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2020-12-17 老胡說科學

1882年,弗裡德裡希·尼採在絕望的深處。由於在普法戰爭中擔任醫療勤務兵(期間他還感染了白喉和痢疾),尼採經歷了許多健康問題、精神健康問題和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是他深深愛著的那個女人,卻拋棄了他!!

尼採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年輕人。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4歲時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

19世紀60年代末,這位嶄露頭角的哲學家還擅長騎馬和當兵。他似乎命中注定要成為普魯士軍隊的一名上尉,但一次騎馬事故和日漸衰退的視力(使他幾乎失明)結束了他的軍人生涯。他回到了學術界,在那裡他再次表現出色。

尼採是一位天才作家,也是一位學術神童,他對構成我們信仰的一些最深刻的思想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即使在今天,他對大多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道德和哲學概念也不屑一顧。

像《人類》、《人之常情》、《不合時宜的沉思》和《快樂的科學》這樣的書,摧毀了道德、宗教、理性的大廈,暴露了現代文明中心的空虛。

然而尼採遠非一個虛無主義者,這位哲學家對人類的可能性有著深刻的信念。他試圖寫一部類似福音書的小說,為那些和他一樣鄙視傳統價值觀、禁忌和聖牛的人提供指導。

尼採在1882年正處於人生低谷,身體和精神疾病日趨嚴重,在義大利拉帕洛處於隔離中,被他深愛的盧·薩洛梅拋棄,尼採開始寫一本哲學典範上最非凡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

這本書是一部哲學小說,記錄了一個明智的隱士——查拉圖斯特拉——從他在山上的住所到一個虛構的地方,在那裡他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情節來傳播智慧。

查拉圖斯特拉的傳奇同名者是古代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創始人。先知被認為是第一個設計出「善」和「惡」二元道德的人,這種道德進入了亞伯拉罕的宗教,我們今天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曾經被認為是永恆的價值觀和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崩潰了。尼採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自己。尼採宣揚「生命肯定」,這是一種對所有阻礙人們前進的教條的誠實而勇敢的質疑,無論這些教條多麼普遍。

尼採發展了他自己的學說,作為那些尋求成為哲學家所說的「超人」的工具箱,那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那些以簡單的存在為樂的人,那些創造高於一切的人。

查拉圖斯特拉是尼採的完美代言人,因為他相信查拉圖斯特拉可以糾正他的最終錯誤(道德)。

「查拉圖斯特拉創造了這個最災難性的錯誤,道德;因此,他也必須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人。」

這並不是說尼採缺乏道德,更多的是他反對道德阻止人們出於愛或創造力而行動。這位哲學家反對代代相傳的規則、價值觀和準則。

尼採有他自己的價值觀。他強烈反對在他那個時代德國同胞中如此盛行的反猶主義和民族主義。尼採認為,對「民族」和「種族」等不可靠概念的執迷,阻礙了個體找到更高的自我。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尼採不相信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是道德上的「邪惡」。他相信這些都是代代相傳的疾病,那些尋求更高自我的人將會從這些疾病中解脫出來。

尼採的倫理學是關於排除壞思想,而不是將它們歸類為邪惡。

通過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在書的開頭,尼採列出了個人必須經歷的三種變形,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豐富的創造力。他用寓言式的比喻,把這些變形描述為駱駝、獅子和孩子。

駱駝

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有些人在精神上很強大,他們開始了一段自我實現的精神旅程,他們可能完成也可能完不成。這段旅程的第一階段就是我們成為「駱駝」的時候。

儘管這個比喻聽起來很奇怪,但卻很有道理。駱駝是一種載體,代表著一種「堅強」的精神,這種精神與群居動物不同,它樂於承擔重擔。

「對於精神來說有許多事情,對於居住在尊敬和敬畏中的強壯而沉重的精神來說:它的力量渴望重的,最重的……因此它像駱駝一樣跪下,並想要滿載。」

我們這些意志堅強的人想要更深入地探究事物的意義,但這個任務需要背負很多包袱。我們想要滿載,我們想要承擔沉重的負擔,因為駱駝的精神追求「歡慶」,「奔向沙漠」,懷著對所有這些偉大而美好的重擔的崇敬。

