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如何將心理學,靈活運用到生活中?

2021-01-12 黃式情商

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是在我讀書時看的熱播電視劇——《讀心神探》。

當時覺得特好玩,也特神奇。因為年紀小,也涉世未深,就只是抱著娛樂消遣的態度看完了這部劇。

工作多年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性格、行為以及人際關係,對心理學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深厚的興趣,開始認真研習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有關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它是建立在依據科學方法收集證據研究之上的。

我們從電視媒體上接觸了很多的偽心理學,導致不少人對心理學抱有一定的成見。

事實上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它可以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我們的行為。

於是,我重新複習了《讀心神探》,並閱讀了專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了以下的部分筆記,以供你在生活中可以靈活運用。

1、說謊

人在說謊時,血壓會上升,這會令敏感的臉部和頸部的神經組織發癢。人會下意識地搔一搔脖子,扯扯領帶,摸摸額頭、頭髮、下巴、鼻子或嘴。

根據醫學報告:人的下巴以下,喉嚨以上有很多神經末梢,摸摸那裡可以降低血壓,減慢心跳,令人平靜。

翹腿,聳肩,迴避眼神,刻意地大聲說話,都是心虛的表現。人在說謊時,會儘量控制手和腿的動作,甚至不會去觸摸一些人和事物,心理學中稱為「凍結行為」。

①眼神

當手指的方向和眼睛看的方向不一致時,這個人很大程度上在說謊;當說的是事實時,眼睛和手指的方向一致。

詮釋性動作:說別人時,指向別人;說自己時,指向自己,代表說真話,反之假話。當我們看到不想看的東西時,瞳孔會收縮,眼神迴避。

人在說謊時,眼睛會看向左上方,因為正在使用右腦。右腦用來編故事,而左腦用來記憶。

②笑容

獰笑(Cruel Smile):笑起來緊閉雙唇,帶著怒氣的冷笑。真正的笑容會牽動臉上很多的肌肉,兩邊面頰會抬高,眼睛下面的皮膚會起皺起來,甚至有魚尾紋,兩邊臉會寬一些。

③擁抱

情侶、夫妻間相互擁抱時,如果很不放鬆,還用手隔著你們之間,表現上很親密很喜歡,實際上有所保留。

2、緊張

雙手按著膝蓋,移動了腳的重心,是想逃走的自然反應。手哆嗦並在腿上來回摩擦,是想擦掉手心的汗,用手臂觸摸去鎮靜自己。

3、恐懼

身體僵硬,手變得冰涼,這是所有動物突然遇到極度恐懼的事物,把全身的血液抽回去保護心臟的自然反應。

遮蔽行為:當人或動物在不安、恐懼時會用盡一切辦法去擋住自己。

他們會用雙手遮住眼睛,令自己和眼前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如同嬰兒喝奶喝飽了以後就會把手和頭側向一邊避開奶瓶。

當人們遇到突如其來始料未及的事件時,也會下意識地捂住嘴巴或是雙眼。深呼吸,鼻孔微微擴張也是害怕和恐懼的表現。

4、憤怒

眉毛下壓,上眼瞼抬高,嘴巴閉得像一條線,代表仇恨和憤怒。

5、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

當一個人收到訊息後,會在四分之一秒內,在他的面部不經意間流露出他當時最真實的感受,如快樂、悲傷、厭惡、憤怒等,一閃而逝的反應才是最真實的微表情。

①羞愧

嘴角向下拉,視線向下望,表情尷尬;當聽到某個消息後,閉上雙眼,用手託託頭,這些都是羞愧的表現。

②不屑

嘴角繃緊,向上翹起;或側身回答別人問題,拒人千裡之外,輕蔑和不屑。

③囂張、不友好

握手時,下意識將對手的手向下彎,說明他很有自信,亢奮,好像控制大局似的,不是對等公平方式,很囂張不友好;友好的握手而是由上而下。

④焦慮和不安

嘴唇緊閉表示壓力和焦慮,聽到壞消息會下意識抿抿嘴;不安時會用手握住胸口;肩膀動一下,表示不安,有事隱瞞。

⑤驚訝

驚訝和吃驚的時間如果超過兩秒就是裝的,微表情來得快去得也快。

⑥放鬆

人在情緒激動或是悲傷時,突然輕舒一口氣,表示解決了很大的難題。

6、催眠

經典條件作用:

