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與高淳的丹陽湖之爭

2020-12-16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童達清

第739期

自古以來,丹陽湖即為江南「巨浸」,其後由於不斷淤塞,約在兩漢時期,逐漸形成丹陽、固城、石臼、南漪等湖。隋唐以來,當塗、宣城、溧水三縣環丹陽湖而居,明弘治四年(1491),高淳縣從溧水分出建縣,環湖而居的就變成了高、當、宣三縣。

一直以來,關於丹陽湖的歸屬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自明中後期起,三縣特別是當塗與高淳之間,圍繞湖區的分界問題聚訟不斷。萬曆二十七年(1599),雖將丹陽湖判歸當塗縣,但與實際管轄權不相吻合,因而遭到高淳縣的反對,現實中也很難執行下去,這就為後來的糾紛埋下了種子。但民間自有其現實中的約定俗成的界線,雙方倒也能基本相安無事。

圍墾:糾紛因此而起

明正德七年(1512),由於高築東壩,丹陽湖失去了東向宣洩口,周邊圩區的災害明顯增多。因此自明代中後期起,政府一再下令嚴禁丹陽湖周邊的圍墾(參見《明英宗實錄》卷一四五)。民間也已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因此民國初期,宣城袁一清等發起成立了高、當、宣「三縣水利聯合會」,反對一切形式的圍墾行為。

1919年,高淳人趙粹記欲領墾丹陽湖北段,1920年,皖北人黃志澄、何南僧等欲領墾該湖南段,但都遭到當地民眾的阻攔。安徽省議會議長呂志元、宣城袁一清、高淳吳壽寬、劉庭燎等地方名流,還分別向皖、蘇兩省政府陳述圍墾丹陽湖的危害,最終這兩起領墾案均被該省政府予以撤銷。

然而黃志澄等並未死心,1925年5月,黃志澄組建華興墾務公司在當塗縣領墾花津湖灘地,劉邦興、何南僧組建寶豐墾務公司在宣城領墾雁星團外灘地,從而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三縣丹陽湖歸屬權之爭。為避免行文枝蔓,本文只涉及宣城與高淳之間的爭議。

10月,袁一清以三縣水利聯合會的名義,控告華興、寶豐墾務公司領墾違法,隨後兩省即分別派人進行了查勘。10月14日,安徽省墾務局局長親臨雁星團外灘地實地踏勘,並考查高淳、宣城兩縣誌書所載,認為「該灘東至大澄溝河,上接水陽河來源之水,經鱤魚咀(即下水陽)至澄溝口,轉北直下,而達龍潭河,其河心(即大澄河之河心)乃為蘇、皖兩省分界之線,東岸屬蘇之高淳,西岸屬皖之宣城」。即認為雁星團外灘地完全屬於宣城縣。而江蘇省代表則認為,所謂雁星團外灘地實際只是天荒蕩的西南角,只有約60畝灘地屬於宣城,其他均歸高淳所有。

高當宣三縣省界爭議地區

二省分歧既如此之大,各省都無權單獨處置,加上不久北伐軍興,國內政局混亂,雙方均無暇顧及,遂不了了之。寶豐公司的墾務,自然遭到高淳縣民的阻攔,1927年6月28日,該公司陳永賢等持槍至天荒蕩陳家場,當場打死高淳縣民三人,使得事態進一步擴大。

仲裁:高壓下的妥協

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待政局稍為穩定,兩省隨即著手處理邊界糾紛問題,在內政部主持下,蘇皖兩省共舉行了三次會勘。

第一次會勘:1928年7月起。此次會勘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仍然是各執一詞,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第二次會勘:1929年9月20日起。內政部派許以慄為委員,對蘇皖兩省各自主張的邊界進行了實地勘察。10月1日,在南京內政部正式召開會議,商討兩省劃界方案。雙方爭論到10月7日仍無結果,最後許以慄提出了自己的折中方案:「本席細為推求,覺塘溝河西之孔家拐附近崇寧等三小圩,既經在淳完納錢糧,高淳縣亦行使行政權,可援塘溝之例,劃歸高淳。其餘則以雲糧大河中心為界,以期明顯。」許以慄的方案實際上贊成了安徽、宣城的主張,同時也適當照顧了一點江蘇省的要求。江蘇代表雖不贊成,但不好明確反對,遂以「無權作主,需請示省政府」為由進行拖延。其後內政部只好決定進行第三次會勘。