我們讀書,我們旅行,我們學習,我們發現。重量增加了。在我們之前,有那麼多的知識,那麼多偉大的思想,我們可以憧憬他們。我們為自己有能力擔起他們的重擔而高興。

駱駝的旅程是孤獨的。更重要的是,駱駝承擔了生活拋給它的最困難的事情。駱駝必須克服恐懼,面對真理,忍受孤單等等。但是沙漠是孤獨的,駱駝的精神不再願意承擔不是它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負擔。駱駝發現,這個世界沒有基本的或普遍的價值觀。生命沒有單一的意義。駱駝產生了卸下自身負擔的欲望,掌握自己的命運,說出自己的「我願意」。

獅子

但是為了釋放自己,創造自己的意義和命運,你必須經歷一個新的轉變。

在荒涼的沙漠裡,第二次蛻變發生了,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精神需要統治沙漠,成為沙漠的主人,奪取自由。為了做到這一點,獅子,尼採告訴我們,必須與現存的上帝鬥爭。現存的主,是一條叫做「你應該」的龍,這條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巨大障礙。

「你應該」是許可,是之前所有的道德法則和社會價值觀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應該如何行動。龍很誘人,它金色的鱗片閃閃發光,每片鱗片上都閃爍著「你應該」的字樣。

成千上萬的音階代表了在我們之前的幾千年的「你的謝幕」,代表了幾個世紀以來你應該如何思考和行動的準則。龍是真正自我控制的敵人。

獅子的精神必須與龍較量。龍身上成千上萬的閃閃發光的鱗片上都寫著一個金色的「汝」字。龍代表許可:在我們之前的所有價值觀。當面對龍的時候,獅子說:「我會的!」但龍反駁說,所有的價值都已經被創造出來了,每一種價值都構成了它金色的鱗片。龍說:「我將不再存在。」

然後,獅子必須與龍戰鬥,成為沙漠之王,贏得它的自由。

當獅子面對龍時,它咆哮著,查拉圖斯特拉稱之為「神聖的『不』」。「神聖的『不』是對獅子之前所有價值觀的拒絕。尼採沒有國籍(他放棄了普魯士的國籍),沒有工作,沒有信仰。他不得不與那些不贊成他的人生選擇的人鬥爭,包括他自己的家庭。

在描寫獅子時,他也許是根據經驗寫的。他相信,奧弗曼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必須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自我控制的人。

孩子

那些放棄了他們之前的世界的人,現在有了徵服的力量。

想像一個純潔的個人,不受社會規則、習俗的束縛。想像一下這樣一個人,他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並且生活在一個自由創造和玩耍的自由狀態中。

就在我們眼前的這個狀態是什麼樣的呢?當然是孩子。

尼採認為,真正自由的精神就像玩耍的孩子,他們第一次發現了世界,沒有了之前的負擔。孩子充滿了好奇。孩子不會被規則和價值觀壓垮,他們自己會發現事物的意義。

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價值,去冒險尋找我們想要的生活。神聖的是,尼採告訴我們,是創造的遊戲。精神成為它自己的意志,它贏得它自己的世界。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尼採進一步疏遠了朋友和家人。維多利亞時代令人窒息的價值觀加重了尼採日益衰退的精神健康。

儘管有這些問題,他還是繼續寫了一些更有先見之明的書,這些書為二十世紀個人和國家的鬥爭埋下了伏筆。尼採成為一個智力巨人,他的作品預示了心理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尼採在都靈的大街上徘徊時,被一個馬車夫鞭打馬的畫面所吸引。尼採伸出雙臂摟住馬的脖子保護它,然後倒在了地上。尼採從44歲開始就從未從精神疾病的深淵中恢復過來。經過兩次中風和肺炎,尼採於1900年夏天去世,享年55歲。

大家都知道,我們內在有更高的自我,尼採的寓言化的變形只是指導,以幫助他們度過為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創造性的自我掌控而必然帶來的痛苦。

