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紅軍損失5萬餘人

2020-12-18 小書童講歷史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雖然達到了突圍的目的,但是損失了近6萬名紅軍,在長徵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

(一)

1934年11月中旬,紅軍在湖南郴縣、宜章間突破了敵人第三道封鎖線。蔣介石急忙部署第四道封鎖線,於12日任命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任命薛嶽為前線總指揮,將中央軍薛嶽,周渾元部納入何健指揮之下,急忙調集30萬軍隊,分三路進行追擊堵截:一路為湖南軍閥何健所部,集中於零陵、東安、全州一帶,沿湘江布防;一路為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所部,集中於興安、灌陽一帶布防;一路為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和湖南王東原部,分別跟在紅軍後面追擊。此外,天上還有飛機跟蹤助戰。

11月13日,何鍵頒發發「追剿」計劃書,「決取捷徑集中主力於黃沙河、零陵、東安縣間地區,期與桂粵兩軍,協力包圍於湘水灕水以東地區而聚殲之。」何鍵在江沿岸150公裡長的地段,用18個師布置了第四道封鎖線。同時,桂軍兩個師布防恭城、富川一線;兩個師布防興安、灌陽一線;一個師布防龍虎關。敵人在湘江地城,修築了500多個碉堡。

敵人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佔有絕對優勢。但是,敵人內部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蔣介石與地方軍閥貌合神離、互相猜忌,矛盾重重,特別是蔣介石與新桂系和西南軍閥的矛盾極深。

當時統治廣西的新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對蔣介石一直保持著半獨立狀態。蔣介石企圖利用追剿紅軍之機,擠佔廣西地盤。因而在部署湘江戰役時,他用湖南軍閥何健為「追剿」軍總司令,並將其嫡系薛嶽和周渾元所率入湘之軍名義上撥歸何鍵指揮。蔣介石在給李宗仁,白崇轄的電令中,要求廣西配合在湘江堵擊紅軍,並答應給桂軍開撥費100萬元,所用彈藥實報實銷。

蔣介石的這一部署,將桂軍2.9萬多兵力放在正面堵擊紅軍,湘軍放在紅軍前進方向的右側與桂軍聯絡,國民黨中央軍則放在紅軍的後面跟進。其目的就是迫使桂軍、湘軍同紅軍在湘江以東地域決戰,從而既消滅紅軍,又削弱湘桂兩省力量。

在國民黨中央軍追剿部隊全部進入湖南後,蔣介石任命何鍵而不是用嫡系薛嶽為追剿總司令,無非是利用湘軍而保存嫡系。對這一點,何鍵心裡明白,為保存地盤,保存實力,何健對於中央紅軍的四徵設計了「迫、堵、防、送」的送客式防堵策略,巴不得紅軍趕快離開湘境。

廣西桂系則連續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策。白崇禧認為,紅軍10萬人去向未明,紅軍後面是30萬蔣軍跟蹤而來,打這個仗既要防共,又要防蔣;只能追擊,不能堵擊。他們確定的作戰方針是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送客」。會上,白崇禧明白告誡,只要共軍不進入廣西內地就行了。

這就表明,如何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湘、桂地方軍閥與蔣介石的矛盾,就成了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關鍵所在。

(二)

然而,在湘江戰役中,「左」傾領導者一度如盲人騎瞎馬,其錯誤指揮使紅軍付出慘重的代價。對紅軍來說幾乎是一場滅頂之災。

首先,在戰略方向的選擇上,「左」傾領導人否定了毛澤東和其他同志提出的向湘中前進和在湘南建立根據地的主張,不切實際地要去湘西會合二、六軍團,以致陷入敵人嚴密封鎖的湘江邊,使紅軍不得不背水而戰。

大約在11月中旬,中革軍委和紅軍總部已從無線電通訊偵破和偵察等途徑中,得知了國民黨軍隊企圖阻截紅軍於湘江以東的陰謀和其五路布暑。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黨中央在進入道縣以後,在紅軍行軍路線和作戰方針上的爭論,又一一次激烈起來。中心是中央紅軍繼續走蕭克等率領的紅六軍團西徵的老路,硬闖湘江,還是走別的路。

