五倫
    第五倫【原文】第五倫[1]
  • 諸葛亮家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道出孩子做人的真諦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家訓,顧名思義就是長輩對於家庭的訓誡文,有著樹立良好的家風的作用,一個好的家訓會讓後代子孫受益無窮。三國時期,被後人譽為「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就曾經給自己的孩子寫過一篇《誡子書》,這也是古代家訓中的一篇名作,裡面包含了諸葛亮本人的生活經驗和學術思想,講解了他對修身養性的理解,以及做人的道理,就算是現在讀來也會受益匪淺。
  • 袁紹和袁術最大的政治資本「四世三公」究竟是怎麼來的?
    「四世三公」是指袁紹和袁術出身的汝南袁氏四代都有人位居三公,即司徒袁安(一世)、司空袁敞(二世、袁安之子)、太尉袁湯(三世、袁敞之侄)、司空袁逢(四世、袁湯之子、袁紹和袁術之父)。那麼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 走進「廉吏之鄉」,聽江南士子拳拳之心
    作為歷史上廉吏的典範,馮夢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秉承「以勤補缺,以慈輔嚴,以廉代匱」為官之道,留下了「四知拒腐」、「一勺告狀」、「巧用賄銀興文教」等廉政事跡,其「濟世為民,兩袖清風」的為官品質,更是勤政廉潔、為民務實的精神標杆。
  • 蘭州戲曲劇院院長 蒲建民與《廉吏于成龍》
    第八屆《中國秦腔藝術節》 蒲建民院長《廉吏于成龍》精彩片段 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字 北溟,號 於山,山西永寧州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
  • 平南正一正二正三公支系源流
    平南正一正二正三公支系。廣西平南縣正一正二正三公之父是來源於八世祖日慶公之第三子,諱飛字善裕號東碧,署肇慶右營總兼德慶州頭司把總。東碧有五位夫人,現記載有10子。太君馬氏,後裔兩子十孫,長子秀昌生有明、有倫、有富、有松、有常、有稔六子,次子秀明生有宣、有真、有智、有章四子。正一壽山公墓位於小蒙村背,酉卯兼庚甲分針,宗祠位於平南縣大安鎮小蒙村秀才嶺之陽。正一公現已繁衍24代人,以有富後代人數最多,其次是有倫和有明。
  • 感受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修身立德做人
    做人要做一個誠實自律知廉恥懂敬畏的堂堂正正的「君子」「大人」。為官之道,更當如此。講讀書學習,又以「囊螢映雪」、孫權勸呂蒙讀書等的典故為例,要努力,要勤奮,「終身學習」,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涵養有文化有品位的人。講到家風,孟母為什麼要三遷?
  • 微電影《天下第一廉吏》開機
    日前,由呂梁市離石區紀委監委拍攝的 「清風正氣」微電影《天下第一廉吏》在離石區安國寺開機。  微電影《天下第一廉吏》素材來源于于成龍為官期間老百姓自發歡送的感人故事。片中劇情高度還原了于成龍清正廉潔、深受老百姓愛戴的感人情節,對廣大黨員幹部有深刻的教育引導和正面激勵意義。
  • 袁紹「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誰可以詳細解答一下?
    袁紹的家族為何稱為「四世三公」,三公是什麼官?袁紹的家族的確是「四世三公」,袁紹的高祖父袁安在漢章帝劉炟時期擔任司徒,曾祖父袁敞在漢安帝劉祜時期擔任司空,祖父袁湯在漢桓帝劉志時期擔任太尉,袁紹的父親袁逢在漢獻帝時期擔任司空,叔父袁隗擔任司徒,是從袁紹的高祖父到父親這四代,都出現了擔任三公職務的人,袁紹的家族在當時是非常顯赫的。
  • 嘉祥:用本地人和事教育幹部廉潔修身
    嘉祥:用本地人和事教育幹部廉潔修身嘉祥縣紀委監委深入挖掘曾子內省慎獨的修身思想,賦予廉德文化新活力,強化了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不想腐的自覺。  嘉祥縣紀委監委深入挖掘曾子內省慎獨的修身思想,賦予廉德文化新活力,強化了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不想腐的自覺。
  • 「周朝三公」和「漢朝三公」有什麼不同?同為三公,卻是天差地別
    今天的主題我們就關於講講「三公」那些事:其實「三公」一詞早在夏朝時候就有了,看過「封神演義」的人都聽過「聞太師」之名吧,他的「太師」之位就是當時的「三公」之一,而且當時很多著名的人物也當過「太師」:比如姜太公以及姬公旦也曾是周朝的太師,和太保、太傅同列為「三公」。
  • 權傾天下—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真實背景,汝南袁氏家族興起始末簡介
    桓虞當場斥責鄭弘,第五倫和大鴻臚韋彪也都鬧翻了臉。司隸校尉將整個朝議的過程向皇帝舉奏,袁安等人都把印綬交給皇帝以此請罪。肅宗,也就是漢章帝,當時下了一道詔書:「久議沉滯,各有所志。蓋事以議從,策由眾定,誾誾衎衎,得禮之容,寢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謝?其各冠履。
  • 《一代廉吏于成龍》,劇中究竟還有哪些明星?
    《一代廉吏于成龍》,劇中究竟還有哪些明星?作為一部國產大劇,《一代廉吏于成龍》講述羅城治盜,湖北平匪,福建平冤,直隸救災,兩江懲惡的故事。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究竟是誰扮演的這一國產大劇?我們一起看一下吧。李萬年飾演于成龍國家一級演員。
  • 淺談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前生今世,為何袁氏的號召力如此之大
    袁氏家族一直是東漢中後期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在歷史上叫做汝南袁氏,所謂「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代代有人擔任三公之位。袁氏家族的四代人擔任三公究竟有多麼厲害呢?這就要談到東漢的三公制度。東漢的三公制度和袁氏四代擔任三公的影響三公指的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
  • 「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學大師」薛瑄
    薛瑄廉潔從政的故事流傳很多,被後世稱為「明代第一廉吏」。薛瑄是明代理學大師,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思想界的巨擘。中國儒家思想自孔子孟子,至漢代的董仲舒,隋唐的王通、韓愈,兩宋的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發揚光大。到了明代,薛瑄的理學思想繼往開來,繼承並弘揚了程朱的理學思想。
  •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究竟是哪三個官員?
    其中「三省六部」許多人都答得上來,但「三公九卿」估計很多人都不一定答得上來。尤其是「三公」——別看只有三個官職,但究竟是哪三個。歷來都有不同的說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三公」指的到底是哪三個官員。「三公」流傳最廣的兩個說法。一種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一種是指「司徒」「司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