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向來是報刊媒體與讀者溝通的渠道。為了便於給作者、讀者們答疑解惑,也為了讓這些問答內容惠及更多的設計從業者,《裝飾》基於微信平臺重啟了「編讀往來」活動。
想提問,請點我。
內容摘要: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它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
心理學研究可以分為三種途徑,最高級層次是研究思維策略,第二級是研究信息加工過程,最下層是研究生理過程。這三個層面的研究都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更是設計學科研究與應用的重要基礎之一。
本文從設計心理學對器物意義建構的理論綜述出發,從心理學的上述三個層面分別分析設計的心理學應用案例,以期探索心理學設計研究與應用的未來願景和趨勢
1
頂層心理學研究與應用:設計構建思維策略
Simon認為,心理活動的最高層級是思維策略,作為人類心理認知結構中最為複雜的設計行為,恰恰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計劃策略與思維決策過程。人是通過搜索來解決問題的,這種心理過程並不是尋求最優(optional)的方法,而是探尋一個滿意(satisfying)的方案,具有可變的志向水平(aspiration level)。
1. 設計決策
認知心理學認為,感覺(sensation)是指察覺環境能量並將其編碼的最初若干過程;知覺(perception,又譯為感知)是由含義、關係、語境、判斷、過去經歷和記憶發揮作用的心理過程的結果。認知就是把感覺器官獲得的信息加以整合、解釋、賦以意義的心理活動過程。當設計者面對設計任務時,外部和內部的限制條件轉化為可供理解的特定信息與記憶標籤,通過調取設計師的長期記憶和知識進分析、整合、評價、決策。這些特定信息被記憶編碼所形成的經驗所影響,進而幫助設計者進行決策和判斷。產品的設計行為是開放環境中的價值編碼(Encode),產品的消費使用過程是用戶對產品信息的理解和解碼(Decode)。圖1-8分析了心理學在設計思維策略層面上的應用案例,這些作品並沒有停留在具體的器物設計上,而是注重開發對設計決策和創新流程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方法模型和設計工具包。
1-6. 女性護理產品設計趨勢預測與方案決策評價工具包
設計開發:趙超設計團隊
設計研發團隊通過對女性護理產品目標用戶進行質化和量化研究,對每一個研究樣本的隨身物品和情感需求進行比較分析,進而開發出一套由27張卡片組成的「女性護理產品設計趨勢預測與方案決策評價工具包」。設計師和企業決策者可以藉助於這27張卡片提供的矩陣圖或軸向圖,分別對女性護理產品設計中的用戶心理需求、色彩喜好、性格特點、功能形態、材料選擇、表面處理等設計要素的發展趨勢進行預判,幫助設計團隊和管理團隊在思維策略頂層對設計目標體系、產品定義、設計方案進行預測和評價決策,成為藉助於心理學理論進行設計決策方法工具開發的探索性案例
7-8. 智能家居產品服務體驗設計方法工具包
設計開發與彙編:趙超設計團隊
建築智能整裝產業的設計創新涉及產品、空間、服務等一系列要素的整合創新。設計研發團隊為了讓該產業領域的設計從業者系統掌握產品與服務設計從構架、用戶洞見、角色研究、設計範圍界定、可行性分析,直到原型測試、概念方案、設計構思的不同環節所應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開發出針對建築智能整裝產業領域的設計創新工具組合包,幫助該領域設計師構建從物料採購、施工技術、搬家入住到居住使用、更新維護、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條和全使用環節的可持續設計創新工具包
2. 心理共情
共情是體現「價值共鳴」的心理學依據,是設計思維的重要理論基礎與方法。價值共鳴是設計的主客體雙方在感知與情緒上達到同步,形成能互相體會的狀態。設計者需要實現這種狀態才能在人造物的設計上滿足特定社會與人的需求。實現這種「共鳴」需要設計師研究幾個關鍵要素:明辨客體價值;心智模型的深入理解;具體設計信息的編碼;特定場景下的意義構建。
