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平臺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做事: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講的是「做事」方面的話題。通過各個維度的分析,我們發現通過講故事去做事情,更容易讓對方能夠接受信息。那今天就以「做人」這個話題來看,我們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現就以此為話題,展開我們的心學探討#瑞曉心學#。
方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是理性的動物。用咱們中國人的大白話說,就是做人要講道理。從小,父母和老師都在教我們,做人要講道理,不能任何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那麼我們在生活及工作過程中,什麼是做人的「道理」、到底做人如何去「講道理」?
「做人」可以理解為:為人處世、接人待物。說到做人,其實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部分,這個詞彙卻讓西方的語言無法直接翻譯。按照上揚如竹編著的《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謎》中的定義,做人是指在任何一段時間之內按照一定方式或者理念行為處事、接人待物以及自我導演成為某種人的活動。如果按照這個思維模式去分析,那麼其中說到的「一定的方式或者理念行為」就是一種道理。做人,是要講道理的,然後去解釋人生中的各項具體問題了。
如果一直講故事呢?去講故事,那只是一種向外界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途徑,不是做人的基本基調,是做事的方法而已。這裡講到的「道理」實則是放在內心中的一種觀念,是一種原則、一種內化於心中、骨子中的精神。而做人如果持有「講故事」的心態,內心無一物時,那只能會讓自己陷於空洞,不能長期就某一問題或者一類問題進行整理。這個是比較重要的,大家可以積極探討。
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如果要說「做人」要講道理,那麼其中的道理指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們探討的「道理」是指——志向、善良、教養、樂觀、寬容、實在、智慧、正直、謹慎。這九個方面的具體事項,我們可以逐一分析:
志向:按照毛主席的話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裡。」做人要有一定的信仰,也要有一定的信心。這種信仰信心猶如大海的航燈、也可是銀河中的北鬥,其意思主要是指這是一種方向、一種動力。在成功的道路上,自己需要去闖。做人的困惑、困境,就需要堅強不倒的信心和毅力。這就說明,男兒立於當世,就要有遠大的志向,不怕失敗,勇敢地去面對一切困難。當志向確定後,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逐步將這個大目標拆解成各個階段的小目標,然後再將這小目標一個個的去實現。方向正確了,那才有做人的本事、氣魄、膽略。
善良:就如兒時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善良是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最讓人感動的一處。人生在世,可能不一定實現人生的目標,但你一定不能丟失自己的善良。心存慈悲心、善良,才能去感動、溫暖你周圍的人,從而去回應這個社會。在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讓路、讓座、幫扶、施捨,這些都是社會中常見的,也更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在這個社會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相互聯繫的,你對他人的幫助卻是在利益自己,而如果你去傷害對方則會反噬到自身。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會相互「傳染」的,這是一個人做人的底線。
教養:中國文化是講究修身養性、崇尚道德的民族。華夏五千年,無論哪朝哪代、無論男女老幼、也無論各民族文化,都是將勤儉、忠義、謙讓、孝道等奉為亙古不衰的美德、傳家寶。在一些小事中,他的成功可能存在幸運的機會;但是如果成就一番大事業,那就只能要德行兼備、要有教養。真正的教養,其實是知深淺、明尊卑、懂高低、識輕重、講規矩、守道義。這種教養是潛移默化在心中的,但卻是通過一言一行、接人待物上表現出來的。方圓做人、圓通做事,寧靜致遠、自我反思,則事事都如意、萬事皆順心。
樂觀:這世界猶如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哭、他就對你哭。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求鬱悶、煩惱、不開心的,都是將自己的快樂表現出來,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擁有一顆歡樂的內心,則就看到一個滿心歡喜的周圍環境。這種快樂不是從他人、從外界中得到的,而是通過問自己的內心、觀自在中得來的。心中滿足,無論身處何地,都是滿懷歡喜的。好心做好事,做成一座豐碑,這就成為你的人生路,活出了一道風景。
寬容:俗話說得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不能心胸狹隘,不能要追求圓滿。尺有所短,人也無完人,這是不變的道理。主動的去賞識他人的優點、去認可別人的能力、寬待對方的不足,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何必去給自己樹立一面牆呢?忍不下一口氣,往往心中怒火給別人造成不了什麼影響,卻給自己留下情緒不佳、甚至疾病找上門。當然,這種忍辱負重是需要強大的內心做後盾的,這是需要一種擔當、一種寬度、一種內在修心能力的。將這些不愉快的事情,選擇忘記,那就不會忿忿不平、耿耿於懷,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最好的保護。學會去感恩,感謝生活中給你帶來的一切,這就是你的福報。做人做到這點不易,但做到了就會幸福一生。
實在:踏踏實實做人,這是要求做人要落到實處。個人努力,就會有成功的機會。天道酬勤、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才能成就一番屬於自己的大事業。如果不去邁出第一步,那肯定後面沒有什麼坎坷;如果不去堅持,那肯定也碰不到什麼麻煩。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這是一個基礎環節、更是一個人持之以恆的基石。做一個踏踏實實、實實在在的老實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老實事情,這是長久的根本。
智慧:在此說明一下,其處的智慧並不是所謂的知識。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再多,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應用,那麼也談不上什麼成功。做人,要有一種洞察力和判斷力,通過自己靠勇氣能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靠胸懷能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做到什麼樣的深度,這是極為關鍵的。如果只有辦成這件事情的方向,沒有智慧去輔佐去伽持,那麼這個方向的目標也很難去達到。空才能生慧、學才能生智,心寧智生,智生才能事成。
正直:做人要正直,堂堂正正、公公正正,這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當一個人品行端正,做人才能有底氣,做事情才會硬氣,才容易被世人看得起、易接受。心胸坦蕩、光明磊落,才會贏得對方的信賴和尊敬。在接人待物過程中,做事情要有依據、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該說就說、該做就做,說真話、做真事。不能出現兩張皮、也不能明暗兩表行齷齪之事,這是一定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做人一定要走的直、行得正、做得端。
謹慎:謹慎是「不糊塗」的基礎。智在於治大,慎在於畏小,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堤潰自蟻穴,細微可不慎。一個處事謹慎的人,必然是頭腦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人生在世,有招來災禍的言語,有招來恥辱的行為,要建功立業,當然要格外謹慎。低調做人,虛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遠慮在先,就能近處無危。處順境飄飄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必定難成大器。靜觀默察,心如止水,謙虛謹慎,則事易成。謹慎還是遠離危險,確保安全的良方,靠謹慎比靠魯莽更能制勝,只有謹慎,才能穩操勝券。
法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如今方驗做人難。」
明·李贄《史綱評要》卷十三:「 鍾會 不知做人。」
楊朔《三千裡江山》十三:「 邊遇春 做人精細,把旁人的心理揣摸得稀透。」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雖是搽脂粉,只爭不裹頭巾,將那等不做人的婆恨。」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一個俏魂靈不離了我打盤旋,我做人的解元。」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你當初也是做人的來,也曾照顧我來,我便下的要你做傭工!」
論
每個人的出生背景是不同的,不管是否聰明、能幹,還是各方面的條件如何,如果不懂得做人道理,只去追求做一件事情的故事思維情節而沒有沉澱下來,那麼他的最終結局都是失敗的。做人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關鍵因素是人的心中是否一定的準則、原則,否則一輩子都是碌碌無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肯定會有遺憾處、有想不到的事情,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只有堅守自己內心的那份「道理」,磨礪自己,才能夠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話說回來,做人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一門大學問,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