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記載:「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楚淮北之地盡入於秦。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王負芻)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雲。」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二十三年,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似乎感到很疑惑,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即被殺的楚將項燕何以能在第二年在楚王負芻被俘虜後,又在淮南擁立前秦國相過、並指揮過平定嫪毐之亂的昌平君為楚王呢?
其實在《楚世家》裡,司馬遷根本就沒有記載昌平君成為末代楚王的事情。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昌平君的這個「楚王」是不合法的,是得不到官方承認的。在結合《秦始皇本紀》和其他篇目記載的「矛盾」,我們可以推斷,真正的項燕已經在二十三年戰死於蘄南,而在二十四年擁立昌平君為楚王的「項燕」只是被找來的替身。所謂的「擁立」實際上只是自立,故而不算是正統,昌平君的名字也因此不會出現在《楚世家》中。
這樣一切就都能解釋的通了。背負著秦楚情仇的昌平君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毅然決然的挺身而出,自立為楚王,繼續打著楚國的旗號抗擊秦國的侵略。可是楚國的正規軍已經被王翦擊破了,昌平君雖有大志,卻也是回天乏術。在步步進逼的秦軍的壓力下,昌平君復退兵渡過長江,在江南繼續抗秦。
不久,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精銳渡江。北宋陳舜俞《廬山記》中記載廬山有康王谷、康王觀,相傳楚康王為秦將王翦所迫,匿於谷中,後世有碑刻記此事。《太平御覽》卷五四引《尋陽記》、《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一、《輿地紀勝》卷二五、《讀史方輿紀要》卷八三、《古今圖書集成》第一二九冊,以及明正德《南康府志》、清同治《星子縣誌》等幾種地方志,都有康王谷(或稱楚王谷)之事。這裡在江南反秦的「楚康王」就應當指的是昌平君。後來,昌平君熊啟不敵秦軍,戰死沙場。在昌平君臨死前,又叮囑自己的餘部要繼續抗秦。因此,昌平君的餘部一直在與王翦、蒙武所率領的秦軍精銳作戰,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江南才被徹底平定。至此,楚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了大秦帝國的郡縣。
昌平君雖死,但是像「東南有天子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類的讖語卻流傳起來,以致於讓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時常不安,需要靠東巡來鎮撫楚地。這些亡秦復楚的口號似乎是有人刻意煽動的。另外,之後參與反秦的很多人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是相互聯繫的。例如曾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未果的張良,就出生在當年策應昌平君反秦的潁川郡父城,張良早年更是曾在淮陽(即郢陳一帶)學禮。潁川之亂時,張良作為二十多歲的韓國貴族極有可能曾經追隨過昌平君。
秦朝之時,張良又救助了殺人的項伯,項伯正是項燕的兒子,項梁的兄弟,項羽的季父。而項氏和韓國遺老的交集卻正是既同項燕又同韓軍攜手作戰過的昌平君。而輔佐陳勝首倡滅秦的吳廣,則是郢陳附近的陽夏人,陳勝吳廣起義時所率領的戍卒,至少有一部分人是郢陳一帶的楚民。而陳勝起義初步勝利時,直接選擇進入郢陳,建號張楚。何以這些反秦之人都和昌平君有著微妙的關係呢?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假設,那就是這些反秦之人都曾接受了昌平君的遺計,昌平君在臨死前,一面命人散播反秦讖語,一面安排日後反秦的火種。大秦帝國的滅亡,也許正是出於這位「間諜丞相」之手!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王春翔。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馬槊到底是不是中國原創?
歐洲近代武器盔甲哪家強?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