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君是誰?是秦國的丞相又是末代楚王,史書連其名諱都不曾留下

2021-02-13 談秦說漢

談秦說漢(355)昌平君是誰?是秦國的丞相又是末代楚王,史書連其名諱都不曾留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行冠禮時,長信侯嫪毐作亂,昌平君率軍平定;秦國吞併韓國後,新鄭發生叛亂,遷徙昌平君到郢陳,以離間楚國;楚王負芻被俘後,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後被王翦率軍平定。但秦國之丞相,又做了末代楚王,史書上居然連他的名諱都不曾留下,其身世令人好奇。

 

             

 

 

按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安排,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完在秦國為質時與秦昭襄王之女所生的兒子,叫羋啟。熊完回楚國繼位後,羋啟仍留在秦國跟隨華陽夫人。羋啟長大之後又在秦國做官。他有一個女兒叫羋華,嫁給嬴政,生下公子扶蘇。

 

劇情中羋啟不僅是嬴政的表叔,還是嬴政的嶽丈。也正因為有這一層關係,長信侯嫪毐以王璽與太后璽矯詔調動地方兵卒與門客欲進攻秦王在雍城居住的蘄年宮時,羋啟被火線提拔為丞相、封為昌平君,與昌文君羋顛一起派兵在鹹陽城平叛。

 

《史記·秦始皇本紀》: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司馬遷所記載的昌平君為相國,先秦時期稱之為相邦,後避漢高祖劉邦之諱改為相國。《史記》是司馬遷在漢朝時期所編訂,而嬴政時期之相邦所管轄的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是親自把關。因此,所說的相國昌平君,可能是筆誤,應是丞相之職。

 

             

 

 

司馬遷並未在史書上說明白昌平君就是羋啟,也沒有說明羋啟就是在冠禮期間被封為昌平君。因此,無法證實昌平君與楚國外戚有直接聯繫,自然不能證明昌平君就是羋啟了。但可以肯定,昌平君是秦王嬴政執政期間,繼呂不韋之後的新領導。

 

1982年,天津市文物管理處從薊縣運往天津的廢銅裡揀選出一件銅戈,被證實為秦漢期間的文物,刻有銘文可以證實此銅戈為秦始皇十七年,丞相啟、狀所造。其中「狀」就是指左丞相隗狀,司馬遷誤作為隗林;右丞相應該就是昌平君「啟」了。

 

《文物1986年03期 》:「十七年丞相啟、狀造 郃陽嘉丞兼月隼),工邪。郃陽。」

 

《史記索隱》:「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

 

考古文物只能證明嬴政親政初期的左丞相是隗狀,右丞相的名為「啟」,但不能證實右丞相之姓氏為「羋」,而結合《史記索隱》記載。似乎證明昌平君就是楚國王族之後,是羋姓熊氏,稱之為「熊啟」更合理一些

 

             

 

 

司馬遷記載陳勝、吳廣起義時,曾詐稱以公子扶蘇、項燕的名義起事。因此,有人認為公子扶蘇可能是楚女的血脈。也有人認為扶蘇之名來源於《詩經·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之「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因此,判斷扶蘇之母為鄭國人。

 

根據《大秦賦》的劇情安排,扶蘇之母是楚女羋華,羋華之父是昌平君羋啟,似乎也有道理。而《秦謎》一書,也是推測扶蘇之母是楚國人。但邏輯推理的合理性是站在有歷史記載或考古文物的證據上,扶蘇的身世不能完全證明昌平君身份

 

《史記·陳涉世家》: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吞併韓國後,將其地設置為潁川郡。但沒過多久,前韓國都城新鄭就發生了叛亂。為讓所吞併的地方人心歸附,嬴政決定將昌平君遷徙到楚地郢陳,以收服人心。當時天氣很冷,下了很大的雪,深二尺五寸。

 

《史記·秦始皇本紀》: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這裡可以看出,昌平君是從別處的封地,遷徙到天氣寒冷的楚地郢陳,想用昌平君的影響力來收服當地的士人,不希望發生像韓國被吞併後,韓國人仍然口服心不服之事。這裡間接地證明了昌平君的祖先就是楚國人,並在楚國有一定的影響力。

