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文化:了解葫蘆名稱來歷及產地起源

2021-02-12 天下葫蘆

葫蘆在我國有十分悠久的栽培歷史。在植物學上屬於葫蘆科,是常見的大眾栽培植物。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書中就有不少有關葫蘆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已經出現的壺字,字象形作「壺壺」等,壺蓋小而壺腹大,和後世隸定的壺字擴大壺蓋而縮小壺腹的寫法不同。在漢代以前,它是單音節詞,稱為「「瓠」「「匏」或「壺」等,如在《詩經》中就有四種叫法。《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云:「齒如瓠犀」;《豳風》云:「七月食瓜,八有斷壺」;《小雅》云:「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先秦時期漢語的單音節詞較多,這四個名稱中就有三個為單音節詞。後來寫作壺盧,蒲蘆,胡盧,瓠婁,等等,這些都是雙音節詞,按漢語發展的規律,其出現的時間可能遲至南北朝前後。接著又陸續出現了「匏瓜」(《論語》)、「苦匏」(《國語》)、「瓠瓜」(《說文》)、苦瓠(《本經》)、瓢(《唐韻》)、壺盧(日華)等叫法;而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共出現了七種對葫蘆的稱呼: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

葫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稱呢?這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是按形狀大小的不同分類,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埤雅》認為:「長而瘦上曰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瓠即現在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開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別主要是表現在外形上。然而,古人的分類並不一致,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也就是說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古今注》則認為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別,而是種屬三別。他認為「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別罷了。

二是古人認為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就其質來說,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於「茶酒瓠」、「藥壺盧」,皆因其用途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名字(《本草綱目》)。

三是由於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古代用字往往信手拈來,只要音似就可以了,不象現在有統一規範。壺盧、瓠、瓠、蒲盧、葫蘆,雖然寫法不同,但實際上都是指的一種東西,讀音也完全相同或相似。關於這些名稱的由來,陸佃是這樣解釋的:「細要(腰)曰蒲,一名蒲盧。細要土蜂謂之蒲盧,義取諸此。」他認為「蒲盧」本來就是「細腰」的意思,所以腰也就叫作「蒲盧」了。按照這種解釋,在這幾個讀者相同或相似的名稱中,「蒲盧」最貼近本義。李時珍則有另外的解釋。他說:「壺,酒器也;盧,飯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俗作葫蘆者,非矣。葫乃蒜名,蘆乃葦屬也。」他的意思是說,「壺」、「盧」本為兩種盛酒裝飯的器具,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了;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原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到現在;如寫成「壺盧」,反而使不少人莫明其妙了。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是農作物的重要培育中心之一。葫蘆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就有葫蘆種子和稻穀出土,這不僅說明距今七千年前我國南方已經有了稻作文化,而且在此以前,人們已經馴化和利用了葫蘆。這比埃及古墓中發現的葫蘆還要早上三千餘年。即使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我國栽培葫蘆至少也有了二千多年的歷史。《詩經》中有多處提到葫蘆,不但記載了葫蘆的種類和食用價值,還注意到葫蘆的生長規律,並用排列整齊的葫蘆子比喻美人的潔齒,形容女人的美貌。

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至今在亞洲,非洲,南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都有廣泛的種植和栽培。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產地該是印度與非洲的摩洛哥和衣索比亞,因為這些地方至今仍有野生葫蘆的存在。但據考古材料,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有石器時代出土葫蘆的報導。看來,它應當是一種世界性的植物。但使人不解的是葫蘆是怎樣遍及亞、非、南美各洲呢?當時地球上各大洲的原始人還被浩瀚的海洋所阻隔,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不免使人產生疑問。於是就有人猜測,是不是葫蘆以它身輕、浮水的特性,靠洋流的運動而從一個大陸漂流到另一個大陸去的。有人還為此作過試驗,結果認為有可能發生各種漂流。從現有資料來看,如同水稻是多源一樣,葫蘆可能也不是起源於一個地區,而是起源於若干地區,中國就是葫蘆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長按並點擊「識別以上二維碼」輕鬆關注本帳號

本月熱點文章分享:

收藏級精品範制匏器欣賞

又見老葫蘆 外形雖美底蘊更美

葫蘆砑花工藝大師張紅山作品欣賞

講述: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吉林「葫蘆王」劉峰烙畫及雕刻作品賞析

砑花工藝經久不衰 砑花葫蘆收藏或仍將升溫

山城美女自己動手製作葫蘆手串 手串美人更美!

