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作為全世界的財富吸鐵石,美國長期都是全球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的配置目的地,也是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聚集地。
然而,這場疫情已經在影響美國的保險、房地產、留學等對中國資金較為敏感的產業。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顧鄉
編 輯丨李豔霞、張楠
金融投資產品找不到海外客戶、「闊太太看房團」飛不過來、留學生家長群裡「焦慮不安」……在中國財富人群心中,美國財富吸鐵石的地位,似乎正在動搖。
(紐約一居民處 新華社/來源)
保險公司急需中國客戶
前兩天接到一個電話,來自一家紐約保險公司法拉盛地區的負責人。他告訴我,希望聘我做金融投資顧問,還願意出錢培訓,讓我拿執照。
我估計著,他其實想找我做人壽保險經紀人,並幫助我拿到保險執照。至於真正的金融投資顧問執照,比如CFP(註冊理財規劃師)這樣的權威執業資格,那可不是容易拿到的,算是畫個大餅吧。
至於為什麼找我,其實也很簡單。他們要的是「雙語顧問」,其中有關「華語」的要求才是重點——讓我幫他們開拓華人客源,尤其是來自中國內地的客戶。
他希望我能幫助他們對接一些有海外資產配置需求的中國有錢人,比如江浙地區的民營企業家,特別是那些已在美國買房,或者子女在美國讀書、工作的所謂「高淨值人群」。
我問他,現在疫情這麼嚴重,還會有人跑來美國買保險嗎?他說,這段時間過了肯定有,這是剛需,而且美國保險產品可比……他沒說下去。我猜,他是突然意識到自己想說的話不太合適,就把話吞回去了。
其實,我並不是幹這行的合適人選,但我知道疫情之下,美國財富管理行業的客源開拓壓力非常大。找我去做金融投資顧問,也算「病急亂投醫」了。估計哪怕能多搞來一兩個客戶,衝衝指標也是好的。
即便中美關係近期比較緊張,但對於許多人來說,鈔票是沒有國界的。但問題是,他們眼中的中國「快錢」,以後還會回來嗎?
(疫情前,曼哈頓的大街上車水馬龍 顧鄉/攝)
房地產中國買家銳減
除了保險行業急等中國客戶,另一個最近對中國資金比較敏感的行業,要屬美國房地產行業。
在這裡,我把那些目標客戶主要針對外國人的樓市相關從業者,都算進泛財富管理行業當中,因為他們的一大使命,就是幫助這些「高淨值人群」(而非本地剛需)進行海外資產配置。
據我了解,這一行在今年年初受到了重創。隨著紐約、加州等地區疫情肆虐,很多地產經紀人都受到很大衝擊,特別是那些「雙語經紀人」。
原因非常簡單:原本只要買張機票,登上飛機睡一覺後就能看房的中國「高淨值群體」,當時幾乎絕跡於美國樓市。
聽一名紐約華人地產經紀人Sunki Sun說,疫情爆發以來,她已經錯過了四位潛在客戶。
Sunki Sun一半以上的客戶是中國人,她通常做的是二、三十歲年輕人的生意,這批人比較有錢,或者說父母比較有錢。
「以往,父母希望親眼看到房子,確保它沒問題。」 Sunki Sun說,但在疫情爆發的情況下,他們來不了。結果,這批年輕人在沒有父母同意的情況下,無法完成購房交易。
這和開篇我提到的情況何其相似:那家保險公司想對接的中國有錢人,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子女在美國讀書、工作」。
另一名紐約華人房地產經紀人Xiang Jill Ji也說,疫情對其生計造成了衝擊。
Xiang Jill Ji有一位客戶,由於在武漢居住的父母決定不給錢,因此被迫毀約。另一位客戶本應於3月初前往美國完成所有購房程序,但在川普政府宣布禁止所有最近訪問中國的非美國公民入境後,這筆交易也黃了。
這些身在美國的中國人都買不了房,更別說那些長居中國、「打飛的」出國買房的人了。正如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首席經濟學家Lawrence Yun解釋的那樣:「外國買家通常希望在把錢扔給經紀人之前,先親自看一下目標房產。」
現在人都來不了,談什麼買房呢?更何況,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就連籤證政策都收緊了,中國財富人群因此變得更加猶豫。
2019年,來自中國的買家購買了134億美元的美國住宅房地產,比上一年的304億美元大幅減少56%。今年看來,數據只會更加慘澹。
(「紐約後花園」——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小鎮的一處豪宅 顧鄉/攝)
美國留學產業涼涼?
