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起勢之前

2020-09-15 太極說

起勢之前有六件事兒:一、正身;二、收心;三;寫意;四、凝神;五、調氣;六、守丹。

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腳放鬆收至踝,踝放鬆收到膝,膝放鬆收到跨,跨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閭,尾椎放鬆下垂,沿脊椎督脈一路向上:收腹、命門後突,涵胸塌腰,沉肩墜肘,順項,頂頭懸。然後,沿任脈一路下行,檢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反覆三次。

二、收心。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恬」字調心。舌抵上顎,吸氣,呼氣,隨著呼氣,把「氣」下送到小腹丹田。老百姓的話兒說得更明白:把心放到肚子裡。

淡:「淡」字從水,應著腎。溜臀坐跨,「軟槍」一頂,復「收」至命門。

虛:「氣」沿脊而上,至百會,精神放鬆。

無:「氣」自百會沿任脈而下,放到肚子裡,肢體放鬆。

真氣從之:體會肚臍的「呼吸」。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體會肚臍的「呼吸」。

反覆三次。

三、寫意。

人立如松。

兩腿如立太虛:意在命門;

腦際若無所思:意在百會;

胸中空空如也:意在羶中,復下行至肚臍。

反覆三次。

四、凝神。

視線平視前方遠處,凝神片刻。

五、調氣。

意想百會穴吸天地之氣,徐徐送至丹田。意想以有意無意為度。反覆三次。

六、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以勿忘勿助為佳。

這六件事兒其實就是一個事兒: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反覆放鬆入靜、體認任督二脈「小周天」。