尼採迫使我們找到勇於聆聽的勇氣。如果我們找到找到「為什麼」生活的力量,我們幾乎可以承擔任何「如何」生活。

相關焦點

  •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是極度悲觀主義的,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而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盡的我們無法擺脫的欲望。而尼採早年也是叔本華的忠實信徒,甚至可以說是叔本華點燃了尼採的哲學熱情。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以上就是尼採的一生,從他的人生中我們可以感知他的離經叛道,那麼他的思想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就從上帝已死開始講起吧。上帝已死「上帝已死」似乎是尼採最為重要的品牌標籤,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是基督教的反叛者在歡呼上帝已死,世界將要改變,人們將要進入新時代。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尼採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人生虛無、理論虛假、生命強健,前兩者是問題,後一者是解決方案。比如:我們從小到大總會有人告訴我們,在終點盡頭會有一顆糖果,人生的意義就是要到努力獲得這顆糖。在現實生活中,這顆糖是不存在的。自從蘇格拉底以後,理論學家們發明出各種各樣的概念、真理、信仰、信念來說明現實世界之上有一顆糖的存在,就是超脫人類更偉大的意義。比如:基督教說的天國;佛教說的涅槃;道教說的成仙成聖等等。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為什麼我說尼採是「病態」的,但在當下依然有意義,看完你就懂了。本文1萬字,閱讀時間需要40分鐘。為哲學作品,燒腦。第八章: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靈遁者在第七章的時候,提到過存在。哲學家們對於我們能認識到自己存在非常驚訝,你呢?
  • 尼採: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這事
    尼採: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這事無行動等於不存在。——(法)伏爾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學生」尼採在《曙光》中強調說:「行動,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這是最先發生的也是終極重要的!這就是說,起而行之,起而行之,起而行之!有關信仰就會尾隨而來,——這一點千真萬確!」
  • 人生是一塊試驗田——讀周國平《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有感
    和兒子聊天時聊到尼採,兒子問我:「爸,看你最近讀尼採的書如痴如醉。那都是幾個世紀以前的老學究,講的恐怕都是大道理。會不會越讀越能明白世界的真相,越會對生命和生活失去興趣?人會不會因此變得愈加頹廢和無望?」我想說,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塊試驗田,尼採的思想,就是陽光,就是雨露。
  • 尼採|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他在《尼採·前言》中就說:「文中所作的重複言述乃是為了一再重新去深思若干規定著整體的思想。至於這些思想是否、在何種意義上、以何種廣度保持為值得思想的,這是要通過爭辯來澄清和裁定的。」」這樣,哲學家與他的時代,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說哲學家是為他的歷史存在所要求並響應著這種要求,以及什麼叫一位哲學家的思想所具有的「歷史性」(歷史意義或歷史影響)就大體上比較清晰了。特別重要的,就是思想家的「內在界限」。這種「內在界限」是思想家的,更是我們自身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思想家對「未被言說的不可言說者」有了一種「切近」,但我們卻渾然不覺。
  • 尋求人生更大的意義
    是不是到科研院所工作更有意義呢?如果只是炮製論文、拼湊專著去評職稱、報課題,即使工作給人以實現更高價值的空間,好像也浪費了。人生的意義,該如何評價呢?文學家不要以作品發表或獲獎為最高目標,而是要寫出啟人心智、濯人靈魂、給人美的享受的佳作。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人類思想史上,尼採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名前十。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
  • 尼採造句和解釋_尼採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尼採(ní cǎi)。德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家,主張唯意志論,提倡超人哲學,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歌頌戰爭。他的思想後來成了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根據。他以「太陽」自命,後發瘋而死。尼採參考例句:1、尼採在非理性方面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理論。2、尼採認為這些非語言學符號包括,瞥視,手勢和觸摸。3、他的言下之意是尼採當時正在嘗試每一種風格。
