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3月20日,我受小麥老師的邀請,去為一家新近開業的五星級酒店管理團隊做一個關於「自我突破與團隊共贏」的體驗。
在當天晚上,小麥老師為我安排了三個小時的時間。
我對他說:「我先做挑戰魔王,是為個人突破,再做生命列車是為團隊共贏——但除了需要幫我放音樂與開關燈的助理,我還另外需要兩個放得開,豁得出去的教練來配合我做一件事情。」
小麥老師連忙叫來李教練,和另外一個負責拍照的教練,請他們來配合我的行動。
李教練是優秀的拓展教練,跟他說話很輕鬆,另外一個拍照的教練,我也告訴他不用擔心,我需要配合的事,會先講一遍,再讓二位演練一遍。
我說:「我待會兒,會在團隊當中觀察到一位合適的學員,在他受盡挫折與屈辱後,要求他趴在地上匍匐前進,來匍匐前進是怎麼樣的……」
我要求那位拍照的教練趴在地上以作演示,然後又繼續說道:「等他匍匐前進的時候,我會要求你們抱住他的腿,讓他更艱難一些——來,李教練,你躺在他的身側,抱住他的腿試試……」
李教練躺倒,抱住拍照教練一側的大腿,我復又對拍照教練說:「你繼續匍匐前進(向前爬行)。」
李教練緊緊的抱住他的腿,他艱難的向前移動了一點點距離,終究還是不行,只好趴在原地喘氣。
我指點到:「你們看,如果是這樣,這個體驗就失敗了,待會兒我要求你們抱住他的腿,是想讓學員們都看見——他面對困難,艱辛前行,因為努力堅持,終於到達目的地,獲得成功!」
「但如果你們死死的抱住他的腿,他只能是失敗,也就意味著學員們看見的是——這個人雖然很努力,但最終還是痛苦的失敗了!如果大家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培訓也就不用搞了。」
見他們二位頻頻點頭,我向他們確定道:「你們能了解我的意圖嗎?」他們都表示了解,李教練又補充道:「你是要讓那個學員體驗死亡爬行對吧?」
我搖搖頭道:「我不知道什麼叫做死亡爬行,也請你忘了這個概念,剛才我說的這個體驗沒有名字,也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體驗,它是催化劑,在學員們對自我突破有些感受的時候,用出來可以收到加倍的培訓效果。」
我又指揮道:「來,再來一遍,這次換做李教練匍匐前進,拍照教練抱住大腿,注意,要讓他感受到前路艱辛,但如果你看到他實在爬不動了,反要給他些助力,讓他和所有學員們從中獲取成功經驗,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結果……」
演練過後,李教練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又問道:「這個環節具體在什麼時候開始?我好提前有所準備。」
我搖搖頭說:「不知道,直到我發現合適的人,你們聽到我問他願不願意趴在地上,嘗試一個意義深刻的自我突破——你們聽到我這樣講就站到我身邊來,準備開始吧。」
見他們點頭,我又補充道:「你們見我在挑戰魔王中反覆的給誰挫折,和打擊,基本上我選定的就是那個人了。」
我選中的人是一位個子不高的女生,她表現得很優秀,不厭其煩的向魔王發起挑戰,但我仍然不斷地在言語上打擊她,我運用不屑的表情,嘲諷的語句,不耐煩的語氣,一次次的告訴她:「回去!你失敗了!我不會讓你通過挑戰!」。
她也一次次的再上臺來面對我,看上去她不為挫折所壓倒,實際上她卻慢慢的落入了一個情緒的陷阱,她會下意識的認為,是我在為難她——她捏緊拳頭,臉色愈加猙獰的看著我,終於她忍不住向我怒吼道:「我哪裡做得不夠好了,你憑什麼不讓我成功!你今天必須給我一個交待!」她逼視著我,霸在臺上,再不願意乖乖的回到臺下,也不管其他人是否要上臺來挑戰。
我等的正是這一刻,便似輕實重的問她一句:「誰是魔王?」她愣了一下,旋即回復道:「你是魔王!」
我大聲對她說:「回去!只有想明白這個問題,你才能通過挑戰!」
她犟在那裡,既想不出來,又不願意下臺歸隊,我不再理她——只是移動了位置,呼喝著,請下一個人上來挑戰。
過會兒她又上來挑戰,我問她誰是魔王,她也學我呼喝著講道:「我自己才是魔王!」。
我問她:「為什麼,你怎麼就是魔王了?」
她遲疑了一會兒,邊想邊說道:「我的目的應該是通過挑戰,而不是跟你鬥爭……」
我點點頭,將跟她類似的幾人叫上臺來,解說道:「你們都很優秀,但你們忘了規則裡說過,是否可以通過挑戰要得到我的允許,那我怎樣才會允許你們通過挑戰呢?」
我搖搖頭說:「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你們盡可以試試各種方法,可以對我好一點,也可以對我惡一點,但方法本身不是目的,你們要時刻記得,你們的目的是得到我的允許後——通過挑戰。」
「再看看你們的固有模式,你們一個個的莫不是自以為自己很優秀,自己沒有出錯,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你們一直自以為是的認為,優秀就一定應該獲得認同,肯定,最終達致成功,但現實真的如此嗎?」
