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下令追剿紅軍劉湘叮囑郭勳祺給紅軍活路就是給自己留活路

2020-12-11 騰訊網

蔣介石下令追剿紅軍劉湘叮囑郭勳祺給紅軍活路就是給自己留活路

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餘秋雨

中國的四川省被譽為『』天府之國『』,這裡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抗戰時期四川是中國參戰人數最多,犧牲最慘烈的幾個地區之一,這裡有一隻作戰勇猛的軍隊川軍,在劉湘的帶領下,這支隊伍十分團結,抗戰決心大,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湘1888年出生,四川省成都人,幼時就讀私塾,後進入四川武備堂學習,1908年升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團,1909年畢業後到新軍任職,1912年升任營長。因作戰有功。1913年。被提升為第一師。第三團團長。

隨後劉湘在一次次的戰役和鬥爭中,逐漸在川軍站穩腳跟,1921年7月,正式就任川軍總司令四川省省長。成為四川王。

1939年五月,蔣介石集結百萬大軍圍剿紅軍根據地,當時紅軍難以抵抗蔣介石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決定北上抗日保存實力,開始了長徵。

但蔣介石不會輕易放過紅軍,當時的蔣介石,雖然是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但國民政府下的地方政府各有各的武裝,這些地方軍闊並不真心聽命於老蔣。

老蔣一直對驍勇善戰的川軍感到不安,多次想除掉這個威脅。於是他想到一個計策,派川軍去和準備長徵的紅軍部隊作戰,這一招,可謂是一石二鳥。

1935年1月,蔣介石命令劉湘派出精銳部隊協助圍剿紅軍,但是劉湘早就看清他的意圖,雖然表面上沒有反對。其實劉湘心理非常清楚。老蔣一直對川軍不滿,只不過是現在紅軍更加棘手,紅軍一旦被打敗,老蔣一定會空出手來對付川軍。

劉湘無奈因為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負責人,它屬於國民政府的一員,不能公開反抗蔣介石的命令。

所以他決定派出自己的心腹愛將郭勳祺前往,讓他帶三個旅的士兵,去追剿紅軍部隊。出發之前他把郭勳祺找來關上門分析當前的局勢認為:蔣介石讓川軍與紅軍決戰是為了消耗川軍的戰力,從中漁翁得利。

劉湘給郭勳祺下了死命令:無論怎樣,『』給紅軍留活路,就是給自己留活路『』。

郭勳祺對劉湘的命令還有些迷惑,但最終經過劉湘的分析之後,他欣然接受了這個命令,開始了圍剿之旅。

在圍剿一開始的時候,郭勳祺就已經做好了打算,他要求部隊和紅軍撤離的隊伍。保持1到2天的距離,無論蔣介石下令多少次要求他加快行軍速度,組他仍然我行我素,並不真正的追趕紅軍。

最終這次的追剿是以『』失敗『』而告終,紅軍全身而退,雙方無一人傷亡,郭勳祺帶著好消息回去向劉湘復命,劉湘非常高興。甚至重賞郭勳祺,給他升官。任命他為模範師師長。

劉湘告訴郭祥琪這句話也為郭勳祺最終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在最後的國共內戰中,郭勉祺因為戰爭被俘,但他在抗戰之前的所作所為。所以我黨並沒有為難他而且給予了他報效國家的機會,新中國成立後,更是讓她身兼要職,這位清醒的將領走上了自己想走的那條路。

可以說,劉湘的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在那個年代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樣的遠見。

郭勳祺不負眾望,成功完成任務,蔣介石十分氣急,可劉湘卻重賞了自己的將領,這更讓蔣介石鬱悶。最終蔣介石的計謀沒有得逞,紅軍和川軍的實力都得以保存,為後來的抗日戰爭保存了非常重要的實力。

1936年抗日戰爭爆發,對於抗日劉湘將軍決心抗戰到底。劉湘主動請纓,率川軍出川抗日,雖然川軍在抗日戰場上表現一般,但沒有軍官投敵當漢奸。

出川不久,劉湘病重。1938年1月20日去世。臨終前,他留下了令國人感動的遺言:『』抗戰到底,始終不渝,既敵人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振奮軍心,特追贈劉湘為陸軍一級上將。

他的遺囑成為大多數出川將領的信條,對整個抗戰時期川軍各部的抗戰奮勇殺敵起著相當大的激勵作用。

參與圍剿紅軍的郭勳祺繼承了劉湘將軍的遺志,開始了抗日之旅,在這段時間裡,他和新四軍相互配合,做了很多好事,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新四軍與郭勳祺的合作,引來了國民黨的敵視。