毛澤東認為湘南是老根據地,黨的基礎和群眾基礎都好,紅軍可以在這裡暫時站穩腳,建立新的根據地。博古、李德卻主張繼續向西走,去湘兩二、六軍團會合。擔任前鋒的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建議以他指揮的三軍團,迅速向湘潭、寧鄉、益陽挺進、威脅長沙,在靈活機動中抓住戰機消滅敵軍小股,迫使蔣軍改變部署;同時,黨中央率領一、五、八、九軍團,進佔漵浦、辰溪、沅陵一帶,迅速發動群眾,創造根據地,粉碎敵軍進攻。軍委內部還有不少同志,也多次提出了正確的意見。但這些正確的建議均被「左」傾領導者壓下去。

李德,博古面對敵人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的險惡形勢,仍然堅持紅軍向廣西前進,硬闖湘江,並決定在廣西的全州至興安之間渡過湘江。

其次,在組織指揮上,「左」傾領導人違背了「兵貴神速」、能打能走的基本常識,攜帶大批輜重大搬家,又組織不好,指揮不當,使整個部隊無法快速機動,只能慢騰騰地行進,錯失了許多良機。

當中央紅軍突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以重兵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尚未布置好,各路追剿軍也沒有按指定的時間到達集谷位置。因而並未立即對紅軍構成威脅。而且,敵陣營中相互制肘,爾虞我詐,很難統一指揮。當紅軍前鋒進到江永,作出欲從江永進軍廣西的態勢時,桂軍假稱龍虎關、賀縣、富川吃緊,騙得蔣介石的同意,從興安、灌陽、全州撤防到龍虎關。以上情況,為紅軍從容渡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惜,紅軍由於輜重壓身和隊伍組織不好,未能速進。

當初,中央常紅第一方面軍的5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多人從中央蘇區出發,把大轉移當作罈罈罐罐大搬家,帶上了許多笨重的軍工、印製機器等等,形成一個龐大、累贅的隊伍,一路行動遲緩,這對行軍打仗當然極為不利。而且,途中為避免敵機轟炸,還要給常曉宿夜行。再有,長徵出發前徵集的5萬新兵,不是被補充到久經戰火鍛鍊的主力部隊,而是單獨組建成新部隊,結果弄得主力部隊不僅要掩護中央縱隊,還要掩護幾個新成立的部隊。這樣,迫使紅軍的精銳部隊長時期採取分頭把關、全面阻擊的機械戰術,在簡陋的陣地上承受優勢敵軍的猛烈進攻。湘江戰役受損失最大的也正是這些部隊。

對部隊的調動指揮也很亂。有時兩個軍團擠在一處狹窄的口子上,誰也過不去。有時為接應一支部隊還要走回頭路。比如一軍團過江後,第二天才發現少共國際師還沒有過來,於是又派一支部隊,重渡湘江去接應。八、九軍團進入江永,不取捷逕入廣西渡湘江,卻北趨道縣,走了不少冤枉路。這樣,使得部隊十分疲勞。加上後勤保障不好,有的部隊連續三四天吃不上飯,嚴重的飢餓和睡眠不足,大大削弱了部隊的戰鬥力。

中央紅軍行動的遲緩,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從宜章到藍山只有90公裡,無敵大阻,卻整整走了7天,平均每天只走12.8公裡。從新圩的桂巖到最近渡口只有80公裡,在與敵爭分奪秒的緊要關頭,還是慢騰騰地走了4天。3個月前,紅六軍團從嘉禾經藍山、道縣入廣西,從界首過湘江,只用了5天時間,而中央紅軍用了11天。結果,坐失良機,直到25日才下達搶渡湘江的命令。此時,湘軍已佔領全州,桂軍主力也從富川等地北上, 12月1日,湘、桂軍會師於湘江邊,自此湘江全線遭到封鎖。

此次戰役在廣西全州以南湘江沿岸激戰達7天,雖然最終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但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湘江水被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

(三)

湘江戰役中,紅軍將士鬥智鬥勇,體現了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勇敢犧牲精神。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從11月23日開始,紅軍先後在東、南、北三面打響了紅軍史上最為壯麗的戰鬥—湘江阻擊戰。