「我知道你們不怕苦,不怕累——但你們就怕沒有意義,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自己的付出沒有回報。」
「但相較於成功後所獲得的短暫喜悅,看不見盡頭的煎熬,漫長的等待、忍耐才是人生的主題,希望你們今天能仔細體會到這一點!」
「另外,永遠記住你們想要達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而不是掉落到情緒的陷阱裡去!」
我放過了這撥激進的,一直喜歡往前衝的人,又放過了一批喜歡跟風的人,最終剩下的就是那些習慣猶豫、徘徊,遲遲拿不出行動的人。
那些激進的人,他們需要突破的點,在於反思自己的「衝動、急功近利,克制自己的好勝心。」
那些跟風的人,他們需要突破的點,在於意識到:「如果要獲得更高的成就,他們需要走出他們的安全區,而不是繼續察言觀色,人云亦云,」
而這些猶豫、徘徊,遲遲拿不出行動的人,他們從未上臺挑戰過,他們總想:「再等等看吧」,誰知剩下的人越來越少,他們不得不開始嘗試著走出自己畫的那個「牢」
我會問他們,現在是什麼感受?
我對他們說,很多人水平不見得有你們好,資質也沒有比你們高,但他們就是勇於挑戰,他們上來挑戰過十幾次
——現在他們早已經挑戰成功一邊休息去了,你再看看你自己,請你好好反省一下,為什麼你做什麼事都要比別人慢一拍?
他們鮮少回應,只是機械的,木訥的,依次上來挑戰,看上去給人的感受更多的是麻木、無奈,以及別無選擇的模樣。
我看見有一個很年輕的面孔,怯怯的企圖隱匿在人群中,便單獨叫他上臺,問他:「你今年多大了?」
他看著地,頭也不抬的應道:「17。」
我記起第一批通過的那撥人當中,有一個略顯蒼老的面孔,便回頭找到他,請他上臺來,站在我的位置。
我則站在這二人中間,扭頭問那位長者:「您多大年紀了?」
長者回應道:「我58歲了。」
我又看向那位17歲的年輕人:「他58歲了,他被我罵了好多次,但他還是一遍遍的上來挑戰,我看他不像58歲的人,我看你像。」
「請你仔細想想,17歲的人,為什麼會活成58歲的樣子?」
他一臉羞愧的看著地,頭勾得更低了,我卻不會就此作罷,我續又說道:「這個人年紀比你爸爸還大,現在聽聽他對你說些什麼。」
我原本的預想是,58歲的長者,會對17歲的後生說幾句鼓勵的話,鼓勵他拿出行動,向困難發起挑戰,鼓勵他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什麼的……誰知道他開口竟說:「我要給你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最怕的就是學員在體驗中要講「自己的故事」,體驗是有熱度的,如果放任學員們長篇大論的講故事,整個場面就容易冷下來,場面一冷,體驗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但我又不能阻止他說,我只好做兩手準備,萬一他要從他「年輕的時候」講起,我也只好打斷他了。
誰知道,他說的異常簡單,意義卻不凡。
「你們知道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來這裡當保安嗎?我兒子去年大學畢業,到現在找了大半年的工作,都沒找到——最近一段時間,天天坐在家裡,不開心。」
「我問他為什麼不出去找工作,他說現在外邊都找不到工作,我說好——爸爸就找一個工作給你看看,爸爸這麼大年紀了,也沒讀過什麼書,爸爸要是能夠找到工作,你也可以找到工作!」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我才到這裡上班的。」
所有人都被他講的故事吸引了……
我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時機。
於是果斷的問他:「您願不願意再嘗試一個難度更大的挑戰?」
他毫不猶豫的點頭說道:「沒問題!」
「您知道匍匐前進嗎?」我問道。
他立即趴在地上,運用手臂、手肘、膝蓋、雙腳,向前爬行了幾下,又回過頭來看著我。
我點點頭說道:「沒這麼簡單,你要帶上你兒子一起爬。」
我指揮早就等候在一旁的李教練側躺在一邊抱住他的右腿,然後說:「你再試試看。」
他開始喘粗氣,但還是堅持著一步一步的向前爬行,艱難前行一小段以後,我示意他停下來,指指對面的牆角,告訴他那是目的地:「還有那麼遠,你還能堅持嗎?」
他點點頭說:「可以」他邊說邊喘著粗氣。
我又說道:「你畢竟58歲了,堅持不了也是很正常的,受不了就說出來吧,沒有人會責怪你。」
他點點頭,又搖搖頭,不再說話,只是繼續咬牙向前挪動。
我又喊他停下,問他:「您自己的父母還在嗎?」
他氣喘籲籲卻聲音低微的回應道:「還有一個老娘,八十多了。」
我又揮揮手說道:「那老娘也是不能落下的,帶著一起前進吧!」
那個拍照教練二話不說的也躺倒下去,抱住了他的左腿。
這下——他爬得更艱難了。