蔣介石早就對郭勳祺圍剿紅軍不利懷恨在心,就以作戰不力為藉口撤了郭勳祺的軍職,押回重慶進行了軟禁,直到皖南事變之後郭勳祺的撤職原因才被爆出。原來是因為他不願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友軍新四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發動了國共內戰,郭勳祺只好隨著蔣介石參戰,最終在襄樊戰役中被俘。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沒有忘記郭勳祺將軍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的貢獻。給了他該有的榮譽和地位,任命他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員兼任交通廳副廳長,四川省水利局副廳長,省體委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等職。

1959年,這位愛國將領在成都病逝,享年64歲。

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雖然他們不屬於同一個陣營,但他們都是響噹噹的中國軍人,無論是四川王劉湘,還是國民黨將領郭殿祺,他們都為國家的統一和獨立,付出了鮮血和熱情,最終才迎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的事跡,也被後人所頌揚,最終被後人所景仰。

相關焦點

  • 郭勳祺受命「追剿」紅軍,劉湘:給紅軍活路,就是為自己留活路
    於1921年7月2日正式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在當時的四川,無人能與其抗衡,劉湘可謂是當時四川的無冕之王。四川雖然積極抗戰,但卻一直無法被國民黨徹底掌控在手中,這自然使得身為國家領導的蔣介石自然對劉湘和他的心有不滿。
  • 川軍領袖劉湘告訴麾下將領郭勳祺,給紅軍留一條路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支軍隊讓兄弟部隊看不起,要裝備沒有,要素質沒有,但是他們有兩條腿,他們有頑強的意志,他們有必死的決心,這就是川軍。抗戰爆發後,四川軍閥劉湘率領他的川軍子弟出川抗日,成就了一段川軍的輝煌歷史。
  • 四川是劉湘等軍閥的地盤,為何允許蔣介石派來「太上皇」指手畫腳
    但自始至終,川軍各部都保持一種默契,那就是一旦發現外部勢力侵入,立即停止對抗,聯手將其驅逐,因此無論鄰近的滇軍黔軍,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勢力都無法在四川立足。,並可代替蔣介石擬定作戰命令,交劉湘等川軍將領執行,儼然就是「太上皇」的架勢;此外參謀團還派出督查員、政訓人員等,分赴四川各地,督查各路部隊作戰,並負責政治訓練、收集情報等。
  • 饒國華打紅軍不開槍,抗日英勇捐軀
    經過了三十年代的時局動亂以後,二十一軍的官兵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禮,劉湘的嫡系皆在這個時候隨著劉湘的主張而左化,但是一直到抗戰爆發以前,這支部隊都是不引人注意的,但是抗戰爆發以後,二十一軍的轉變讓人大為驚訝。一支打慣了內戰的地方割據力量,爆發出了強大的愛國熱情。
  • 蔣介石的謀略:拉攏滇軍,滲透巴蜀,一箭雙鵰平西南
    老狐狸龍雲婉拒中央軍當蔣介石扳倒王家烈之時,中央紅軍的主力急速向雲南挺進,蔣介石從貴陽急電龍雲,命其在滇、黔黃泥河以東布置部隊防堵,同時下令薛嶽率吳奇偉、孫渡、周渾元等部尾追。當時滇軍主力外調,昆明城防空虛,紅軍入滇後,一路凱歌,直逼距昆明不過60餘裡的崇明、尋甸附近。
  • 血戰湘江中蔣介石煞費苦心選將,因為漏算兩處,3萬紅軍順利突圍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進行長徵,蔣介石在紅軍長徵的路上先後設置了四道封鎖線,妄圖「消滅」紅軍。特別是第四道封鎖線的血戰湘江,蔣介石煞費苦心選將,但還是漏算兩處。第三道封鎖線是在粵漢鐵路沿湘粵邊湖南境內良田到宜章之間,紅軍於1934年11月15日衝過。此時,蔣介石又投入30萬重兵,布置了一個大包圍圈,企圖在湘江以東將中央紅軍一舉「消滅」。蔣介石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全權指揮湘、桂等地方軍,以及在紅軍後方追剿的中央軍薛嶽及周渾元部。
  • 民國軍閥往事之「四川王」劉湘——出師未捷身先死,將軍百戰見真純
    導致部隊按照他的指令去行動不是遇到山就是遇到水,部下打電話過來報告行軍遇阻,他還斥責部下:「你不知道行軍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部下氣的反唇相譏:「報告委員長,是不是還要撒豆成兵、臨巖捨命?」一時傳為笑談。很快,劉湘的這次軍事圍剿相繼被紅軍粉碎,劉神仙聽聞前線大敗倉皇奔逃。
  •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紅軍損失5萬餘人
    蔣介石急忙部署第四道封鎖線,於12日任命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任命薛嶽為前線總指揮,將中央軍薛嶽,周渾元部納入何健指揮之下,急忙調集30萬軍隊,分三路進行追擊堵截:一路為湖南軍閥何健所部,集中於零陵、東安、全州一帶,沿湘江布防;一路為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所部,集中於興安、灌陽一帶布防;一路為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和湖南王東原部,分別跟在紅軍後面追擊。此外,天上還有飛機跟蹤助戰。