 

能在楚國形成影響力的,除了士族就是王族,而楚國歷來有與秦國通婚的習慣。因此,「昌平君徙於郢」之言也佐證了昌平君是楚國王族之後

 

楚國先祖是黃帝之孫高陽,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下重黎,重黎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都是母親腹裂而生。長子叫昆吾,次子叫參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會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連,季連姓羋,是楚國王族的祖先。

 

季連的後代有一支叫鬻熊,稱為熊氏。鬻熊的兒子叫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下了熊繹。周成王把熊繹封到了楚蠻,住在丹陽。

 

因此,綜以上資料分析,昌平君應該是楚王族之後,羋姓熊氏,叫羋啟,或稱熊啟。也就是1982年天津文物管理處之銅戈銘文上所說的「丞相啟」

 

             

 

 

秦國吞併韓、趙、魏國後,又打敗了燕國,派大將李信與蒙恬各率十萬,攻破平與及寢陵後,李信又攻克了鄢郢,留下昌平君在郢陳留守,率軍嚮往東進發,欲與蒙恬在城父會合後直取楚國新都壽春,但昌平君在楚地發動了叛亂。

 

李信回軍平叛,又被尾隨了三天三夜之項燕所率的楚軍打敗。於是,嬴政不得不重新起用王翦,徵發六十萬大軍伐荊楚,俘獲了楚王負芻。於是,項燕在淮南擁立昌平君為楚王,王翦繼續進攻,最終昌平君被殺,項燕自殺。

 

《史記·秦始皇本紀》: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項燕擁昌平君為楚王,而且能得到楚國士人的支持,也可以佐證昌平君是楚國王族的血脈。因此,電視劇《大秦賦》中,關於昌平君羋啟的劇情安排是大致上是符合真實歷史的。但其中羋啟之女羋月及羋月是否為公子扶蘇之母仍有待考證。

 

             

 

 

 

綜合《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索隱》、及文物考古發現,羋啟可能就是楚考烈王與秦昭襄王之女所生的兒子。一直生活在秦國,並在秦國做官,被封為昌平君。

 

羋啟因平定嫪毐之亂有功,被封為丞相。但後來被免相,並將封地遷徙到郢陳,而秦國又廢分封立郡縣。因此,被免相後,封地又被廢的昌平君羋啟心生不滿,在楚將項燕的支持下發動叛亂,被王翦率軍滅之。

 

2020/12/28

 

我是秦磚漢瓦裡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讚唄,不勝感謝!

 