我看看眾人,又看看他,說道:「放棄吧,這麼難。」
他艱難的搖搖頭,仍是一步一步的向前挪動……
我環顧四周,說道:「這首歌送給你們所有人!」
音箱中適時傳來劉歡的那首:「在路上」。
我又拉過那個17歲的年輕人,讓他站在匍匐前進的目的地,一字一句的問道:「你看看——像不像你爸爸。」
他早已泣不成聲,全場學員莫不動容。
……
類似的體驗,我在我的訂閱號當中,分享過很多次,但一般都是在描述行為——「我布置了怎樣的體驗環境,我說了什麼話,有些怎樣的做法」,通過這些行為,產生了一些現象:「學員們的各種反應,哭笑、憤怒、沉默等等。」
其實,這並不是本質,現象是行為造成的,而行為的本質來源于于「經驗」。
這是「完形心理學」的說法。
比如講,在之前的案例中,我的所作所為(行為),引發了學員們流淚、哭泣(現象),但學員們為什麼會哭泣,而不是大笑——當他們看見「那位父親在地上艱難的爬行」,他們為什麼不會被「逗得哈哈大笑」,而是要「淚流滿面」(經驗)?
很好理解,這正是「行為與經驗」相匹配的結果。
我們的經驗是什麼?
當你得知:「一個58歲的男人,上有老娘,下有失業頹喪的兒子,家境也不富裕,他卻沒有選擇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努力做出行動……」
你會從過往經驗中,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
——絕大部分人,都會在意識中冒出「責任」二字,都會為此而感動,會因此而勵志。
這個「經驗」,是你從小到大,身處中華文化體系,看了許多的電影、電視劇、書籍,所得出來的。
但這個經驗儲存在你意識的深處,如果沒有行為方面的引導,他還是無法引發出我們所需要的現象。
再舉一個例子:在很久以前有一個餓了很多天的流浪漢,又髒、又累、又餓,當他路過一個酒店的時候,他很想進去飽餐一頓,洗個澡,睡一覺——但可惜,他身無分文。
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他找到一塊紅布,半截磚頭,將磚頭用紅布包裹起來,包的嚴嚴實實的,他拿著這半塊用紅布包裹起來的磚頭走進酒店,對老闆說:「老闆你說像這麼大一塊金子,值多少錢?」
邊說邊晃動著他手上的那個磚頭,老闆眼饞的看著他,連忙請他坐下,讓他隨便點菜,並且給他開了最好的房間,招待他住下,儘管他看上去又髒、又餓、又累,老闆始終還是十分熱情。
到了要結帳的時候,他當然沒有錢,於是老闆很憤怒的拉他去見官,但流浪漢卻笑嘻嘻的對縣官說:「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有金子,也沒有要求他請我吃飯,給我開好房間,我只是問他——像這麼大一塊金子多少錢?後邊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做的……」。
你看這裡的「行為」是什麼?
「老闆,你說像這麼大一塊金子,值多少錢?」
所引發的「經驗」又是什麼?
老闆以為:「他可能是一個{壕},有這麼大一塊金子,我要想辦法讓他產生更多消費。」(老闆過去沒有上當的經驗)。
所以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是:「老闆熱情的,開好房間,好酒好菜的招待他。」——老闆根據過去的經驗,直接在意識中做了完形(完整的形態)
再回到我剛才講的那個案例中……
記得嗎:「我拉過那個17歲的年輕人,讓他站在58歲長者爬行的目的地。」我對她講:「你看看,他像不像你爸爸?」
我做這些事,說這句話,正是為了引發出在場所有人的「經驗」,只要能夠引發出他們的相關經驗,「他們自然會在腦海裡、意識中對自己所看到的現象做一個完形」。
到時候,不用我多說,他們便會感同身受的引發相應的情感(流淚、哭泣);再接下來他們便會有與之相應的行為——沒有上臺挑戰魔王的那些「猶豫、觀望、徘徊」的人,他們會鼓足勇氣,拿出行動;那些已經挑戰成功的學員也會為他們鼓勁加油,吶喊喝彩。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培訓現象是:「在總結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踴躍的、積極的站起來向大家做分享:在下一個關於團隊共贏的體驗中,大家會更加認真、投入的參與進去——最終,在培訓完結之時,所有人因為共同的行為,形成了共同的經驗,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產生了堅實的團隊凝聚力。」
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引發了他們的「經驗」。
想學嗎?
我教你……
TEL:15388010203;微信號:xinliditu
團隊教練 心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