第三次會勘:1930年7月28日始。代表們再次考察了爭議界線,並對沿途各種碑記、古蹟等一一詳查,而且走訪了當地民眾。8月2日起,仍回南京內政部進行討論。然而蘇、皖兩省各不讓步,爭議又回到了原點。

有鑑於此,內政部根據新頒布的《省市縣勘界條例》,並根據第三次會勘的實際情況,由席諮駰、向小柳起草了處理高當宣省界的方案。該方案依然以運河中心為界線,同時考慮到丹陽湖的蓄水防洪功能,暫行禁止雁星團外灘和花津湖的墾務,「俟河道疏浚以後再行籌議放墾,庶可免墾荒害熟之弊」。該方案交由行政院審核,並最終獲得通過。

江蘇省迫於行政院的強大壓力,只好同意該方案。1931年5月27、28兩日,蘇皖兩省各派代表兩名並會同高、當、宣縣長,根據行政院裁定方案,在兩省分界處關鍵地點豎立了7處木質界樁,並繪製了地圖以作證據。

行政院確定之蘇皖高當宣三縣省界

但是,該方案引起了高淳民眾的強烈不滿,並不斷上書司法、行政各部,對此方案提出質疑,高淳縣農會還組織代表赴南京情願;再加上雁星團外灘既已劃歸宣城,寶豐墾務公司又在安徽省領有墾殖執照,實際上並未真正停止墾務。因此宣城與高淳的邊界糾紛並未因行政院的仲裁而消失,相反,隨時有爆發衝突的可能。

衝突:果然再次爆發

實際上,該方案雖經頒布,高淳民眾依照「執業權不隨省界的變更而變動」的法令,仍然越過界河割取水草,並進而割取寶豐公司墾區內的農作物。寶豐公司雖不斷向宣城縣政府提出控告,並通過安徽省政府向江蘇省抗議,要求停止這種過界的搶奪行為,但均得不到有效解決,雙方矛盾逐漸升級。

1937年8月9日,高淳縣民陳金波、楊光玉等與高淳縣保安三中隊隊長楊如川、分隊長錢海明等,率領大批高淳民眾渡過大澄溝,搶割寶豐公司種植的稻禾,遭到寶豐公司佃戶的抵抗,並抓獲2人扭送宣城縣政府審訊。8月15日,楊如川、錢海明等率保安隊數十人對寶豐公司的佃戶進行報復,當場打死4人,重傷2人,並搶去屍體一具。

該案因不久抗戰爆發,宣城、高淳相繼淪陷,最後不了了之,但矛盾依然沒有解決。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國民政府鼓勵恢復生產,興辦失業,1946年5月,當塗利民墾務公司再次與高淳民眾發生激烈衝突,雙方死傷六十餘人,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小花灘血案」。

建國後省界的最終劃定

新中國成立後,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水利部即召集蘇皖兩省及高淳、當塗兩縣代表,訂立了丹陽湖水利糾紛協議書,確定了雙方管理的界線。由於時代不同,社會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次分界再無任何阻力。此次會議未有宣城縣代表參加,可見華東軍政委員會也是默認了1931年國民政府劃定的宣城與高淳縣界。

自此,延續了近三十年的高、當、宣兩省三縣糾紛終於成為歷史。可惜的是,爭議已成過去,而丹陽湖隨著建國後的不斷圍墾,昔日煙波浩淼的丹陽湖只剩下當年的運糧河道,已經名存實亡了。