共情可以被劃分為四個維度:視角採取(perspective taking)、共情影響(empathic concern)、幻想(fantasy)和個體痛點(personal distress)。傳遞用戶價值的重點是在用戶與設計者的不同語境下,設計信息的溝通與感知能夠實現同步。
9. 福特開發的老年人共情設計工具服
福特汽車公司在進行FOCUS汽車設計時,藉助於心理共情理論,通過整合老年病學、材料學、設計學、行為學等多學科專家設計研發出「老齡模擬衣」。設計師穿上這套「模擬衣」能夠切身體驗到老年人在認知、機能、行為、心理上遇到的各種困難,進而幫助設計團隊更全面地理解老年用戶的需求,設計出更具包容性的FOCUS汽車。該車一經推出,就受到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共同青睞,獲得巨大的市場成功,成為共情理論在包容性設計實踐應用的成功案例
10. 共情理論在英國救護車設計中的應用
由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皇家藝術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共同組建的跨學科設計團隊,通過共情體驗、沉浸式研究和追蹤拍攝觀察等方法,對救護車現存的緊急救治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設計師與急救人員一起工作,觀察急救人員在救護車上的行為過程,對他們進行訪談並向他們學習。藉助這種身臨其境的共情研究方式(empathy)和協同設計的流程(co-design),完成人性化設計解決方案。新方案設計了中央擔架的方式,使臨床醫生可以360度接觸患者,以實施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車內設計避免了可能積聚灰塵的角落和縫隙,所有設備和耗材都通過簡單且精心設計的「工作牆」固定在車輛的一側,以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操作方式放置醫療材料和工具。急救團隊在每次上班前將模塊化的治療包放置到車輛中,其中包含特定工作所需的所有物料,如敷料、插管、氣道和氧氣套件、燒傷和產婦包,以便實施精準救治。研究發現,新設計的救護車在治療效率和感染控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根據財務模型的預測,新的設計能在緊急救治方面為英國節省約4000萬英鎊的財政投入,展現了心理共情在設計策略層面上的貢獻
2
中層心理學研究與應用:設計構建信息加工過程
心理學的第二個層級是研究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一個「符號操作」的信息加工系統,具有六項功能:
(1)輸入符號;
(2)輸出符號;
(3)存儲符號;
(4)複製符號;
(5)建立符號結構;
(6)條件性遷移。
人的這些功能與計算機接近,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假設,任何系統如果能夠執行上述六種功能,就能夠表現出智能,因此這六項功能也構成了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符號學試圖描述感知和表徵的機制,是設計心理學研究與實踐的重要理論框架之一。其中,感知意義是指理解用戶的活動和需求,表徵則是指將用戶的需求轉移到產品屬性上。用戶通過可視化的產品屬性以及對產品的佔有和使用,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構建意義闡釋代碼,形成對符號的解釋。
產品設計語義學建立在符號學理論基礎之上,被定義為研究在認知和社會背景下人類創造的形式符號特性,以及將所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器物的設計行為中的方法。在設計語義學中,信息價值是產品價值的重要部分,產品即是功能載體,也是社會和心理符號。Saussure把符號解釋為能指(符號的具體形式)和所指(指代的概念內容)相互關係構成的整體。能指和所指的關係顯示了符號的意義,反映了人對於符號意義的心理認知判斷。設計中符號價值的創造和實現,依賴於符號意義的心理形成過程。