相關焦點

  • 楚國末代楚王羋啟:秦國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
    楚考烈王熊完在位25年,前238年去世之後,其四個兒子先後都當上了楚王,分別是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和楚王啟,其中楚王啟的一生經歷頗為傳奇,今天就來說一說楚國末代楚王羋啟:秦國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
  • 昌平君:被秦始皇從歷史中刪除的丞相
    而還有一個,除了史書上有點滴地記載外,我們現在連名字都不知道了,這就是昌平君,曾經的大秦丞相。中國歷史上的丞相多多,尤其是宋朝更是如此,但大多是屬於皇帝分權而為之,相當於丞相,或者叫享受丞相待遇,但一般都可稱為「相」,這裡面的水分就大了許多。而秦國的丞相可不一樣,就是只有一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 身為秦相又是秦王政姻親的昌平君,為什麼選擇叛秦成為末代楚王?
    然而,昌平君最後還是選擇叛秦歸楚,在明知楚國已經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接手了楚國,與楚國大將項燕一起抵抗秦國到了最後一刻。為什麼身為秦相,又是秦王政姻親的昌平君,要選擇叛秦成為末代楚王呢?昌平君是楚國公子,楚考烈王的兒子。當年,還是太子的楚考烈王在秦國做人質,娶了秦國的宗室之女,剩下了昌平君。秦楚兩國有幾百年的相互聯姻,在秦國內部有很強大的楚系外戚勢力。
  • 身份生平皆成迷的昌平君,來了解一下?
    作為平定嫪毐之亂的重要人物,昌平君在戰國晚期的秦國政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影響力;作為末代楚王,昌平君在秦滅楚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麼這兩位昌平君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秦王十二年的秦戈,戈內刻銘文兩行共十五字:十二年丞相啟顛造詔事成丞迨工印這兩件秦戈的出土,彌補了史書中對於秦王早年丞相記載的空白,推翻了秦王自呂不韋後長時間未立丞相的說法,也讓學者們的目光從丞相有沒有移到了丞相是誰上。昌平君作為秦王早期,既有相當政治地位,又搞過大事的重要人物,立馬就被列入了重點關照的名單中。
  • 秦始皇:我的表叔昌平君
    因為一年前,李信的20萬大軍,在昌平君和項燕的前後夾擊下,幾乎全軍覆沒。李信的失利,固然令秦王痛心,可更令他痛心的是,奉王命鎮守郢陳的秦國原丞相、自己的表叔昌平君,竟然在陣前倒戈,致使李信大軍潰敗。如今,老將王翦率領60萬秦國虎狼之師東進,楚亡。可昌平君之死,令秦王徒生傷感。那年,嫪毐在秦王政加冠之際發動叛亂,秦王令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平叛。
  • 《大秦賦》之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卻最終背叛秦始皇!
    李斯審訊嫪毐,嫪毐說出呂不韋送其入宮一事。嬴政下令處罰嫪毐及其黨羽,車裂嫪毐。在平定嫪毐之亂後,秦王嬴政自然需要犒勞立下功勞的文臣武將。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昌平君羋啟(熊啟),就代替了呂不韋,出任丞相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渭陽君嬴傒等秦國宗室,則對這一安排十分不滿。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昌平君羋啟(熊啟)不僅是平定嫪毐之亂的功臣,還最終背叛了秦始皇嬴政,這是為何呢?
  • 《大秦賦》之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卻最終背叛秦始皇
    李斯審訊嫪毐,嫪毐說出呂不韋送其入宮一事。嬴政下令處罰嫪毐及其黨羽,車裂嫪毐。在平定嫪毐之亂後,秦王嬴政自然需要犒勞立下功勞的文臣武將。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昌平君羋啟(熊啟),就代替了呂不韋,出任丞相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渭陽君嬴傒等秦國宗室,則對這一安排十分不滿。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昌平君羋啟(熊啟)不僅是平定嫪毐之亂的功臣,還最終背叛了秦始皇嬴政,這是為何呢?
  • 秦始皇的皇后可能是誰?為什麼史書沒有記載?
    那麼,假設秦始皇有皇后,那麼這個人最大的可能會是誰?秦始皇的皇后究竟誰最有可能?為什麼史書上都沒有對這個人進行記載呢?關於秦始皇的皇后,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有兩種比較被接受的可能,第一,沒有立皇后;第二,皇后,更準確地說是一統六國之前的王后是楚王之女。
  • 大秦帝國最想抹殺的秘密:末代楚王的「亡秦必楚」讖語
    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二十三年,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似乎感到很疑惑,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即被殺的楚將項燕何以能在第二年在楚王負芻被俘虜後,又在淮南擁立前秦國相過、並指揮過平定嫪毐之亂的昌平君為楚王呢?