當一艘般遇到大風,需要拋出一個錨去穩定船身。連續問幾個簡單又容易回答的問題後再敲兩個桌子,這個動作就等於拋出去一個錨。

重複幾次後,潛意識會將誠實作答和敲桌子聯繫在一起。當下次再聽到敲桌子時,就想著誠實回答,此時人已經被催眠了。

這和訓練狗和動物園的動物原理一樣;不斷重複的廣告、打折促銷也是一個道理。

7、引誘行為

撥頭髮:是一個控制性動作,跟摸鼻子、耳朵一樣,是說謊的典型動作,和撩頭髮不同。

撩頭髮:展現嬌羞,很在意對方對自己的看法,想給對方看到最好的一面,用來吸引異性的一種典型行為。

香水:絕大多數的香水都含有麝香。麝香是香水的香料,能為香水提供完美的基調。麝香是雄鹿散發出來吸引異性的。含有麝香的香水具有催情效果,但也會引發流產。

Shoe Fondle:女性腳尖向上勾起,輕輕上下抬動,是一種誘惑性行為。

8、其他行為

①筆跡心理學

字體很大,代表為人很有自信,勇於表現;筆劃有力,稜角分明,表示為人主觀霸道,報復心重,佔有欲強。

字跡小,為人內向,不自信;筆劃無力,歪歪斜斜,為人缺乏主見,如果筆劃繞來繞去錯綜複雜,表示沒有耐心,煩心事太多。

②物品擺放

辦公桌放得很突出又接近門口,表示很有進取,很剛強;如果桌上的擺設又很柔和,就顯示這個人性格矛盾、極端、反覆無常,容易衝撞得罪人。

③站姿

人在正常情況下會雙腿站直保持平衡,交叉腿又偏向一邊,被偏向的那一邊的人你很依賴,很自在,很有安全感,對他有偏愛。

足部行為是顯示意向性的線索,你不喜歡的人,一雙腿會自然反方向而行之。雖然兩人面對面,但一隻腳已經偏向別的方向。

④手勢

兩隻手擺得像一座塔一樣,是極度自信的表現;雙手十指相扣,擺出祈禱之手,信心開始動搖和懷疑;

大拇指藏起來,極度低落的表現;雙手放下來,有所保留和隱瞞。雙手交叉抱於胸前,防禦和保護自己。

⑤身體

身體向前傾,表示感興趣;身體靠後,不自主抬腿、顛腳,表示不感興趣,想逃避。身體縮成一團,缺乏安全感。有人從後面走過,不經意縮一下,自我保護意識強。

咬嘴唇、皺眉毛,代表恐懼和緊張;嘴角翹起,表示喜悅。

⑥態度

突然對一個人的態度轉變,是隱藏情緒的表現。

心理學是研究有關行為與心理過程的科學,它與生活息息相關,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涉及心理學。

它可以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我們的行為,讓我們更加理性地處理遇到的每一件事,控制和預防我們衝動的情緒和行為,它能讓我們生活得越來越好。

只要你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細節,使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推理,心理學就能為你所用。

參考資料:

