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思想淺薄的人,有一個典型特徵,在「男女」問題上錯了

2020-12-17 青史通鑑

尼採:思想淺薄的人,有一個典型特徵,在「男女」問題上錯了

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曲家尼採強調說,思想淺薄的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對待「男女」問題上錯了。

「男女」問題,無疑是世間最為重大的問題之一,在我國古代陰陽家看來,也許可以被列入「陰陽」問題,那就是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了。在此我敢打賭,如果叫100個人討論「男女」問題,必定會得出100個不同的答案,至於誰對誰錯,還真不好評判。

尼採強調說:「人類的等級是按照思想的深度來進行分類的。那些思想淺薄的人,通常會有著一個共同的典型的特徵,那就是他們在對待『男女』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上發生了錯誤。」

那麼,對待「男女」問題上,如何對待才是正確的?什麼樣的觀點又是錯誤的呢?對此,尼採通過「列舉」的方式進行了說明。尼採舉例說:「例如,否認男人和女人有最深刻的鴻溝,否認男女之間永遠需要需要敵對的緊張狀態,幻想男性和女性應該平等享有一切權力,諸如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享有權利和義務等。」

尼採這段話的意思是,男女之間是有著不可逾越的並且是深刻的鴻溝的,兩者之間永遠需要一種緊張的、敵對的狀態,男女根本就不應該平等,在接受教育、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等方面都是不平等的。對於尼採的這些觀點,我當然是不同意的。理由:無。

