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太史公筆下《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秦王政(即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荊(因秦王政的父親,即秦莊襄王字為子楚,秦國史官避諱,稱楚為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讀完李開元先生的《秦謎》才明白,一條20多字的帝王年度工作總結究竟蘊藏了多少故事——
秦王政二十四年某天,秦王站在鹹陽宮大殿上,來回踱步,時不時皺著眉頭,墊腳向宮門口張望。內心的焦急全都寫在臉上,他在等待前敵指揮部發回的最新戰報。
戰報到了——王翦大軍滅楚,昌平君死,楚將項燕自殺。
李開元先生現場還原荊軻刺秦王場景
看完戰報,焦躁的心情總算平復了下來。因為一年前,李信的20萬大軍,在昌平君和項燕的前後夾擊下,幾乎全軍覆沒。李信的失利,固然令秦王痛心,可更令他痛心的是,奉王命鎮守郢陳的秦國原丞相、自己的表叔昌平君,竟然在陣前倒戈,致使李信大軍潰敗。如今,老將王翦率領60萬秦國虎狼之師東進,楚亡。
可昌平君之死,令秦王徒生傷感。那年,嫪毐在秦王政加冠之際發動叛亂,秦王令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平叛。所以,能夠安穩登上秦國大王的寶座,軍功章必須有表叔昌平君的一枚。
因涉及嫪毐叛亂,呂不韋被罷免,昌平君順利補位相國一職,成為秦國第二號實權人物。之後的十多年,他竭盡全力輔佐秦王。就在消滅六國的宏偉目標即將實現之際,昌平君卻調轉槍口,與秦王揮刀相向,成為保衛楚國的堅定分子。
在仕途與母國二選一之時,昌平君毫不猶豫地將選票投給了後者。我們假設,如果他選擇前者,憑藉他與秦王的叔侄關係,以及他秦國相國的地位,大秦統一天下的第二枚軍功章肯定屬於他。而第一枚,當然屬於秦始皇。
傷感過後的秦王政,下了這樣一道詔命——凡是記載有昌平君的文字,一律銷毀。很快,昌平君便從秦國歷史上消失了。不禁想問,「焚書」的靈感手否源於此?
近些年,藉助考古發現,關於昌平君的生平,才有了一個大概的描述:他是戰國末期楚國公子,其母親為秦國公主,外祖父為秦昭襄王,論輩分,秦王政還得叫他一聲表叔。仕於秦,任相國,後奉王命遷郢陳安撫楚民,卻很快叛秦,被項燕擁立為末代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