(作者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江南魚米之鄉 宣城!
    1949年,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宣城專區撤銷。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7年,設立縣級宣州市。2000年,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皖蘇浙交匯區域中心城市,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
  • 高淳,世界級「慢城」?
    高淳老街位於南京市高淳區淳溪街道,又稱淳溪老街,是高淳的商業中心,江蘇省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也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被譽為「金陵第二夫子廟」,有「金陵第一古街」之稱。高淳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高淳老街分布著成片的明清建築群,這些古建築傍水而列,粉牆青瓦、飛簷翹角,配上精美的磚木石雕和傳統的書法牌匾,古樸典雅,被中外學者和遊客譽為「東方文明之縮影」、「古建築的藝術寶庫」。
  • 探幽高淳文脈丨老街篇之:高淳老街、東壩老街、漆橋老街、滄溪老街
    宋朝時期的南宋著名文學家、抗金民族英雄嶽飛之孫,嶽珂曾途經高淳固城湖、銀林堰、東壩等地,因景生情遂賦詩歌詠。東壩以裡沿岸人家皆對門植葦於小嶼,不曉其旨,漫成四絕宋·嶽珂岸傍幾曲住人家,淺嶼排門種荻花。縱使秋聲常索索,斷無司馬聽琵琶。
  • 南京高淳拓展訓練|江蘇移動高淳拓展活動
    南京高淳拓展訓練在南京高淳慢城迎來了江蘇移動的小夥伴們,由於大家對於本次活動還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的,所以大家也是按時的到達了拓展場地,教練為了能夠讓小夥伴們更好的開展接下來的拓展活動,也是為大家開展了幾個趣味性的小遊戲,也為大家在寒冷的冬天展開熱身,教練也為各位小夥伴們分好隊伍,便於活動的開展
  • 高淳保聖寺
    相傳1700多年前,高淳瀕丹陽大澤,東吳大將周瑜常駐境內督水師操練於湖上。孫權母親有時也在小喬的陪同下來高淳遊玩。
  • 高淳的「高」,高上了新聞聯播,跩~
    經千年之傳承至今,被堪稱「江南一絕」。竹馬(東壩大馬燈)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鎮東壩因此品牌項目分別在2011—2013年度、2014—2016年度兩階段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東壩大馬上燈是一項模仿戰馬造型的民間舞蹈,東壩大馬燈用竹製「馬架」,外表用絨布製成「馬皮」,並飾以馬鞍、韁繩、銅鈴等,形神兼備。
  • 【《橋》第185期】品味高淳方言系列︱(二)解讀高淳古話
    在高淳話裡打滑就叫「打跐」。泥蹅滑爛又叫「滑跐滑爛」。在高淳方言裡有一句有名的話叫做「困了冰凍上想跐」,意思是痴心妄想。在高淳話裡「跐」跟「痴」諧音。矬就是一段,一般指圓形的。高淳人常說的「圓矬頭」就是圓圓的一段,「一矬兩矬」就是一段兩段,「中矬」指中間的那一段。在高淳方言裡,矬兼有名詞和量詞的雙重特徵。
  • 宣城北鄉的唐氏家族
    章達鼎第794期忠 義 之 後居住在宣城北鄉金寶圩和狸橋地區的唐氏族人,其共祖系南宋末年的唐泰嶽,查閱其宗譜,與《宣城縣誌》中的記載相一致。北宋時,唐介(字子方)登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神宗時為參知政事,熙寧二年(1069)卒,葬荊州,諡質肅。
  • 除宣城查濟古鎮、松潘黃龍寺,建築古樸的旅遊景點原來還有這些
    南京高淳古街淳溪的古老街道,我屬於南京市,但是離南京市內很遠,開車大概有100公裡的距離,位於南京南部、江蘇省和安徽省交界處,古鎮已有900多座現存的建築,至今已有900多座,街道兩旁的商店林立,白色牆壁的黑色瓦的古老建築,那裡面位於古街的中段,清乾隆年間建成的吳氏宗祠是古街上最宏偉的建築,一共有三進,往前走,大門後面有一個劇場
  • 高淳馬拉松,一場屬於跑者的「享受」
    為保護周邊環境,高馬也在環保上進行了大力倡導,使之成為了高馬的一大特色。據了解,今年高馬首次進行賽事無紙化倡議,號召跑者用更為環保的「電子參賽手冊」代替紙質版參賽指南。每一位自願使用電子參賽指南的跑者將領到一份高馬獨特的明信片。高馬組委會表示,在未來,高馬也將逐漸全面實現「無紙化環保賽事」。
  • 高淳發布首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GEP) 全力打造「高淳樣本」