  • 紅軍司令員楊嶽彬,叛變後投靠蔣介石,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在所有人為理想和事業赴湯蹈火時,這個人竟背叛自己的立場投靠了敵人。他就是曾經的紅軍的高級將領、粵贛軍區司令員,名字叫楊嶽彬,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說楊嶽彬的最終結局。楊嶽彬出生於1908年,他是湖南華容人,十幾歲時就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19歲的楊嶽彬參加了秋收起義。
  • 劉湘死後,蔣介石想讓此人主政四川,王陵基:我以機槍大炮來歡迎
    劉湘曾經是民國時期四川省主席、陸軍一級上將,是名副其實的四川王,蔣介石早就有控制四川的打算,不過有劉湘在,他始終無法如願,劉湘去世後,蔣介石準備任命此人主政四川,結果劉湘的21軍系統將領強烈反對,王陵基甚至放言,如果此人來四川,就用機槍大炮來歡迎他,當然蔣介石的這一計劃也就宣告破產
  • 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消息,陝北紅軍是怎樣第一時間獲得的?
    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同月25日,在紅軍和總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 紅軍長徵中被周恩來譽為「戰略騎兵」的紅九軍團
    (《黨史博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紅九軍團,是1933年10月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由紅軍第三師和第十四師組成的,歸紅一方面軍建制。羅炳輝被任命為軍團長,政治委員由蔡樹藩擔任。此後,紅九軍團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1934年4月的廣昌保衛戰中,部隊在戰鬥中人員犧牲慘重,軍團下轄的第十四師被中革軍委下令解散撤編。
  • 瞭望·長徵丨國民黨檔案揭秘紅軍長徵緣何勝利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二檔館」)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長徵進行圍追堵截的檔案近千件,內容涵蓋國民黨中央軍政機關關於「追剿」紅軍長徵的戰略部署、計劃和作戰方案;「追剿」軍各路將領及有關地方軍政官員的人事安排、任免命令;蔣介石與各省軍政要人的來往電報、文件(包括命令、指示、會議決議、軍事報告、戰鬥詳報)、講話等。
  • 血戰湘江——決定紅軍命運的三大阻擊戰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 、最關鍵的一仗 ,紅軍與兵力 佔優之敵苦戰數 日,終於撕開了敵人重兵設防的封鎖線 ,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 以東的企圖。血戰湘江 ,5萬多紅軍將士以生命抒寫了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悲壯歷史……1934年11月 23日 至12月 1 日,中央紅軍8.6萬餘人長徵途中經過廣西,在全州覺山鋪 、興安光華鋪、灌陽新圩地段與追剿的近30萬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殊死戰鬥 。
  • 紅軍軍長大義滅親,給蔣介石去信:還爾狗頭,以做效尤
    1931年7月,蔣介石調兵遣將,準備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蔣介石任命紅三軍軍長黃公略的堂叔黃漢湘為「宣撫使」,旨在從事對紅軍將領進行「招撫」。黃漢湘「招撫」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自己的侄子、「蔣校長」的門生黃公略。
  • 小葉丹:與紅軍歃血為盟的彝族英雄
    原標題:小葉丹:與紅軍歃血為盟的彝族英雄 冬日的寒風中,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鎮,有著濃鬱民族風情的「結盟新寨」裡升起嫋嫋炊煙。這裡有光榮的歷史——1935年5月22日,長徵中的紅軍與彝族家支首領小葉丹在彝海畔歃血為盟,成為長徵途中的傳奇一幕。 小葉丹,生於1894年,是四川冕寧彝族果基家支有聲望、有影響的首領。
  • 國軍旅長起義當紅軍升軍團長,將三千多積蓄全交公,被馬家軍殺害
    中原大戰之後,馮玉祥下野,其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介石收編,並調往山東濟寧地區,本來擔任師長的董振堂,改編後任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1931年春,蔣介石下令調二十六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二十六路軍被拉上戰場駐紮江西寧都,參加對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二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