相關焦點

  • 詳解太極十三勢
    一、前言在太極十三勢體用中,無極樁生定勢,定勢生進勢,進勢生退勢,退勢生顧勢,顧勢生盼勢,從而成為太極十三勢中的五勢之體。很多人都知道勢不可擋;所以古人才有「寧傳一招,不教一勢」的說法。五勢是在完全掌握控制自己的神形、情志、欲望等基礎上,以陰陽五行的生克之道加以修練,而整合出來的五種不同形式的人體功能、功力。而用於棚法、捋法、擠法、按法、採法、列法、肘法、靠法等太極八法。最後形成太極十三勢中;五勢為體、為功。八法為術、為用的體用關係。把上述在實際運用中的招式連貫起來,就生成了功用不同、風格各異記載武功招式的,各式太極拳套路。
  • 太極十三勢揭秘——從心意十三槍到太極十三勢
    目下太極拳套路林林總總,而太極拳的本原卻僅有十三勢那麼簡潔,所以練習太極者無不欲知十三勢之本原。太極十三勢其實是對太極拳勁力的一種規律總結,把千變萬化的拳勢劃歸為十三個勁力。太極十三勢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心意十三槍為:撐、掤、蓋、扎、合、攔、支、秀、前、後、左、右、中定。馬雷石先生曾得一位太極拳高隱指點,授予了太極十三勢的勁法竅要,高隱在少年時代得自於一位遊方道人,道人不知名姓。
  • 太極拳與太極十三勢
    第八節 太極拳與太極十三勢         凡是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太極拳有八法十三勢。八法十三勢概括和體現了太極陰陽學說的變化哲理。所以,太極拳又叫十三勢。    太極十三勢的十三個字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勢分別與太極陰陽易變之理相對應。前八個字屬八卦,後五個字屬五行。八卦五行體現了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時空特性,並分別與人體臟腑、經絡和竅位相對應。八卦又有四正與四隅之分。
  • 太極明理篇之太極拳的勢
    太極拳原來也叫十三勢,是由掤捋擠按採列肘靠八法與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個步法合起來稱為十三勢。十三勢,不是十三個拳式子。勢的釋義中,有一項解作「一切事物力量表示出來的趨向」。通常可以表示靜態的或穩定的恆行進(動態)的事物的演變趨向。我覺得這個定義比較適合太極拳中關於勢的解釋。這個定義中包含兩點內容。一是動態的和靜態的事物都具有能量,二是演變趨向。
  • 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太極28勢起勢:正式行功走架階段,如何做到正確...
    鑑於廣大武當太極拳愛好者們誠摯的學習心願,從本周開始,太極宮將陸續推出武當太極拳口令+視頻指導動作專題,每周一到兩勢,此專題旨在為初學者和有一定太極基礎的養生愛好者們在細節處規範武當太極拳動作
  • 太極資源,形與勢
    而招勢是太極的內在動力,是看不見的內力運動,武學界人們習慣稱之為氣。人體的內在能量是一種無形的氣,在身體中自由地流動,聚散,從四肢流向丹田,這是合,再從丹田流向四肢,這是開。所以太極拳實際上只有兩勢,開勢和合勢。在陰陽學中,陰陽又是一對能量的矛盾體,能量強大視為陽,能量弱小視為陰。對應太極拳的兩勢,則蓄勢為合屬陽。因此,太極拳的兩勢又稱陰勢和陽勢。
  • 太極十三勢詳解
    太極拳追溯源歌昔日軒轅到常山,忽遇蛇鵲鬥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動,皇帝一見非偶然;因見二物頻相頭,始此流傳太極拳。文武由來本一源,開山啟教自軒轅;蚩尤作亂刀兵起,虔祈蒼穹降聖賢;倉頡造字留書吏,玄女臨壇劍法傳;武備文修從此始,八方手戰號熊拳。懷抱太極,頭頂三請,手分八卦,腳踏五行。
  • 太極十三勢的理解和練法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 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太極十三勢
  • 太極拳的「起勢」看似很簡單其實是最不好練的,對照下你練對沒
    「起勢」是太極拳的基礎動作,卻也是太極拳的靈魂招式。「起勢」看似很簡單,但很多人即便練了多年拳可能還是沒有練到位。這裡以傳統楊氏太極拳為例,說說「起勢」為什麼那麼重要。首先,說「太極者,無極而生」,便是從「起勢」開始。
  • 古秘拳譜太極十三勢---想學習的快收藏!
    ,太極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掌握好十三勢即可更清楚地了解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及奧妙!    太極十三勢功用歌:天地無極功用樁,化生太極定陰陽。動靜虛實纏綿進,以退求進柔克剛,以腰為軸顧肢體,包圓守一盼八方。五勢尋求通臂勁,懂聽鬆柔勁皆詳。
  • 董家太極功「太極拳架套路81勢」圖文對照及基本功視頻
    董家太極拳架以楊澄甫所傳楊式傳統太極拳勢位主體,在具體動作上與其他楊式支脈基本相同,在練法與風格上有董家獨特之處。在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中,對此套路有詳細解說,具體包括動作名稱、練習方法、運勁特點、注意事項、功能作用等。
  • 吳式太極拳各式技擊分析——「起勢」
    然後在使走架子與推手相輔相成的循環反覆練習之中,才能逐漸加深體會和理解,使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得之,太極拳法既不是單純走架,也不是單純推手所能獲得的。將太極拳的每一式的命名之意義和每一招式的化解與進攻的方式方法進行解釋和分析如下:「起勢」
  • 心性太極降龍伏虎拳(29勢)
    有沒有既簡單又複雜,方便易學,又有難度和運動量;既有利於身心健康,又涵蓋各家太極拳精華,並能依拳修功,以拳證道,繼而幫助太極拳愛好者,建立對太極拳的正知正見,從而取得安定心神、涵養意識、運化氣血、補充能量、提升精力、祛病延年、強身健體、開啟智慧的太極拳呢?有,這就是心學太極——心性太極拳。
  • 從起勢動作看太極拳的博大精深
    太極拳自始至終都體現了陰陽的轉換,起勢就是陰與陽的一次轉換過程,同時也是身體打通任督二脈的一個過程。太極拳的起勢動作看似簡單,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實際操作起來內涵卻極其豐富。一個起勢就是內氣從會陰由督脈向上行到百會,由百會沿仁脈下降到丹田的過程。不僅如此,手的上抬下落並不是手本身運動起來的,而是內氣催腰,腰催肩、催肘、催手來完成的,雙手不能用力,肩肘手都是放鬆的。
  • 太極拳「教科書級的」拳架修煉大全:少陰老陰少陽老陽太極十三勢
    本文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脫眼光,為太極拳的修煉程序,羅列出「教科書級的」拳架大全,目次如下:少陰架,老陰架,少陽架,老陽架,太極十三勢流水架,無極太極抖顫架——六部內功太極拳拳架。「太極不用手」之語,源於此也,這也只是階段性的練拳心法,到了「太極、十三勢」的境界之時,上下相隨手足齊到,怎會不用手?楊氏大架的練法中,曾經爭論不休的虛腿轉身與實腿轉身之辯,就是少陰架與老陰架之辯,不過如此了。更有像新編的簡化二十四式之類,既非實腿、又非虛腿,還未入流呢,與內功太極拳練法無關。
  • 起勢|引進落空 借力打力
    練習太極拳起勢的初級三層:1)手腳協調2)中節貫通3)中心收放訓練目的是練習動作與呼吸配合,形成節節貫穿的抽絲勁和丹田的彈抖勁。練習目的:形成在呼吸引導下身體的「沉起收放」,達到太極拳技擊「沉問、起拔、收空、發放」的完整四步驟。
  • 陳氏太極拳小架拳之 起勢
    其現為深圳市武術協會陳氏太極(小架)訓練基地寶安區體育館輔導站與西鄉體育館輔導站教練。   陳 氏 太 極 拳 小 架 拳 之 起 勢 對頂勁的要求:前頂和後頂輕輕向上領在百會穴上碰起,且保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
  • 太極十三勢、視頻、演示圖【教程】
    掤捋擠按是「四正」的方向,即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採挒肘靠是「四隅」,也就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四個方向,進退顧盼定」是前後左右中五個方向。前八字暗含八卦的八方,後五字則合五行之數,共為十三勢,即太極十三勢的八門五步。  掤勁。手臂向外、向上掤託,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屈肘要大於直角,呈弧度撐開、撐圓。掤勁,不僅用臂力, 而且要與肩、肘、胯、腰、腿和意氣配合。
  • 董家太極功「英傑快拳」31勢,圖文對照及視頻教學
    【這是董家太極的絕世珍品】董英傑創編,名為「英傑快拳」,又稱「太極快拳」。董英傑論述快拳說:「快拳是由上乘功夫經實用而發明,有慢有快,慢是以靜制動,快是發勁神速;有陰陽,有虛實;有精神,有蓄神;身法巧妙,姿勢精彩。然非有三年以上的功夫,不易領略也。」英傑快拳不是簡單地將原有動作快練,而是在練法、動作上有新的創編,特別在內勁運用上獨樹一幟。
  • 楊式太極劍51勢 ——記華漕分會培訓紀實
    閔行太極拳協會受閔行區體育局委託,普及培訓楊式太極劍51勢傳統套路。分會領導張仁芳為了培訓工作,更是請來了太極少帥傅清泉導師(協會總教練)的入室弟子、楊式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閔行太極拳協會副會長兼副總教練曾龍老師為本期培訓班的主教練,另安排熊國慶與劉華龍兩位老師為輔助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