葫蘆包漿最全面的文章 看完才敢說自己懂葫蘆

「創作新穎 獨樹一幟」 雕刻大師馬江紅作品鑑賞

再談「包漿與掛瓷」 下面幾個月也許最適宜包漿

本公眾號內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焦點

  • 玻里尼西亞:葫蘆起源與葫蘆藝術
    古代玻里尼西亞東部的島上,從北部的夏威夷島,東南部的復活島,西南部的紐西蘭,熱帶東部的庫克群島都有葫蘆的種植和應用。在庫克群島,葫蘆、椰殼和通常被製成裝水的容器。葫蘆的第二大用途是用作盛放食物的碗。此外,葫蘆還被用來製作各種各樣的特殊容器、樂器(撥浪鼓、鼓、口哨)和玩具。
  • 中國葫蘆文化的歷史
    在人類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葫蘆逐步由「自然瓜果」轉變為「人文瓜果」,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葫蘆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公認為世界文化起源之一。在中國浩瀚的民族文化寶庫中,有著大量的葫蘆「創世」、「賜子」、「祈福」、「消災除禍」等神話傳說,葫蘆成為寄託人們嚮往美好的「靈物」,是許多民族和群眾珍愛的吉祥物,也被一些少數民族視為本民族的先祖,奉為世代頂禮膜拜的圖騰。
  • 文玩葫蘆分幾種?文玩葫蘆圖片欣賞
    這壺都是指葫蘆。」我國古書上「壺」、「匏」、「瓠」、「甘瓠」指的均為葫蘆。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葫蘆和葫蘆種,並在其後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葫蘆文化。我國《詩經》、《論語》中均廣泛提到了葫蘆。《詩經》中與葫蘆有關的作品就有《邶風·匏有苦葉》、《小雅·匏葉》等11篇,在《詩經》時代,葫蘆就已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 架起中非葫蘆文化的橋梁
    扈魯在交流中進一步了解了博大精深的非洲葫蘆樂器、非洲葫蘆雕刻和非洲葫蘆裝飾,深深感受到葫蘆文化在非洲大陸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在卡巴提到認識幾位塞內加爾、幾內亞等非洲國家的葫蘆藝術家和收藏家時,扈魯興奮不已,隨即表達了希望邀請他們參加即將在中國曲阜舉辦的國際葫蘆文化研討會的願望,以期藉此架起中非葫蘆文化溝通的橋梁。卡巴也被扈魯教授對葫蘆文化的熱愛所感動,便答應一定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促成這次盛會。
  • 「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走進加拿大
    畫展開幕現場開幕式上,新不倫瑞克省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楊建華先生代表扈魯先生,向畫展組織方表示了誠摯的謝意,簡要介紹了扈魯先生近年來在葫蘆題材花鳥畫創作、葫蘆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轉達了扈魯先生希望通過此次畫展進一步增進新不倫瑞克大學與曲阜師範大學之間深厚友誼,為中加兩國民間文化藝術交流貢獻綿薄之力的美好願望。
  • 山西「葫蘆農莊」 藏著這些「寶葫蘆」文化!
    園區內葫蘆種植規模已擴大至150餘畝。 遊葫蘆農莊,看精美葫蘆,品葫蘆文化。除銷售原生葫蘆外,石泉還與外界合作,對葫蘆進行藝術設計,通過繪畫、雕刻將葫蘆做成工藝品,並建成葫蘆文化教育基地,為推廣葫蘆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提供教學和宣傳平臺。
  • 地大物博,精工巧物一一關東葫蘆古鎮葫蘆文化博物館
    葫蘆古鎮葫蘆文化博物館——佔地面積800餘平方米,主體建築由青磚砌築,白灰勾縫,仿古式垂花門廊,大紅門板上扣著銅製門環,整體風格及建築細節古樸大方,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羅楊為博物館題寫館名,國內研究葫蘆文化的知名學者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孟昭連教授為博物館撰寫了前言。
  • 「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展」走進山東濟寧
    共展出藝術精品力作百餘幅,在京杭名家藝術館展出的以三尺、四尺和鬥方為主,畫家在方寸之間勾勒出葫蘆的靈秀之美;在濟寧市博物館展出的以六尺、八尺和丈二大畫為主,畫家以宏闊的構圖和厚重的筆墨寫出了葫蘆的磅礴之勢。展覽中還有代表性葫蘆藏品十餘件,出版的葫蘆文化研究和民俗普及的《葫蘆畫社》報,各級各類媒體的報導近百篇。
  • 雄踞葫蘆文化的最高點——扈魯葫蘆博物館參觀記
    編者按:《中國文學》2016年第8期(總第104期)在「紀實文學」欄目,刊發了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梅慶吉先生的長文《雄踞葫蘆文化的最高點——扈魯葫蘆博物館參觀記》。梅慶吉先生曾三次蒞臨葫蘆博物館,在扈魯先生的陪同引導下,仔細參觀了博物館,深入了解了葫蘆文化的研究創作情況。
  • 傳統文化中葫蘆都有什麼作用,如何利用葫蘆功效?