高校學費收入或縮水上千億
疫情之下,美國保險業「病急亂投醫」,房地產經紀人怨聲載道,而另一個高度依賴中國「高淨值群體」的領域——留學產業,也正面臨著深淵。
國內一位資深美國名校的保讀項目規劃師說,疫情對於家長的心理影響還是挺大的,很多家長已經轉而給子女在國內安排出路了。
雖然在她服務的個案中,疫情期間並沒有出現留學生被「趕出」宿舍或出租房的情況,但對於美國高校要求所有學生搬離宿舍的現實,仍然覺得難以接受。
留學業界人士都知道,中國留學生已經連續多年成為赴美留學的第一大群體,但在疫情期間,許多家長和學生開始萌生去意。更重要的是,隨著中美兩國關係持續緊張、美國民粹主義持續抬頭,以及籤證政策持續收緊,家長們開始變得疑慮重重。
經濟學家、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甚至直言:「疫情過後,留學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
事實上,美國留學的費用歷來是全球最高的,除了少數寒窗苦讀拿獎學金的人,更多中國留學生都是出自財富管理行業所謂的「高淨值家庭」。他們的父母門路多,即便不送孩子去美國,也有其他備選安排。
當然,如果海外生源最大來源國的留學生大量減少,產業鏈上的美國夥伴也會人人自危。
我這裡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主角是伊利諾伊大學。
伊利諾伊大學吉斯商學院和格蘭傑工程學院曾經購買過一份保單,險種名為「中國學生不來導致收入下降」。兩個學院每年需要為這個「奇葩」險種付給保險公司42.4萬美元。
這項為期三年的保險合同始於2017年。如果兩個學院的合併收入因中國學生的減少下降了18.5%,這份保險就會生效。賠付金額與收入下降程度成正比。
根據合同,保險生效的一個前提是:在一年內因一些「特定因素」導致來自中國學生的學費收入下降。「特定因素」包括籤證影響、流感疫病、貿易問題等。
如今看來,這份當時廣受揶揄的保單,充滿了智慧性的前瞻色彩。這是「學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的完美結合,當然,也完美地說明了我們的主題:許多美國高校實在太依賴中國「高淨值群體」了。
案例說得夠多了,最後上數據吧:
根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上月發布的最新報告,疫情正在阻止中國學生赴美接受高等教育,如果美國最大的國際生源繼續減少,美國高校將面臨高達150億美元(相當於1071億人民幣)的學費收入縮水。
美國財富吸鐵石地位動搖?
(疫情前,紐約第五大道的夜景,顧鄉/攝)
我在上一段提到留學產業,其實也是把它當作泛財富管理行業的一部分來說的。對於「高淨值家庭」的子女學業規劃,是成熟市場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的必修課。
這點和中國很不一樣。在國內,財富管理機構主要都在賣產品、賺佣金,無暇顧及客戶的家庭需求。而前面提到的保險規劃、海外置業,乃至身份規劃、稅務籌劃、信託計劃等安排,都是成熟市場財富管理的重要課題,中國市場在這方面的服務還很欠缺。
之所以強調財富管理,想要說明的是,這場疫情對美國的衝擊到底有多大。作為全世界的財富吸鐵石,美國長期都是全球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的配置目的地,也是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聚集地。
可如今,金融投資產品找不到海外客戶、「闊太太看房團」飛不過來、留學生家長群裡「焦慮不安」……在中國財富人群心中,美國財富吸鐵石的地位,似乎正在動搖。
待到這場疫情結束,從投資顧問、保險代理,到房產經紀、留學中介,每個人可能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有錢人還會像以往那樣,蜂擁前往美國嗎?
目前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