  • 秦始皇的妻子:一個被史書抹去的人
    我翻閱史書,找出了一些蛛絲馬跡……  秦始皇的父親是異人,他是秦孝文王排行中間的兒子,其生母夏姬又不受寵愛,無論怎麼看,異人都不可能登上王位,可當時秦孝文王的正妻華陽夫人卻沒有生育子嗣,異人玩命討好華陽夫人最終得以上位
  • 秦始皇即位後,這三個人背叛秦國,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不過,大家都知道,荊軻刺殺秦王嬴政的行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意味著樊於期的自盡,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成蟜 嬴成蟜,嬴姓趙氏,名成蟜。生卒年失載,戰國末年秦國公子,秦莊襄王少子,秦王政(秦始皇)之弟。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成蟜是秦始皇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在正史上,應成蟜的生母到底是誰,則沒有明確的說法。
  • 《大秦賦》嬴政追羋華,一個帝王權衡利弊的決定,卻最終毀了秦國
    得到消息的嬴政,派羋啟、羋顛帶著他身邊僅有的800郎官回鹹陽,並給他們一道親手書寫的詔命,讓他們率領鹹陽百姓平定叛亂,而這兩位就是史書裡記載的昌平君和昌文君。昌平君也是在呂不韋罷相之後做了秦國的丞相,並最終輔佐秦始皇實現了統一六國的大業,讓嬴政成為千古第一帝。這一切都源自於當初嬴政對羋華的選擇,但也正是這個選擇,在幾十年後卻也最終葬送了強大的秦朝,讓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曇花一現。
  • 昌平君為何背叛秦始皇?
    但是當秦始皇準備開展自己的雄圖霸業的時候,即將攻打到楚國之際,昌平君深感自己是楚國的公子,心中實在不忍心繼續呆在秦國繼續為相了,便連忙逃往了楚國,當時的楚國已經是大廈將傾了,昌平君為了保護母國楚國的安好,只能在項燕等人的擁護之下成功地當上了楚王,如此一來便是與秦始皇由朝堂中的君臣變成了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對手了。
  • 秦滅六國後,六國君主都是什麼下場?還有哪些國家得以倖存
    在本國滅亡後,這些殘餘勢力還斷斷續續的存在了一段時間才被秦國消滅。故此秦滅六國的亡國之君應當有韓王安、趙王遷、魏王假、楚王負芻、燕王喜、齊王建、代王嘉、荊王昌平君等幾人。 鑑於在國家滅亡時的表現不同,秦始皇對這幾位亡國之君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大體上有遷徙流放、直接誅殺、待如上賓等幾種。
  • 春申君黃歇獻孕妻得天下,結果被亂刀砍死,呂不韋不是誰都學得來
    按理說這種情況下,對於黃歇個人而言,應該也算是人生巔峰了,楚國和秦國是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在楚國當丞相,春申君應該是心滿意足了。但偏偏事與願違,身居高位的春申君也會有煩惱,這個煩惱不是他的,但是他兄弟熊完的,但作為兄弟和臣子,黃歇都有義務解決這個難題,這個難題就是熊完沒有孩子。
  • 大秦賦論功行賞:楚王羋啟任秦相?贏係升無權太傅?李斯空空如也
    誰不開心?不論是古代戰爭後,還是現代職場競技,只要取得了成績,總是要開會表彰的。這樣對人心產生的積極效果非常有激勵作用,可別小看這些面子工程,做好了?可是能夠起到企業員工精神持續興奮的作用。一場註定要失敗的叛亂,終究還是在不到2日的劇情時間內,被秦王嬴政早早留下的後手盡皆平復!所有叛亂者全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而所有平定戰亂的有功之臣則要論功行賞:前廷尉隗狀與昌平君羋啟進爵兩級,為秦國的左右丞相!將軍王翦晉右更爵,賜弓矢。李信、王賁、蒙恬晉五大夫爵,官拜副將軍。
  • 《大秦賦》中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這年秦兵正圍困邯鄲,魏王便派新垣衍去遊說趙王,想約趙國一起尊秦國為帝,以求免於被攻擊。當時魯仲連正在趙國做客,他立即出面反駁新垣衍,論述了秦國稱帝的危害,並且說: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
  • 「秦國的劍」--蒙武
    關於蒙武能找到的記錄很少,只知道他是秦國著名將領,曾先後配合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雖不是主帥,但成為對楚作戰之利器,功勞很大,因此被稱為--「秦國的劍」。而且《史記》中也有兩種不同的論述: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領軍隊攻打楚國,秦軍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攻佔楚國全境,滅亡楚國,並在楚地設置楚郡。二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公元前224年,蒙武與王翦率軍攻打楚國,擊敗楚軍,俘虜楚王負芻,佔領從陳到平輿的廣大地區,短暫滅楚。秦始皇到郢、陳一帶視察。楚將項燕立楚國王族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南起兵反秦,宣布楚國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