1. 行為引導
產品必須將可視化的形式和可被理解和使用的意義緊密聯繫,從而引導人正確的操作行為。用戶操作的功能性成效,即可用性和易用性是產品設計的基礎標準。產品應在任何時候適應人的心智模型,在使用中減少錯誤和行動難度。Norman指出,產品的可視化結構是通過三條線索來幫助用戶評估產品應該如何使用的:易用性、功能可見性、約束和映射。用戶心理感知的產品功能屬性決定了該產品應如何使用的客觀性;執行特定活動的行為受到用戶心理感知程度的限制;映射是指用戶操作與系統相應行為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設計的可感知性與心智模型的一致性。圖11至圖15分析了通過可視化設計引導行為操作的心理學設計應用案例。
11. 通用交通信號燈設計
設計:Jiyoun Kim
與現有的交通信號燈相比,通用交通信號燈的設計藉助顏色和形狀來發送更直觀的信號,映射用戶的心理認知,引導用戶的正確行為。該設計由三種不同形狀的信號燈組成:三角形符號的紅色燈表示「停止」,方形符號的綠色燈表示「運行」,圓形符號的黃色燈表示「保持」。通過顏色和形狀的組合對應設計,映射用戶的心理認知模型,引導正確的交通行為。弱視和色盲者可通過形狀的輔助更清晰地理解信號燈的意義;兒童也可以直接而輕鬆地理解信號燈所傳達的含義
12. MODIFY系列按鈕
設計:Matthias Pinkert
設計師將人們對五種觸覺操作(轉動、拉動、翻轉、推動、按下)的直覺認知與按鈕的形態設計相互關聯,藉助於語義學原理幫助用戶對不同按鈕的形態所包含的操作意義進行解讀和心理暗示,引導人們藉助直覺認知對日常生活中的邊緣行為進行易用性操作。如今,將直覺、語義、視覺心理、行為等要素進行整合研究,對不同操作要求的按鈕進行語義設計,已經成為設計學院基礎訓練課程的重要內容
13. ON-OFF檯燈
設計:MUID
圖13所展現的檯燈設計將用戶日常生活中開關燈的行為經驗進行語義衍生,按下ON打開檯燈,按下OFF則關閉檯燈。通過這種直觀互動的方式,帶給人們可視化的易用操作體驗,是藉助於直覺心理認知進行產品語義設計應用,引導正確操作行為的設計案例
14. 基於性別差異化需求的洗衣液設計
設計:趙超設計團隊
設計團隊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不同性別用戶洗衣行為和心理需求的比較研究,藉助於符號學原理和語義學應用,分別設計出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洗衣液產品。設計解決方案藉助於具有鮮明符號特徵的形態、色彩、材料、線性,以及洗衣液香型等,暗示男女性用戶不同的審美價值和使用習慣,從而引導其不同的消費使用行為
15. BOOKMARK PEN–KIKKERLAND
設計:Gerhardt Kellermann
通過對人們日常閱讀書寫行為習慣的研究,設計師藉助於形態語義的轉換,將筆和書籤進行整合設計,使其轉移到特定的閱讀情景中。人們拿起筆,將其放在書中併合上,筆被夾在了書中,在書不突起的情況下用戶也能通過視覺提示感知到這支筆和上次書寫或閱讀停留的頁面。通過一支筆所帶來的心理體驗引導人們在閱讀書寫過程中對無意識行為的構建
2. 技術認知
機械時代的產品呈現出功能與形式相統一的設計理念,然而,信息智能時代的產品所使用的技術較之機械時代,表現得更加隱秘和抽象,產品功能也更加複雜多樣,令人們難以理解,甚至造成認知偏差,導致誤操作。因此,Krippendorff挑戰了Sullivan所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的理論,指出設計關注的是技術產品如何象徵性地嵌入社會結構,以及它們因此對文化的自生成(自我生產的過程)做出的貢獻。在虛擬技術世界中,意義創造是一個循環的認知過程,從最初的對複雜技術不可理解的感知開始,然後為其想像假設的情境。在這個解釋性的循環中,不同的技術和操作特徵被區分,產品的意義隨之被構建,直到這個過程發展成足夠連貫的知識鏈條。(圖16-21)Norman因此指出,設計是對複雜技術的管理,是通過信息、認知、理解、行動過程實現讓用戶感知複雜技術世界的可達性。
16. 無扇葉空氣淨化電扇