11月23日,紅八軍團、紅一軍團一師分別在寧遠的下灌、天堂圩地區遭到湘軍王東原師、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的猛烈進攻,雙方傷亡很大。

25日晚,紅1師退守道縣城。26日,道縣失陷,紅軍退守永安關、文市等地。27日,桂軍主力從富川、恭城等地北上,威脅紅軍左翼,三軍團被迫應戰。同時,三軍團5師佔領灌陽通往全州的要道口新圩。28日,桂軍24師和43師向新圩猛攻,紅5師傷亡慘重,師參謀長胡震犧牲。29日,紅5師撤出新圩,沿途節節抗擊,在「保衛黨中央」等口號激勵下,紅軍戰士作殊死搏鬥,全師由3000多人銳減至1000多人,一直堅持到30日受命西撤為止。團、營、連指揮員幾乎非亡即傷。爾後,三軍團6師18團繼續抗擊,結果全團覆滅。29日,桂軍猛攻界首南面的光華鋪。這一天,國民黨空軍還炸斷了紅軍浮橋。12月1日,界首失守。

11月29日,湘軍傾四個師之眾南下,猛攻紅一軍團的腳山鋪陣地。一軍團領導人鑑於當時的嚴重形勢,致電軍委:「如敵人明日以優勢猛進,我軍在目前訓練裝備狀況下,難有佔領固守的絕對把握。軍委須將湘水以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12月1日凌晨1時半和3時半,中央及中革軍委連續下了兩道命令,要求堅決固守,以「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這天的戰鬥異常激烈,紅軍戰士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在各個戰場上同敵人展開生死拼殺戰。1日中午,中央軍委縱隊等相繼渡河,一軍團遂放棄阻擊陣地。此戰過後,紅軍將士屍橫遍野,林彪戰後清理現場,淚如泉湧。

與新圩、光華鋪、腳山鋪阻擊戰的同時,八、九軍團完成了阻擊或佯攻任務,經雷口關、水車等地趕往湘江。九軍團於30日過湘江。八軍團途中遭桂軍襲擊,在12月1日上午過江,但過江後的八軍團已由1萬餘人減為不足3000人了。

五軍團13師在水安關、文市, 34師在水車擔任全軍總掩護任務。30日中午, 13師奉命陽撤,該師輕裝急行軍16個小時,奔走85公裡,這支離湘江最遠的部隊,終於在12月1日黎明渡過了湘江。不久, 34師也奉命西撤,但該師途遭敵空軍轟炸和桂軍襲擊,延誤了戰機,12月2日才抵湘江東岸,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被敵人切斷在湘江東岸,最後絕大部分壯烈犧牲。

