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寫,此時金兵進犯,國破家亡,丈夫趙明誠病故,家藏文物喪失殆盡,歷盡人生風雨的李清照內心無比悲痛,詞中表達的就是這種物是人非的悲痛心情。
武陵春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zéměng)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風停了,但百花已被風雨摧殘,零落成泥,泥土中還有花的餘香。開篇一句,就展現了李清照練詞練句的非凡功力,七字為我們一個悽美的意境,也象徵著李清照經歷人生風雨後的疲憊與悽苦。
正因為風雨悽苦,不得出門,所以詞人李清照才會日晚倦梳頭。日頭高了,才起來梳頭,一個倦字,點出詞人疲憊的心情。
此時,詞人看到的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經歷了戰火,曾經與丈夫趙明誠一起收集的文物已經喪失大半,而丈夫趙明誠也已病故,身邊只剩一些僅存的文物,以及與丈夫一起合著的《金石錄》。
此情此景,想訴一下苦,卻沒在了那個聽她訴苦的人了,只有眼淚不住的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可謂千古傷心語。
可是生活還得繼續,於是詞人李清照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
雖然經歷了一場風雨,但是聽說雙溪那邊的春光尚好,也許可以去那裡散散心。
可是又溪那舴艋小船,恐怕載不動我內心的愁緒。
詞人又一個巧妙的比喻,再次深化自己內心的愁緒。這個比喻巧妙在,完全沒有一絲刻意的成分,因為前面提到擬泛輕舟,然而自然過渡到輕舟載不動內心的愁緒,自然入妙,將內心的愁緒形象化。
此詞無論是練字練句,還是藝術手法,都是精妙絕倫,詞中的悲痛情感,更是感人至深。
近代靳極蒼《唐宋詞百首詳解》評此詞:全詞婉轉哀啼,令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本非悼亡,而實悼亡,婦人悼亡,此當為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