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十三勢揭秘——從心意十三槍到太極十三勢

2021-03-05 和美太極

     太極拳古名十三勢,目下太極拳套路林林總總,而太極拳的本原卻僅有十三勢那麼簡潔,所以練習太極者無不欲知十三勢之本原。心意十三槍是心意拳槍法的基礎和核心,十三槍即是十三個槍勁,槍法千變萬化而勁力概不出其裡,心意十三槍其實就是對槍法勁力的一種規律總結,涵蓋了無窮無盡的槍勢。太極十三勢其實是對太極拳勁力的一種規律總結,把千變萬化的拳勢劃歸為十三個勁力。

太極十三勢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心意十三槍為:撐、掤、蓋、扎、合、攔、支、秀、前、後、左、右、中定。

馬雷石先生曾得一位太極拳高隱指點,授予了太極十三勢的勁法竅要,高隱在少年時代得自於一位遊方道人,道人不知名姓。筆者得馬先生心意十三槍和太極十三勢的傳授,筆者在對比演練中發現——太極十三勢和心意十三槍在勁力竟然是完全相通的。

      由此恍然大悟,悟通了十三勢抑或正是由十三槍勁轉化而來,心意拳是姬龍峰祖師「以槍法化拳法」的結果,而太極拳也是「槍化」的結果!

所以太極拳也極其重視大槍,要求在大槍中摸勁、找勁、練勁、長勁。太極拳中也有槍法名叫十三槍,但觀其實質已不能涵蓋十三勢的勁力了,可以說,太極的十三槍業已失傳,現在的太極十三槍只是拼湊的濫竽之作。

下面詳解十三槍與十三勢內涵:

十三勢的「掤」勁,正是十三槍的「掤槍」,槍上崩,內勁走向由下而上。

十三勢的「捋」勁,正是十三槍的「撐槍」,槍右掃,內勁走向自前至後。

十三勢的「擠」勁,正是十三槍的「扎槍」,槍前扎,內勁走向一往直前。

十三勢的「按」勁,正是十三槍的「蓋槍」,槍下劈,內勁走向由上而下。

十三勢的「採」勁,正是十三槍的「合槍」,槍內圈,內勁走向由上而下,起點低,落點亦低。

十三勢的「挒」勁,正是十三槍的「攔槍」,槍外圈,內勁走向由上而下,但起勢較低,行程較短。

十三勢的「肘」勁,正是十三槍的「支槍」,槍尖上挑,內勁走向由上而下,一沉到底。

十三勢的「靠」勁,正是十三槍的「秀槍」,槍尖下磕,內勁走向由下而上,一升到頂。

十三勢的「進」勁,正是十三槍的「前槍」,往前進步,內勁走向由上而下,起點較低,下到足底。

十三勢的「退」勁,正是十三槍的「後槍」,往後退步,內勁走向由上而下,但起勢高,落勢也高。

十三勢的「顧」勁,正是十三槍的「左槍」,槍尖左掃,羶中右轉,內勁前凸右送。

十三勢的「盼」勁,正是十三槍的「右槍」,槍尖右掃,夾脊左轉,內勁後收左移。

十三勢的「定」勁,正是十三槍的「中定槍」,回覆中平槍勢,氣沉丹田。

大勢如此,其中細微不可詳述,秘竅在於點破。十三勁都是運動中的勁路變化,而非靜止中的勁,武術是在運動中發力的學問,其中精微還須身教為妙,非筆墨可以盡述。

     從十三槍到十三勢,勢勢對應,絲毫不爽,巧合乎,同源乎?若說巧合,這種巧合不也太過巧合了嗎?可以認為,他們根本就是同源同出的同一個東東。並且,有些勁力僅在十三勢中體會,難以理會其中奧妙,甚至有時感覺是不可思議或是勁勢背反的,但如果拿在十三槍中理解,則會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頂,並感覺勢勢合理,毫無悖逆之處,可見,不懂槍法難悟拳,不知十三槍難明十三勢!所以說,十三槍正是十三勢的源頭,十三勢正是十三槍的轉化。

     如果沒有槍法中的實際體會,僅從十三勢的勁力上理解,殊難得其真正。因為十三勢的命名是由其外形的走向而定,而一些內勁的走向和外形勁力的走向相反,僅從字義上理解,又怎能體會其內涵!分析勁與勢,大約有兩種關係,一為勁勢同向,也即是慣性力作用,也稱順勢力,一為勁勢逆反,也即是對掙力作用,也稱矛盾力。即使是同樣的內勁走向,發出的勁力也迥然不同,例如蓋槍和支槍都是內勁往下,而槍法走向卻相反,蓋槍向下,支槍向上。即使是同樣的發力方向,而內勁的走向也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掤槍和支槍,槍法走向都是朝上,而內勁方向卻截然相反,掤槍內勁向上,支槍內勁向下。箇中三昧佛曰不可說,非在槍法中難以體會其精神,非在槍法中不能解悟其堂奧,我欲表達而辭窮,辭欲表達而意亡,野人獻曝,更須主人翁親身親沐。心知不如身知,說到不如做到,技藝雖妙,練上身來方是功夫。

