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戰國時期齊國田氏的後裔。西漢時,其祖父被徙之京兆長陵(今陝西鹹陽東北),遂以遷徙次序為姓氏。第五倫早年曾當過鄉嗇夫和京兆尹的主簿,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被光武帝劉秀先後任命為扶夷(今湖北武崗)縣令、會稽郡(今江蘇蘇州)太守、蜀都太守。章帝劉炟即位後,調入中央任司空,成為「三公」之一。元和末致仕。後數年卒,享年八十餘歲。
一、為民解憂
第五倫生性正直,同情百姓。無論在哪兒做官,都以為民解憂為己任。早在他擔任京兆尹主簿時,具體負責長安城內的市場交易。他認真校正秤、鬥、尺等度量衡器具,嚴格市場管理,很少發生缺斤短兩的事。即使買賣雙方有時出現爭執,只要他一出面,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
擔任會稽太守時,他發現當地素有迷信鬼神的風俗,濫設祀廟,喜歡佔卜。每逢過節,民間都大量殺牛祭神,從而影響了農業生產。百姓的財產也因此睏乏,那些自己食用牛肉而祭祀的人,發病將死時,先作出牛鳴。先後幾任郡長官都不敢禁止殺牛祭祀的作法。第五倫到任以後,他明令禁止,違者懲處。並給各屬縣發布文書,曉諭百姓,凡是有依託鬼神以詐術恐嚇愚昧百姓者,都要捉拿問罪。胡亂殺牛的人,官吏都必須給予處罰。民眾開始時都很恐懼,有些信巫的人胡言亂語地加以詛咒,第五倫卻追查得更緊。如此一來,流行多年的歪風很快杜絕,勞苦大眾無不由衷地感激。
在蜀郡太守職位上,他鑑於郡府中的屬吏從官皆多豪富,有的、錢財竟達上千萬。他們上下班都乘著華麗的車子,騎著高大肥壯的馬,耀武揚威,神氣十足。在他們的影響下,其他人也都競相擺闊氣,講排場,致使百姓叫苦連天。於是,他又毅然採取果斷措施,將富戶出身的官吏全部裁汰,另選清貧正直之士替代,並大張旗鼓地進行反腐倡廉。從此,當地不正之風漸漸消停,吏治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他還認真考核每一個屬吏,向上舉薦了很多德才兼備者。其中不少人,後來都受到重用。如鄉官雲賀,曾被朝廷摧升為九江郡、沛郡太守,位居九卿一級。
二、剛正不阿
第五倫一身正氣,凡事秉公而行,從不曲意逢迎。
建武二十七年,他被舉為孝廉,隨從淮陽王至京城,與其他官屬一同被接見,光武帝向他詢問政事,第五倫趁機對奏為政之道,光武帝非常高興。第二天,又特地召見他入宮,和他一直談到天黑。
漢章帝時,外戚當權。先是馬皇后之兄馬寥、馬防、馬光同時身居要職,手執大權,威震朝野;後是竇皇后之兄竇憲掌管禁軍,出人朝廷,紅極一時。不少仕宦之人猶如牆頭草,隨風搖來擺去,毫無個人主見。第五倫卻出汙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著一身清白。他認為:啟族過盛,應防止他們驕奢擅權,危及朝政。便屢屢上書,抨擊時弊,要求抑制外戚勢力。他還明確提出:「對外戚可封侯以富之」,但不能「職事以任之」。結果,得罪了不少有權勢的人。這些人同流合汙,常常在章帝面前進讒言,致使他一度受到皇帝的冷落。但他毫不氣餒,依舊剛正不阿,不入俗流。為此,時人將他同西漢時期的諍臣貢禹相媲美。
其間,第五倫的子孫們經常勸他說話辦事不要太峭直,不要得罪人太多,尤其不要得罪朝中顯貴。但是,他每次都「輒叱遣之」。他說:忠君愛民必須「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忠臣孝子。
三、嚴於律己
第五倫雖然身居高位,棒祿優厚,但他從來不驕不奢,不淫不逸,生活十分節儉。
在他擔任太守時,他雖然身為二千石一級的官員,仍然親自動手割草餵馬,妻子親自下廚房燒火做飯。每領到俸糧,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贈送或以最低價格賣給百姓中較為貧困的人。升為司空後,他依然「不修威儀」。除上朝時乘著一輛瘦馬拉的舊車外,平時穿布衣,吃糙米,徒步而行。比起一般人來,第五倫還有一個獨到之處,那就是勇於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評。有一次,有人問他:「你一向盡心公事,難道就沒有私情雜念了嗎?」他誠懇地回答道:「有。」並且舉例說:「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裡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逢三公選拔人才,我心裡總不能忘記那個人。儘管那人最終並沒有被錄用,卻說明我仍然有私心。再就是:我的侄子生病時,我一夜曾去看他10來次;我的兒子生病時,有一次沒能去看他,竟落得徹夜未眠。若是其他人的孩子生了病,我就不可能會這樣。這不說明我還有私心麼?」
第五倫十分注重家教。不但要求子孫們具有真才實學,更注重他們道德品質的修養。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其子孫全都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其中,小兒子第五頗後來歷任桔陽、廬江、南陽太守,處處政績斐然。曾孫第五不種,在漢恆帝劉志時官至徒掾、兗州刺史,也以清正廉潔而名冠當時。
第五倫於章帝元和三年(86年)告老還鄉,數年後去世,享年80多歲。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