設計:Dyson
Dyson電器的核心技術源於對空氣動力的研究,在空氣淨化電扇設計時,設計師把核心技術特徵顯著地體現在產品設計上,強化了巨大的空洞和無扇葉的設計,隱喻了空氣的流通,構建了人們對新技術的心理認知,彰顯了產品與其他競品的差異性,進而突出產品的核心技術價值。在線下體驗店設計中,Dyson藉助於產品零部件的爆炸分解展示,將空氣過濾的抽象功能語義形象地視覺化呈現出來,利用類比形成可感的心理認知和價值信息
17. Maestro電子小提琴
設計:Junguk Shin
電子小提琴的聲學技術原理與傳統的基於琴身空氣共鳴的發聲原理不同,如何讓初級演奏者藉助傳統的拉琴經驗和技巧,對新的技術產生關聯性認知,進而幫助其快速掌握基於數字電聲技術的樂器,需要設計師將傳統小提琴的設計語言進行語義遷移。這款為幫助初學者練習而設計的電子小提琴Maestro,將人們對傳統與現代技術的心理認知有機結合起來。設計師沿用了傳統小提琴的線條,極富雕塑感的透明高分子材料不僅展現出數位技術美學的精髓,更能夠喚起人們對傳統小提琴的使用記憶,在新技術語境中讓經驗得以延續。初級演奏者可以根據小提琴上亮起的LED燈,直觀地看到需要彈奏的位置。與之配套的手機App能實時反饋彈錯的音,錄下彈奏的曲子,幫助初級演奏者反覆訓練
18. 數字印表機
設計:Technology Design
智能技術將印表機變成不同尺寸的黑箱,如何讓人們能夠通過獨特的設計語言理解數字印表機的功能和技術原理並引導人們正確地對其進行操作使用,是Technology Design公司運用設計心理學原理進行語義設計的目標。新的設計將傳統的滾輪油印原理進行可視化呈現,印表機的支架被設計成如同從兩個印刷滾輪之間不斷印出的紙張。整個設計藉助於人們對古老印刷術原理的經驗認知,面向數字虛擬印刷技術進行意義遷移,幫助人們更形象地理解印表機的技術工作原理
19-21. 龍飛船操作儀表和內艙設計
與傳統飛船設計的比較美國SpaceX發射的載人太空飛行器「龍飛船」是對人類航天探索的一次突破性創新,通過對太空人在特殊任務環境下的心理研究,SpaceX重新設計定義了載人航天飛行器的人性化系統設計和易用性體驗。通過圖19至21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龍飛船無論是在太空衣的設計、操作儀表的設計,還是艙內飾的設計上,都對技術複雜程度和系統集成度極高的航天載人飛行器產品進行了簡潔易用的顛覆性設計創新。簡約時尚的航天服替代了滿身管線的笨重職業裝;人性化交互體驗的大尺度液晶屏幕替代了傳統的由數百個複雜儀表和開關組成的操作儀表界面;體現未來科技美學價值的舒適內艙替代了擁擠而布滿各種零件的狹小艙室。這一切都是基於對太空人在特殊太空環境中處理複雜技術問題時的心理學研究所輸出的設計產業化成果,體現了設計在心理學層面上對於複雜技術的管理和對操作行為的規。
3
底層心理學研究與應用:設計幹預生理情
心理學的底層是研究人的生理過程,即神經反應過程所產生的情感體驗。Norman把人的情感要素按照本能層、行為層和精神層進行了解析。他強調設計在情感上的適用性和體驗感,積極的用戶體驗必須滿足用戶的欲望並對其形成吸引力,才能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實效。
1. 情感幹預
人性化設計能夠對人的心理和情感進行積極的幹預和重塑。Csikszentmihalyi和Rochberg-Halton從心理學角度區分了人與物之間的三種交互模式(直覺、情感和認知),這三種模式對於體驗、自我認知、以及產品的意義構建具有重要意義。認知模式能夠評估「用戶—人造世界」交互的性質。審美體驗作為一種心理認知的交易方式,不僅限於人造物本身,而且被認為是所有用戶體驗中的一個潛在因素。使用者與人工物品之間交易的情感模式關係到精神能量的傳導方式。經驗流通過與人造物交易的內在回報獲得刺激性增長,進而引導用戶心理的積極反饋,並有助於自我意識與情感的重塑。圖22至圖30從產品、環境、服務、體驗設計的不同案例分析了情感幹預設計的內在心理學邏輯。
22-23. 基於消極情緒幹預的智能服裝設計
設計:Sophia,趙超