     正因為槍法的流失,所以人們再不能正確理解十三勢,對十三勢的誤解誤會比比皆是,大師強作解人,結果似是而非,豈不蹉跎可笑。例如八法五步說,八卦五行說,強行肢解十三勢,野蠻嫁接古文化,風馬牛怎相及也。十三勢勢勢勁法,本無薄厚彼此,又哪來八卦一半,五行一半,又哪來四正一半,四隅一半?更有把「掤、捋、擠、按、採、挒」看作用力把「肘、靠」看作部位的奇談,豈有總結勁力時把身體部位也算進去的麼?實不明其二者的內涵故也。山東、河南、安徽一帶方言中稱向上舉的力道為「肘(方言音,用字尚待商榷)」,所以說「肘」應為向上的勁,正如「支槍」的槍尖上挑,而對於身法的勁力來說則是向下的,因為無法理解無奈望文生義以為用肘部擊人,真是謬種流傳,自欺欺人。

     可以肯定的說,目下許多對十三勢的解說並不正確,攀附掛靠、牽強附會的自不必言,有人部分的講出了些竅道,但也不見得完全正確。何以知之?在十三槍中一體會便知。所以,拿十三槍的槍勁反過來又可以檢驗後人對十三勢的解悟正確與否。十三勢,太極拳曲盡其妙,以約御繁,方顯大道易簡,先聖賢智慧之無窮。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領頭軍,而太極拳的魅力也正是其內涵的中道。