《心理學與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學》、《讀心神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 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 一個人開懷大笑,旁邊的人受到感染,也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 細品《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
    《心理學與生活》一書被譽為津巴多的「扛鼎之作」。本書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作者把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讓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學,更好地理解人性。那麼,這本書裡到底有什麼精彩內容呢?在本期的解讀中,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心理學的兩大基礎知識和4種典型的心理學觀點。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好書推薦:心理學入門經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首先,《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其次,還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教材。
  • 如何把心理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分享三個實用案例
    你家裡有孩子大學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嗎?如果你家小孩想學心理學專業,你會支持他嗎?最近開學,聊起這個話題,聽朋友說,家裡親戚的小孩特別想學心理學,結果被家裡一致反對了,覺得「學心理學就得去當心理醫生,接觸的都是精神病……」一下子有點哭笑不得。
  • 心理解惑生活第二集:為什麼需要心理學?心理學研究什麼?
    生活中處處都有心理學,精英階層都在學習心理學,那些搞管理的人在學習心理學,搞銷售的人在需要心理學,教育機構在學心理學,我們會發現都在學心理學,只有普通大眾自以為是的不學心理學,於是成為了收割的對象。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呢?心理學是研究心智和行為的科學。要想充分理解這個概念,我們需要明確三個詞。第1個是心智。心智這個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經常聽到,甚至自己也說過。
  • 如何運用心理學育兒?三步,激發潛能,讓孩子內心幸福,成績優秀
    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照顧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才能做到與孩子進行真正的親子交流?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這一個個問題,困擾過我,也同樣困擾著身為父母的你們,我們享受在為人父母的快樂之時,卻也承受著育兒的「負擔」。事實上,好的育兒方法,應該是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的。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只不過因為那些來算命的人本身就具有易受暗示的特點,加之大師話語中有誘導自己代入的成分。所以就出現了「大師」未卜先知,具有「天眼」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的證據來支持自己。
  • 29個典型案例告訴你 設計中如何運用心理學
    急救團隊在每次上班前將模塊化的治療包放置到車輛中,其中包含特定工作所需的所有物料,如敷料、插管、氣道和氧氣套件、燒傷和產婦包,以便實施精準救治。研究發現,新設計的救護車在治療效率和感染控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 愛情心理學與生活
    與他/她在一起時,我們是踏實的、安全的,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愛」到底是怎樣一種感覺。 然而,愛情也是最難把握的。兩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充滿各種小摩擦、小誤會,讓雙方都抓狂不已,一旦沒有妥善解決,由此引發的冷戰或爭吵,往往會消磨掉彼此間的愛意,甚至導致分手或離婚。 愛總是讓人做出愚蠢、危險的事,但也讓人行為勇敢,仁慈慷慨。但究竟什麼才是愛情?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你可以利用它提升別人幫助你的概率,提高追求異性的成功率,增強孩子的興趣並讓其聽話,讓別人購買更多的商品等等,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這七個心理學效應,運用到獲取個案,效率倍增
    心理諮詢師都是通過心理學效應去幫助用戶,那我們有沒有想過,將心理學效應,應用到個案獲取上,效果也能讓你個案倍增。 那麼這個效應如何應用到個案獲取呢? 心理諮詢師想躺著獲取個案,就一定要成為行業的大咖,成為大咖就需要我們不斷的積累自己的名氣,當我們不斷的積累達到某一臨界點後,我們即便不在積累,我們的名氣也會飛速的傳播,這與飛輪效應不謀而合。
  •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讓生活更快樂恬淡|學點心理學,自助助人
    造成這種偏見的原因是,心理學是1879年才開始的年輕的學科,而且一開始研究的還只是消極和病態心理,到20世紀90年代,積極心理學才漸漸興起。我們普通人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就是,如何把積極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有意義。
  • 心理學專業就業前景究竟如何?
    文:曾旻來源:心榜(ID:psytop)心理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很多朋友都會問我這個問題。之所以很多人好奇,來源於「心理學」這個詞,表面上給人很大的神秘感。在生活中,我們很少見到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但是在大眾媒體上,卻常常見到「心理學」的影子。
  • 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在生活中為什麼顯得幼稚?
    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在境界上顯得深邃,但在生活中為什麼顯得幼稚?這是網友的一個熱門提問,也成功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會想: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題主想表達的疑問是:對於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來說,當談論到比較深的問題時,他們會展示出淵博的學識與獨到的見解,但哲學與心理學並沒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甚至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他們顯得比較幼稚。這是為什麼?這裡的「幼稚」不帶貶義。
  • 學點心理學:健康心理學
    導讀健康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致力於研究人們怎樣保持健康、患病的原因以及生病後的反應。健康是指身體和精神上的一種穩定、充滿活力的一般狀態。 它不是簡單的不生病或不受傷,而是關注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是否協調運轉良好。
  • 心理學和文學中移情的運用
    移情是心理學和文學兩個門類都有的名詞,說的是人會把主觀情感轉移到外界的事物上,從而賦予外界事物一定的情感。移情的運用可以讓人對世界充滿一定的感情,雖然這種感情帶著鮮明的個人印記,但還是可以讓人對外界事物形成一定的客觀認識,並且認為世界充滿了感情,在藝術方面也會有一定的創建。
  • 生活沒有被操縱的自由,不要被人操縱,學習操縱心理學
    全文共3175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01羅夏墨水測試羅夏的墨水測試在測試期間,測試對象被要求將他們視為「看」。心理學家根據測試對象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反應速度和回答內容來分析測試對象的特定個性。這個測試的理論是每個人都將他們在「需要」中看到的東西投影到一個模糊的墨水上。
  • 8個在生活中影響著無數人的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字都聽說過,但是真實的背後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
  • 心理學入門書籍推薦丨送給對心理學好奇或是正在學習心理學的你
    首先,我將這份書單分為了幾個部分,它將帶領你一步步地推開心理學世界的大門。這一部分是關於初次接觸心理學者適合的書籍,希望你能通過這幾本書對心理學的邏輯性、實驗性和科學性有所了解,而並非網上流傳的一些偽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