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騎驢」的巨大貢獻
楊金貴
倒騎驢是本地的一種說法,其實是一種三輪車,只是因為乘客坐在前面,駕駛員坐在後面才被稱為「倒騎」。
輝南縣城駐地朝陽鎮面積不大,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只有三條主幹道東西貫穿縣城,但是卻集中了近萬倒騎驢。
倒騎驢的興起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一是下崗進城雙面夾攻,縣城待業人口激增;二是方便便宜,每人一塊錢的價格深受歡迎;三是縣城太小,計程車成本過高。
從這三點來看,倒騎驢一方面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方便快捷出行需求,另一方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就業需求。因此,在95年到99年,數年間,成為倒騎驢發展的高峰期,用遍地倒騎驢來形容,毫不為過。其密度之大,覆蓋之廣,競爭之激烈,超乎想像。用凡有人處必有三輪來形容當時的盛況,毫不誇張。即便是夜裡兩三點鐘,小鎮幾無夜生活的情況下,如果你有需要,依然可以叫到車。這段時間,倒騎驢成為朝陽鎮人民出行的主要工具,計程車居於輔助地位。這一點也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匹配。
倒騎驢的優勢在於,既可以拉人,又可以拉貨,而車主還可以攬到諸如一些零活,更重要的是,它時間機動,現金交易。因此,一度很多人都加入到倒騎驢大軍中來,競爭激烈程度遠超過北京計程車。在機動車並不普及的當年,倒騎驢確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高峰期,甚至有人月入兩三千元——這可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東北小縣城,這樣的收入已經很高!
聰明的車主們為了招攬生意想了很多辦法,一輛小小的倒騎驢被下足了功夫。有的在車上裝上了音箱連著播放器,拉風的在大街上呼嘯而過;有的則裝上了乾淨鮮亮的坐墊,紅的、黃的、五彩的,靚麗多姿;有的為了遮雨擋雪,不顧巨大的風阻,裝上了塑料車棚——這對於全靠人力的倒騎驢來說,是一件需要持續體力的選擇……在那個年代,倒騎驢甚至也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但是,對於從業者來說,這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當時的公開價格是無論客人去哪裡,一人一塊錢。朝陽鎮的路並沒有那麼平坦規整,尤其對於上六中或者鋼廠一帶來說,就是個巨大的挑戰。如果車上坐了兩三個人,再加上有點風,那麼倒騎驢就只能靠推著跑來實現它的功能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人自己在車上裝上了助力器,倒騎驢變成了半機動車。於是新的問題來了,一方面確實節省了人力,另一方面卻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其速度之快不亞於今天的電動車。政府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很快,這種違反人力三輪車職業操守的改裝行為被強力叫停。倒騎驢終於又回到了人力環保時代。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信息的通暢以及走出去的輝南人在異鄉打拼成功人士的帶動,更多的輝南人開始拋棄原有思想,紛紛告別妻女,從原來的「闖關東」變為「闖關內」。倒騎驢這種純體力帶動的交通工具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朝陽鎮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被計程車所取代。
倒騎驢進入了到黃昏時期。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倒騎驢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而沒落為低層次的交通工具。坦率的說,隨著人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朝陽鎮建設的不斷規範,倒騎驢已經成為朝陽鎮人民出行的輔助工具,而不是主要工具。同時,倒騎驢所引發的交通安全問題確實值得關注。
但是,作為在朝陽鎮發展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的倒騎驢,依舊值得人們去懷念。也許,若干年後,倒騎驢會成為文物出現在人們面前,一如今天的綠皮火車。
小小倒騎驢,濃縮了一個小城的發展變遷。它值得人們去記住那段非比尋常的歷史。
歷史總在向前走,就讓見證了了朝陽鎮發展的倒騎驢留在記憶中吧。
(作者系輝南作協顧問,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