相關焦點

  • 太極拳與太極十三勢
    第八節 太極拳與太極十三勢         凡是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太極拳有八法十三勢。太極拳是拳術名稱,十三勢才是拳術的核心內容。八法十三勢概括和體現了太極陰陽學說的變化哲理。所以,太極拳又叫十三勢。    太極十三勢的十三個字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勢分別與太極陰陽易變之理相對應。前八個字屬八卦,後五個字屬五行。八卦五行體現了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時空特性,並分別與人體臟腑、經絡和竅位相對應。八卦又有四正與四隅之分。
  • 詳解太極十三勢
    一、前言在太極十三勢體用中,無極樁生定勢,定勢生進勢,進勢生退勢,退勢生顧勢,顧勢生盼勢,從而成為太極十三勢中的五勢之體。很多人都知道勢不可擋;所以古人才有「寧傳一招,不教一勢」的說法。五勢是在完全掌握控制自己的神形、情志、欲望等基礎上,以陰陽五行的生克之道加以修練,而整合出來的五種不同形式的人體功能、功力。而用於棚法、捋法、擠法、按法、採法、列法、肘法、靠法等太極八法。最後形成太極十三勢中;五勢為體、為功。八法為術、為用的體用關係。把上述在實際運用中的招式連貫起來,就生成了功用不同、風格各異記載武功招式的,各式太極拳套路。
  • 太極十三勢的理解和練法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 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太極十三勢
  • 太極十三勢詳解
    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原 文掤 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轉靈並堅硬,沾連粘隨俱無疑。採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果能沾連粘隨意,得其寰中不支離。太極拳追溯源歌昔日軒轅到常山,忽遇蛇鵲鬥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動,皇帝一見非偶然;因見二物頻相頭,始此流傳太極拳。
  • 古秘拳譜太極十三勢---想學習的快收藏!
    ,太極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掌握好十三勢即可更清楚地了解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及奧妙!    太極十三勢功用歌:天地無極功用樁,化生太極定陰陽。動靜虛實纏綿進,以退求進柔克剛,以腰為軸顧肢體,包圓守一盼八方。五勢尋求通臂勁,懂聽鬆柔勁皆詳。
  • 太極明理篇之太極拳的勢
    太極拳原來也叫十三勢,是由掤捋擠按採列肘靠八法與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個步法合起來稱為十三勢。十三勢,不是十三個拳式子。勢的釋義中,有一項解作「一切事物力量表示出來的趨向」。通常可以表示靜態的或穩定的恆行進(動態)的事物的演變趨向。我覺得這個定義比較適合太極拳中關於勢的解釋。這個定義中包含兩點內容。一是動態的和靜態的事物都具有能量,二是演變趨向。
  • 太極十三勢、視頻、演示圖【教程】
  • 太極拳「教科書級的」拳架修煉大全:少陰老陰少陽老陽太極十三勢
    本文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脫眼光,為太極拳的修煉程序,羅列出「教科書級的」拳架大全,目次如下:少陰架,老陰架,少陽架,老陽架,太極十三勢流水架,無極太極抖顫架——六部內功太極拳拳架。「太極不用手」之語,源於此也,這也只是階段性的練拳心法,到了「太極、十三勢」的境界之時,上下相隨手足齊到,怎會不用手?楊氏大架的練法中,曾經爭論不休的虛腿轉身與實腿轉身之辯,就是少陰架與老陰架之辯,不過如此了。更有像新編的簡化二十四式之類,既非實腿、又非虛腿,還未入流呢,與內功太極拳練法無關。
  • 王宗嶽傳武當太極拳十三式歌訣
    今天,分享一下王宗嶽的武當太極十三式歌訣,喜歡武當太極拳的朋友,可以把這個背熟!對自己打好武當太極拳非常有幫助!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十三勢者,棚捋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棚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個正方位。採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個斜角方位。四正方位和四正斜角方位,形成八角,八角即八卦!
  • 太極十三式的含義用法_
    「太極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前八字暗含八卦的八方,後五字則合五行之數,共為十三勢。補充:十三勢就是「八門五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統稱為八門,「進退顧盼定」統稱為「五步」,「顧」和「盼」是左右的步法。
  • 太極十三勢是專門克制大清朝摔跤術的「只手打遍天、三道防守圈」
    這就是」太極十三勢「,把整個手臂與身的功用發揮到了極致的境地,如劍如槍如龍,用主力手在半側身前織出一片防護網,故曰「半邊拳」、「只手打遍天」。「太極拳」一名,白紙黑字的首次見諸典籍是李亦畲的《太極拳譜》。而且,真正的太極拳「打」的是「活步、開合」,是能打的拳術。與拳擊的理念、方法幾乎重合,拳擊也是活步、拳擊。太極拳發展到李亦畲時代,已經只有開合、活步,不再提及「八法、五步」了。從李亦畲自著的《五字訣》、《行功要言》可以見證到。
  • 太極十三式詳解
    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原 文掤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轉靈並堅硬,沾連粘隨俱無疑。採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果能沾連粘隨意,得其寰中不支離。太極拳追溯源歌昔日軒轅到常山,忽遇蛇鵲鬥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動,皇帝一見非偶然;因見二物頻相頭,始此流傳太極拳。
  • 太極十三式的秘密
    太極十三式。之前我說過,最早傳拳下來的那位前輩保守,所謂「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實是非常隱晦的代說法。
  • 太極十三式
    太極十三式八法、五步合稱「十三式」,就是太極拳表示的方位、運行的勁路和有效的技擊手段在沉勁之內,含有牽動之勢,可使對方足根浮起。按勁變化甚多,按而向前進,則為掤勁:按向左右,則為捋勁;按而 合之,則為擠勁:而用按得勢,則成為放勁。按之特點,有粘定而不使逃脫之能:且按中又藏有手指之功,為太極拳擒拿法之一,因而按有單按、雙按之分,以掌根為主。按以順步為得勢,按中不僅有開合之意,並要含有由上到下、由前到後之一立體圓圈,如僅直按,既無效,又易為人所制。
  • 太極十三式你真正了解多少?
    太極拳十三勢即太極拳五步八法,包括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步法和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技擊法
  • 孫氏太極拳十三式 居家太極、辦公太極優選
    孫氏太極拳簡介    孫氏太極拳是列入國家正式比賽套路的傳統太極拳之一,也是半個世紀以來影響較為廣泛的太極拳流派之一。
  • 紅拳十三勢
    陝西紅拳文化研究會編制;陝西省武術協會審核:「紅拳十三勢」是在陝西紅拳文化研究會編制的簡易紅拳24勢的基礎上,由陝西省武術協會和陝西紅拳文化研究會共同聘請著名武術家馬振邦老師紅拳十三式本著易學、易懂、易練、易用的原則,選用紅拳中典型的十三勢動作,在不失紅拳風格、勁力及紅拳技擊打法風格的前提下,突出傳統紅拳健身、養生、技擊的特點,編委會認真負責、經過反覆論證編排而成。
  • 您了解吳氏太極第四代大師修佔和太極十三刀嗎?
    修佔是吳式太極拳第三代傳承人修丕勳次子,系山東省萊州市程郭鎮大武官村人,中國傳統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承人,自幼酷愛武術,隨父習練吳式太極拳,繼承和保持了一代宗師王茂齋的原始風格,擅長太極刀、馬眉刀、太極劍、太極槍、太極棍等,演拳如柔化春風,似行雲流水,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引進落空,拿而不發。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太極拳與太極
    歸納起來講,就是「胸懷太極,手按八卦、足踏五行。」這就是太極拳原理,將這一原理現實化,就創造出由八種勁法和五種步法組成的基本技法,八法五步之和為十三,故名太極十三勢。並由十三勢衍化成拳法。 因此,太極拳的基本技法就是太極十三勢。 太極拳就是由太極十三勢衍化的拳法。這就是太極拳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