  • 重構人生的價值:尼採和他的「精神三變」
    尼採的哲學沒有晦澀的術語,而是處處充滿著想像力。奔騰不息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具有超人品質的查拉圖斯特拉,權力意志和永恆輪迴……都是他對生命價值的詮釋,也是他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採的哲學就是一部鮮活的生命的讚歌,他告訴世人:人生就是一場戰鬥,人要要挑戰自我,衝破束縛,向命運搏擊,從而去創造奇蹟!無論怎樣,都要勇敢地成為你自己!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十四節,孫周興譯)尼採哲學中的朋友,是實現超人事業中的同路人,需要戰鬥的精神和勇氣,應該是自我充盈的,朋友之間應該思想高度相同。而女人在他眼中,是無法在超越的層面進行合作的。尼採眼中的女性並不具備足夠的權力意志,來共同實現超人的理想。《權力意志》中也提到:「女人甚至還談不上膚淺。」
  • 尼採:思想淺薄的人,有一個典型特徵,在「男女」問題上錯了
    尼採:思想淺薄的人,有一個典型特徵,在「男女」問題上錯了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曲家尼採強調說,思想淺薄的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對待「男女」問題上錯了。尼採強調說:「人類的等級是按照思想的深度來進行分類的。那些思想淺薄的人,通常會有著一個共同的典型的特徵,那就是他們在對待『男女』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上發生了錯誤。」那麼,對待「男女」問題上,如何對待才是正確的?什麼樣的觀點又是錯誤的呢?對此,尼採通過「列舉」的方式進行了說明。
  • 哲人尼採天才與瘋子
    尼採是一個天才,也是一個瘋子。青年時因為華格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作品《悲劇的誕生》,同時標誌著他哲學思想的萌芽;數年後,他與偶像華格納的決裂也來得迅速而徹底:「我確信有一位男子明白,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的活動,我要在這裡把這部著作奉獻給這位男子,奉獻給走在統一道路上的我的這位高貴的先驅者。」
  • 尼採的書 華格納最偉大的反對者
    對自認為虛度了人生頭30年的尼採而言,華格納不論在事業成就、社會地位、個人氣質還是在兩性生活中都是無可挑剔的偶像。  1882年2月,尼採從日內瓦給妹妹伊莉莎白·尼採寫去了那封著名的信,在信中,他提到了在琉森與華格納共度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但是我們使命的無限威力把我們拆散了,如今我們無法複合——我們已形同陌路。在發現華格納的那些日子裡,我的快樂無以名狀!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這源自於尼採認為基督教是弱者的思想,所謂的道德都是在保護弱者,這與他所講的強力意志背道而馳,這為後來的反猶太主義埋下了禍根。只是對於理性,並不能像尼採一樣通通打死,這樣就會過猶不及,因為理性同樣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手段之一。他說自己是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世界上沒有真理、沒有終極的價值和意義,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的產物。
  • 尼採的永恆回歸學說與海德格爾的解釋
    即使尼採最終確實沒有找到滿意的論證,遺稿中的論證嘗試至少表明他有提出論證的興趣。故此,我們仍有必要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尼採如何看待他嘗試提出的論證,特別是它們與物理學的關係?第二,尼採提出的論證是否有效?第三,這些宇宙論的論證與人生面向的關係為何?對於第一個問題,海德格爾給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看法。他截然區分了哲學與科學,認為尼採的論證根本與自然科學無關。
  • 有思想有個性的人,帶點偏見又何妨
    文‖南山風世上最複雜的莫過於人的思想。哪怕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不同處境也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想法。我們經常想著給自己的臉和身體做個SPY,讓自己放鬆放鬆,舒服舒服,那麼,有沒有想過給自己的心靈做個SPY呢?一起走進《人都是有偏見的動物》這本書吧,你以為這是一本思想偏激的書嗎?不是,讀這本書是一場與哲學家的對話。說到這本書得先來聊聊尼採。因為這本書貫穿了尼採99句經典語錄。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打水、吃土豆、餵馬、穿衣,很多觀眾無法忍受這種單調的影像風格轉而紛紛離場,但這恰恰是貝拉的電影風格,他絕不會為了誰而屈服,簡單故事表象下卻隱藏著從業40年來他對人生與真相的不斷探究。可以說,貝拉的堅韌與毅力遠超於常人,而他的電影也絕非單調無聊地展現父女生活那樣簡單,他運用寫實的敘述風格達到了寫意的哲理展現,用極簡主義的故事表象包裹起了關於基督教與尼採哲學的深層思考,構成貝拉對生命意義反思的影像表達。
  • 尼採的「仇女論」
    尼採視女人為愛情的專業經營者,她們津津樂道的愛情源起於貪婪的願望。「貪婪和愛情,對於這兩個概念,我們感覺有多麼不同呀!然而,這可能只是同一個欲望的兩種說法罷了!」這個貪婪的欲望,就是佔有,從對金錢、房產、土地的佔有,延續到對男人的佔有,最痴情的愛欲,其深處是最瘋狂的佔有欲的蠢動。 愛情總被看作是浪漫的代名詞,對此尼採另有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