湘江之役,打破了蔣介石企圖將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的美夢。英勇的紅軍用鮮血譜寫了長徵中一頁悲壯的史詩。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中,各種戰役戰鬥600餘次,這十場戰役最為重要
    從1934年10月10日開始長徵,紅軍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戰鬥,但是帶著龐大機關和眾多後勤人員,還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資,經過一個多月行軍,已經疲憊不堪。在湖南道縣和廣西全州附近渡過湘江時,紅軍行動遲緩,導致陷入尾追的中央軍、湘軍和堵截的桂軍包圍中。經過7天血戰,突破天險,犧牲和失蹤約3萬1千人,被俘約6千人。
  • 湘江戰役打的有多慘,五萬多名紅軍官兵的鮮血染紅湘江
    第5次反圍剿失敗後,為了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主力開始了戰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長徵。二萬五千裡長徵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在長徵途中也遭遇了許多艱難險阻,再沒有比湘江戰役更慘烈的戰役了。1934年11月,紅軍突破了國民黨第三道封鎖線,蔣介石又命令湘軍、黔軍、桂軍等數十萬部隊圍剿紅軍。桂軍攻勢最猛,而且桂軍還和紅軍進行了相當激烈的白刃戰。實際上,白崇禧並沒有和紅軍決戰,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力量,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桂軍仍然是紅軍主力中的一員。
  • 湘江戰役,蔣欲驅虎吞狼;白崇禧放紅軍過境,為何還是損失慘重?
    摘要: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徵中損失最大的一戰,紅軍主力長徵出發時8萬餘人,經過湘江一戰只剩下3萬多人,本文將從湘江戰役的戰前背景、戰場態勢、雙方決策、戰鬥經過、戰役影響等多方面來講述這場慘烈的戰役,用作戰地圖來還原整場戰鬥。
  • 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慘重和成功渡過湘江的原因
    前面大致介紹了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的經過,也統計了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的指揮員和戰士人數,今天我們就來大致分析一下,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的原因以及能夠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原因。(一)損失慘重的原因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慘重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國民黨軍的兵力、部署和紅軍的路線、兵力、輜重等兩個方向來分析。我們先從紅軍本身的情況來分析,紅軍損失慘重的原因。
  • 湘江慘勝的歷史反思
    位於廣西興安縣的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烈士紀念雕像。長徵開始時,臨時中央確定的第一個落腳點是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後,蔣介石已知紅軍主力在實施突圍但具體方向還不清楚。上圖為:老紅軍方槐敬軍禮;下圖為:方槐講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戰鬥經歷:「湘江戰役是我們打得最苦、死人最多的一次戰役。天上有飛機,地下有追兵。我看到清澈的河水都被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了。」
  • 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記錄中央紅軍突圍壯懷激烈的史詩
    遊客在廣西興安縣紅軍長徵突破湘江戰役紀念碑園內參觀(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新華網桂林11月5日電(記者韋大甘、翁曄)因湘江戰役犧牲的紅軍眾多,在廣西興安,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魚。」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突圍過程中最壯烈、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 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紅軍指揮員簡介(部分)
    1934年10月,隨部參加長徵;12月初,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侯中輝,資料缺失。梁茂富,福建長汀人,1934年11月在廣西赤水與敵作戰中犧牲(犧牲時間和地點待考證)。呂官印,又名呂觀音、呂冠英。中國共產黨員。曾任紅五軍團三十四師一零二團團長。
  • 紅軍長徵的軍團是什麼編制?規模近似於軍,途中三個軍團番號撤銷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於都出發開始長徵時,作戰序列內編有第1、第3、第5、第8、第9共五個軍團80000餘人,其中的紅1軍團長林彪、紅3軍團長彭德懷、紅5軍團長董振堂、紅9軍團長羅炳輝,大家也都比較熟知,於是問題來了,紅8軍團哪裡去了,為什麼長徵路上的存在感不強呢?
  • 銘記湘江戰役歷史 學習傳承長徵精神
    11月25日至11月28日,北海市紀委監委根據幹部培訓計劃和實施深入開展「塑形鑄神鍛鐵軍」行動的工作要求,組織市、縣(區)紀檢監察幹部共50人赴湘江戰役發生地開展「堅定信念守初心  砥礪奮進擔使命」專題培訓,引導紀檢監察幹部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堅定理想信念、錘鍊政治品格、激發奉獻精神、強化擔當實幹,鍛造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監察鐵軍。
  • 弘揚偉大精神 || 「雲遊」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弘揚偉大長徵精神.
