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在我國有十分悠久的栽培歷史。在植物學上屬於葫蘆科,是常見的大眾栽培植物。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書中就有不少有關葫蘆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已經出現的壺字,字象形作「壺壺」等,壺蓋小而壺腹大,和後世隸定的壺字擴大壺蓋而縮小壺腹的寫法不同。在漢代以前,它是單音節詞,稱為「「瓠」「「匏」或「壺」等,如在《詩經》中就有四種叫法。《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云:「齒如瓠犀」;《豳風》云:「七月食瓜,八有斷壺」;《小雅》云:「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先秦時期漢語的單音節詞較多,這四個名稱中就有三個為單音節詞。後來寫作壺盧,蒲蘆,胡盧,瓠婁,等等,這些都是雙音節詞,按漢語發展的規律,其出現的時間可能遲至南北朝前後。接著又陸續出現了「匏瓜」(《論語》)、「苦匏」(《國語》)、「瓠瓜」(《說文》)、苦瓠(《本經》)、瓢(《唐韻》)、壺盧(日華)等叫法;而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共出現了七種對葫蘆的稱呼: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
葫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稱呢?這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是按形狀大小的不同分類,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埤雅》認為:「長而瘦上曰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瓠即現在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開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別主要是表現在外形上。然而,古人的分類並不一致,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也就是說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古今注》則認為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別,而是種屬三別。他認為「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別罷了。
二是古人認為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就其質來說,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於「茶酒瓠」、「藥壺盧」,皆因其用途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名字(《本草綱目》)。
三是由於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古代用字往往信手拈來,只要音似就可以了,不象現在有統一規範。壺盧、瓠、瓠、蒲盧、葫蘆,雖然寫法不同,但實際上都是指的一種東西,讀音也完全相同或相似。關於這些名稱的由來,陸佃是這樣解釋的:「細要(腰)曰蒲,一名蒲盧。細要土蜂謂之蒲盧,義取諸此。」他認為「蒲盧」本來就是「細腰」的意思,所以腰也就叫作「蒲盧」了。按照這種解釋,在這幾個讀者相同或相似的名稱中,「蒲盧」最貼近本義。李時珍則有另外的解釋。他說:「壺,酒器也;盧,飯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俗作葫蘆者,非矣。葫乃蒜名,蘆乃葦屬也。」他的意思是說,「壺」、「盧」本為兩種盛酒裝飯的器具,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了;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原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到現在;如寫成「壺盧」,反而使不少人莫明其妙了。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是農作物的重要培育中心之一。葫蘆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就有葫蘆種子和稻穀出土,這不僅說明距今七千年前我國南方已經有了稻作文化,而且在此以前,人們已經馴化和利用了葫蘆。這比埃及古墓中發現的葫蘆還要早上三千餘年。即使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我國栽培葫蘆至少也有了二千多年的歷史。《詩經》中有多處提到葫蘆,不但記載了葫蘆的種類和食用價值,還注意到葫蘆的生長規律,並用排列整齊的葫蘆子比喻美人的潔齒,形容女人的美貌。
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至今在亞洲,非洲,南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都有廣泛的種植和栽培。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產地該是印度與非洲的摩洛哥和衣索比亞,因為這些地方至今仍有野生葫蘆的存在。但據考古材料,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有石器時代出土葫蘆的報導。看來,它應當是一種世界性的植物。但使人不解的是葫蘆是怎樣遍及亞、非、南美各洲呢?當時地球上各大洲的原始人還被浩瀚的海洋所阻隔,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不免使人產生疑問。於是就有人猜測,是不是葫蘆以它身輕、浮水的特性,靠洋流的運動而從一個大陸漂流到另一個大陸去的。有人還為此作過試驗,結果認為有可能發生各種漂流。從現有資料來看,如同水稻是多源一樣,葫蘆可能也不是起源於一個地區,而是起源於若干地區,中國就是葫蘆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長按並點擊「識別以上二維碼」輕鬆關注本帳號
本月熱點文章分享:
收藏級精品範制匏器欣賞
又見老葫蘆 外形雖美底蘊更美
葫蘆砑花工藝大師張紅山作品欣賞
講述: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吉林「葫蘆王」劉峰烙畫及雕刻作品賞析
砑花工藝經久不衰 砑花葫蘆收藏或仍將升溫
山城美女自己動手製作葫蘆手串 手串美人更美!
葫蘆包漿最全面的文章 看完才敢說自己懂葫蘆
「創作新穎 獨樹一幟」 雕刻大師馬江紅作品鑑賞
再談「包漿與掛瓷」 下面幾個月也許最適宜包漿
本公眾號內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