    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文化中,其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會被人們賦予神秘點色彩,其中包括了動物、植物、以及一些現象等等。 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別的,就是我們常見的——葫蘆!
  • 葫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
    說起葫蘆大家最熟悉的或許就是老少皆知的那句「一根藤上七個娃,風吹雨打都不怕」,《葫蘆娃》動畫片中葫蘆是正義的化身,現實中人民依然把葫蘆當作一種驅災闢邪帶來吉祥的象徵。古代中國人民喜歡將葫蘆放在家裡,寓意家庭驅災闢禍,家人健康長壽。葫蘆也是富貴的象徵,可以為家庭帶來財運。
  • 葫蘆成為文化載體、文化事象
    中華吉祥文化是中華民族對安康、幸福美好境遇的企盼,反映在心理、語言、行為中,經長期沿襲,演化,積澱,並關聯民族文化觀念,與其他文化形態有交融的文化體系;山吉祥物、事、象、詞語、符號等構成,可總分作原發與繼發兩大類,表現於生活,生產,經營,社交,禮儀,歲時,節日諸多方面。葫蘆在中華吉祥文化中,為吉祥物的典型,中華葫蘆文化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之一。
  • 倒栽本長葫蘆賞析
    「本長」是指天然長成,且適合裁切成蟲具的葫蘆蟲具。本長葫蘆為亞腰形制,做蟲具時,下肚為「居室」,腰為「通道」,上肚一部分為「翻兒」。 「倒栽」是將本長葫蘆上下顛倒180°做成的蟲具,葫蘆下肚當作「翻兒」,而上肚則供鳴蟲生活。之所以這麼處理,是因為這些葫蘆的腰與下肚相比顯得過細,但與上肚相比卻成比例。顛倒以後,不僅有「翻兒」,還有型。
  • 長知識 葫蘆除了把玩還有這麼多用途!
    後來這些名稱在流傳中,逐漸出現壺盧這個雙音的名稱。這個名稱大約出現在三國時期,《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長柄壺盧」。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在江南還出現一個發音與壺盧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樓」(音婁)。「瓠樓」的出現,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推測。胡蘆和葫蘆這兩個名稱顯然是從這裡衍生而來。到了唐朝,「葫蘆」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宋代以後,由於葫蘆品種繁衍,名稱也變得更多了。
  • 傳承「葫蘆文化」 小葫蘆生出大財富
    近日,大城縣舉辦了2020大城葫蘆文化創意產業交易會,現場琳琅滿目的葫蘆,千姿百態,種類有30多種,參展商近500家。于敏香政府大力扶持,提升了葫蘆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于敏香我女兒的理想就是要把葫蘆烙畫發揚光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城縣便開始了大規模的葫蘆種植,目前種植面積達到3600餘畝,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城葫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是全國品種最全的葫蘆種植園之一,享有「河北工藝葫蘆之鄉」的美譽。
  • 孟先生筆記丨風水吉祥物 葫蘆
    葫蘆是一種吉祥的象徵,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 中國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於葫蘆的神話,葫蘆被當作祖先的來源看待。
  • 熱情巴西·葫蘆蹤跡
    ——聽巴西學者JOE先生談葫蘆文化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是世界「金磚五國」之一,經濟發達,物產豐富。除了享有的「足球王國」、「咖啡王國」的美譽外,葫蘆文化在巴西也擁有悠久的歷史,「葫蘆文化大國」的桂冠也意屬這個熱情的國度。
  • 認識紙模葫蘆
    葫蘆又稱蒲蘆,諧音「福祿」,草本植物。其枝莖稱為蔓帶,諧音「萬代」,故蒲蘆蔓帶諧音為「福祿萬代」,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 。
  • 小小葫蘆大千世界 「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
    「每次出去參加非遺展示都是排著長隊,傳統文化的魅力就在於此,跟人交流沒有距離。」入行:夫人引進門  一畫就上癮徽派:我們對「烙」這個字不陌生,但作為一項技藝就不了解了,可以簡單說說烙畫是什麼嗎?葫蘆,諧音福祿,吉祥美滿的象徵,也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烙畫流傳幾百年,中國人喜歡吉祥的東西,我畫的題材也是跟它相契合的,還能表現國畫的韻味、線條、構圖等等。徽派:這麼喜愛葫蘆,平時要怎麼保養呢?
  • 石泉村:小葫蘆變身「寶葫蘆」
    「我們是慕名前來觀賞葫蘆的。聽說這裡的葫蘆挺有名,農莊的風景也不錯,便想來看看。」6月7日,兩名來自潞城的遊客這樣說。在長治市屯留區豐宜鎮石泉村有一個石泉葫蘆農莊遠近聞名,小小葫蘆成為了當地的品牌,獨具特色的葫蘆文化正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