設計師通過研究人的心跳、體溫等生理指標與個體情感之間存在的內在關聯,旨在設計一款面向未來的智能服裝。通過內置的生物傳感器採集用戶的生理指標變化所傳遞的情感體驗,監測用戶在不同環境中的心理情感特徵。當智能服裝監測到用戶正在經歷憤怒或悲傷等消極情感時,就自動啟動服裝內置的音樂播放,藉助於不同旋律的音樂幹預用戶的情緒,幫助消極情緒向積極情感轉化,藉助於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時尚設計對用戶進行心理治療和情感幹。
24-25. 促進情感交流的模塊化智能汽車座椅
設計:Joyn Ayer
通過閉合或打開的靈活可變椅背側翼設計,模塊化智能汽車座椅旨在創建既能促進鄰座乘客情感交流又能保持個體乘客隱私的乘車體驗。「夥伴座椅」的動態翼展最大限度地平衡了乘坐者人際交流和私密性兩者之間的需求,車輛的外部被設計成智能玻璃的「氣泡」,藉助於透明的OLED在玻璃上將每個乘客的情緒信息顯示在內部
26-27. 針對監獄服刑人員心理矯治的交互產品設計
設計:關加印、趙超
設計團隊藉助於實驗測試、口語記錄、語義分析等方法,通過對監獄服刑人員色彩心理和聽覺認知等要素進行採樣比較研究,探索色彩和聲音等要素對於犯罪行為和犯罪心理的積極矯治影響,最終通過整合互動設計、色彩設計、聲音設計等要素,研發出面向服刑人員心理矯治的交互產品設計和服務體驗。服刑人員在監獄中特殊設計的矯治屋裡,通過與該裝置進行遊戲交互,對其消極犯罪心理進行積極的幹預治療,以幫助他們儘早回歸社會
28. 荷蘭兒童腫瘤醫學中心
設計:MMEK
患病兒童仍舊在成長,心理認知、社會情緒和運動發育對於他們非常重要。荷蘭兒童腫瘤醫學中心的設計考慮到患病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成長需求,採用了大量色彩鮮明的色調和專門針對兒童進行的遊戲化情境設計,引導兒童正面的情緒,消除就醫的恐懼感,帶給他們更積極的治療心態
29. 兒童核磁檢查服務體驗設計
設計:飛利浦醫療
據統計,醫院裡有將近80%的兒科患者需要服用鎮靜劑才能做核磁共振檢查。飛利浦公司在設計兒童核磁設備和檢測空間時,藉助於體驗設計和服務設計方法,將MRI機器轉變成一個孩子們對冒險故事的體驗情境,患者在其中扮演主角。設計團隊藉助於多媒體投影技術,在機器的外部和房間中構建了海底探險等不同的遊戲情境,並為技術人員創建了故事腳本,以引導兒童患者進入故事角色。通過設計,孩子們把一直被認為是嚴肅、恐怖的醫療檢查當成了一次遊戲,以更為主動和愉快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療檢查程序。藉助於這種情感化的體驗設計,服用鎮靜劑的兒童降到了10%。許多兒童醫院的設計不但解決了兒童對醫院的恐懼心理和家長的困擾,更營造出人文化、藝術化的療愈環境,從設計心理學角度對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0. Hideaway椅子
設計:Daniel Kamp
Hideaway椅子是由膠合板與軟墊組成的兒童座椅,其球形外殼被設計成嬰兒曾經生存過的子宮形態,並組成了視覺和聽覺的私密性空間,通過潛意識的心理映射,為兒童坐在裡面的不同行為提供舒適安全的空間體驗和心理情感暗示
2. 價值聯想
人們接受信息意義的過程是對人造物外延和內涵信息的解釋。在外延中,產品需要傳達其功能和其所代表內容的信息;內涵指的是審美價值維度,它傳達了人們對產品的主觀印象和情感。人喜歡熟悉的事物,熟悉感提供了心理上的愉悅感和安全感。聯想設計應注意符合特定群體在文化語境中的熟悉感、可理解性的心智模型,進而增加用戶的感知維度以及信息和能量傳輸的密度。人們通過心理認知和聯想過程,與「真實」感受的產品及其意義交互,進而塑造用戶的體驗。圖31至圖36的設計案例顯示,把經驗和記憶藉助於符號注入到情節或品牌中,在顧客心智模型中嵌入文化記憶,通過聯想傳遞產品的價值。
31. RetroduckQ無線充電器
設計:BKID co
Retroduck Q是一款無線充電器,是對人們記憶中熟悉的舊電視的現代詮釋。通過心理聯想,在給手機充電的同時,讓人們體驗兒時看電視的記憶。Retroduck Q的懷舊設計和成熟的技術賦予了智慧型手機更加多樣性的意義和使用情境
32. Art Sponge
設計:Lesha Limonov
Art Sponge是藉助於心理聯想設計的浴球包裝,通過將浴球獨特的材質機理和色彩巧妙地與不同歷史名畫相結合,帶給使用者一種輕鬆戲虐的情感體驗和趣味化使用情境,充分展現出情感化設計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應用
