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寫作,大家都很熟悉,每天看書,看公眾號,都會有意無意地看到別人寫的東西。自己每周也會有作文課,語文考試都會有一篇作文,限時完畢,我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
但是呢,又總感覺很陌生,老是不得其法,不知道寫什麼,怎麼寫。
很多人每次寫作就像接受審判,審到最後,奄奄一息還是那句「我不知道」。
又像是一場賽跑,一場不知道為了什麼的賽跑,只知道一定要到達600米那個終點。
今天,我就「寫作,寫作,到底寫什麼」這一話題跟大家一起探討下。
我記得小學時寫作文,不管題目是什麼,末了都是「根據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寫一篇作文」。中學寫作文,末了都是「聯繫生活實際或親身經歷,寫一篇作文」。乍一看,好像要求變了。實際上,只是換了個說法而已。
一句話,我們寫作就是要寫「所見、所聞、所感」。
01
韓梅梅同學是非常熱愛學習的,率先發問了:
老師,怎樣挖掘一件事情的「所見、所聞、所感」呢?
很簡單!
比如,親身經歷的一次難忘的籃球賽——
第一步,廣撒網:
「我」在比賽中做了什麼,隊友做了什麼,對手又做了什麼,女生啦啦隊和微觀的人群
怎麼樣,這都是「所見」;
隊友之間相互打氣,商討戰術,進球吶喊,啦啦隊加油,圍觀群眾喝彩,賽後分析得失,
大家如何評價這場球賽,都是「所聞」;
賽前的鬥志昂揚,比賽時的興奮,焦慮,賽後的快樂、後悔、惋惜和感悟出的合作、不抱怨、著眼全局、及時調整等道理,都是「所感」。
第二步,收網,抓大魚放小魚:
提煉主題,明確「所感」;
抓住主角,輔之配角;
分析球賽的過程,尤其是轉折之處。
第三步,烹飪,掌握火候、時間、調料:
感情真實自然,不做作;
意盡筆停,乾淨簡練;
生動靈活,思想深刻。
沿著上面的思路,明確「所感」,再從中選取重要的「見聞」,稍加豐富,一般就能完整地寫出來了。
02
露西若有所思,又有點迷茫:
老師,生活中哪些「所見、所聞,所感」可以拿來寫呢?
那太多了。在家裡、在學校,在社會上,親眼所見、親耳聽說和親身經歷,有所感悟的事都可以拿來寫。
比如,最常見的,「我」發燒了,媽媽一宿沒睡,為我不停地換毛巾,我很感動;課堂上老師講了孫中山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國的故事,「我」受到巨大觸動;為什麼當代人變得過度焦慮或娛樂至上,「我」進行了頭腦風暴……
只要肯「睜眼看世界」,沒什麼不能寫。
這一點在音樂上也不例外。
周杰倫填詞的《梯田》,寫了小時候家鄉美麗的自然風景,梯田、牛啃草、小水溝,那裡承載著他童年的歡樂,如今卻被一一摧毀,代之以鋼筋水泥的高層飯店,他倍感心痛,執筆諷刺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歌詞樸素自然又極為辛辣,聽來悲愴感滾滾而來,發人深省。
周杰倫 - 梯田 [mqms2]
03:33來自王少俠說語文
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能寫出這麼感人的歌曲麼?
其他如《外婆》、《四面楚歌》、《聽媽媽的話》,無一不是他的生活體驗。因為經歷了,所以能自然地寫出來,而詞曲相得益彰,更顯其感悟真實而又自然,歌曲自然歷久彌新。
可以說,一切藝術作品都是作者所見、所聞,所感凝結而成的。
所以,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寫出來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而不會咬破筆頭還是啞巴。
03
吉姆平時貪玩了點,交作文總是最後那個,他猶豫了一下,又鼓起勇氣問道:
可是老師,為什麼我還是覺得沒東西可寫呢?
吉姆,其實不光是你,很多人都是道理明白,操作不來。
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好的作文或有獨特的感受,或有獨特的思想。而這些都是經過認真感受和思考得到的。有了感受,有了思想,才會覺得有東西可寫。我們常說的「有感而發」就是這個道理。「沒感」發不出來。
我們見聞了大千世界那麼多事,還是覺得沒東西寫,就是因為沒有用心去感悟。很多人到老還像小孩一樣心智不成熟,渾渾噩噩過了一輩子,到頭來抱怨世界的不公,世人的不理解,也是因為缺乏對世界的思考和對自我的認知。
所以,學會用心感受,用腦思考很重要,是每一個想完善自我的人的必修課。
04
貌似我們提出的問題已經回答完了,但可能有人會問,老師,我們的見聞沒那麼多,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家裡,繞來繞去,就那幾件事,都被寫爛了,確實沒東西可寫了呀!
這個問題問得好!答案也很簡單,增廣見聞。
李雷半天沒吱聲,終於來了興趣:
老師,怎樣才能增廣見聞呢?
曾小賢有言,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讀書是讓人最快、最有效地長見識的途徑,沒有之一。
書集故事、感受、思考於一體,讓你最快地穿過作者的腦洞,感受其中的曲折、奇峻,由此引發你思考。相當於作者主動拋出很多問題,你們各抒己見,進行思想交鋒。這無疑是積累見聞和訓練思考的最佳方式。你們在讀的世界名著就是不錯的選擇。
這是第一種方式。
第二種,傳媒。它是現今最為廣泛、最易接受,也是最輕鬆的方式。什麼3D大屏幕、4K高清、以及喜馬拉雅、QQ音樂,抖音等,充盈著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在裡面,最重要的是學會取捨,因為過度碎片化的信息,不但無法充實見聞,而且有可能讓人慢慢放棄思考。比如,奇葩見聞的寄生所——抖音,抖音五分鐘,人間兩小時,它讓人根本停不下來。
但不可忍否認的是,高質量的影視劇、音樂、廣播還是很多的,它們是心靈最好的棲息地,也可以從中借鑑很多素材。
以上兩種均屬於吸星大法,直接吸收別人的功力,雖然省事,但是新的功力能否融匯到體內,是一大考驗。吸收不好,身體會遭反噬。
還有一個,旅行。旅行是一種用身心去感受自然,認識社會的好辦法。
它通過頻繁的不規律的運動協調人體系統,可解壓,放鬆神經,人的感官變得靈敏,心靈感官也隨之舒展,更易觸動。所以,古今遊記散文絕大多數都是抒情的,如《小石潭記》,柳宗元在遊玩中很放鬆,自然變得多愁善感起來。
可以說,旅行中的每一秒鐘都有不同的見聞,其間見過的人,發生的事數不勝數。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時刻都在挑戰你的思維定勢,你不得不應付。
因此,旅行之於增長見聞,最為透徹。
總之,關注生活、豐富經歷和勤於思考是增廣見聞的不二法門。絕對會讓你有東西可寫。
那麼,沒東西可寫,寫出來的東西又是什麼呢?
一是空話,套話。像嚼過的口香糖,食之無味,還很噁心;像棋行譜招,了無生趣,無人觀賞。
二是無聊透頂,還自以為真實的俗話。周董的新歌《不愛我就拉倒》,堪為「典範」。
至此,關於「寫作,寫作,到底寫什麼」的話題就先聊到這裡,說到底,還是要靠大家自己去見,去聞,去想,如果不去做的話,就算給你一支生花妙筆,也只能是長嘆息。
最後,用曹雪芹的一句詩作結——「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