    高淳地處江蘇西南、南京最南,總面積80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50萬,是鑲嵌在寧杭生態經濟帶與寧宣黃成長帶交匯點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年來,高淳區始終堅持生態立區,深入發掘「美麗資源」產業附加值、富民貢獻力,培育發展生態+旅遊、+農業、+文化、+康養等新業態,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通過初步核算,2019年高淳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為1575億元,是2019年全區GDP的3.4倍左右,人均GEP約為34萬元。
  • 2020高淳國際慢城線上武術大會 來啦!
    為進一步提升高淳「全國武術之鄉"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健身需求將武術賽場和城市地標相結合與城市人文相結合與流行文創相結合我區舉辦「2020高淳國際慢城線上武術大會"讓武術賦能城市,融入生活國際慢城  武動高淳
  • 合肥工業大學在宣城設立宣城校區確實是有待商榷的一步錯棋
    那為何合肥工業大學會去經濟並不發達的宣城建立新校區呢?為何去宣城建立新校區?首先,合肥工業大學官方認為,在宣城建設新校區是響應國家戰略之舉,服務的這個戰略就是皖江城市帶建設。因此,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的建設從開始就充滿著迷一樣的操作。再次,宣城的大手筆支持力度讓合肥工大新校區最終落地宣城。合肥工業大學作為安徽的一所高水平大學,其成為安徽江南幾市大力爭取的對象。其中以宣城市給的支持力度最大。作為文房四寶之鄉,宣城歷史上文脈悠長。
  • 江蘇省高淳監獄比學趕超提升隊伍戰鬥力
    在參觀「追憶崢嶸歲月」發展史料展後,高淳監獄一監區青年民警王偉感觸頗深。他是監獄2019年新招錄民警,據了解,這樣的傳統教育已經成為高淳監獄「走好從警路」培訓系列課程中的一項固定科目。  淬鍊作風展示好形象  「今天我收到了高淳監獄的來電。對我提出的問題,一一給予解答。」近期,高淳監獄收到一份特殊的12345工單,罪犯家屬對高淳監獄獄政管理支隊支隊長史繼君表示感謝,並點讚肯定高淳監獄工作:「非常感謝高淳監獄的史隊長,那麼平易近人,還那麼耐心地開導我!我和我的家人也放心了。謝謝!謝謝這個便民平臺!」
  • 南京城裡「被遺忘」的高淳,為什麼總是「不著急」呢?
    於是,南京的「慢」成為稀缺資源,高淳的地盤便是以「慢」刷出了存在感。以前誰知道高淳呢,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竟然以為是隔壁安徽的縣城。這是南京的屬地,雖然講著「安徽話」,住在「徽派」建築裡。南京的高淳縣因生態環境保護良好,一片叫作「生態之旅」的區域得到了世界慢城聯盟的青睞,獲得「慢城」稱號。「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節奏的城市形態。根據世界慢城聯盟的規定,獲評的城鎮、村莊或社區必須人口在5萬以下,追求綠色生活方式,支持傳統手工方法作業,不設快餐區和大型超市等,具體規定多達54項。
  • 「臺灣中華武術總會」到高淳開展交流活動
    中國臺灣網7月27日訊 7月22日,「臺灣中華武術總會」來到高淳開展武術交流活動。  「臺灣中華武術總會」一行首先來到古色古香的高淳老街,表演了臺灣傳統文化傳承項目「獅頭旺」,色彩鮮豔的獅頭,在數位表演者的精彩演繹下,做出翻滾、洗臉和假寐等動作,活靈活現將臺灣獅藝文化展示出來。在高淳淳輝高級中學,「高淳武術協會」和「臺灣中華武術總會」開展了武術交流。
  • 高淳文脈之寶塔篇:保聖寺塔、聚星閣、鍾英閣、文星塔
    保聖寺塔位於高淳區城東,原名龍城寺塔,系名剎龍城寺的藏經之所。相傳建於吳赤烏二年(239),孫權在今高淳城東保聖寺所在的龍城山麓創建佛塔。唐貞元十七年(801)由名僧貫休主持重建龍城寺。舊縣誌《人物誌》仙釋篇中又錄貫休小傳,傳稱貫休,字德隱,一字德遠,俗姓姜氏,原是婺州蘭溪和安寺僧人,素有禪行,清規嚴肅,願力堅凝。
  • 南京高淳搭建交流平臺 打造醫療器械產業高地
    記者從該產業年會上獲悉,通過這一交流平臺,同時在江蘇省和南京市政策支持下,高淳正在舉全區之力重點培育發展醫療器械產業,打造南京名副其實的生物醫藥地標和醫療器械產業基地。3D列印氧化鋯全數位化齒科義齒修復、智能洗肺機、血漿高效定向酶促反應治療系(PEDIC)等15個醫療前沿創新項目進行了現場路演,並與高淳區進行了項目對接。「經過2年時間,該產業年會已經成為高淳區招商引資的又一重要渠道,將大大促進高淳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陳開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