33. Standing Scissors
設計:Starley Leung
「站立的剪刀」的設計是通過仙人掌植物的語義將桌面裝飾擺件和通用剪刀進行關聯整合創新。該設計作品除了具備剪刀的功能性,還扮演著點綴辦公環境和家居生活的作用。往內收攏的把手和凸起的頂點設計,巧妙地將操作行為語義與人們對仙人掌形象的抽象認知相整合。設計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方便使用者握持,避免滑落。開放式的把手符合多樣的手形和不同抓握方式,是功能和情感設計完美結合的設計案例,屢獲設計大獎
34. 巧克力顏料
設計:Nendo
藉助於心理層面的價值聯想,設計師將巧克力設計得如同一套顏料。顏料盒中的巧克力試管包含多種色彩,管內裝有不同的調味糖漿。標籤上註明了每種巧克力的味道,並可以在食用時藉助於外層標籤紙保持手指清潔。這種設計結合了人們童年時打開一盒新顏料的興奮和快樂的情感體驗和記憶,食用不同口味巧克力的味覺體驗,帶給人一種「熟悉的」聯想和驚喜
35-36. 平衡滑鼠
Samsung公司
Samsung設計的平衡滑鼠,旨在平衡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通過心理聯想,構建了象形可愛的模塊化老鼠形態,當完成工作後,該滑鼠如同頑皮的機器小鼠一樣,自動逃脫人的手掌,通過捉迷藏的形式與人發生情感化的互動
3. 隱喻與轉喻
人工製品不僅是功能性實物,也是一種象徵和隱喻的意義符號。隱喻和轉喻為用戶日常生活中的意義理解和交流提供了基礎。隱喻是通過相似關係來構建人的心理共鳴,這些相似關係使用戶能夠用熟悉的事物表達一個陌生的領域,進而適應新的語境。轉喻映射了器物整體中部分使用的可能環境,提高了人們認知行為探索的效率,為人本設計的符號理論提供了基礎。設計師需要使用戶自然地依靠直覺經驗理解和探索人工製品。因為所有的理解都涉及隱喻,即用熟悉的其他事物來理解一個事物,所以設計師應該依靠來自人類正面經驗的隱喻進行創造。(圖37-41)
37. Real Banana Milk
設計:Dongwook Yoon
圖38所展示的包裝設計利用人們對香蕉的直覺心理,喚起剝皮香蕉的情感和記憶。這種包裝理念隱喻了香蕉牛奶的新鮮度和甜度,通過這種直覺化的香蕉圖像包裝,給人以食用真實香蕉的感覺。設計體現了「所見即所得」的信息傳達,成為「無意識設計」理念應用的典型案例。設計把信息與人的印象進行強關聯處理,為顧客對產品的認知構建通感,讓水果的味覺嗅覺在人們潛意識中被激活。設計創意是建立在大眾對於水果的一致性的心智模式基礎上的,即香蕉具有香甜甘爽的意義,這樣的設計讓人對產品形成無需思考的親和力,增強了產品的可感知性
38. WatchMe
設計:VivienMuller
WatchMe是一款小巧可愛的智能手錶無線充電座,利用設計心理學的隱喻和轉喻手法,借用了小怪獸的設計原型,手錶在App的配合下轉化成小怪物的眼睛,好奇地注視著面前的主人。充電過程也變成和小怪物情感交流的體驗過程。設計師通過充電時的互動行為,讓充電座和用戶產生情感上的交互,轉喻手法的應用使簡單無聊的充電過程變得有趣
39. 西洋棋設計
運用形態的隱喻對西洋棋不同棋子進行有意義的設計呈現,通過心理認知通感的轉移,幫助人們方便快速地識別不同棋子的功能形象和所示意義。這項設計訓練已經成為設計學院基礎教學中的一門必修課程
40-41. Rhei磁力液體時鐘
設計:Damjan Stankovi和Marko Pavlovi
Rhei液體時鐘的設計隱喻了時間如同流水一樣不斷從人們的指尖和耳旁流逝。時間與流水兩者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共性,在文學作品中人們雖然總是如此進行描述,卻從未有人將時間像流水一樣的概念視覺化地展示在人們眼前。該設計藉助於磁力技術,視覺化動態隱喻了這一經久流傳的民間諺語,同人們對時間的心理認知產生共鳴
42. Sophia機器人
設計:Hanson Robotics
來源:《裝飾》2020年第4期「設計+心理」
原文:《設計意義的建構:設計心理學研究綜述與案例分析》,本內容為文章節選。
作者:趙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