相關焦點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七十六節,孫周興譯)尼採對於女性氣質的負面表述主要有:柔弱、奴隸性。他有時將女性氣質視作權力意志弱的表現。權力意志學說是他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權力意志足夠強,才有實現超越行動的勇氣。而他區分奴隸與貴族的標準,也是權力意志的高下。從這個角度上,他是將女性氣質視作了一種奴隸的氣質。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由於在普法戰爭中擔任醫療勤務兵(期間他還感染了白喉和痢疾),尼採經歷了許多健康問題、精神健康問題和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是他深深愛著的那個女人,卻拋棄了他!!尼採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年輕人。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4歲時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叛逆的尼採尼採的生平是叛逆的,他一生都在與世俗爭鬥。比如尼採反對基督教,可是他本身就出生在一個宗教氛圍很濃厚的家族,他家祖上7代都是牧師。尼採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從此他身邊就全是女性:母親、妹妹、祖母、姑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長大後的尼採,並沒有表現出賈寶玉那樣對女性友好而曖昧的態度,而是出奇的敵意。比如他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你要到女人那裡去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 紀念尼採逝世120周年丨尼採的書寫政治:對《善惡的彼岸》的一些初步探討
    因此尼採並沒有否認,高貴者是能夠去虛榮的,他只是認為,高貴者會稍微傾向於一種對虛榮的誠懇理解,即把它作為一種人類行為的動機,並試圖在他人或自己身上認識它。他並沒有否認,他只是被引誘著去辯解。尼採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典型的推理樣本。高貴者傾向於去重新闡釋思維的典型特徵,這些特徵一般來說無疑是虛榮的顯現,然而高貴者卻讓它們顯得似乎不是來源於虛榮。
  • 尼採為什麼讓男人帶上鞭子?
    女人要找比自己更聰明、更有錢、更高學歷、更高地位的男人,這種思維的女人,骨子裡其實是以男權標準要求男人——想找一個比自己強大的男性,意味著為男性貼上力量和陽剛之氣的標籤,這在女性主義的酷兒理論看來,屬於一種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陰陽、強弱二分的性別特質,都是對人性的摧殘。
  • 尼採|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但按照德國當代哲學家維爾納·馬克思(Werner Marx)的說法,又只有極少數極富創造力的哲學家才能勝任這項任務,「其他人,即『參與哲學活動的人』,當然包括我,具有下列功能:他們首先應該保持使傳統思想受到重視,因為這些傳統思想曾代表過一個時代,從而能在沉思傳統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將導向一種新的哲學思想。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尼採反對黑格爾形上學的最主要之處在於黑格爾把無限的東西當作最真實的東西,在於黑格爾認為思想的概念範疇構成事物的基本規定,思想能把握實在。尼採對一般傳統形上學的批評在尼採看來,傳統形上學的最主要的特徵是:憎恨無常和矛盾,把永恆和無限當作最真實的實體;貶抑非理性的東西,主張理性和思想概念能把握最真實的東西;不知道主體是多元的,是過程,而把主體當作不變的、同一的實體。與傳統形上學相反,尼採憎恨無限和同一。
  •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有人說,在上個世紀的思想家中,若要舉出兩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人物,當推馬克思和尼採。他們都不是學院式的哲學家,但卻震撼了整個西方社會意識。 在西方的哲學史上,尼採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他本身提出「重估一切價值」,對所有的哲學進行批判,但在二次大戰後,自己卻成為批判的對象。人們對他毀譽不一,用不同的觀點對他的思想作出各種各樣的解釋。
  • 有思想有個性的人,帶點偏見又何妨
    文‖南山風世上最複雜的莫過於人的思想。哪怕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不同處境也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想法。我們經常想著給自己的臉和身體做個SPY,讓自己放鬆放鬆,舒服舒服,那麼,有沒有想過給自己的心靈做個SPY呢?一起走進《人都是有偏見的動物》這本書吧,你以為這是一本思想偏激的書嗎?不是,讀這本書是一場與哲學家的對話。說到這本書得先來聊聊尼採。因為這本書貫穿了尼採99句經典語錄。
  • 尼採與加繆的思想交鋒,適合那些目光深邃之人,愚者請遠離
    人為了生存,必須自己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但這是何等的困難呀,因為人很長時間都沒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尼採認為所有的偶像或偶像崇拜,都產生於人的先天愚昧,也就是對永恆思想的信仰。但問題是永恆是不存在的,上帝只是自己精神的一種異化。蘇格拉底、笛卡爾、黑格爾,一切的先知和哲學家的所作所為都不過是發明了是自己的現狀異化的新方式。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這源自於尼採認為基督教是弱者的思想,所謂的道德都是在保護弱者,這與他所講的強力意志背道而馳,這為後來的反猶太主義埋下了禍根。
  • 人生是一塊試驗田——讀周國平《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有感
    我希望尼採的思想能在我的大腦裡生根發芽,讓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如果要把精神比作一口井,對於尼採哲學思想的領悟,就像挖井,只要生命不息,我會挖井不止。周國平老師對於尼採思想的解析,客觀細緻,完全站在中國讀者的角度,刪繁就簡,提煉出尼採哲學思想的內在精髓。對於尼採的哲學思想,任何意義的充實和添加,都有可能畫蛇添足。
  • 尼採是個預言家-《教育何為》
    教育新聞化,就出現人文教育傳統的斷裂,受眾群體的淺薄。  尼採還指出,教育是集中於少數人乃是自然的必然規則,是普遍的真理,這就要一方面在受眾範圍上使」教育窄化和濃縮」,另一方面在內涵上使」教育強化和自足」。簡言之,就是要堅持精英教育。
  • 尼採的書 華格納最偉大的反對者
    論年紀,華格納與尼採之父一般大,後者在尼採5歲時就撒手人寰;尼採全家都是道德嚴謹、戒律森森的基督徒,小尼採不知男女關係為何物,只是以一種《悲劇的誕生》中所謂的「天真藝術家」的性格熱愛音樂和經典文學。可以想見,華格納對他而言是一個多麼重要的發現,這位天才作曲家不但早早成名,而且擁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妻子漢絲·馮·布埃婁,定居於瑞士琉森的一所湖畔別墅之中。
  • 被稱為瘋子的尼採,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呢,值得了解的生平
    大家好,我是洛青悠,一個三觀比五官正的女子,一個有態度,也有溫度的分享達人。喜歡哲學思想,詩詞歌賦,情感美文,可以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優質內容,調節生活。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尼採就是這樣一位介於天才與瘋子之間的哲學家。
  • 我不希望成為神聖的人,甚至於寧可做個怪物 | 尼採誕辰120周年
    因為我從未在一個不是真實的問題上作思考。我從未浪費過我的精力。例如,我沒有實際宗教難題的經驗。對於「原罪」之感,我完全不熟悉。我也缺乏一個可靠的標準來決定良心上的懺悔:我覺得良心的懺悔是不必加以重視的……良心上的懺悔在我看來是一種「罪惡的眼光」。
  • 我不希望成為神聖的人,甚至寧可做個怪物|尼採逝世120周年
    尼採拋棄了宗教問題的約束,對於權威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漸趨急切,有一個時期還加入喝酒、唱歌、打鬥的團體。他的回憶裡曾提起當時的事:我相信孩童時代喝酒、抽菸,起初只是青年的虛榮,最後卻成為壞的習慣。少量的酒精使我精神不振,大量的酒精卻使我像離開海岸的水手。我少年時代就有這股傻勁,一夜之間寫一首拉丁小品,或翻譯一篇拉丁散文。
  • 尼採:不要做聰明人,要做軟弱的人
    尼採:不要做聰明人,要做軟弱的人大家都知道,德國思想家、哲學家提出了「超人哲學」。尼採在《權力意志》中指出:「人是非動物和超動物;較高級的人是非人和超人。」尼採本人也是想做「超人」的,他認為上帝根本就不存在,他說:「如果真有上帝存在的話,我怎麼能夠容忍自己不是上帝呢?因為我不是上帝,所以上帝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尼採還說:「一個人必須聽命於自己」。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尼採的名字正如他流傳甚廣的那句話一樣,最終聲震人間。但他的思想,最寶貴的思想內容,仍然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其他哲學家一樣,我們無法擺脫僅僅用一兩段話來表達他們全部思想的嘗試。這些偏見最終又回到了一個古老而使用迅速的短語: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尼採後期曾對《悲劇的誕生》一書做了重新評價,他把這本書稱為「大膽之書」,說它開始處理一個「帶角的難題」,一道「全新的難題」,那就是「科學問題本身」——「科學第一次被理解為成問題的、可置疑的」。《悲劇的誕生》討論的不是悲劇藝術嗎?尼採怎麼說它是探討科學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