    紀念館基本陳列以長徵前夕中央紅軍在於都的主要活動以及中央紅軍長徵歷程為主線,充分體現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的歷史背景,紅軍在長徵途中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偉大的長徵所凝聚的偉大的長徵精神。採用文字、圖表、照片、畫、實物模型等展示手法,實事求是地展現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領結於都出髮長徵的歷史。長徵精神,是指長徵途中的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
  • 參觀甘溪烈士陵園,體驗甘溪戰役——紅軍長徵前的一次慘烈戰鬥
    【紅軍長徵足跡探秘】系列之1在貴州省銅仁地區石阡縣有一個甘溪鄉,是一個以仡佬族、侗族和羌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鄉,因此,甘溪鄉的全名稱叫做甘溪仡佬族侗族鄉,很少見的名字吧。甘溪戰役1934年9月,中央紅軍還沒有進行長徵之前,在甘溪這兒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役,後世稱其為甘溪戰役。這次戰役交戰雙方是紅六軍團先頭部隊和湘、桂、黔敵軍主力。紅六軍團是誰呢?
  • 血戰湘江——決定紅軍命運的三大阻擊戰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 、最關鍵的一仗 ,紅軍與兵力 佔優之敵苦戰數 日,終於撕開了敵人重兵設防的封鎖線 ,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 以東的企圖。血戰湘江 ,5萬多紅軍將士以生命抒寫了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悲壯歷史……1934年11月 23日 至12月 1 日,中央紅軍8.6萬餘人長徵途中經過廣西,在全州覺山鋪 、興安光華鋪、灌陽新圩地段與追剿的近30萬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殊死戰鬥 。
  • 中央紅軍長徵時,12個師的師長都是誰?55年分別授予了什麼軍銜?
    1933年9月,老蔣調集100萬重兵對中央蘇區發起第五次「圍剿」,儘管廣大紅軍將士英勇奮戰,但由於李德和博古的錯誤指揮,紅軍不僅沒能打退敵人的進攻,還遭受了嚴重的損失。1934年10月10日,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軍委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江西省瑞金和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徵。
  • 中央紅軍長徵的五大軍團,軍團長分別是誰,建國後授何軍銜?
    說起「紅軍軍團」這個編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的地位在方面軍之下,軍之上,一般下轄若干個師或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先後成立了七個軍團,其中有兩個軍團在長徵前夕奉命先遣,分別是蕭克領導的紅二軍團、尋淮洲領導的紅七軍團。
  • 紅軍長徵中被周恩來譽為「戰略騎兵」的紅九軍團
    1934年10月,中革軍委將紅軍獨立第二十二師劃歸紅九軍團建制。紅九軍團在於都臨時補充兵員1300餘人,在長徵出發前夕,整個軍團人數達到11500人左右。血戰湘江,掩護主力紅軍安全過江1934 年 10 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古城、於都等地出發,向貢水與信豐河之間開進。突圍方向是西進湘西,準備與湘西地區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 長徵中最為慘烈的紅軍軍團:軍團約10000餘人,戰後僅剩600多人
    你要問在長徵中哪一支紅軍隊伍最為慘烈,那無疑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團了,這支紅軍第八軍團真的可以說是全軍覆沒了,剛剛創立的時候還有10000多個人,但是就在經歷了一場戰役後,卻僅僅剩下了
  • 紅軍哪支隊伍?5000餘人全軍覆沒 只有1人倖存 最終成開國中將!
    長徵時期,紅軍打過的惡仗很多,但如果要在前邊加一個最的話,應該非湘江戰役莫屬。 湘江戰役有多慘?看一組數字就明白了,經此一戰,中央紅軍由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也就是說有5萬多紅軍在這一次戰役中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 深情講述湘江戰役紅色故事
    雖然湘江戰役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它所迸發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時空,深植時代……」11月10日,「迎接建黨百年——湘江戰役『紅色故事會』」在廣西桂林舉行。  由浙江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浙報集團等主辦,浙江共產黨員雜誌全案策劃的紅色故事會自2018年12月以來,先後走進浙江的大中小學、紅色教育基地等開講十餘場,並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累計吸引受眾200多萬人次。
  • 感悟紅軍長徵的戰略指導
    原標題:感悟紅軍長徵的戰略指導   紅軍長徵是中國軍事史上曠古未有的一次戰略大轉移。在歷時兩年、輾轉數萬裡的浴血徵戰中,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艱難險阻,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長徵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挽救了中華民族。「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 長徵歷史上的湘江戰役:全州腳山鋪阻擊站
    湘江戰役中,有三個比較重要、關係著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生死存亡的阻擊戰,即灌陽新圩阻擊戰、興安界首光華鋪阻擊戰以及腳山鋪阻擊戰,其中腳山鋪阻擊戰是三場阻擊戰中雙方兵力投入最多,也最為悲壯、慘烈的一仗。(一)腳山鋪的地理位置全州縣至興安縣間有四個渡口,自北而南分別為屏山渡、大坪渡、鳳凰嘴、界首;腳山鋪,北距全州約16公裡,東距屏山渡渡口約5公裡,南距紅一軍團部過湘江的大坪渡口只有14公裡,距鳳凰嘴渡口17公裡,西南距界首渡口26公裡;紅一軍團退守腳山鋪,靠南約5公裡的屏山渡渡口,在11月30日落入湘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